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趙國歷史地理研究綜述

      2015-03-28 00:00:08張龍鳳
      邯鄲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疆域戰(zhàn)國趙國

      張龍鳳

      (1.北京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871;2.內蒙古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趙國歷史地理研究綜述

      張龍鳳1,2

      (1.北京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 100871;2.內蒙古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趙國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戰(zhàn)國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趙國歷史地理研究有重要意義,向來受學者關注,并累積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整理了綜述、地名、疆域、趙郡、都城、交通與關塞、長城、會盟八個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給予評述。

      趙國;歷史地理;研究綜述

      戰(zhàn)國趙國從公元前475年立國,到公元前222年滅亡,共歷12代13位國君,存在了253年。《戰(zhàn)國策·趙四》曾這樣描述趙國昔日的強盛:“昔者,趙氏亦嘗強矣。曰趙強何若?舉左案齊,舉右案魏,厭案萬乘之國,二國,千乘之宋也?!保?]258趙國疆域廣闊,境內地理環(huán)境復雜,在影響其歷史進程的諸多因素中,地理環(huán)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趙國歷史地理研究可謂至關重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這些成果的總結將有助于推動相關研究進展。

      一、綜述

      研究趙國歷史地理,應有大局觀念,立足大背景。因此,有關先秦史、戰(zhàn)國史研究論著都在必讀之列。如呂思勉《先秦史》談道:“古所謂國者,義亦與今異同。其存亡,以有采地以奉祭祀與否為斷,而不以土地主權之得喪為衡。”[2]151這段話對理解“邯鄲為魏所攻占而趙未亡國”一事就非常有啟發(fā)。楊寬《戰(zhàn)國史》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名著,內容包括春秋戰(zhàn)國間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制度變革、各國的變法運動、戰(zhàn)爭、思想、以及科學技術的成就等,內容豐富??娢倪h《戰(zhàn)國制度通考》運用出土材料與文獻記載相結合的方法,對戰(zhàn)國職官、食貨、地理、兵制和法制等戰(zhàn)國重要的制度作了考證與綜述。這方面論著較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

      趙國史的研究專著主要有兩部:一部為張午時和馮志剛合著的《趙國史》,該書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趙國歷史,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關系等各個方面,然該書歷史地理的內容甚少;另一部為沈長云等所著的《趙國史稿》,這是對趙國歷史進行系統(tǒng)深入研究的學術專著,該書對趙國的都城、疆域、交通路線、關塞等歷史地理問題進行了一些討論。

      二、地名

      趙國地名研究是趙國歷史地理研究的一項非?;A的工作,學者們做了大量的研究。

      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是繼三家注之后,對《史記》研究成果最重要的總結和梳理,對大部分趙國地名做了考證;錢穆的《史記地名考》卷十五“趙地名”??稼w國地名。這兩本書對研究趙國地名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繆文遠《戰(zhàn)國制度通考》“趙地考”對趙國郡邑、關塞、地區(qū)、山川等地名做了通盤考訂,搜集比較全面,但過于簡略。周振鶴主編、李小杰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先秦卷》和后曉榮《戰(zhàn)國政區(qū)地理》都有專篇討論趙國郡縣地名,并以考古資料佐證。

      此外,還有一些涉及趙國地名考證的論文。如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裘錫圭《戰(zhàn)國貨幣考(十二篇)》,王仁康《一次古地震在京郊形成的地裂溝——歷史上樂徐、平陰在今何處?》,曾庸《若干戰(zhàn)國布錢地名之辨釋》,朱華《山西朔縣出土“宋子”三孔布》,柳石、王晉《中山國故都——古靈壽城考辨》,路洪昌《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何琳儀《釋四》,許作民《廉頗拔魏防陵、安陽地望考》,韓嘉谷《“平舒”戈、“舒”豆和平舒地理》,孟繁峰《曼葭及井陘的開通》,靳生禾、謝鴻喜《閼與古戰(zhàn)場考察報告》,王洪瑞《趙將扈輒死地武城考》,黃錫全《三晉兩周小方足布的國別及有關問題初論》,吳良寶的《讀幣札記(四則)》,梁尚之《歷史上消失的城邑——古封龍邑考》,魏建震《趙國“九門”“北九門”地望考辨》,德君、田光《“干關”方足布考——干關、扦關、挺關、麋關異名同地》,陳隆文、王平《“干關”方足布地望考辨》,李零《再說滹沱——趙惠文王遷中山王于膚施考》,張潤澤、王自興《“平臺”地望考辨》,楊鳳奎《對沙丘、沙丘宮、沙丘平(苑)臺的梳理考證》等。此類論文眾多,不勝列舉。

