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蜀漢研究綜述

      2015-03-27 15:44:12瞿正瀛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蜀漢三國諸葛亮

      瞿正瀛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臺灣臺北10617)

      蜀漢研究綜述

      瞿正瀛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臺灣臺北10617)

      蜀漢;三國;諸葛亮;劉備

      一、前言

      從中古史的研究來看,區(qū)域史的研究工作已經(jīng)全方位展開,并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相當?shù)某晒^(qū)域研究成果的取得,表明了區(qū)域史研究在學術上的可行性。胡志佳《兩晉時期西南地區(qū)與中央之關系》探討了在兩晉時期西南地區(qū)的形勢、動亂、地方行政,認為豪族、宗教、少數(shù)民族等勢力的高漲,致使各項措施成效并不顯著,叛亂迭起,加以入蜀之道的限制,說明西南地區(qū)的問題始終困擾晉室,無法全盤掌握、利用西南豐富資源再為后援的主要因素[1]。中日學者共同合作《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一書,里面網(wǎng)羅對于一些地域社會重要問題的討論,如谷川道雄《論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上田早苗《論后漢末期的鄴地與魏都》,安田二郎《論南朝貴族制社會之變革與地域社會》,吉川忠夫《論道安教團在襄陽》,中村圭爾《論六朝時代江南的地域社會與地域性》,高木智見《論中國古代的袒肩習俗》等,是對地域社會研究有多面向討論的著作[2]。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qū)研究》對元嘉時期、宋齊嬗代之際、南齊治下的益梁地區(qū)進行研究,并探討從桓溫平蜀到義熙伐蜀、劉宋時期益梁刺史人選、梁失漢中與梁魏三十年戰(zhàn)爭、蕭紀出鎮(zhèn)益州和西魏取蜀、仇池楊氏的最終結局等專題,加深對南朝歷史、南北關系史、西南民族史的理解,留下此前漢晉之際的西南議題[3]。王永平《孫吳文化》介紹江南孫吳政權的歷史地位、興亡、外交、開發(fā),孫吳時代的的都城建設、社會風俗、宗教文化、家族文化風尚、經(jīng)史文學與藝術、海上交通與交流,為三國國別史作出現(xiàn)代書寫的范例,特別是刻繪吳郡顧陸朱張家族,及會稽虞氏、彭城張氏、瑯邪諸葛氏、廣陵張氏,總共八個家族異彩紛呈的文化風尚[4]。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著眼處則在于孫吳上層政治運作、不同地域士人派別的分化及其斗爭問題、江東僑舊學術文化的差異,江東大族有鄉(xiāng)里基礎,敢于要求政治改革;流寓人士較依賴皇權,又分儒學文士與武人豪杰,觀念沖突,而流寓文士又分名士純?nèi)迮c單家寒士,前者態(tài)度向江東大族趨同,后者與皇權較密切[5]。羅威《湖南孫吳史》有步驟地運用長沙走馬樓及郴州等地近期出土的孫吳簡牘,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介紹了湖湘的風俗、經(jīng)濟的緩慢發(fā)展、孫吳軍事,孫吳在湖南轄地及人口、發(fā)展湘楚文化、人物志、統(tǒng)治方針與述評,荊州可謂孫吳的半壁江山,一部湖南孫吳史之重,就如同一部云南蜀漢史或者川東蜀漢史的重要性[6]。張燦輝《六朝區(qū)域史研究》分述了六個區(qū)域(雍州、郢州、湘州、豫章、交州、廣州)與東吳、兩晉、宋齊梁陳政治,做為六地的“進程研究”,指出這些區(qū)域與時俱進,演進歷程相當漫長,其間的區(qū)域勢力不斷地積蓄自己在政軍或文化的能量,于皇權政治的推演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如此可視蜀漢為西南進程之一環(huán)[7]。張燦輝另有《兩漢魏晉涼州政治史研究》一書,分述秦漢之際、西漢、東漢、三國、西晉、“五涼”時期的涼州[8]。陳健梅《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考證孫吳政區(qū)的建置沿革,并分析揚州、荊州、交廣兩州的開發(fā)與政區(qū)建置間的歷史地理因素,指出立國之本的揚州析置郡縣與均衡縣治,國之門戶的荊州置廢郡級政區(qū),羈縻統(tǒng)治的交廣兩州大量辟縣,更對揚州十七郡、荊州十六郡、廣州七郡、交州九郡(以上郡級地含都尉部)盡可能分郡繪圖[9]。吳修安《福建早期發(fā)展之研究:沿海與內(nèi)陸的地域差異》考述六朝時期福建沿海、內(nèi)陸雙區(qū)的行政建置演變、人口與分布、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勢力、文人活動、佛教的傳入與發(fā)展,指出福建沿海區(qū)的大族在文化上逐漸向中原士族看齊,而內(nèi)陸區(qū)的大族活動大都與軍旅相關,仍屬地方性豪強,落后了沿海大族一個世紀以上[10]。其他如:汪波《魏晉北朝并州地區(qū)研究》[11]、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12]、吳鳳家《南北朝時期的豫州──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系》[13]、陳金風《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14]、尹建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東豪族研究》[15]、王蕊《魏晉十六國青徐兗地域政局研究》[16]、王玲《漢魏六朝荊州地區(qū)的經(jīng)濟與社會變遷》[17]、崔向東《漢代豪族地域性研究》[18]等均值得參考。區(qū)域史直接關系到許多事件的因果,是歷史學研究不可忽視和不能回避的空間背景,區(qū)域史研究的深化也對中古史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關中古的社會成分或社會分層,毛漢光、朱大渭、鐘玉英都分三級討論。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所劃分的社會成分有三大級:士族類階級──包括正史中所提及的大族,州郡級著姓;父、祖、曾祖輩三世之中有二世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五品以上)官者。小姓類階級──包括《華陽國志》中各縣級大姓及地方豪族;酋豪、部落酋主;父祖輩曾累世任州郡掾屬或千石以下(低品)官吏者;父祖輩之一世曾經(jīng)有任刺史太守或二千石(五品以上)官者。平民類階層──農(nóng)、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非自由民如奴婢、門客;父祖皆未曾任大小官吏者[19]。朱大渭《魏晉南北朝階級結構試析》分為三個等級:貴族等級──皇室階層;高門士族地主階層。良民等級──寒門庶民地主階層;少數(shù)民族酋帥階層;編戶個體農(nóng)民和個體手工業(yè)者階層。賤口等級──佃客、部曲、軍戶、吏家、百工戶、雜戶、牧戶、僧祇戶階層;佛圖戶和奴婢階層[20]。鐘玉英《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與社會分層關系研究》分為三個等級:上等──皇帝及其宗室、高層士族。擁有最大的入仕權、較高的官祿、地租、免役免稅權、蔭客蔭族權等。中等──包括低層士族、庶族地主(含富商巨賈、地方豪強和寺院地主等)、少數(shù)民族酋帥。只有部分入仕權、較少的官祿,較多靠地租或商業(yè)利潤生活。下等──包括個體小農(nóng)等自由民、佃客等依附民、官私奴婢等不自由民。幾乎沒有入仕權,更無其他特權,有的只是賦稅徭役[21]。另外曹文柱分為四級,主要差別是再將依附民與奴婢階層分屬不同兩級[22]。筆者受啟發(fā),除通論著作外也擬主要分三部分綜述,惟與前人取徑有些許差異。

