何向陽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信息技術課程是計算機教育課程的發(fā)展。從世界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史來看,信息技術課程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計算機文化教育;在中國,1982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5所大學的附中試點開設的BASIC語言選修課以及隨后開展起來的計算機教育課程是中國信息技術課程的起源。200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從2001年開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中國信息技術教育正式進入了普及發(fā)展階段。
雖然我國推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已經(jīng)有不少的年頭,在小學也基本上普及了信息技術課程,但是從課程教學效果和社會反響來看,該課程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由于信息技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術課程理應受到中小學的重視。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常常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沒有什么作用的副課,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玩游戲而不認真聽課,任課教師則常常缺少教學積極性,信息技術課堂表現(xiàn)出雜亂差的局面,課程教學效果甚至連一般的副科課程都比不上。
在中國,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是與基礎教育信息化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成功與否不僅影響到我們能否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信息技術人才,更是直接影響到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成為當前基礎教育中信息技術課程研究不能回避的一項大的問題。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這種亂象,不同專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原因在于重視程度不夠,建議在高考等重大考試中加入信息技術內容[1];有人提出應當修改教學內容,通過內容組織和編排來解決問題[2];也有研究者認為應該從激發(fā)學習者學習主動性的角度來解決問題[3]。通過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調研,結合對課程標準的分析,筆者認為造成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困局的不是教育管理部門和學生是否重視的問題,而是教學模式不能適應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要想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首先需要變革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從教學內容的差別來看,課程可以分成兩類:一類課程教學內容以言語信息與數(shù)學邏輯為主要特征的學習內容,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學過程重視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其代表性的課程是語文、數(shù)學和物理等;另一類課程以技能掌握和應用為主,教學的內容需要學生去練習、熟練化,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者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的技能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以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其代表性的課程是音樂和體育等。不同類型學習內容所用教學方式也不相同。信息技術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既有知識性內容,也有技能性的內容,因此其教學過程不能僅僅采用單純的知識型學科或技能型學科的教學模式,而應當充分考慮信息技術課程中內容的特點,進行課程的教學和管理工作。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分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之所以表現(xiàn)不佳與教師們在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中延續(xù)以往的教學手段,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不無關系。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例如赫然巴特的五步教學法和凱洛夫的課堂教學過程模式,都是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適合于對理論性與邏輯性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例如語言技能和數(shù)學邏輯技能的學習。由于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差異,如果簡單套用這些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免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困惑。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受原有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的影響,依然按照常規(guī)的知識型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卻沒有考慮到由于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中大量技能性內容的存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需求,因此教學模式無法和教學內容相匹配,教學效果自然受到影響。
與其他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程通常在以計算機教室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環(huán)境相比,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環(huán)境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環(huán)境中的誘惑性因素較多。在計算機教室中進行教學不僅可以享受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學生還可以進行計算機操作,可以上網(wǎng),教學環(huán)境中的誘惑性因素更多。在網(wǎng)絡中大家可以上網(wǎng)瀏覽各種娛樂信息,可以進行網(wǎng)絡聊天,可以進行游戲等娛樂活動。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難以抵制這些觸手可及的誘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開小差參加到這些娛樂活動過程當中去,甚至有部分老師以可以自由進行娛樂來作為學生認真聽講的獎勵。在這充滿誘惑的環(huán)境中如何讓學習者專注于學習,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2.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進行,信息技術帶給教學的不僅是更高的要求和誘惑,同時還有更加豐富的硬件資源和軟件環(huán)境。但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質資源,只是利用這些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采用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許多課程會因為沒有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而難以實踐新型教學模式,但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有以多媒體投影機為代表的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可以供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同時還有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等設備供學生開展一些探究性學習和協(xié)作型學習活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有了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資源,卻把這一優(yōu)勢資源轉化為自己教學中的劣勢,成為引導學生開小差的誘因而不是學習的幫手。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當前主流教學模式不能夠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也不能夠體現(xiàn)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基于赫爾巴特的五步教學法成為課堂教學模式的主流形式。雖然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新型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探索、合作和問題解決為特征的新興教學模式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環(huán)境的要求很低,簡單的黑板粉筆就能夠滿足教學的要求,但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夠照顧部分同學的學習感受,因此當班級中的學習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的時候,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控就成為最大的問題。
