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論闡釋

      2015-03-28 15:24:44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觀物比德孔子

      楊 琪

      (天津商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134)

      《論語》中,孔子提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以朱熹[1]、馮友蘭[2]、張岱年[3]等為代表的思想家都是用“推己及人”和“忠恕之道”予以闡釋。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術界開始有所突破,楊樹達先生提出“能近取譬”并非推己及人,而是“萬事萬物在此身之外者皆引之與身相合”的方法[4]。張曉芒[5]、王明輝[6]、黃朝陽[7]等認為這是一種中國古代的思維方法,孔子是“譬”式推理方法的中國邏輯第一人。從孔子闡述仁學體系的角度來看,“能近取譬”首先還是“仁之方”,即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論,系統(tǒng)闡述這一方法論對于深入理解孔子仁學思想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能近取譬”的典型思維形式

      孔子關于“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論斷,表達了兩個關鍵信息:一是“能近取譬”是一種方法;二是“能近取譬”是實踐“仁”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包括“引譬達類”和“觀物比德”兩種典型思維形式。

      1.引譬達類

      “引譬達類”是“能近取譬”的基本思維推理形式之一?!邦悺笔沁壿媽W最基本的范疇,是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任何事物只要有共同的屬性,就可以建類。而從概念內(nèi)涵所反映的事物屬性相同或不同,可以確定事物的類別關系。類比推理根據(jù)兩個(類)對象一些屬性相同或相似,推出一個(類)對象也具有另一個(類)對象的已知某一屬性。因此,進行類推的前提就是建類?!叭∑钡倪^程就是“推類”的過程。董志鐵教授指出,推類是將某個(某類)事物的道理,推廣到其他相類事物的思維過程,其結構通常由“言事”與“言道”兩個部分組成?!把允隆迸c“言道”的關系是“言事”為“言道”服務,推類的最終目的是“言道”:證明自己或反駁他人的主張?!把允隆迸c“言道”聯(lián)系的橋梁是“喻”,其理論根據(jù)是:所言事與道之間共同存在的“義”。找到事與道之間共同的“義”,便可“扶義而動,推理而行”,由“事”理過渡到“道”理[8]??鬃釉诤霌P“仁道”的教學實踐中,常用到“譬”式推類法。西漢劉向《說苑·建本》載:

      子路問于孔子曰:“請釋古之學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東夷慕諸夏之義,有女,其夫死,為之內(nèi)私壻,終身不嫁。不嫁則不嫁矣,然非貞節(jié)之義也。蒼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請與兄易。忠則忠矣,然非禮也。今子欲釋古之學,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為是,用是為非乎?不順其初,雖欲悔之,難哉!”

      子路向孔子請教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釋古禮,孔子認為不可以。他舉了兩個譬喻來進行推理:東夷仰慕華夏的仁義,有個女子,丈夫去世了,替她找了一個男人,讓她終身不嫁,不嫁雖然不嫁,但是這并不是貞節(jié);蒼梧之弟,娶了一個漂亮老婆,請求與他的兄長交換,雖然看起來很忠誠,卻不合乎禮。這兩個譬喻講的是兩件事,是“言事”部分?!把缘馈辈糠志褪牵喊醋约旱囊馑冀忉尮哦Y會引起是非混亂,只有按照古禮的原意去解讀和執(zhí)行才能正確行事。東夷之女與蒼梧之弟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釋華夏的禮,結果荒唐可笑??鬃邮钟姓f服力地解釋了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意思去解釋古禮。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其中“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言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言道”。在古代推理中,“達類”就是達成“事理”的一致,即墨子講的“援類”。

      2.觀物比德

      “比德”在現(xiàn)代學術史上一般被視作中國美學史用語[9]。但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觀物比德”首先并不是出現(xiàn)在美學領域,而是思維方法領域,孔子非常重視“比德”的方法。李宗桂教授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觀物比德”,作為《詩》六義之一的比、興手法,實質(zhì)上就是類比法[10]。自然事物雖然本身并不具有人格特征,但是,中國古代的先民通過“比德”來獲得自然的智慧,超越自然事物的界限,與人文價值之間關聯(lián)起來,達成推類的理據(jù),從而使自然成為人立身行事的依據(jù),實現(xiàn)自然法則向人文法則的轉化?!坝^物比德”的思維形式和“引譬達類”稍有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觀物”“體道”上,通過“觀物”,體驗“物”之理,進而感悟“人”之道,最終依然是在“體道”上達成統(tǒng)一?!盾髯印しㄐ小酚涊d:

      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縝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橈,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对姟吩唬骸阅罹?,溫其如玉?!酥^也。”

      子貢問孔子,“為什么君子貴玉而賤珉?是不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珉是類似于玉的石頭,但不是玉??鬃诱J為,怎么能以多少作為貴賤的衡量標準呢?玉之所以貴重,是因為它能給人智慧啟迪?!胺蛴裾撸颖鹊卵伞边@句話提出了觀物比德的思維方法。溫潤而澤、縝栗而理、堅剛而不屈、廉而不劌、折而不橈、瑕適并見等都是玉的屬性,由此聯(lián)系到人的仁、知、義、行、勇、情等。通過觀物比德,實現(xiàn)對“道”的體驗,從而獲得生存智慧?!兑捉?jīng)·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是“勤奮不止,比德于天”;《易經(jīng)·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是“寬容大度,比德于地”??鬃舆€喜歡觀水,《大戴禮記》載:

      子貢曰:“君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徧與之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痹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弱約危通,似察;受惡不讓,似眞苞里;不清以入,鮮絜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厲;折必以東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p>

      孔子觀水比德的記載也和觀玉比德一樣,通過對水的特質(zhì)考察,達成對人的德行的深刻反思。觀物比德的方法通過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分析和思考,獲得行事推理的直接依據(jù),影響極為深遠,這早已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傳統(tǒng),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xiàn),如各種玉飾、自然景觀、文化藝術作品、生活生產(chǎn)用具等凡是與人相關的器物或作品都與“比德”相關聯(lián),成為對人進行潛移默化地教化的途徑。

      二、“能近取譬”的范圍

      “能近取譬”的方法中,“近”是關鍵?!敖敝傅氖恰叭∑钡姆秶N近實際,讓人容易接受。這是達成“論辯”效果的關鍵所在。從孔子“取譬”的范圍來看,主要包括經(jīng)典、事例和器物三個大類。

      1.取譬于經(jīng)典

      孔子整理六經(jīng),一方面,六經(jīng)中有大量運用“取譬”方法的文字,可以用來實施教化;另一方面,孔子在教學中大量引用經(jīng)典開展教學工作?!对娊?jīng)》是古代詩歌總集,主要運用賦比興的方法,比興之法就是類推的方法。孔子主張多讀《詩經(jīng)》,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墩撜Z·陽貨》)《詩經(jīng)》中有大量的“譬”,通俗易懂,感人至深。“興”,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敝祆渥ⅲ骸案邪l(fā)意志?!闭f明《詩經(jīng)》的比興方法能抒發(fā)感情,使讀者感情激動,從而影響讀者的意志;“觀”是指詩歌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通過詩歌可以認識政治得失;“群”是指詩可以幫助人溝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礪,提高修養(yǎng);“怨”是說詩可以批評指責執(zhí)政者為政之失。在教學實踐中,孔子經(jīng)常運用經(jīng)典來做“譬”,進行推理、論辯。如《荀子·大略》載: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戮y,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事親?!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妻子?!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于朋友?!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笥沿鼣z,攝以威儀?!笥央y,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愿息耕?!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畷儬栍诿鼱査骼?;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y,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p>

      子貢倦于學習,孔子逐一引用《詩經(jīng)》名句來“取譬”對其進行說服教育,一詠三嘆,最后得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結論,引發(fā)子貢的共鳴。

      2.取譬于事例

      孔子善于借助生動的事例來啟發(fā)人的智慧,把抽象的思想與生動的生活經(jīng)驗故事化、形象化,并將“仁”的價值寄托在故事中,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說苑·政理》載:

      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被腹唬骸昂喂剩俊睂υ唬骸耙猿济??!被腹唬骸敖褚暪畠x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斐竹x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被腹唬骸肮\愚矣!夫何為而與之?”桓公遂歸,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記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賢佐也。猶有以智為愚者也,況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齊桓公打獵,誤入一山谷,找到一位老者,打聽到這是愚公之谷。進一步了解,才知道老者原來養(yǎng)的母牛下了小牛,被人以“牛不能生馬”的荒唐理由牽走了,鄉(xiāng)親都以為老者愚蠢,所以才以此命名。第二天,桓公把這事告訴管仲,管仲立刻反省檢討,認為這是司法不能維護社會正義的結果,馬上加強政府管理??鬃舆\用齊桓公遇愚公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了治理國家必須謙虛謹慎、殫精竭慮、不能有絲毫懈怠的道理。齊桓公和管仲都是十分高明的管理者,尚且還會出現(xiàn)惡霸仗勢欺人,百姓忍氣吞聲不敢告官的社會現(xiàn)象,更何況是管理水平不及齊桓公與管仲的人呢?

      3.取譬于器物

      孔子非常重視器物系統(tǒng)“取譬”。教育者通過器物(包括實用器物和審美器物)來取譬,使人獲得“事理”上的啟迪?!盾髯印份d,孔子帶著學生參觀魯桓公廟,看到有欹器,孔子說,我聽說欹器的特點是“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于是現(xiàn)場實驗,驗證了這個結論??鬃痈袊@道:“惡有滿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欹器又稱“宥坐之器”,就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于勸導警戒的器具,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但是能給人以啟迪與教育。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到了器物取譬的功能,倡導把生活中的器物系統(tǒng)都加上價值符號,如書房的門窗做成冰裂紋,喻示讀書辛苦,板凳一坐十年冷;家具雕刻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形象,喻示要做謙謙君子。儒家重視教育,把譬式思維方法深入運用到教育領域中,各家各派中找不到第二個。

      三、“盡善盡美”:“能近取譬”方法論的價值追求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盡善盡美”被視作孔子的最高價值追求,這一價值追求同樣也體現(xiàn)在“能近取譬”的方法論上。

      1.“明理”以“盡善”

      “能近取譬”的思維形式都是要達成對“道”的體悟,這一體悟的過程本質(zhì)上就是“明理”的過程,“能近取譬”的方法都要圍繞“明理”這個核心來展開和實現(xiàn),“明理”才能做到“盡善”??鬃诱f:“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辟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舴驘o類之說,不形之行,不贊之辭,君子慎之!”(《韓詩外傳·卷五》)“辟”與“譬”通,“辟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就是通過“譬”來闡明道理,通過“類”來感悟真理??鬃诱J為,只有從內(nèi)心體悟到了“仁道”,才能真正轉化為行為的動力,把“仁”落實到行為中去,成為生命價值的核心。他在評論“士”時指出,“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所由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是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若此,則可謂士矣”(《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在孔子看來,“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如同性命肌膚一樣不可替代?!爸本褪恰懊骼怼?,這是立身行事的前提和基礎,“能近取譬”能幫助自己和他人明白事理,獲得行動的依據(jù)和指南。“引譬達類”和“觀物比德”最終目的就是“達類”,“知類”是“明理”的體現(xiàn)。“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禮記·學記》)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為什么儒家把“知類通達”作為學有所成的標志了。

      2.“觀物”以“盡美”

      由于道理的言說極容易淪為空洞的說教,而“譬”能由此及彼,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引發(fā)思考,“譬”的方法為人提供了思維的空間,有時候為了更具有啟發(fā)效果,古人甚至不把“言道”的部分說出來,只“言事”或“觀物”,不直接揭開謎底,這樣,思維的空間就更為寬廣。正是這樣的思維方式使中國傳統(tǒng)審美價值成為了可能。沒有“言道”只有“言事”和“觀物”的“譬”只給讀者提供一個意象或一個故事,這正是《詩經(jīng)》“比興”方法的典型表現(xiàn)手法。文辭優(yōu)美,意象朦朧,在獲得推理價值的同時也獲得審美的體驗?!吧啤钡膬r值通過“美”的意境展現(xiàn)出來,既滿足人的理性追求,又滿足人的感性體驗,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孔子“能近取譬”方法論的最高追求??鬃由朴谶\用“譬”的方法,盡善盡美地運用說服藝術,讓對象能在審美體驗中獲得對“道理”的深刻認知。“仁之方”的審美功能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四、“能近取譬”方法論的特點

