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西南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611130)
“功能”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特定事物存在和蘊含的功效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是指制度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用和效果。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之所以要創(chuàng)造和使用制度,原因在于制度能滿足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某種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都是通過制度功能的發(fā)揮來實現(xiàn)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級或組織為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求而制定或認可的調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社會關系結構的規(guī)則體系,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保障作用也是通過其制度功能的發(fā)揮來實現(xiàn)的。從本體論出發(f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功能: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應然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理論上應該具有的功能,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應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和體現(xiàn)什么樣的價值。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應然功能是保障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序、高效地進行,并最終促進教育主客體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實然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現(xiàn)實教育活動中所發(fā)揮出來的實際效用,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情境中所產生的客觀效果。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實然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開展提供了以下四方面的基礎和保障作用。
第一,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確定規(guī)則。確定規(guī)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則來告訴教育活動的參與者什么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必須做,或是相反。這一系列的規(guī)則不僅明確了教育主客體的權利和義務,也確定了教育活動的實施范圍和活動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運行軌道。
第二,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導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不是隨意和漫無目的,它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就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活動導向和行為指南,以確保教育活動能朝著合乎制度要求的方向順利發(fā)展。憑借制度的導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減小分歧和沖突,最大限度地做到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第三,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秩序。布羅姆利認為:“沒有社會秩序,一個社會就不可能運轉。制度安排或工作規(guī)則形成了社會秩序,并使它運轉和生存?!保?]同樣,沒有合理的教育秩序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正常運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了教育活動的秩序,通過秩序的規(guī)約,減少了教育活動的信息成本,提高了教育活動的運行效率,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開展提供了秩序保障。
第四,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營造環(huán)境。制度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活動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教育主體的思想和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經過多次的影響之后,教育主體會形成一定的活動范式和存在形式,這就塑造了一種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都要受到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久而久之,這種由制度塑造的環(huán)境就成為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基礎和重要保障。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發(fā)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能按照預期要求發(fā)揮自己的效用,功能異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繞不開的一個現(xiàn)實難題。異化本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術語,“指在一定條件下,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素質或力量,是用以表達本質的存在、主體向客體轉化關系的概念”[2]。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發(fā)揮脫離了制度功能的本意,扭曲了制度功能的目標,使得教育活動的主客體關系對立,制度功能變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桎梏和障礙。現(xiàn)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主要表現(xiàn)為功能目標的異化、規(guī)則運行的異化和秩序維持的異化。這些異化形態(tài)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與教育活動、教育主體相互分離、轉化和對立之關系。
首先,功能目標的異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從促進人的發(fā)展演變?yōu)橹萍s人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只有在一定的制度安排或者社會環(huán)境之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罢裆鐣旧韯?chuàng)造著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創(chuàng)造著社會?!保?]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合理公平的社會制度是人“自由自覺的活動”得以開展的前提,也是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而在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感受到的不是與人的本質相符合的那種“自由自覺”的輕松氣息,而是與人的本質相對立的那種嚴厲而繁瑣的沉重氛圍。制度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帶來的不是活力,而是束縛。以考試制度為例,考試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手段,其本意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復習和鞏固已學之知識。而在現(xiàn)實中,考試變成了一種目的,學生不是把考試當成一種自我發(fā)展的動力,而是看成一種負擔,看成是強制和壓迫自己的一種敵對力量。在這種異化的制度環(huán)境下,教育主體不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理解或享受制度,而是以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去抵觸或迎合制度,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功能就從促進人的發(fā)展走向了制約人的發(fā)展。
其次,規(guī)則運行的異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從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演變?yōu)椴糠秩俗袷氐囊?guī)則。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確定規(guī)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基本功能,確定規(guī)則通常來講相對容易,但規(guī)則的運行卻十分復雜。按理說,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中,所有參與者都是平等的,規(guī)則對每個人都具有同樣的約束力,違反規(guī)則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規(guī)則只有被共同遵守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效用。但在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由于教育主客體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不平等的現(xiàn)象,同樣的規(guī)則,教育主體可以不去遵守,而教育客體卻不能。比如高校課堂管理規(guī)則要求,教師和學生上課期間不能接聽手機,但現(xiàn)實情況是,教師往往可以接,而學生不能。另一方面是由于規(guī)則執(zhí)行的缺位,違反規(guī)則得不到相應的懲罰,遵守規(guī)則得不到相應的好處。比如學校考勤制度規(guī)定,遲到或者缺席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沒有得到真正貫徹,遵守這個規(guī)則和不遵守這個規(guī)則在最后考核中實質上沒有差別。規(guī)則運行的異化,讓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從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變成了部分人遵守的規(guī)則,這種變化給制度規(guī)則抹上了一層不平等不公正的印記,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僅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反而會阻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
