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燕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 430062)
弗洛姆消費異化理論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啟示
邱海燕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 430062)
弗洛姆消費異化理論認為,在當今時代,人們不僅在消費領域重消費不重創(chuàng)造、重物不重人,異化消費的交換動機還滲透到了人體驗自己的方式上,并且入侵了人們閑暇時間的空閑生活。弗洛姆消費異化理論對認識當今大學生在消費心理、職業(yè)價值觀、閑暇生活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有著獨特的啟示作用,有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的困擾。
弗洛姆;消費異化;大學生;生活方式
法蘭克福學派弗洛姆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普遍物化的社會,無論是個人生活、個人的價值還是閑暇生活都以物的形式存在,人們忙著追求成功、追求金錢,追求消費。人的真實需求相反被忽略。弗洛姆對支配人們心靈世界的異化消費所進行的深刻剖析有助于告訴大學生過幸福生活應該堅持一種什么樣的精神追求。
在弗洛姆看來,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具體的人的活動,“包括我們的感覺、身體需要、審美感——這就是說,在消費中我們是實在的、有感覺的、有感情的、有判斷力的人;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有意義的、有人情味的、創(chuàng)造性的經(jīng)驗?!盵1](p124)但在今天,消費行為所帶來的這種健康體驗卻少之又少,表現(xiàn)在:
第一,購買過程的異化。弗洛姆認為人們獲取消費品的方式是基于貨幣的抽象性功能。貨幣代表著抽象形式的勞動成果,只要我有足夠多的金錢,我不用努力就可以用錢同任何東西進行交換。在這里,我用錢購買來商品,我注重更多的是商品的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一輛汽車、一所房屋毀掉了,除了錢的損失,我不覺得有什么損失,盡管它們曾經(jīng)在使用價值上性能良好,給我?guī)砹擞淇臁?/p>
在弗洛姆看來,這種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購買過程造成了一種幻象。“我們自以為通過購買,對任何一件物質或非物質的東西,都可以占為己有,自以為無須在這些東西的制造過程中做出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就可以使它們變?yōu)榧河?。我們以同樣的態(tài)度,把人的一些特性和勞動成果當作一種商品,用來換取金錢、名譽和權力。于是,我們的注意力已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即時的滿足轉移到了所制成的產(chǎn)品價值。這樣,我們就錯過了唯一的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能使我們感到滿足的機會——即時的活動的經(jīng)歷,而去追求一種幻象?!盵2](p339)這種
幻象具體體現(xiàn)在使用消費品的方式上。在被消費品包圍的世界,人的欲望是尋求更多的消費。每個人的夢想是能買到最新推出的商品,在這里,消費成了目的。
第二,人與自我的異化。在弗洛姆看來,人們在思考人與自我的關系時也遵循著異化消費的思維方式。個人把自己體驗為一種待售的商品,他關心的不是自身的生活和幸福,而是他的銷路。弗洛姆認為,“市場決定人的價值的方式就像決定商品的價值的方式一樣。如同所有的商品一樣,他如果不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那么,盡管他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但就他的交換價值而言,他卻不值一文?!盵1](p133)他的肉體、頭腦、靈魂就是他的資本。他的外貌、學歷,包括人的品質,諸如友好、禮貌、仁愛,都被變成了商品,他生活的任務便是有利地投資,并在競爭中獲勝。這時人“幾乎完全喪失了自我感,不再感到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實體。”[1](p133)為了在競爭中有出色的表演,他沒有自己的支點和穩(wěn)定的屬性。因為他不斷改變其自我,他的原則是:市場要求我怎樣,我便怎樣。“他的自我價值感總是依賴于自身之外的因素,受制于反復無常的市場判斷標準;這種待價而沽的異化人格必定喪失了許多尊嚴感,而尊嚴正是人類的特征之一,這種特征甚至存在于最原始的文化之中?!盵1](p133)