以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為新興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查找和問題的討論,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作為教師情景創(chuàng)設的工具,還可以作為學生探究的環(huán)境和學生探究結果的展示工具。按照學習者和教學內容的差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特別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初始能力和目標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彌補學習者之間的這種差距。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對于不同學習進度的、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和合作式教學、個別化自主學習等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照顧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水平和學習特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按需學習。但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新興教學模式關注不夠,常常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因此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無法照顧學習者間的巨大差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問題主要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不能匹配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特點,不能適應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解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更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觀念,采用新興的課程教學模式,依據(jù)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特點,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的教學優(yōu)勢。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特別需要在以下方面合作進行加強。
信息技術帶來了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同時也給課程教學帶來了機遇。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固守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既不能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又不能適應信息化經(jīng)濟下教學內容變化和教學方式改變所帶來的教學新挑戰(zhàn),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變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僅是課堂教學環(huán)境變化所帶來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人才培養(yǎng)模式所帶來的必然反應。我們不應當固守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根據(jù)學科課程內容和信息環(huán)境的變化,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學應用。原來某些學者提出的一些非常先進的,但由于教學環(huán)境限制而無法實施的教育思想,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為這些教育思想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我們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將這些教育思想逐漸實現(xiàn)出來。
微課、顛倒課堂等新型學習和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為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提供了參考。微課和顛倒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同時還可以滿足學習者的個別化和情景化學習需求,有利于發(fā)揮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的差異,實現(xiàn)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特質,尋找適合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變革來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提升,保證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例如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準備好課程教學視頻供學習者自主學習,學習者可以依據(jù)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點選擇不同的模塊來進行學習,基礎較弱的同學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學習,基礎較高的同學在掌握了基本模塊的內容后,可以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點進行拓展學習。在進行課堂翻轉的同時,適當引入任務驅動式教學,加強學習者對于所學習知識的運用,實現(xiàn)知識學習與技能掌握和應用的結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異和興趣差異都可以得到照顧,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更有更大的積極性,教學模式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更加契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新的教學理論的支持,在革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同時,我們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模式作為指導。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來說,要想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變革,將顛倒課堂引入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首先需要認知彈性理論等相關理論的指導。
Spiro等[4]人提出的認知彈性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關注的不良結構領域中高級知識的獲得以及社會性認知加工技能的發(fā)展,對于指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Spiro等人[5]將學習劃分為高級學習與初級學習,初級學習主要是還原傾向的簡單化學習,高級學習要求學生能運用所獲取的概念去分析、思考問題以及在新的情境中靈活運用這些概念。Spiro認為[6-7],學習的過程應當從原來的簡單化的學習過程向知識的運用、分析、綜合等高級學習過程轉化,包括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和對已有知識體系的重構,主要體現(xiàn)在全面理解、知識的保持、運用與遷移三個方面;在學習過程上強調超媒體結構的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在具體的認知學習環(huán)境上,認知彈性理論強調微型案例的運用,多角度分析和交叉;在學習過程上強調對教育信息資源的重復利用與隨機進入,對于同一教學內容,要在多次以不同的目的從不同角度進行學習,以達到高級知識獲得的目標。
認知彈性理論的引入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認知彈性理論強調高級學習和意義建構的目的,彌補了當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認識不足,使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從關注于基本知識的學習向技能的應用、知識的分析、綜合和評價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認知彈性理論對學習者意義建構的環(huán)境與過程的基本觀點,有利于指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環(huán)境與信息資源建設,為實現(xiàn)認知彈性理論所強調的高級學習和意義建構的目標提供環(huán)境。在認知彈性理論的指導下,利用信息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構建符合認知彈性理論的信息化軟件環(huán)境,并進而變革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能夠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真正價值,通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
要想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變革,需要在信息資源建設模式和課程教學方式上進行變革,即在認知彈性理論的指導下,建設滿足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需要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并在信息資源的支持下實現(xiàn)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