再次,秩序維持的異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從形成秩序、降低成本演變?yōu)閿_亂秩序、增加成本。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制度能營造秩序,為教育主體提供預期,減少活動過程的不穩(wěn)定性,減低教育成本。但一旦秩序維持功能發(fā)生異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能擾亂秩序,增加教育過程的成本。比如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加有序,我們創(chuàng)立了請假制度,但當我們賦予這種制度過多的步驟和權限時,卻發(fā)現(xiàn)這種制度發(fā)生了異化。學生的一張假條需要責任教師的簽字、學院蓋章以及教務處批準等等環(huán)節(jié)。制度的秩序功能已經變成了為難和控制學生的手段,這樣不僅沒有使教育秩序得到維護,反而使其更加紊亂。在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秩序的維持者和受約束者對待秩序的態(tài)度總是存在分歧。秩序的維持者以為自己是秩序的主宰,秩序對自己沒有約束,所以會不斷強化秩序,并盡可以能地擴大和增加秩序的維持范圍和完成步驟。而秩序的受約束者會以為自己是秩序的“囚徒”,遵守秩序只是一種負擔,所以會盡可能地去回避秩序、破壞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制度的秩序維持功能就發(fā)生了異化,這種異化擾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秩序,增加了活動成本。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某些功能發(fā)生了異化,但這并不說明制度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具有客觀必然性。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制度之所以為制度的先天邏輯的必然發(fā)展。從制度的起源來看,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社會發(fā)展的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用一個共同規(guī)則約束起來,借以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這個規(guī)則首先表現(xiàn)為習慣,不久便成了法律?!保?]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從一開始就對社會具有雙重作用,它既是社會發(fā)展的共同條件,又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則約束。制度所具有的內在的固定化傾向是可能阻礙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原因。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異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相對穩(wěn)定性與教育活動的客觀變化性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有限性與教育發(fā)展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無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如何更新、完善,其制度功能的發(fā)揮也總是具有滯后性和有限性,都不可能窮盡教育活動的全部內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需要卻總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這種穩(wěn)定與變化、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矛盾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異化的根本原因。
當然,除了根本原因以外,從制度的運行層面分析,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異化的具體原因還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取向的功利化。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取向的功利化是指制度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在制定和運行制度時,是以實現(xiàn)教育活動的社會目標為優(yōu)先取向,而對教育個體的內在發(fā)展關注不夠。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人,但最終目標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其落腳點是人而不是社會。長期以來,很多教育者拘泥于傳統(tǒng)社會本位思想的泥沼,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或政治性過于敏感,只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從社會的功利性一面,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始終是首要的,而人只是社會發(fā)展的工具。照此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發(fā)揮自然也就更偏重于對個體的規(guī)制和約束,忽略了制度功能對個體的引導和教化,而這恰恰又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應然功能相背離。這種功利化的制度傾向無疑為思想政治制度功能的異化埋下了誘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制定的單一化。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制定的單一化是指制度制定主體的單一性和制定流程的單向化,即制度的制定權力掌握在特定機構或部分人手里,制度安排通常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流程。雖然制度制定的單一化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提高制度制定的效率,但其帶來的弊端更不可忽視。不可否認,制度制定的單一化帶有強烈的指令色彩,上級與下級之間具有明顯的等級劃分。少數(shù)人掌握著制度制定的權力,其他人只能被動地遵守和服從各項制度。這樣不僅不能調動大多數(shù)人遵守制度的積極性,反而容易引發(fā)他們對制度的反感和抗拒。同時,由于制度供給主體的單一化與教育活動需要的多樣化之間存在矛盾,少數(shù)人制定出來的制度無法完全滿足教育活動的制度需要,而一旦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脫節(jié),就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供給的廣泛化。
制度并非萬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不是越多越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供給的廣泛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供給超過了制度的需要,造成了制度過?!,F(xiàn)實生活中,某些人迷信制度神話,泛化制度在教育活動的客觀功用,以為制度是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藥,似乎制度制定越多,就越能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開始泛化,各種名目繁多、標準不一的制度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供給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這種限度,就會造成制度多余。各種事無巨細的制度規(guī)則會讓人變得厭煩,從而產生抵觸制度的念頭,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功能就發(fā)生了異化,制度就從原來發(fā)展人的手段變成了壓制人的枷鎖。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實施的形式化。
在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缺失制度,而是由于制度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以至于流于形式。從表面上看,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已初具規(guī)模,無論是教學、管理、考勤還是考核都已有了明確的制度呈現(xiàn),但制度功能的發(fā)揮卻完全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原因就是制度的實施存在形式化傾向,有章不循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同時,制度實施的形式化還表現(xiàn)為制度的頻繁更換,一些組織由于缺乏規(guī)劃,經常朝令夕改,隨意地變更制度,完全忽略了制度具有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的特質。長此以往,隨著制度實施形式化的發(fā)展,制度就顯得形同虛設,制度的功能也就不得不發(fā)生異化了。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評價的殘缺化。