      二、研究回顧

      1.通論性著作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歷年來陸續(xù)編成《諸葛亮與三國文化》論文集多冊,對于漢晉之際進行深入有系統(tǒng)的探索,是值得參考的通論性著作,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交通、宗教、文化、考古、田調(diào)等各方面[23-27]。羅開玉《四川通史:第二卷·秦漢三國》[28]、《成都通史:卷二·秦漢三國(蜀漢)》[29],均辟蜀漢專章。其基礎源自作者一系列研究成果,如《蜀漢職官制度研究》[30]、《三國蜀漢土著豪族初論》[31]、《蜀漢行政建制研究》[32]整理了劉備初為益州牧、漢中王時期及蜀漢朝中、地方職官架構,蜀漢土著豪族的淵源、主要特征,政府政策初析、后果及其影響,蜀漢郡縣簡況,行政建制概說、主要特色,在職官、豪族、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觀察意見。《關于〈建安四年北江漰碑〉的幾點認識》[33]、《劉備“取成都”初論》[34]以《建安四年北江漰碑》材料對劉璋的“暗弱”進行了佐證,并介紹了劉備取成都前后的重大軍事決策、私訪活動、稱帝、籍田,及入葬惠陵等各時期事略?!吨T葛亮、李嚴權爭研究》[35]、《諸葛亮“營南北郊于成都”考》[36]、《諸葛亮與蜀漢廉政建設初論》[37]、《諸葛亮成都納妾說》[38]以諸葛亮做為中心出發(fā),介紹了李嚴崛起、諸葛亮和其權爭始末,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廉政建設、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并且對于蜀漢宮城、九里堤水利工程、惠陵與昭烈廟、諸葛亮納妾等史事分別進行考察,其中特別是針對權爭研究與廉政建設這兩個方面的述論,對于蜀漢政治歷史的發(fā)展有不少可供進一步探討的地方?!度龂窈笾鲃⒍U新論》[39]、《東漢滅“成家”、“屠成都”與劉禪不戰(zhàn)而降》[40]分別論述了劉禪身世與家庭、“以父事之”的諸葛亮時期、無為而治時期、帝權失控期、評價問題,及東漢滅成家屠成都、蜀漢劉禪不戰(zhàn)而降的比較?!肚貪h三國時期的巴蜀宗教》[41]、《秦漢三國時期的奴隸──以成都為例》[42]、《秦漢三國時期成都商業(yè)大都會的建成》[43]、《秦漢三國時期巴蜀民族文化初論》[44]、《秦漢三國時期蜀郡工室、工官研究》[45]、《秦漢三國時期巴蜀建筑的幾個問題》[46]則分別探討了在當時巴蜀的風水術、巫術與祭祀、道教、佛教,秦漢三國的奴隸概論,在成都市場上的度量衡、貨幣概況,民族分布、關系、經(jīng)濟、文化、民俗、政策概說,蜀漢工官與諸葛連弩,城邑、道路、橋梁、闕等建筑,作者結合其考古學專業(yè),對秦漢三國時期巴蜀的一系列研究,可以勾勒出本時期此地區(qū)在各方面的風貌。

