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東+隋鑫
摘要:以超級稻鹽豐47為材料,研究不同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降低取樣量或增大穴距減少移栽基本苗數(shù)可促進水稻植株個體生長發(fā)育,增加單穴莖蘗數(shù)、收獲穗數(shù)及每穗成粒數(shù),提高成穗率及齊穗期高效葉面積率,增加個體干物質積累量與齊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占籽粒產量百分比及收獲指數(shù),但仍無法彌補因群體生長量與葉面積指數(shù)小、單位面積收獲穗數(shù)及穎花量不足所造成的減產。行穴距30 cm×8 cm、取秧量40株/穴,移栽基本苗93萬/hm2的B3處理群個體矛盾協(xié)調較好,獲得單產0 7280 kg/hm2。
關鍵詞:機插水稻;取秧量;穴距;葉面積指數(shù);干物質積累量;收獲指數(shù);產量;精確定量栽培
中圖分類號: S504文獻標志碼: A
隨著水稻機械化生產程度的日益提高,研究與機插水稻相配套的高產農藝栽培技術已成迫切之勢,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6]。在以往的機插水稻生產中,也常出現(xiàn)產量較高的田塊,但總體上表現(xiàn)產量不穩(wěn)、不平衡,影響了機插稻的推廣。對此有的專家認為機插水稻移栽基本苗過多、成穗率低、每穗粒數(shù)少、以穗取勝的類型容易造成中期猛發(fā)、群體過大而影響最終產量[7-9]。為完善遼寧省盤錦濱海稻區(qū)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于203年開展了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生育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為確定機插水稻最適移栽密度及其配置、實現(xiàn)機插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奠定基礎。
材料與方法
材料
試驗在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西安試驗基地進行。供試土壤為濱海鹽漬型水稻土,耕層土壤(0~5 cm)含有機質2859 g/kg、全氮22 g/kg、堿解氮725 mg/kg、速效磷96 mg/kg、速效鉀8498 mg/kg、全鹽30 g/kg、pH值749。供試水稻品種為當?shù)刂魍频某弋a水稻品種鹽豐47,全生育期56~60 d,55~60張葉,5個伸長節(jié)間。
2方法
203年4月6日播種(播量00 g/盤),5月6日移栽(葉齡30~32)。各處理的氮肥(N:2700 kg/hm2)、磷肥(2O5:050 kg/hm2)、鉀肥(K2O:525 kg/hm2)施入量相同,氮肥分為底肥20%、蘗肥(一、二次蘗肥比例6 ∶[KG-3]4)50%、穗肥(促花肥、?;ǚ时壤? ∶[KG-3]3)30%;磷肥分為底肥50%、二次蘗肥50%。鉀肥分為二次蘗肥67%、促花肥33%。其他管理措施按高產水稻栽培實施。試驗設B、B2、B3、B4、B5等5個處理,采用久保田 SW-68C 插秧機移栽,隨機排列,2次重復,小區(qū)面積 080 m2,去掉取樣調查點及邊行,小區(qū)實際收獲面積 720 m2。各處理行距30 cm,B、B2、B3處理穴距80 cm,取樣量約為30、40、50株/穴,單位面積移栽基本苗數(shù)B 為57萬/hm2、B2為75萬/hm2、B3為93萬/hm2;B4、B2、B5處理取樣量約為40株/穴,穴距40、80、250 cm,單位面積移栽基本苗數(shù)B4為93萬/hm2、B2為 75萬/hm2、B5為57萬/hm2。
3調查內容與方法
()干物質量:拔節(jié)期、齊穗期、成熟期每小區(qū)取3穴有代表性植株測定植株干物質量。成熟期測定籽粒和莖葉干物質量。首先將莖葉、穗(成熟期)分開,分別裝入樣品袋,用 05 ℃ 殺青30 min,然后在85 ℃下烘干至恒質量。
(2)葉面積指數(shù):利用調查干物質量的植物樣首先測定每穴植株拔節(jié)期、齊穗期的葉面積。齊穗期分株測定有效葉面積與無效葉面積、高效葉面積和低效葉面積。葉面積值等于葉片長寬之積乘以系數(shù)075。
(3)收獲指數(shù):利用調查干物質量的植物樣測定收獲指數(shù)。收獲指數(shù)為成熟期的籽粒干質量除以籽粒與莖稈干質量(包括植株地上的穗軸、莖、葉及葉鞘)之和。
(4)產量構成與實產:成熟期每個處理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進行室內考種,調查每穴平均穗數(shù)、株高、穗長,調查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質量(飽粒質量),收獲脫谷記實產。
2結果與分析
2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群體莖蘗的影響