制度評價對制度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評價的殘缺化主要是評價主體的殘缺和評價標準的不完善?,F(xiàn)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評價主體一般都是上一級的領導機構,制度的其他參與者很少能參與制度的評價,而他們恰恰是最具有發(fā)言權的。這種評價主體的殘缺,在某種程度上又會導致評價標準的不完善。由于評價主體是單一的領導機構,他們在評價制度時一般會側重于評價制度的現(xiàn)實功效以及制度的可操作性等顯性因素,忽略了制度本身的道德性和合法性等隱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評價的殘缺化破壞了制度本身的完整生態(tài),并最終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雖然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但這并不說明人們在異化面前無能為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異化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相對穩(wěn)定和有限與教育活動的客觀變化和需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要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最為根本的就是要與時俱進地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而對于制度創(chuàng)新的歷史必然,恩格斯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歷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所發(fā)生的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同樣是要走向衰落和滅亡的?!保?]由此可見,制度的演變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過程,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就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完善制度,促使制度隨時保持活力,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和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變化和需要。當然,從制度運行的層面加以探尋,要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可以從以下具體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人文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能僅僅為了外在的功利性目標而忽視了本身的人文內涵。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違背了人性的發(fā)展需求,那么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值得尊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促進了人性的完善,那么,實際上我們尊重的也是人性的光輝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耙?guī)范的倫理價值永遠是相對的,而人性的道德價值才是絕對的。”[6]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必須要走出功利化的誤區(qū),提升自己的人文內涵。一方面,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制度理念,真正明白思想政治制度的本意并不在約束人和控制人,而在服務人和發(fā)展人。另一方面,要凸顯制度的人文關懷,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中關心人、理解人的成分。因為,只有人性化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凸顯制度本身的倫理色彩和人文屬性,才能真正地得到教育主體的認同和遵行,從而更好地促進個體的人性完善和全面發(fā)展,進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
第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供給多元。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應該反映多數(shù)人的利益訴求,如果只有上級領導機構指令式的制度安排,那么反映出的也就是單一的主體訴求,這樣完全不能調動受教者對制度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要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就必須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供給的多元。一方面是制定主體的多元。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應該樹立全員意識,改變原來的由單一機構壟斷制度供給的局面,充分尊重各級教育主體的制度參與權利,最大限度地調動更多的活動主體參與到制度制定的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是供給渠道的多元。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應該改變原來自上而下的單一性供給流程,堅持開放互動的原則,拓寬制度供給的渠道,盡可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供給變成一個開放的、互動的、民主的大眾參與過程。比如,在制度供給中,可以設置適當?shù)那梆伜头答仚C制,這樣,既能充分了解各個活動主體的制度訴求,又能根據(jù)實時反饋及時調整制度供給中的偏差與不足。
第三,精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內容供給。
現(xiàn)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供給存在著泛化的傾向。要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就必須要精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內容供給。一方面要增強制度理性,走出“制度神話”的誤區(qū)。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之所以會出現(xiàn)泛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的“制度萬能”的思想觀念。精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內容供給首先就是要更新觀念,增強制度理性,客觀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并非萬能的,制度的供給并不是越多越好。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局限,揚長避短,合理高效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功效。另一方面是要撤銷供給過剩的制度。對一些已經存在的沒有發(fā)揮功用或者起到相反功用的制度加以取締,因為這些過剩制度的存在不僅會降低制度運行的效率而且還會增加制度維持的成本。
第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運行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就會流于形式,變成一紙空文。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就必須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運行機制。一方面要培育人們的制度意識,維護制度權威。無論是有章不循還是對制度的隨意變更,都是因為對制度缺乏合理的認識和敬畏。要加強宣傳教育,培育起人們的制度意識,為制度的運行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條件。讓人們知道在制度的運行中,不存在任何超越制度之上、游離制度之外的特殊主體。任何個體的利益訴求都只能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另一方面是要強化制度實施的執(zhí)行和監(jiān)管力度。要通過落實制度負責人,從具體的小事抓起,確保制度的嚴格執(zhí)行。同時,拓寬監(jiān)督渠道,對有章不循、有度不依和違法不究等不良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運行機制的程序化和規(guī)范化。
第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失調。要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異化就必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評價體系。一方面是評價主體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除了相關的領導機構以外,還要調動廣大的其他活動主體也參與到制度的評價中來,一項制度的好壞,不能只是少數(shù)人說了算,還要考慮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另一方面是評價標準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應該只有工具性的評價標準,不能只側重于考察制度的現(xiàn)實功效。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應該包含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性、道德性和現(xiàn)實性三個方面內容的考察。既要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規(guī)律,又要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存在是否道德,還要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可操作性及運作成本。
[1]〔美〕丹尼爾·W·布羅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5.
[2]辛鳴.制度論:關于制度哲學的理論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3.
[3]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2-213.
[6]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