      2.蜀漢的士人與思想

      雷家驥《巴蜀學派的天意史觀與蜀漢興亡的關系》[47]指出杜瓊、譙周昔日言天意,勸進劉備,也是陳壽承認蜀漢曾有正朔的原因;最后譙周又言天意宿命,從思想指導瓦解蜀漢斗志,陳壽《三國志》之反戰(zhàn)及批評北伐的觀念即本于此。反復上下,漢代學風士行之造成世道興亡由此可知。程元敏《三國蜀經(jīng)學》[48]是較早針對蜀漢的學術專著,得漢晉間益州學人共53家(流寓者17人),制表示其師傳,其中有(后漢)楊厚—任安等—杜瓊等—譙周等—陳壽等一支,宋衷—尹默等—李撰等一支,此兩支分別代表有益州、荊州兩派的色彩,值得留意。治老子者10人,任熙、何隨等有清談之風,又16人入晉,蜀漢之經(jīng)學藉由述作、官學、私學、蜀士四種途徑,產(chǎn)生了承上啟下的意義。15人治周易、13人治讖緯,11人治史學(7家有專著),可以此線索觀察經(jīng)、史之學與現(xiàn)實政治的互動。楊耀坤《陳壽評傳》[49]探討了“重史之邦”蜀漢的前后期政治與陳壽的前半生,陳壽的各項思想與修史態(tài)度。李純蛟《三國志研究》[50]進一步考述了陳壽生平事跡,對于陳壽著史的宗旨原則、方法義例等史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探討。李景焉《蜀漢文學與建安文學》[51]按照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將蜀漢文學分為三類:表現(xiàn)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如諸葛亮),隱逸文學(如秦宓),及政治觀望派的文學(如郄正)。并指出應注意相關問題如蜀漢的基本典章制度、人才政策及經(jīng)學情況等,是蜀漢文學地域特點的決定性因素。段渝《三國蜀漢學術考》[52]列舉蜀漢學術計有今文經(jīng)學家3、古文經(jīng)學家18、讖緯學家12、儒學家6、史學家6、文辭家3,指出蜀漢史學一枝獨秀,而且當代史、地方史所占史著比例最大;而蜀漢讖緯之學長盛不衰,成為古文家的重要學業(yè),也可以看作是今古文逐漸合流的一種趨勢。王北固《劉備與劉璋家族的詭譎復雜關系》[53]指出慫恿劉焉入蜀尋“天子氣”的董扶角色,可供啟發(fā)。夏增民《蜀漢儒學的短暫生機》[54]指出今文經(jīng)學的昌盛及讖緯的流行是蜀地學術的鮮明特色,巴蜀學者多學卜筮和讖緯,學術思想中的宗教成分很突出;此特色的形成起初主要是由文化決定的,巴蜀與楚地接壤,氣候及地理條件接近,在文化上則亦有相近之處,非理性的成分也很突出。梁滿倉《三國儒家思想研究》[55]分析三國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特點、地位和作用,以譙周為代表人物討論了蜀漢的儒家思想。高新偉《蜀漢文學論》[56]指出蜀漢在文風上,以繼續(xù)承繼漢代散文的遺風,呈現(xiàn)出典雅質(zhì)樸的特征為主要的風格;而在文體上,守經(jīng)奉儒的思想促使文士輕視便于抒情的詩賦,而更偏好于實用性較強的散文,但蜀漢表奏書札這類文體中亦不乏情詞兼?zhèn)?、華實兼茂,文質(zhì)彬彬的文學作品。晉超、徐明波《蔣琬與道家政治傳統(tǒng)》[57]指出雖然后來遠在巴蜀,蔣琬未能身與玄學之盛,但做為荊州知識分子的突出代表,他對新興的學術思潮不會陌生,蔣琬躬行無為而治、安民為本的政治,上承曹參黃老遺風,下啟魏晉王謝玄學政治,在道家的政治傳統(tǒng)中是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人物。符麗平《漢末三國流行益州的思想觀念透視──兼論劉璋、劉禪選擇投降的原因》[58]認為在漢末三國時益州地區(qū)思想呈現(xiàn):惜命思想嚴重、讖緯之學興盛、擇主觀念強烈這三個特點;劉璋本身就已具有這些思想,而蜀漢政府任用具有這些思想的人興教辦學為劉禪選擇投降埋下伏筆。楊民《“益州分野有天子氣”:論劉備益州“受命”的地域文化基礎》[59]指出《后漢書》收錄方術士32人,巴蜀地區(qū)8人占第一位,居總數(shù)四分之一,而《華陽國志》所載巴蜀方術士更多;巴蜀人董扶作讖言建議劉焉據(jù)益州、巴蜀士人上書勸進劉備,與經(jīng)學風氣“內(nèi)裹讖緯”有密切關系。