      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以及對文獻的深入解讀,趙國地名研究的一些結論被確證、但仍有部分存在闕疑,故需給予持續(xù)的關注。

      三、疆域

      史念海曾言,戰(zhàn)國時期,軍役頻繁,兵爭劇烈,各國的疆域也沒有一個永久固定的界線,尤其是兩國接壤的地方,更是變化莫測,此外,當時各國之間關系的復雜,史料的零碎、模糊和缺乏,這些都造成了疆域研究的困難。盡管如此,學者們還是對趙國的疆域研究做了有益嘗試。

      鐘鳳年《〈戰(zhàn)國疆域變遷考〉序例》及《〈戰(zhàn)國疆域變遷考〉序例(續(xù))》為較早研究趙國疆域的文章,寫作體例如作者所言:“首推得最初之疆域以為標準,然后依歷世之君,純粹遞敘其戰(zhàn)事之勝負,及偶互易地之事跡,因以著見一時土地盈縮之狀況,悉如統(tǒng)計方式,夾敘夾議,各作一清晰之結束,以迄于終點”。陳昌遠《趙國的疆域與地理特征》、繆文遠《戰(zhàn)國制度通考》和錢林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都城、疆域及政區(qū)》均十分簡略地勾勒了趙國的疆域范圍;雁俠《先秦趙國疆域變化》分時段描述了趙國疆域變化的大致情況。沈長云《趙國史稿》將趙國歷史分為四個時期,每一時期有專門小節(jié)論述趙國疆域問題,較為詳細。李曉杰的《戰(zhàn)國時期趙國疆域變遷考》則按南、東、北、西四個地理方位,說明了趙國疆域的四方變動情況。

      綜觀研究趙國疆域的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者或以時間、或以空間方位展開研究,但側重點一般在于闡述城邑得失對疆域范圍的影響,較少關注疆域和地理環(huán)境的相互聯(lián)系以及更深層次的討論,《趙國史稿》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作者本是治史者而非治地理者,著力點不同,以致地理方面的討論仍顯不足,故趙國疆域研究仍有一定空間。

      四、趙郡

      楊寬《戰(zhàn)國史》附錄一“戰(zhàn)國郡表”列出的趙郡有:上黨郡、雁門郡、云中郡、代郡和安平郡[3]677-678,共計五郡。這其中,楊寬據上海博物館館藏“六年安平守劍”推斷認為趙曾設置安平郡??娢倪h《戰(zhàn)國制度通考》則持六郡說,分別是上黨郡、代郡、云中郡、雁門郡、九原郡和太原郡[4]160-162。沈長云《趙國史稿》認為古籍文獻中明確提到的有代郡、云中郡、雁門郡、上黨郡,共計四郡,但應不僅限于此[5]301。李曉杰《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先秦卷》認為趙國有安平郡、代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門郡、上黨郡和太原郡[6]427-430,共計七郡。后曉榮《戰(zhàn)國政區(qū)地理》專列一章寫趙國政區(qū)地理,認為趙國先后置有:上黨郡、雁門郡、代郡、云中郡、九原郡、太原郡[7]108-114,共計六郡。

      可見,眾學者對于趙國設郡情況仍莫衷一是,且分歧較大。具體來看,對于上黨郡、雁門郡、云中郡、代郡的設置是無爭議的,爭論的焦點在于安平郡、太原郡和九原郡,這就值得進一步探討。

      另外,吳良寶《戰(zhàn)國時期上黨郡新考》,錢林書《戰(zhàn)國時期的上黨地區(qū)及上黨郡》,謝鴻喜、楊劍英《戰(zhàn)國上黨郡縣考》,吳良寶《戰(zhàn)國時期上黨郡新考》,史念?!墩撉鼐旁な贾玫哪甏?,陳倉《戰(zhàn)國趙九原郡補說》,辛德勇《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并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起源諸問題》等文章則對個別郡進行了討論。

      五、都城

      關于趙國早期都城晉陽的文章主要有:靳生禾《古都晉陽芻議》、沈喬《淺論董安于、尹鐸對晉陽城的貢獻》、康玉慶、靳生禾《晉陽城肇建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孟萬忠、劉曉峰《晉陽的立都背景及其在趙國都城變遷中之地位》。

