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軍隊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較以往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單純依靠傳統的思想、觀念、方式以及工作機制、教育方法來達到新時期政治教育的效果已經變得十分艱難。筆者將從發(fā)揮教育對象主體作用,學會“傾聽”,創(chuàng)建良好育人環(huán)境及增強教育前瞻性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增強軍隊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軍隊政治教育;主體;傾聽;環(huán)境;前瞻
軍隊的政治教育是一種思想意識的灌輸和精神激勵活動,其工作的開展必然要受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影響。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軍隊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都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個與傳統環(huán)境大為迥異的新環(huán)境。單純依靠傳統的思想、觀念、方式以及工作機制、教育方法來達到新時期政治教育的效果已經變得十分艱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發(fā)揮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在思想上軍人并非僅僅受到來自黨的思想工作者這一個方面的影響,而是同時領略著周圍環(huán)境的“八面來風”,這就決定了軍人不可能簡單地全盤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響,在此情況下越是強調教育者的權威和官兵的絕對服從,越容易讓教育走向僵化,因此發(fā)揮官兵主體作用勢在必行。
(1)要貼近“兵情”把好脈。開展政治教育前,就要針對官兵思想變化的特點,及時進行調查和分析,通過多途徑、多渠道摸準官兵思想脈搏,及時掌握每個人平時在想什么,心中在憂什么,行動上將做什么,為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2)要集中“兵意”定方案。在設置教育課題時,除上級有固定的要求外,要充分聽取官兵意見,圍繞他們所想所思抓問題、選素材,針對官兵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定題目,運用官兵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到、能感受的鮮活教材開展教育。
(3)要迎合“兵味”定形式。要本著服務內容需要,利于平等交流,符合基層實際,易于官兵接受,便于長期堅持的原則確定教育形式??梢詳[事實講道理,在討論辨析中明辨是非;可以憶往昔看今朝,在社會實踐中思源思進;可以照鏡子辨美丑,在正反對比中選準坐標;可以談感想話收獲,在三尺講臺上坦露真心。
發(fā)揮受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就是要相信、依靠,尊重官兵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增強官兵的責任感,讓人人都當教育者,個個受教育;人人都當管理者,個個都接受管理;人人都當監(jiān)督者,個個接受監(jiān)督。長此以往,就能營造出互幫、互學、互教、互管,共學和共管,自學和自管的教育氛圍。
二、要學會傾聽
部隊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文化層次參差不齊。以戰(zhàn)士為例,近幾年雖一直有報道說兵源素質提高了,但實際上多數人的文化層次較低。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習成績不夠好,便意味著有可能會游離于老師、同學乃至于家長的積極關注和鼓勵之外,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自卑心理,從而導致情感和心靈閉鎖,不愿意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面對這一現狀,簡單的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等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其需求。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學會“傾聽”。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p>
學會“傾聽”,教育者就需要從一個說教者、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轉化為官兵內心需要的聆聽者,成長成才的陪伴者、幫助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的轉變本身就包含了對官兵的尊重和關愛。傾聽,看似被動,實則主動。從表面上,傾聽是接收過程,但實際上,傾聽則是接收和輸出相融合、相交替的過程,傾訴者在傾聽者情緒感染下也會成為傾聽者。這種傾聽、傾訴的互置,形成對話的平臺,此時,傾聽便真正成了心靈的溝通。
傾聽應注意三方面問題:
(1)培養(yǎng)“傾聽”態(tài)度與習慣。傾聽是技巧,更是修養(yǎng)和藝術。溫德爾·霍姆茲說過:“說是屬于知識的范疇而聽是智慧的特權?!蔽覀儜擆B(yǎng)成傾聽的態(tài)度和習慣,“走近”官兵,進而“走進”官兵的內心世界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引導。
(2)注重“傾聽”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傾聽”不僅是指對官兵個體內心聲音的聆聽,還包括對群體意愿的關注;不僅包括言語行為方式上面對面的傾聽也包括書面的文字溝通。比如語言行為上的傾聽,是指教育者通過個體訪談或群體座談的方式和官兵之間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而書面文字式的傾聽,則包括設立談話信箱、網絡咨詢平臺以及對官兵群體進行的問卷調查等。只要結果不偏離了解、把握官兵內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合理地運用。
(3)把“傾聽”當作教育的途徑和手段?!皟A聽”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傾聽官兵的心聲,是實現教育者與官兵之間保持有效溝通的重要途徑,但傾聽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動和對策,有效地促進、幫助官兵的成長和發(fā)展才是工作的重點和中心。
三、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育人環(huán)境是政治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和諧的環(huán)境特別是人文氛圍濃郁的環(huán)境,能夠平靜人的情緒,舒緩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引人向上、向善、向美;相反,不良的環(huán)境容易使人急躁、狹隘,甚至庸俗。政治教育必須借助外界環(huán)境來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
儒家思想就提倡教育者應該主動創(chuàng)造優(yōu)越、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使受教育者從中受益。如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就是認為好的環(huán)境能對人產生好的影響,久而久之,可以使人塑造良好品格。
這里強調的育人環(huán)境,主要是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主要包括:高品位的物理環(huán)境,主要有建筑、設施、花草樹木和自然景觀等都可以成為凝固的教材;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以輿論和習慣的形式影響官兵的言論和行動,對官兵的情感和思想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包括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關心集體、關愛他人,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帶動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的營造。通過耳濡目染和內心體驗,官兵可以得到心靈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真理的啟示,也就能夠讓官兵自覺提高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四、要增強教育的前瞻性
所謂教育的前瞻性是指在教育過程中,要在把握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立足將來,對官兵思想觀念的發(fā)展趨勢及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判,采取相應的措施,將工作做在前頭。只有不斷增強教育的前瞻性,才能在制訂教育計劃之前就做好合理的部署,提供未來的規(guī)范依據,達到指導官兵的要求。
(1)要提高教育者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是各種不同的思維形勢在教育發(fā)展目標引導下的綜合思維,具體表現為創(chuàng)新性思維、進取性思維、科學預見超前性思維。這幾種思維是辯證統一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是我們開展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點。
(2)要樹立教育者的危機意識。增強教育的前瞻性,必須從增強教育者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和超前意識出發(fā),其中最關鍵的是增強危機意識,擁有它,就能充分調動教育者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進而及早對潛在的或即將發(fā)生的問題作出有效的預防措施。危機意識是教育前瞻性的基礎,使教育的前瞻具備了可能性。
(3)要增強教育者的理論素養(yǎng)。政治教育的前瞻觀念是一種預見性的觀念,進行科學的教育前瞻,要求教育者將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與判斷能力進行統一。因此,教育者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抓住理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政治修養(yǎng)。同時還要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以及建設現代化強國所必備的其他知識,以增強應變能力和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