      3.蜀漢的豪族與政治

      蜀漢豪族的討論,常包含于政治集團與勢力分配的研究中。宮川尚志《蜀姓考》[60]利用《華陽國志》整理出來145家蜀姓并注有代表人物,討論了蜀姓的經(jīng)濟力及與政權的關系,尤其指出蜀地有77家占蜀姓的半數(shù)以上,然而表現(xiàn)在近人周明泰《三國世系表》上,蜀漢政權的姓族在政治中心地如蜀郡、廣漢者甚少,其次的要地巴郡可謂與姓族無緣,最多卻在巴西郡,值得觀察。狩野直禎《后漢末的世情與巴蜀的動向》[61]對于宗教組織的所謂“妖賊”叛亂以及東漢時期非漢民族的叛亂分別進行了整理,為了鎮(zhèn)壓后者造成徭役的增加,而前者這種以失去土地的流亡農(nóng)民為核心的教團,便可以想見會出現(xiàn)反官、反豪族的行為;面對五斗米道的攻擊,益州豪族迎立劉焉,又由于想法不同而有三十年的紛亂。上田早苗《巴蜀的豪族與國家權力──以陳壽和其先祖?zhèn)優(yōu)橹行摹罚?2]圍繞著安漢縣陳禪與巴蜀官僚,陳氏與巴郡豪族、蜀漢政權,陳壽與魏晉政權進行討論,指出后漢末期,豪族對于掾吏、官僚的世襲化傾向被認可,即使限定于安漢陳氏而言,陳實做為州從事、陳壽之父做為參軍,均顯示巴蜀土著豪族集中于政權的掾屬地位。耿立群《蜀漢對西南的統(tǒng)治與開發(fā)》[63]已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先、后主時期官吏的出身與任用組成,這部分可利用《季漢輔臣贊》加以完備;另有一半的篇幅包含了蜀漢的南征與南中政策,以及對西南地區(qū)的民族、物產(chǎn)、文化做出概述的《附篇》。田余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64]、《蜀史四題──蜀國新舊糾葛的歷史追溯》[65]兩文根據(jù)蜀漢統(tǒng)治集團組成狀況及其變化探索諸葛用人背景,認為李嚴這個略起反襯作用以外從不為史家注目的人物個案,其特殊地位、顯隱興廢卻是理解諸葛用人背景的關鍵,當時蜀漢臣僚中的政治糾紛是由“新舊”、“客主”的分野之勢演化而成,舊和主指劉璋部屬,新和客指劉備由荊入蜀所領人物,鞏固新人地位、協(xié)調(diào)新舊關系是諸葛亮用人的核心問題;蜀漢史中還有一些孤立事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如《上漢帝表》、劉封孟達始末、黃權降魏、劉備托孤語都與新舊問題有關,也可以從新舊關系中試求解釋。曹乙帆《兩漢魏晉時期西南地區(qū)之研究》[66]對此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種族、思想等詳盡爬梳,如舉出“特權集團”概念,將劉焉劉璋時的東州士與兩漢以來的板楯蠻(屬“一統(tǒng)時期”)、劉備時的荊楚集團與西晉末年的六郡人士(屬“分裂時期”)兩兩并論,有助進一步綜觀比較在漢晉之際的人文現(xiàn)象。羅二虎《秦漢時代的中國西南》[67]對漢代益州歷任刺史、太守,以及蜀郡、廣漢、犍為、巴郡、漢中、牂牁、益州(郡)籍出任高官者進行了詳盡的整理。伍伯?!斗酵链笮张c外來勢力:論劉焉父子的權力基礎》[68]指出劉璋在執(zhí)政晚期,已開始裁抑逾制的大姓,并且亟思重新引進外州人,起用以資制馭驕橫的豪族,特別是指出除了劉璋親舊或夙享盛名,外州人可考者唯李嚴、董和,值得評估劉璋時“東州士”的比重與劉備的重用。劉備在劉璋這種心理背景下遂被迎入益州,令當?shù)氐恼蚊婷苍僖淮萎a(chǎn)生劇變,但新政策實施日淺,大姓普遍未感壓力,他們依然相信現(xiàn)政權的繼續(xù)存在,就是對于己身既得利益的有力保障,基于這種理解,因此益州方土大姓竭力抵抗劉備大軍,藉此理路也可進一步審視大姓態(tài)度與劉備用人。