      1.通俗易懂,說服力強

      “能近取譬”的思維方法強調(diào)一個“近”字,主張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身邊常見的事情來打比方,讓人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借助于一個或多個足以說明事理的故事來啟發(fā)人的智慧,把抽象的思想與生活經(jīng)驗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盾髯印騿枴份d: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為人下而未知也?!笨鬃釉唬骸盀槿讼抡撸洫q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樹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息。為人下者,其猶土也?!?/p>

      這段文字,孔子闡述了“為人下者之道”,他用“土”的特質(zhì)來做“譬”,表達出作為普通群眾深沉厚重、寬容博大、勤勉多功的價值,形象生動,貼切自然。

      2.委婉含蓄,容易接受

      孔子把“能近取譬”定義為“仁之方”,這不論是從說服自己的角度,還是從說服別人的角度,都體現(xiàn)出委婉含蓄的特點。從自我說服的角度看,他主張通過“譬”推知他人在此環(huán)境條件下亦當有類似體驗,從而理解對方的心理和行為,孔子據(jù)此提出了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反省內(nèi)求的委婉含蓄的行為與價值要求;從說服別人的角度看,孔子反對冒冒失失地直言,主張通過事例或事物來委婉勸說??鬃诱f:“諫有五,吾從諷之諫。事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去而不訕,諫而不露?!保ā栋谆⑼āぶG諍》)諫,指的是古代規(guī)勸君主、尊長和朋友。這是古代運用論辯藝術最多的人際活動,其目的就是說服人??鬃诱J為,諫有五種方式,分別是“正諫、降諫、忠諫、戇諫、諷諫”(《說苑·正諫》),“諷諫”,就是委婉規(guī)勸。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論語·顏淵》)“譬”的方法通過講故事、打比方,啟發(fā)對方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的說教,這種委婉含蓄的思維方法不但有助于明了事理、修養(yǎng)身心,還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避免直接的沖突,容易讓人接受。

      3.形象生動,寓教于美

      “能近取譬”把事理寄寓于故事、自然和器物之中,引譬連類,觀物比德,形象生動,寓教于美,能更有效地激發(fā)人的價值聯(lián)想和價值遷移??鬃诱峭ㄟ^《詩經(jīng)》等含有大量“譬”的經(jīng)典文本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陳元暉先生指出,孔子對其弟子進行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學《詩》來進行的。其次就是通過音樂教育,以及通過對自然美的欣賞,隨時使學生心情愉快,樂天并歌詠自然[11]。清代哲學家焦循在《毛詩補疏序》中說:“夫詩,溫柔敦厚者也。不質(zhì)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圆槐居谇樾裕瑒t聽者厭倦?!笨鬃佑袝r不言“理”而言“情”,但“理”在“情”之中;有時不言“理”而言“物”,“物”美不勝收,而“理”在美中??梢?,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的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弟子才覺得夫子是“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鬃釉凇澳芙∑狈椒ǖ倪\用中,將真、善、美天然地結合在一起,感人至深。

      五、“能近取譬”方法論在成仁之教中的價值

      前述從思維形式、范圍、價值追求和思維特點四個角度闡述了“能近取譬”方法論,但是這還只是形式方面的詮釋,要深刻理解“仁之方”,還要從“成仁”的內(nèi)在邏輯的角度做進一步分析。

      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有的學者不理解這句話,認為自己還處于“欲立”和“欲達”的階段,怎么可能做到“立人”和“達人”[12]?張岱年指出“仁”本質(zhì)就是“成己成人”[3]。張先生的概括直指孔子“仁教”本質(zhì)。在孔子的成仁之教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一個漫長的自我教化與提升的過程,“欲立”和“欲達”指的是主體的心理期望狀態(tài);“立人”和“達人”指“使人立”、“使人達”,是行為的目標期望狀態(tài),表示一種價值取向,即“要使人立”和“要使人達”,不一定非得自己“立”了才萌生使別人立的念頭,自己“達”了才萌生使別人達的念頭,在一念發(fā)動之處即可觀照人我。兩個“欲”字,確鑿無疑地表明:這種“立人”、“達人”的目標行為狀態(tài),還只是一種未發(fā)生或未實現(xiàn)的心理行為傾向。因此,從“欲立”“欲達”到“立人”“達人”完全是從一種心理行為傾向走向另一種心理行為傾向,這種心理行為傾向的轉變就是價值取向的轉變,也是情感取向的轉變??梢姡\如張岱年先生所說,孔子這里對仁的界定是一個“原則性”的描述[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指自己想立就要進而想到使別人立,自己想達就要進而想到使別人達。按照這種語義解釋,顯然它不是指一種具體的行為,也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一種抽象的處事原則,從“愛己”走向“愛人”的一般原則??鬃佑醒浴叭收邜廴恕?,“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無一不充分體現(xiàn)這一基本價值原則。普遍的價值原則與具體的操作方法顯非一事,不可混同。