      中牟也是趙都之一。靳生禾《趙都中牟應在黃河之北》、張新斌《河南鶴壁鹿樓古城為趙都中牟說》、胡進駐《趙都中牟新考》、張新斌《趙都中牟在鶴壁研究》、 張增午《趙都中牟林州說的推定》、李久昌《論戰(zhàn)國趙都中牟的歷史地位》和白國紅《試析春秋戰(zhàn)國之交趙氏對中牟的經營》等文章對中牟地望等問題做了討論。

      邯鄲是趙國最后一個都城。鐘鳳年《〈戰(zhàn)國疆域變遷考〉序例》一文駁斥了胡三省和狄子奇箋《國策地名考》所認為的“趙肅侯三年(公元前 347年)趙始都邯鄲”之說,認為“治地理者”“每視一國之首都失,便意謂其國即亡”的觀點實不可取。侯仁之《邯鄲城址的演變與城市興衰的地理背景》實乃有關邯鄲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的典范之作,至今仍為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此后,孫繼民《關于戰(zhàn)國趙都城的幾個問題》繼鐘鳳年再次推翻了“蓋肅侯徙都,非敬侯也”的論斷,并提出了趙國另有陪都并存的觀點。不過李興河《趙國都邑遷徙考略》仍針對“趙國在公元前353年被魏國攻破且之后占據兩年”這一事件提出了在此期間“國都徙往何處”的疑問,似并不贊同之前孫繼民提出的陪都的看法。潘曉娟《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認為趙國“沒有多座都城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8]204,作者進一步在《戰(zhàn)國時期“一都獨大”現(xiàn)象及其出現(xiàn)的原因》中表明并不認同孫繼民提出的信宮為陪都的觀點,認為“信宮當為趙國行宮,間或朝會諸侯、處理政務,但是信宮不是趙國陪都”。如此看來,該問題還需進一步商榷。

      1987年召開的趙文化學術討論會,極有力地推動了邯鄲古代城市研究的深入,此后,《趙國歷史文化論叢》《邯鄲簡史》《邯鄲歷史與考古》等著作相繼問世。史延廷、徐勇《試論戰(zhàn)國時期邯鄲的戰(zhàn)略地位》依據文獻和考古資料討論邯鄲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郝良真《邯鄲古代城市研究的幾個問題》認為趙國之所以遷都邯鄲,不僅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而且也是趙國政治、經濟、軍事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孫繼民、郝良真《先秦兩漢趙文化研究》第二編“趙都考略”匯總趙都晉陽、趙桓子都代、戰(zhàn)國趙都遷耿、戰(zhàn)國趙都中牟、趙敬侯遷都邯鄲、戰(zhàn)國趙信都地望等趙國都城研究,是研究趙國都城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提出了代、耿也曾為趙都的看法。

      朱士光《論趙都邯鄲與趙國都城研究問題》提出趙都邯鄲及趙都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幾個問題。

      六、交通與關塞

      趙國歷史地理研究還包括交通與關塞研究。盧云《戰(zhàn)國時期主要陸路交通初探》、史念?!稇?zhàn)國時期的交通道路》,這兩篇是研究戰(zhàn)國交通總論性質的文章,有助于把握當時的總體交通概況。趙國滅中山后,中山國境內的交通道路自然也就成為趙國交通,也就在研究之列。路洪昌《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的交通》是比較早的研究戰(zhàn)國中山國交通的文章,該文不僅探討了中山國的三條陸路交通,還對水路交通做了推測。太行八陘是太行山脈的八條自然通道,由北到南依次是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其中的飛狐陘、井陘和滏口陘是趙國境內連接太行山東西的重要的交通通道。對此,王尚義《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史變遷》一文分述了八陘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此外,還有孟繁峰《曼葭及井陘的開通》、王文楚《飛狐道的歷史變遷》、羅新《話說飛狐道》等。