羅新本《蜀漢秀才孝廉察舉考略》[69]考論了可確認為蜀漢時期被察舉為秀孝者十人、疑為蜀漢時被察舉者二人,其中除一人外均為益州人士,從劉備定巴蜀到亡國,蜀漢一直實行了察舉秀孝的制度,并基本沿襲漢代之制且有所變通,而對察舉特別重視,它可能是士人進身入仕的主途和正途;透過此課題的研究不僅可以加深對蜀漢社會的了解和研究,而且也可以對蜀漢乃至中國古代入仕道路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李兆成《蜀漢政治考論》[70]考論了政治制度與人才選任上的注意克服東漢流弊,《蜀科》、督軍從事以及其他典章制度,處理機要事務的“參署”,征辟、察舉的管理,分蜀漢的基本狀況為“威之以法”和“以德治國”的前期、“咸承諸葛之成規(guī)”的中期、政治混亂的后期,并詳細探討了劉焉—劉璋與漢末益州士族的基本狀況、諸葛亮對于益州士族利益的維護和其勢力擴張的嚴格控制、蜀漢后期政治與益州士族;并比較劉備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穩(wěn)固集團,政權建立后當然倚重也格外注意維護,孫吳建國歷史中征戰(zhàn)基本就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吳越士族成為孫吳政權統(tǒng)治的中堅,因而西晉滅吳時,吳越士族為保衛(wèi)孫吳政權而奮力抵抗的支持和擁護,顯然遠比益州士族面對蜀漢政權覆亡時堅決得多。渡邊義浩《蜀漢政權論》[71]從荊州客居前的劉備與家臣、劉表政權與荊州“名士”社會、三顧之禮、蜀漢政權的成立與荊州人士的優(yōu)越,探討了劉備集團與荊州名士;從劉焉—劉璋政權的構造、劉備的入蜀與益州人士的動向、諸葛亮益州支配政策及北伐、名士社會的分裂與蜀漢政權的滅亡,探討了蜀漢政權的支配與益州社會。王中平《漢晉分裂時期巴蜀政權研究──以人才進用及其社會結構為主》[72]對成家、蜀漢、成漢三個政權的組成結構、大姓政策、人才任用、地方態(tài)度都加以分析比較,劃分為“合作起用型”、“中央地方分權型”、“沖突調(diào)和型”三類,在草創(chuàng)時成家最受支持,而成漢沖突最劇;后來是成家人心最離,而成漢人才最豐。楊更興《漢晉時期的益州方土大姓》[73]分析了劉二牧時期、蜀漢時期、入晉之后的益州方土大姓,適應士族政治,及這些時期益州士大夫的名士化。王北固《猇亭之戰(zhàn)與二劉秘辛背景》[74]指出法正的關鍵地位與黃權的尷尬處境,可供啟發(fā)。王景弘《蜀漢社會勢力的運作與政權興衰之關系》[75]中的“社會勢力”仍以出身劃分,其特點一則把來自燕、魯?shù)鹊氐脑獜膭萘Γc荊襄勢力一同視為“外來勢力”,二則將益州勢力又區(qū)分為“土著勢力”與流寓勢力,并分析同一勢力內(nèi)與不同勢力間的沖突?!傲髟萘Α备拍顑?yōu)于“劉璋舊部”,因前者未必皆成為后者,此概念也比“東州人”全面。安劍華《“東州士”與蜀漢政權》[76]從東州士(指漢末避亂入蜀依附劉焉、劉璋父子之人士及其后人)入蜀漢前的歷史背景基本情況出發(fā),闡述“東州士”在蜀漢政權中建國、內(nèi)政、外交方面的作用,探討劉備、諸葛亮、劉禪、蔣琬的提拔,蜀漢用人一直秉持的重用荊楚人士政策,東州士十分注重自身實力壯大的內(nèi)部相互提拔,決定了最終他們在蜀漢政權中走向核心的特殊地位;復雜的背景也決定了東州士與劉備嫡系荊州集團的微妙關系:過分籠絡無形中加大了兩者的沖突,而東州士內(nèi)心復雜的情結決定了與荊州集團之間存在隔膜,無法在短期內(nèi)消除,并附表參考。白楊《諸葛亮治蜀與蜀漢政治生態(tài)演變研究》[77]以兩章篇幅探討諸葛亮用人與益州、荊襄勢力的沉浮消長,其中包括馬忠、張裔、陳震、董恢四人為例,說明對兩勢力中合作依靠力量的提拔任用,孟達、楊洪、廖立、李嚴四人為例,說明對兩勢力中危險游離人物的提防處置。此外,本書將蜀漢政權的構成分為元從勢力、荊襄勢力、益州勢力、外附勢力四者,作者一方面實有意識到東州勢力而不將其另列為第五者,其實此一勢力無論劃入益州或荊襄勢力都將忽視其異質(zhì)性,值得進一步分析。另一方面提出的“外附”此一勢力概念,其定義為擁有自己部曲的實力人物,以不同時期加入的霍峻、魏延、馬超為例但僅對馬超著墨較多,且此勢力后亦衰微,影響并不如東州勢力,其實霍、魏二者亦荊州籍,而此“外附勢力”之新概念反倒另有可能借以發(fā)揮。