      進一步講,從自己想立達到使別人立達,這之間靠的不是親情,而是一種胸懷天下、物我兼照的情懷和境界。正因為這一原則跨越了“一己之私”,所以它不是低層次的價值取向,而是高層次的價值追求,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要跨越“人己之障”,需要行為者自身找到自己行為的價值依據(jù),“心服”然后才能“行”。怎樣才能使自己“心服”呢?孔子緊接著說的“能近取譬”就是使自己“心服”的方法。

      “能近取譬”方法論從“引譬達類”到“觀物比德”,無不充分考慮到“人”的需要,通過經(jīng)典、事例和審美活動,達成認識上的自覺,實現(xiàn)在教育過程中的真善美的統(tǒng)一。《學記》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保ā抖Y記·學記》)孔子“能近取譬”的方法論,通過寓言、故事、自然意象等“言事”的感性形式,把干巴巴的理論說教的“道”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在理解案例的過程中受到“仁教”的啟蒙。通過“譬喻”引導學生主動去學,不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鼓勵學生進步,不勉為其難;倡導獨立思考,不強制灌輸;引導而不強制,鞭策而不強迫,學習才會輕松;啟發(fā)而不替代,學生才會獨立思考。可見,“能近取譬”方法論在成仁之教中承擔的是“仁”的價值啟蒙與傳播的任務,通過形象生動、委婉含蓄的思維方法,達成“仁”的價值的傳承,這對于儒家學派的思想體系的傳播與發(fā)展來說,意義是重大的。

      [1][宋]黎靖德.朱子語類(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楊樹達.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張曉芒.“譬”的思維方法及其在現(xiàn)代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5-18.

      [6]王明輝.何謂邏輯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7]黃朝陽.譬的思維[J].晉陽學刊,2001,(4):33-38.

      [8]董志鐵.“推類”的構成、本質(zhì)與作用——三論“引譬、援類”[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7):52-55.

      [9]馮 契.哲學大辭典(上)[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10]李宗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探討[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

      [11]陳元暉.孔子的美育思想[J].孔子研究,1987,(1):46-50.

      [12]楊普羅.再釋“仁之方”[J].學術研究,2002,(1):102-105.

      猜你喜歡
      觀物比德孔子
      觀物造境——李昂界畫世界的生態(tài)隱喻
      金橋(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6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觀物取意2018“正藝術”油畫作品展
      流行色(2018年2期)2018-09-01 08:33:42
      季后賽高光時刻喬爾·恩比德沒有遺憾
      NBA特刊(2018年10期)2018-06-02 07:21:04
      過程
      扣籃(2017年2期)2017-05-31 08:29:55
      大帝重生 喬爾·恩比德
      NBA特刊(2017年24期)2017-04-10 08:50:08
      慈善
      論邵雍思想之結構、來歷與其數(shù)理論、觀物說對于理學之影響(三之一)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4
      孔子在哪兒
      河池市| 雅江县| 长垣县| 洛浦县| 渭南市| 伊宁市| 沁源县| 广州市| 鄢陵县| 潮州市| 武宣县| 商洛市| 永顺县| 拜泉县| 冀州市| 鹿邑县| 辛集市| 甘谷县| 普安县| 铜川市| 淮南市| 青浦区| 金昌市| 什邡市| 赣州市| 固阳县| 德化县| 囊谦县| 蒲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野县| 灵台县| 泰和县| 台南县| 咸宁市| 南郑县| 泰安市| 弥渡县| 佳木斯市| 闽侯县| 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