要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首先需要建構符合教學需要的教學信息資源。按照認知彈性理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需要摒棄傳統(tǒng)的信息資源建設模式,在建設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需要對信息資源的建設和資源的組織方式進行更新。在信息資源的組織上,信息資源建設需要體現(xiàn)微內容、能夠隨機進入和重復學習的特點。信息資源除了需要以最小知識單元作為基本資源建設單元,把每一個知識點建設成為一個獨立的信息資源模塊外,各知識單元之間還需要保持相對獨立性,不同信息資源之間以最小的關聯(lián)性進行利用,保證在利用信息資源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隨機按照一個方向進入學習,實現(xiàn)隨機進入和重復學習的彈性化學習方式。
在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構建不同信息資源之間的橫向關系。在信息資源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會采用微內容的方式精心建設信息資源,同時信息資源之間的橫向邏輯關系的建構也必不可少。微內容有利于學習者采用隨機進入的方式進行學習,但是在信息資源的利用過程中,需要為學習者提供支持序列和矯正序列。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習者學習存在困難,就需要為學習者提供前導知識單元和基礎知識單元的內容給學習者,幫助學習者進行學習,這些前導知識單元和基礎知識單元就是支援序列;當學習者學習出現(xiàn)錯誤后,需要進行一序列的練習來矯正這個錯誤,這就是矯正序列。在傳統(tǒng)信息資源建設模式中,支援序列和矯正序列集成在所建立的信息資源系統(tǒng)中,但是如果信息資源以微內容的方式進行,那么這種集成就得不償失了?;谡Z義聯(lián)系建立不同信息資源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利用知識單元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來進行連接,那么當學習者出現(xiàn)錯誤或學習困難的時候,學習者就可以通過支援序列和矯正序列來實現(xiàn)學習內容的跳轉,讓學習者學習更加有效。信息資源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還有利于學習序列的形成,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依據(jù)學習者前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為學習者提供后期的學習內容建議,幫助學習者更好地進行學習。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習者之間起始水平的差異,單純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所以需要采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進行課程的教學。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任務驅動可以讓學習者在任務的指引下開展自主學習,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并且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定學習步調,在自己認知負荷許可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因此不會出現(xiàn)原有課堂教學中學習者學習進度難以協(xié)調的問題,學習者學習個性也會得到最好的照顧。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不按照規(guī)定的線路進行學習,而是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差異和以前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習者出現(xiàn)問題或者是學習出現(xiàn)偏差,學習者還可以通過信息資源的跳轉來完成學習任務。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學習任務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層次,學習者可以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層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習者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也顯得非常重要。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和學習行為激發(fā)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維持學習者學習行為的最大和最有效的動力。在基于認知彈性理論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如否的關鍵。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來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讓學習者對于將要進行的學習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并且通過任務的方式維系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這樣,通過內部動機(興趣)和外部動機(任務)的相互結合來實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的持續(xù)。通過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不僅學習者可以根據(jù)感知到自己的認知過程的意義,還可以通過任務的完成來維系自己的學習行為。
同時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過程。眾多研究表明,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有效的學習組織方式,通過小組學習,學習者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的穩(wěn)固程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學習者的知識和經(jīng)驗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學習效果的提升。特別是小組間競爭、小組內合作的學習組織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者更好地進行學習。
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欠佳,主要是由于學習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有別于傳統(tǒng)課程,但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并沒有考慮到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的這種差異,依然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來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解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問題的關鍵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重構。在認知彈性理論的指導下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變革進行探討,以信息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為依托,改變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信息資源建設模式,變革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式,最終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新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建,將有效解決現(xiàn)有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但是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目前并沒有在實踐中檢驗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希望在后續(xù)的研究中能夠通過實踐來檢驗和優(yōu)化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1]李衛(wèi)華.信息技術不止是技術,高考應有其一席之地[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5(1):61-63.
[2]邱明,李藝.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改進建議[J].教學與管理,2011(8):58-59.
[3]何立新.多維度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J].中國電化教育,2012(3):95-97.
[4]SpiroR,JehngJ.Cognitition,Education,and Multimedia:ExploringIdeasinHighTechnology[M].NewJersey:LawrenceErlabumAssociates,1990.
[5]SpiroR,VispoelW,SchmitzJ.KnowledgeAcquisition forApplication:CognitiveFlexibilityandTransferin ComplexContentDomains[M].NewJersy:Lawrence ErlabumAssociates,1987.
[6]SpiroRJ,BrianP,CollinsJ.CognitiveFlexibility Theory:HypermediaforComplexLearning,Adaptive KnowledgeApplication,andExperienceAccelera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3,43(5):5-10.
[7]李康.試論認知彈性理論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思想[J].中國電化教育,2007(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