      4.蜀漢的被統(tǒng)治階層

      蜀漢以漢中為主的戰(zhàn)事,南中的政策,及其他經(jīng)濟生活研究,亦可以反映出被統(tǒng)治階層的境況。張澤咸、朱大渭《魏晉南北朝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78]上冊對于漢晉之際西南地域的內(nèi)亂,整理出便于研究者使用的史料。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79]針對西漢至南朝時期的南中七郡進行郡縣、水系、山嶺、關隘之考釋、制表,并對諸葛亮南征路線作了專題。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魏晉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80]整理了蠻越溪俚、羌氐西南夷民族的姓氏與代表人物,推測王平為賨人。宗樹敏《諸葛亮治蜀之研究》[81]在其第六章《安南》的第三節(jié)《治南作為》比較曹魏、孫吳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并對于蜀漢的以夷制夷、調(diào)整郡縣、部曲制、發(fā)展農(nóng)業(yè)、工商業(yè)作了較好的歸納。黎虎《蜀漢“南中”政策二三事》[82]對于諸葛亮南征所謂“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皆即其渠帥而用之”、“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等傳統(tǒng)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和一些不同的見解,認為對諸葛亮“南中”政策的評價似亦有可商榷之處。王北固《涼州兵團在三國史上的特殊地位》[83]指出馬超以“外來者”可平衡劉備得川后的五大派系(舊陣營嫡系、非嫡系,巴蜀賣主派、本土派、提拔人士)。呂一飛《蜀漢飲食二三事》[84]舉出唐代《劉賓客嘉話錄》載有“蜀之人今呼蔓菁為諸葛菜”(蕪菁),與《太平御覽》“土人蒸煮其根葉而食之可以療饑,名之為諸葛菜,云武侯南征用此菜子蒔于山中以濟軍食”相符合。宋《事物紀原》載曼頭(即饅頭)與諸葛亮頗有關,朱大渭、曹文柱采此說而黎虎持疑;作者以春秋三傳考察語詞上曼字通“蠻”,史料上則有《北堂書鈔》記載南中夷帥高定殺人獻祭之俗,《華陽國志》記載有諸葛亮作《圖譜》以易夷俗。徐學書《蜀漢諸葛亮與前蜀王建六次北伐的比較研究》[85]考察了蜀漢、前蜀的歷史背景與諸葛亮、王建的北伐,比較王建六次北伐與諸葛亮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異同和最終未竟成功的原因探討,指出在戰(zhàn)術上有較大差異,諸葛亮北伐未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敵強我弱,故以少數(shù)兵力與強敵周旋并在局部戰(zhàn)爭中處于主動地位,而王建時蜀乃天下富國兵多將廣,國力和軍事皆勝于敵方,逐年開拓北部疆域,勝利在即而終未成功最核心的問題是老年用人不當。姚樂野《漢唐間巴蜀地區(qū)開發(fā)研究》[86]述論了蜀漢時期巴蜀地區(qū)的農(nóng)林牧、工商業(yè)、內(nèi)外交通、成都樞紐、開發(fā)水平與經(jīng)濟地位、特點局限與歷史經(jīng)驗,并指出巴蜀在經(jīng)濟地位上常與全國其他主要地區(qū)逆向發(fā)展的趨勢,漢晉之際八九十年間始終沒有被打斷正常秩序,持續(xù)緩慢演進發(fā)展,在全國居于一枝獨秀的經(jīng)濟領先地位。安劍華《蜀漢錢幣探微——以武侯祠館藏蜀漢錢幣為例》結合了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有關的文獻記載,指出錢體厚重制作精美之初造“直百五銖”、制作比較精良的“太平百錢”、制作相對較好的“太平百金”和“定平一百”、減重貨幣“直百”錢充斥市場,分別反映蜀漢初年、諸葛亮北伐期、蔣費輔政期、末期社會經(jīng)濟狀況;吳境的鄂皖江浙贛等地發(fā)現(xiàn)墓葬中陸續(xù)有數(shù)量相當可觀的蜀漢錢幣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蜀漢和東吳之間有著密切的貿(mào)易關系。張應二《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88]從用人、北伐等方面述評了諸葛亮的軍事活動,尤其分析蜀漢的屯田,并從“心戰(zhàn)”觀點梳理了南中的戰(zhàn)后政策。安劍華《從南中高級官員的構成看蜀漢政權對南中的經(jīng)略》[89]透過研究南中地區(qū)官員(含庲降都督、副貳都督和郡守級官員)的出身、背景等看南中地區(qū)高級官員的構成以及蜀漢政權對南中地區(qū)經(jīng)略的過程,分析得出蜀漢政權對南中地區(qū)的經(jīng)略可以分為從劉備定巴蜀至諸葛亮南征(214—223年)、李恢、張翼等對南中地區(qū)的經(jīng)略(225—233年)、馬忠的經(jīng)略(233—249年)、霍弋等的經(jīng)略(249—263年)四期;益州籍人士比例超過四分之三,是蜀漢南中官員的特點。陳芳《淺議云貴川地方志中的蜀漢南征相關遺存》[90]將云貴川地方志中246個蜀漢南征遺存分為與南征時諸葛亮或其他人物(關索、鮑三娘、呂凱)相關的遺跡類;武侯祠、關索廟、馬忠廟等祠祀類;碑刻與其它遺物類;墓葬類(三處);特點為名稱、內(nèi)容上有趨同性,分布廣而某些區(qū)域相對集中,與傳說及傳說中的人物關系緊密;許多蜀漢南征遺存隱藏著大量有關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的相關文化真實資訊,只不過被蒙上了一層“諸葛亮南征”的外衣。滿田剛《諸葛亮歿后的“集團指導體制”與蔣琬政權》[91]與《關于蜀漢蔣琬政權的北伐計畫》[92]論述了諸葛亮歿后的混亂和《三國志·蜀書》所見“集團指導體制”、楊儀的失勢,朝“單獨首班政權體制”回歸和蔣琬的傳記、蔣琬政權的內(nèi)政外交政策,蔣琬的戰(zhàn)略與漢吳同盟,蔣琬政權的實質(zhì)性告終(延熙六年)、軍事政策和年譜,提出陳壽的“蜀漢國史觀”:費祎、姜維被陳壽的正文描繪為并沒有繼承諸葛亮政策的政權。洪武雄《蜀漢政治制度史考論》[93]全面校補清人洪飴孫《三國職官表》蜀漢部分,指出治社會史者亦常以其為計量分析的基礎;完整的資料,應有利于爾后蜀漢政治制度、社會史研究的立論依據(jù)。此外,歷來研究者常稱蜀漢將軍班位,領、護軍職掌,軍師之隸屬,都督、參軍沿革等均與曹魏“大同小異”,都督為固定常設官職等論點,皆待商榷。曹魏置郡為數(shù)過百,孫吳亦在半百以上,郡守量多職微,不似蜀漢僅二十有余,郡守之位高職重;該書判別益州籍、非益州籍及少數(shù)民族等出身背景者達257人,郡守一職為蜀漢人士最常歷練的職位,升任郡守者除縣令外多為裨將、牙將,郡守升遷者除中樞要職外多為軍事要職,以郡守為中心的考察,有助于探討蜀漢政權內(nèi)將軍、護軍、都督、參軍等的職官遷轉關系,反映了社會史的另一面。余鵬飛《三國經(jīng)濟發(fā)展探索》[94]分析了蜀漢的經(jīng)濟思想、人口與租調(diào)、手工業(yè)生產(chǎn)、貿(mào)易與貨幣。余鵬飛、靳進《三國民族關系新析》[95]探討了蜀漢地區(qū)的叟族、僰族、濮族、筰族、賨族,及羌族、氐族與蜀漢朝廷的關系。柿沼陽平《蜀漢的軍事最優(yōu)先型經(jīng)濟體系》[96]論述了劉備集團和蜀漢末期的軍事最優(yōu)先型經(jīng)濟體系與其變化,漢中爭奪戰(zhàn)和南征、北伐的經(jīng)濟意義、背景,指出蜀漢吏卒的人口比率與軍事優(yōu)先型政策在其他戰(zhàn)時國家中最為突出,雖然民間經(jīng)濟的發(fā)展較被政府輕視卻并沒有呈現(xiàn)出矛盾失調(diào)的現(xiàn)象,這也是蜀漢經(jīng)濟的結構性特點。