第三,閑暇時間的異化。消費的異化傾向還體現(xiàn)在對閑暇時間的利用上。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個人對閑暇時間的利用就像他對所買來的商品一樣,是由文化工業(yè)決定的?!拔覀兊慕?jīng)濟體制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一種實利主義的文化和實利主義的人。在工作時間,個人被當作生產(chǎn)組織的組成部分來加以控制,而在閑暇時間,個人被作為上好的消費品來加以控制和操縱。這種消費者喜歡別人告訴他去喜歡的東西,卻還誤以為他是在實現(xiàn)他自己的愛好?!盵3](p85)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的和想聽的是社會允許他看和聽的東西。人們在閑暇時間的活動不再是一種有意義的、富于人性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變成了一種與我們的真實自我相異化的抽象活動。例如,我們?nèi)ヂ糜螘r,“旅行者往往忙于四處拍照,除了通過照相機鏡頭得到的印象,他實際上什么也沒有看到。照相機代替他觀光,他由‘愉快’旅行得到的收獲就是一本相集,這本相集成了他能夠得到而沒有得到的經(jīng)歷的代替物?!盵1](p128)弗洛姆認為在文化工業(yè)操縱下人們參與的閑暇活動失去了閑暇的真正價值,“當我進行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自發(fā)活動,比如看書、游覽、社交之時,我自身內(nèi)部會發(fā)生某種變化。有了這種經(jīng)歷之后,我便不再是先前的我了。而在異化了的享樂形式中,我心中什么也沒有發(fā)生;我消費了這個或那個,而我自己則沒有什么變化,留下的只不過是一些對所做事情的記憶而已?!盵1](p127)
人們只不過以購買商品的方式在消費各種閑暇活動,交換的動機在人們的閑暇安排上也起著作用。人們關心的不是在活動中所獲得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而是要精確計算這個活動是否值得我花的時間和金錢。“在每種情況下,人們都需要用等量的辦法來證明這項活動是否值得,這種等量方法是想說明,這項活動是有利的精力投資。甚至連衛(wèi)生與健康也得為此目的服務:一個人每天早晨散步,他會把散步看成是對健康的一種投資,而不認為散步是令人愉快的活動。”[1](p140)
弗洛姆所揭示的異化消費體現(xiàn)在當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在追求物化幸福的過程中轉向了對“物”的依賴。
第一,異化消費的生活方式在當今大學生消費行為上的具體表現(xiàn)。媒體、廣告、網(wǎng)絡把人們欲求的模式鋪天蓋地地傳導給人們。弗洛姆洞察了大眾媒體在人們?nèi)粘I钪械木薮蠊δ??!拔覀兊碾娪懊餍遣]有傳播什么偉大的作品和觀念,但他們卻起著把普通人與一個‘偉大’世界聯(lián)結起來的作用?!盵4](p81)讓觀眾想入非非,希望成為像明星那樣的成功者,竭力去模仿他們,把明星當成自己生活規(guī)范的化身。對于模仿力強、需求旺盛的大學生,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容易誤導大學生將消費與美好生活畫上等號。弗洛姆認為,“現(xiàn)代人也具有貪婪占有和使用新物品的欲望,并理智地認為,這種貪婪欲乃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種更美好的生活體現(xiàn)?!盵5](p174)在消費行為上,部分大學生緊盯媒體、廣告、網(wǎng)絡所宣傳的流行和時尚,以最快獲取“時興”品牌和商品為自豪,以作前衛(wèi)的領軍人引以為傲。大學生在購買商品時發(fā)生了價值尺度的根本轉換。人們在購買商品時主要不是以商品的使用價值為尺度,而是以時尚為尺度。對商品的消費中,不管商品是否仍然具有使用價值,只要它背離了時尚,它就不再具有消費價值,就要被作為廢棄物扔掉。
第二,異化消費的生活方式對當今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將工作分為三六九等,認為勞動有高低貴賤,非體面、非社會地位高的工作不做,是部分大學生持有的就業(yè)觀念。弗洛姆洞察了這一就業(yè)觀念實為個人對待自身的錯誤態(tài)度所致。弗洛姆認為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把自己作為一種可出售的商品來體驗?!耙驗楝F(xiàn)代人體驗到他自身既是市場上的銷售者,又是市場上被銷售的商品,所以他的自尊便依賴于在他的控制之外的各種條件。”[4](p81)他在就業(yè)市場的興衰直接影響著他對自身的價值判斷。如果他能成功就業(yè),他就是有價值的,自豪感和尊嚴感溢滿全身;反之,他就是失敗的,感到絕望、不安全和自卑。此外,他自身的尊嚴感和成功感訴諸他的名聲、地位以及別人對他的看法。如果周圍的人說你的工作非常不錯,內(nèi)心就得到了極大滿足。鐘情大型企業(yè),或在體制內(nèi)就業(yè)已成為一部分高校畢業(yè)生的普遍心理。在他們眼中,大型企業(yè)、公務員身份具備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只有到一些大企業(yè)工作或成為公職人員,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很多高校畢業(yè)生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成為這架強有力的、龐大的機器中的一部分,受這架機器的保護,并在與這架機器的共同聯(lián)系中感到強大起來,從而獲得心理的滿足。他們選擇職業(yè)主要不是看自己的興趣,而是看隨之而來的收入和名望。這是為了他人的“眼光”就業(yè),而不是為了自己就業(yè)。“體面就業(yè)”和“面子就業(yè)”的就業(yè)心理嚴重制約了畢業(yè)生的擇業(yè)面,就業(yè)目光集中在大中城市,行業(yè)傾向于公務員系統(tǒng)、公檢法系列、事業(yè)單位和金融界,不愿到基層工作。