      趙國關塞。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對唐代各地關隘進行了詳盡的源流考證與地理定位,資料翔實,論證嚴謹,其中的涉趙關隘可資借鑒??娢倪h《戰(zhàn)國制度通考》有關于趙國關塞的專門介紹,列出的關塞有:挺關、句注塞、高闕塞、井陘、羊腸塞、九限和五徑、無窮之門、遺遺之門、長城、飛狐和孟門、鹿門[4]174-176?!囤w國史稿》指出趙國所設的關塞主要有:無窮之門、句注塞、鴻上塞、高闕塞、井陘塞、飛狐、羊腸、雁門[5]362-363,記述都比較簡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趙國個別關塞的研究:如靳生禾、謝鴻喜《關于雁門關年齡、遺址的考證和考察》,史念?!墩撗汩T關》,何清谷《高闕地望考》,夏子言《古高闕地望及趙北長城西部走向》,鮑桐《高闕地望新探》,何清谷《關于高闕位置的反思——兼答鮑桐同志》,蘇滄洲《酈道元與其〈水經注〉中所記的高闕》,李逸友《高闕考辨》,張新斌《高闕、雞鹿塞及相關問題的再考察》,辛德勇《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并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之起源諸問題》,王治國《高闕塞考辨》,趙建朝等《趙國北長城考察》(涉及高闕塞)等。

      七、長城

      趙國長城研究也一直是個熱點。張維華《趙長城考》一文旁征博引,對趙肅侯和趙武靈王所修筑的長城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證。建國后,歷史學家和文物工作者經過長期調查研究,基本廓清了趙國南北長城的位置所在、具體走向和遺址現(xiàn)存情況,發(fā)表了一系列頗有價值的論文、論著,為我們窺探趙長城的全貌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如唐曉峰的《內蒙古西北部秦漢長城調查記》,鄭紹宗的《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蓋山林、陸思賢的《內蒙古境內戰(zhàn)國秦漢長城遺跡》詳細說明了內蒙古境內戰(zhàn)國時秦、趙、燕長城遺跡的走向;沈長云《趙北長城西段與秦始皇長城》一文對呼和浩特至包頭段的趙長城進行了實地踏勘,闡述了趙長城修筑的詳細情況。此外,還有王興《趙國的南北長城》、楊英法等《趙長城古今考辨》、趙建朝等《趙國北長城考察》等相關文章。

      此外,一些學術著作也對趙長城進行了討論。如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楊寬《戰(zhàn)國史》、拉鐵摩爾(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趙國史稿》等。

      八、會盟

      較之其他問題的研究,趙國會盟研究顯得有些“冷清”。楊寬、吳浩坤《戰(zhàn)國會要》將戰(zhàn)國會盟系于《禮十一·賓禮·會盟》題下,其中包括趙國會盟條目,是關于趙國會盟的集中整理;楊寬《戰(zhàn)國史》和沈長云《趙國史稿》也間或提及會盟。但這些內容多注重史實、會盟禮制的研究,較少關注歷史地理問題。

      以上就是對有關趙國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回顧、梳理。囿于篇幅,本文僅僅羅列介紹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擇取不當、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敬請方家不吝賜教,予以指正、補充。

      [1]劉向集錄. 戰(zhàn)國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呂思勉. 先秦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楊寬.戰(zhàn)國史(增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繆文遠. 戰(zhàn)國制度通考[M]. 成都:巴蜀書社,1998.

      [5]沈長云,魏建震. 趙國史稿[M]. 北京:中華書局,2000.

      [6]李小杰.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先秦卷[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7]后曉榮. 戰(zhàn)國政區(qū)地理[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8]潘明娟. 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K231

      A

      1673-2030(2015)04-0032-04

      2015-09-05

      張龍鳳(1981—),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講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疆域戰(zhàn)國趙國
      拓展生活的疆域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50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家教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8 09:12:34
      大中國之中國疆域
      試析遼朝的疆域觀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2:28
      師與書·趙國華
      江蘇教育(2017年45期)2017-07-05 11:31:34
      古法奇觀
      中國疆域內所見的絲綢之路(Ⅱ)
      麻辣戰(zhàn)國
      麻辣戰(zhàn)國
      大丰市| 巫山县| 拜城县| 定陶县| 隆德县| 滨州市| 肥乡县| 云浮市| 蒙城县| 永嘉县| 汝阳县| 礼泉县| 柏乡县| 县级市| 大冶市| 黄骅市| 胶州市| 荣成市| 贡嘎县| 安国市| 丰宁| 金门县| 崇州市| 微山县| 澄迈县| 阳东县| 灵山县| 丽江市| 马龙县| 亚东县| 普安县| 仁怀市| 汶上县| 涿鹿县| 河西区| 呼图壁县| 台中县| 资阳市| 拜城县| 临猗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