      三、余論

      古代中國是一個早熟的、巨型的帝國,即使是處于“二分”、“三分”天下的期間,分立政權各自所控制的范圍,也相當于好幾個現(xiàn)代民族國家(尤其以歐洲各國的規(guī)模來看)所加起來的地域,在某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自成一個“世界”。中古的割據(jù)政權有著各自不同的自然、經(jīng)濟背景和政治、軍事行為,面臨不同的民族和疆域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了各自不同的行為,以配合政權的建設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歐洲史上,法國可謂泱泱大國了,是西歐最大的歐陸國家,然而即以四川一省(包含20世紀末始劃分出的重慶市)為例來說,所轄范圍就比法國還要廣大。何況在漢晉之間三國鼎立時期的蜀漢,統(tǒng)轄的范圍不僅四川,還及于今天陜西省南部的漢中平原,以及云南、貴州兩省的一部分所構成的南中地區(qū)。另一方面,成都從漢代開始發(fā)達,終至成為國史上生命力最長的一個城市。以成都做為政治中樞,統(tǒng)轄著四個均勢系統(tǒng)之一的西南地域(其他三者為關東、關西、東南),像這樣的政治形勢,蜀漢政權無疑是國史中的代表之一。相較于東西漢之際歷時十二年的成家政權,承繼兩漢四百年的經(jīng)驗、在西南地區(qū)實行皇帝制度達兩世、四十余年的蜀漢,可謂將“中央政府”更正式搬入西南地區(qū)的政權。單以中古史來看,蜀漢統(tǒng)轄開發(fā)的地域也大于成漢、譙蜀、前蜀、后蜀。總之,無論是做為世界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一大區(qū)域,或是中國史上類似政權的先河與代表,蜀漢得到的研究都仍然有限。中古割據(jù)政權有著各自不同的自然、經(jīng)濟背景和政治、軍事行為,面臨不同的民族和疆域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了各自不同的行為,以配合政權的建設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筆者今后擬繼續(xù)采取其中的蜀漢做為考察對象。

      [1]胡志佳.兩晉時期西南地區(qū)與中央之關系[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2]谷川道雄.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M].京都:玄文社,1989.

      [3]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qū)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王永平.孫吳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5]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羅威.湖南孫吳史[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7]張燦輝.六朝區(qū)域史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8.

      [8]張燦輝.兩漢魏晉涼州政治史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8.

      [9]陳健梅.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8.

      [10]吳修安.福建早期發(fā)展之研究:沿海與內(nèi)陸的地域差異[M].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9.

      [11]汪波.魏晉北朝并州地區(qū)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3]吳鳳家.南北朝時期的豫州──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系[D].臺北:臺灣大學,2004.

      [14]陳金風.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5]尹建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東豪族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16]王蕊.魏晉十六國青徐兗地域政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8.

      [17]王玲.漢魏六朝荊州地區(qū)的經(jīng)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8]崔向東.漢代豪族地域性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9]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1988.

      [20]朱大渭.魏晉南北朝階級結構試析[M]//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102-140.

      [21]鐘玉英.漢末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分層[M]//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與社會分層關系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25-62.

      [22]曹文柱.階級與階層[M]//中國社會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58-220.

      [23]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一)[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24]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二)[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5]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三)[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6]諸葛亮與三國文化(四)[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7]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五)[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8]羅開玉.四川通史:第二冊[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

      [29]羅開玉,謝輝.成都通史:卷二·秦漢三國(蜀漢)時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30]羅開玉.蜀漢職官制度研究[J].四川文物,2004(5):6-17.

      [31]羅開玉.三國蜀漢土著豪族初論[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9.

      [32]羅開玉.蜀漢行政建制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7-15.

      [33]羅開玉.關于《建安四年北江漰碑》的幾點認識[J].四川文物,2011(3):56-60.

      [34]羅開玉.劉備“取成都”初論[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8.

      [35]羅開玉.諸葛亮、李嚴權爭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31-144.

      [36]羅開玉.諸葛亮“營南北郊于成都”考[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三).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21-130.

      [37]羅開玉.諸葛亮與蜀漢廉政建設初論[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5-10.

      [38]羅開玉.諸葛亮成都納妾說[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五).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23.

      [39]羅開玉.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8.

      [40]羅開玉.東漢滅“成家”、“屠成都”與劉禪不戰(zhàn)而降[J].襄樊學院學報,2011(10):10-16.

      [41]羅開玉.秦漢三國時期的巴蜀宗教[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6.

      [42]羅開玉.秦漢三國時期的奴隸──以成都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9-18.

      [43]羅開玉.秦漢三國時期成都商業(yè)大都會的建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02-116.

      [44]羅開玉.秦漢三國時期巴蜀民族文化初論[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三).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0-103.

      [45]羅開玉.秦漢三國時期蜀郡工室、工官研究[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四).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87-406.

      [46]羅開玉.秦漢三國時期巴蜀建筑的幾個問題[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五).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0-258.

      [47]雷家驥.巴蜀學派的天意史觀與蜀漢興亡的關系[M]//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1990:285-298.

      [48]程元敏.三國蜀經(jīng)學[M].臺北:學生書局,1997.

      [49]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0]李純蛟.三國志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

      [51]李景焉.蜀漢文學與建安文學[J].四川文物,2003(4):82-90.

      [52]段渝.三國蜀漢學術考[J].天府新論,2005(1):113-118.

      [53]王北固.劉備與劉璋家族的詭譎復雜關系[J].歷史月刊(臺北),2007(8):59-63.

      [54]夏增民.蜀漢儒學的短暫生機[M]//儒學傳播與漢晉南朝文化變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29-139.