第三,異化消費的生活方式對當今大學生閑暇生活的負面影響。各類培訓班早已著力開發(fā)高校大學生這塊碩大的蛋糕,研究生入學考試沖刺班、公務員考試培訓班,雅思、托福強化班等在學校開班設點,宣傳單往教室課桌、寢室門縫里定期投放,更有各種場面熱烈看似火爆的免費講座和現(xiàn)場經(jīng)驗交流會,使大學生為了考試有更多的勝算心甘情愿往里“砸錢”,消費著由各培訓機構營造的商品。他們在匆忙中也閃過一絲懷疑,也在想這些證書以后用不用得上,得出答案是“別人都在考,別人都有,自己不能沒有”。競爭本能還是起了作用,并強化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關于你喜歡做什么,現(xiàn)在還沒有時間想;對于看了多少好的專業(yè)方面的書,盡管那是重要的事情,但現(xiàn)在考試近在眼前,先要忙那緊急的事,不然對不住交的報名費和培訓費。弗洛姆看到了現(xiàn)代人在閑暇時間里“我從來沒有同自己單獨相處的時候,因為我總是很忙”,[1](p157)這種忙違背了馬克思所描述的在自由時間做自由活動的閑暇本意。我們確實有自由時間,但遠沒有做與發(fā)展真實能力相關的活動,更沒有在這種活動中體會到快樂。學生最后成了考試機器,為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就業(yè)前景,當下的一切閑暇時間就是為就好業(yè)作投資,至于哪些是無效準備,哪些是有效準備,現(xiàn)在忙得沒有時間辨別。
在大學生活中,要逐漸認識到消費、閑暇和職業(yè)在個人發(fā)展中意義,做到不功利,不短視,這實際上要求大學生要更充分的去思考自我。
1.儉以養(yǎng)德,轉變消費態(tài)度。
每年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那天,各高校為了配合省市消費者協(xié)會3·15消費維權宣傳進校園,在校園里開展一些教育活動,活動內(nèi)容多是拉拉橫幅,發(fā)放關于消費投訴宣傳冊,舉行幾場消費知識講座,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開展知識問答,主要是通過激發(fā)大學生的消費維權意識來發(fā)揮對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社會監(jiān)督作用,沒有從消費主體的角度對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進行深入的涉及。消費價值觀教育可以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課堂教學中。在教材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第一節(jié)“反對享樂主義”有如下論述:“如果把享樂尤其是感官的享樂變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為一種‘主義’去詮釋人生的全部意義,則是對人的需要的一種偏狹理解,由此確立的人生目的是不正確的?!瘪R克思對享樂主義有更深刻的批判,“私有財產(chǎn)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一個對象,只有當我們擁有它時,也就是說,當它對我們說來作為資本而存在時,或者當我們直接享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時,總之,當我們消費它時,它才是我們的?!盵6](p124)更嚴重的是,“享受這種把別人的奴隸勞動、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情欲的虜獲物,而因此把人本身——從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毫無價值的犧牲品(在這里,對人的蔑視,既表現(xiàn)為對那可以勉強維持成百人生活的東西的任意糟蹋,也表現(xiàn)為這樣一種卑
鄙的幻想,即仿佛他的不知節(jié)制的揮霍和放縱無度的非生產(chǎn)性消費決定著別人的勞動。)”[6](p141)這種把對象世界作為人的貪欲的虜獲物的態(tài)度必然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勞動、對他人的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導致對消費品的使用缺失一種人性的尺度。在馬克思看來,“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屬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愿望、活動、愛——總之,個體的一切官能,在與對象的關系中是人一種自我享受。”[6](p123)勞動產(chǎn)品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應在與消費相對應的生產(chǎn)性領域感悟到人生的意義和更崇高的滿足感。