      [55]梁滿倉.三國儒家思想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56]高新偉.蜀漢文學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3-27.

      [57]晉超,徐明波.蔣琬與道家政治傳統(tǒng)[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四).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544-556.

      [58]符麗平.漢末三國流行益州的思想觀念透視──兼論劉璋、劉禪選擇投降的原因[J].作家,2012(6):167-168.

      [59]楊民.“益州分野有天子氣”:論劉備益州“受命”的地域文化基礎[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五).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186-197.

      [60]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M].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6:211-233.

      [61]狩野直禎.後漢末の世相と巴蜀の動向[J].東洋史研究,1957,15(3):281-308.

      [62]上田早苗.巴蜀の豪族と國家権力―陳壽とその祖先たちを中心に―[J].東洋史研究,1967,25(4):364-385.

      [63]耿立群.蜀漢對西南的統(tǒng)治與開發(fā)[D].臺北:臺灣大學,1984.

      [64]田余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M]//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176-192.

      [65]田余慶.蜀史四題——蜀國新舊糾葛的歷史追溯[M]//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198-226.

      [66]曹乙帆.兩漢魏晉時期西南地區(qū)之研究[D].臺北:文化大學,1994.

      [67]羅二虎.秦漢時代的中國西南[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68]伍伯常.方土大姓與外來勢力:論劉焉父子的權力基礎[J].漢學研究,2001,19(2):201-220.

      [69]羅新本.蜀漢秀才孝廉察舉考略[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120-122.

      [70]李兆成.蜀漢政治考論[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二).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07-160.

      [71]渡邉義浩.蜀漢政権論[M]//三國政権の構造と「名士」.東京:汲古書院,2004:141-214.

      [72]王中平.漢晉分裂時期巴蜀政權研究——以人才進用及其社會結構為主[D].嘉義:中正大學,2004.

      [73]楊更興.漢晉時期的益州方土大姓[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6.

      [74]王北固.猇亭之戰(zhàn)與二劉秘辛背景[J].歷史月刊(臺北),2007(8):64-70.

      [75]王景弘.蜀漢社會勢力的運作與政權興衰之關系[D].臺中:中興大學,2009.

      [76]安劍華.“東州士”與蜀漢政權[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8-25.

      [77]白楊.諸葛亮治蜀與蜀漢政治生態(tài)演變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72-191.

      [78]張澤咸,朱大渭.魏晉南北朝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9]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0]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魏晉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81]宗樹敏.諸葛亮治蜀之研究[M].臺北:臺灣書店,1994:109-116.

      [82]黎虎.蜀漢“南中”政策二三事[M]//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509-534.

      [83]王北固.涼州兵團在三國史上的特殊地位[J].歷史月刊(臺北),1999(10):109-115.

      [84]呂一飛.蜀漢飲食二三事[J].四川烹飪,2000(7):3-4.

      [85]徐學書.蜀漢諸葛亮與前蜀王建六次北伐的比較研究[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一).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302-314.

      [86]姚樂野.漢唐間巴蜀地區(qū)開發(fā)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

      [87]安劍華.蜀漢錢幣探微──以武侯祠館藏蜀漢錢幣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65-71.

      [88]張應二.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89]安劍華.從南中高級官員的構成看蜀漢政權對南中的經(jīng)略[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五).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85-106.

      [90]陳芳.淺議云貴川地方志中的蜀漢南征相關遺存[M]//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五).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3-413.

      [91]満田剛.諸葛亮歿後の「集団指導體制」と蔣琬政権[J].創(chuàng)価大學人文論集,2005,17(3):181-219.

      [92]満田剛.蜀漢·蔣琬政権の北伐計畫について〉[J].創(chuàng)価大學人文論集,2006,18(3):131-154.

      [93]洪武雄.蜀漢政治制度史考論[M].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94]余鵬飛.三國經(jīng)濟發(fā)展探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95]余鵬飛,靳進.三國民族關系新析[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96]柿沼陽平.蜀漢的軍事最優(yōu)先型經(jīng)濟體系[J].史學月刊(開封),2012(9):28-42.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to K ingdom of Shu-Han

      QU Zhengying
      (History Institute,Taiwan University,Taipei10617,China)

      Kingdom of Shu-Han;The Three Kingdoms;Zhuge Liang;Liu Bei

      K236.2

      :A

      :2095-4476(2015)01-0013-08

      (責任編輯:陳道斌)

      2014-10-06

      瞿正瀛(1975—),男,臺灣臺北人,臺灣大學歷史學所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蜀漢三國諸葛亮
      諸葛亮沒看過的書
      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們力保蜀漢江山30年
      北廣人物(2018年34期)2018-09-29 12:09:34
      三國亂談(1)
      蜀漢“大赦”初探
      法律史評論(2017年0期)2017-07-09 03:43:58
      諸葛亮喂雞求學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諸葛亮坦然報家產(chǎn)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6
      版三國之回到過去教自己
      諸葛亮“七擒孟獲”說考辨
      軍事歷史(2002年2期)2002-08-21 02:06:20
      隆回县| 尼木县| 九龙坡区| 仁化县| 施甸县| 水城县| 七台河市| 垣曲县| 湖州市| 应城市| 武乡县| 厦门市| 循化| 贵港市| 吴旗县| 滦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镇远县| 怀安县| 民勤县| 临沧市| 德令哈市| 静海县| 台南市| 文昌市| 寻乌县| 晋城| 历史| 巴塘县| 全州县| 香河县| 于都县| 耒阳市| 天台县| 陆良县| 修文县| 岳池县| 安义县| 大兴区| 梁河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