2.篤學明志,消除急于求成心理。
馬克思認為人在勞動中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本質力量和勞動能力,通過獲得勞動崗位找到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平臺。弗洛姆也認為“人有一種內(nèi)在的積極主動的傾向,而懶惰只是一種病理性的癥候。在一個‘強制勞動’的系統(tǒng)中,由于很少注意工作的吸引力,因而人們都試圖逃避它,哪怕一會兒也好。如果整個社會系統(tǒng)在工作義務中沒有強制和威脅,那么只有少數(shù)病態(tài)的人才會喜歡無所事事。”[7]
每年11月份,畢業(yè)生如潮水一樣涌入各類招聘會,招聘會被擠爆,出現(xiàn)了“不是戰(zhàn)場,勝似戰(zhàn)場”的場景。現(xiàn)階段如此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那些擁有不良就業(yè)心理的高校畢業(yè)生在遭遇就業(yè)挫折后,就容易在頭腦中蒙上一層難以抹去的陰影,造成情緒不穩(wěn)定和強烈的失落感和挫敗感。高校畢業(yè)生首先應懷著一顆普通勞動者的心態(tài)和定位去參與就業(yè),擺脫“體面就業(yè)”、“面子就業(yè)”、“舒適就業(yè)”等錯誤觀念,克服畏難情緒,發(fā)揮主動出擊、承受挫折的精神,積極尋找就業(yè)信息,為投簡歷、筆試、面試這些就業(yè)環(huán)節(jié)做好充分準備,暫時的不順不代表著職業(yè)生涯的失敗,不盲目地否定自己,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放棄下一次努力的機會。
3.閑以修身,珍惜閑暇時間。
當今有部分大學生不珍惜閑暇時間,讓自由時間被碎片化。同學們一方面用智能手機查看著雜亂的海量信息,忙刷微博和看視頻,另一方面卻是體會到強烈的閑暇無聊感。另一部分同學的空閑時間被各種培訓和考試塞滿,所有的活動圍繞著就業(yè)兩個字來取舍,懷著對未來變幻莫測就業(yè)市場的恐懼,將大學作為職場加油站,而沒有去真正尋找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更沒有體會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好像沒有浪費一刻時間,但所獲不多,既包括心理上也包括知識上的,結果是疲憊不堪。這種犧牲當下所有閑暇為將來而活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生活為了什么,在這個問題上,弗洛姆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對自我的錯誤認識正是困擾現(xiàn)代人的問題所在?,F(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認識發(fā)生了重大扭曲,在消費領域,將消費等同于美好生活;在工作中,個人的價值在于是否能夠成功地賣出自己;在閑暇時間的活動成了脫離具體心理感受的抽象活動。個人利益逐漸等同于消費、金錢、成功,人們?yōu)橹唐飞鐣鶑娂拥奶摷傩枨竺γβ德?,沒有時間和自己相處。要過上一種幸福而充實的生活,首先必須探索自己的真正利益,弗洛姆的消費異化理論有利于大學生認識自己的真正需要。
[1][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2][美]埃里?!じヂ迥?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3][美]埃里?!じヂ迥?人的呼喚[M].王澤應,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4][美]?!じヂ迥?為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5][美]埃里?!じヂ迥吩诨孟腈i鏈的彼岸[M].張燕,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轉引自高亮華.希望的革命[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2).
責任編輯 張豫
G641
A
1003-8477(2015)11-0190-04
邱海燕(1980—),女,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湖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湖北省教育廳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觀之比較”(2010q107);湖北師范學院2012年思政課題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