由表可知,穴距一定時,B、B2、B3三處理N-n期(N:主莖總葉片數(shù);n:伸長節(jié)間數(shù))、拔節(jié)期、齊穗期的莖蘗數(shù)及成熟期收獲穗數(shù)隨著取樣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現(xiàn)為B [FK(W8][HT6H][Z]表不同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群體莖蘗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2,WK8,WK52,WK32W]處理[ZB(][BHDWG2,WK8W]莖蘗數(shù)(萬/hm2)[BHDWG2,WK42。4W][XXZSX2-ZSX72]移栽期N-n期拔節(jié)期齊穗期[ZB)W]成熟期穗數(shù)(萬/hm2)成穗率(%) [BHDG2,WK2,WK42。4DW,WK52DW,WK32DWW]B570 3344 4802 3873 3579 745 [BHDW]B2750 3693 5048 3894 3684 730 [BH]B3930 3987 5433 4088 3894 77 [BH]B4930 48 5330 403 3777 709
[BH]B5570 3275 4833 3884 368 749[H][BG)F][FK)]
22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的影響
由表2可知,穴距一定時,B、B2、B3等3個處理拔節(jié)期、齊穗期水稻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LAI)及齊穗期有效葉面積率隨著取樣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現(xiàn)為B 23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群體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穴距一定時,B、B2、B3等3個處理拔節(jié)期、齊穗期、成熟期水稻群體干物質積累量隨著取樣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現(xiàn)為B [FK(W8][HT6H][Z]表2不同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4,WK7。2,WK42W]處理移栽期LAI拔節(jié)期LAI[ZB(][BHDWG2,WK42W]齊穗期 高效LAI低效LAI無效LAILAI高效葉面積率(%)有效葉面積率(%)[ZB)W] [BHDG2,WK4,WK7。2DW,WK6。4DW,WK9。2DWW]B0022 3927 429 55 0228 5962 708 962 [BHDW]B20029 454 4476 766 022 6454 694 967 [BH]B30035 490 4495 97 0202 664 680 969 [BH]B40035 556 4466 2052 093 67 665 97 [BH]B50022 3866 4509 587 0252 6348 70 960 [H][BG)F][FK)] [FK(W8][HT6H][Z]表3不同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群體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6,WK36,WK9。2W]處理[ZB(][BHDWG2,WK36W]干物質積累量(kg/hm2)[BHDWG2,WK9。4W][XXZSX2-ZSX352]移栽期拔節(jié)期齊穗期成熟期[ZB)W]齊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占籽粒產量百分比(%)收獲指數(shù) [BHDG2,WK6,WK9。6DWW]B653 69592905 69757470560 [BHDW]B2204 02009 65706 3257370554 [BH]B32704 900 03806 75207260552 [BH]B42704 37700 06806 535690545 [BH]B5653 7258 73905 23557570563[H][BG)F][FK)] [FL(2K2]24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 表4結果表明,各處理單位面積收獲穗數(shù)以B3處理最高,表現(xiàn)為B3>B4>B2>B5>B;各處理穎花量仍以處理B3最高,為4899×06/hm2,比處理B2、B、B5、B4分別增加了48%、63%、87%、7%;各處理每穗成粒數(shù)以處理B最多,表現(xiàn)為B>B2>B5>B3>B4;各處理的結實率、千粒質量差異較小。處理B3單產0 7280 kg/hm2,居首位,比處理B2、B、B5、B4分別增產8%、35%、5%、88%。 [FK(W7][HT6H][Z]表4不同取秧量與穴距對機插水稻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HTSS][STBZ] [H5][BG(!][BHDFG3,WK2,WK42,WK52,WK4。2,WK42。2W]處理[3]穗數(shù)(萬/hm2)穎花量(×06/hm2)成粒數(shù)(粒/穗)結實率(%)千粒質量(g)單產(kg/hm2) [BHDG3,WK2,WK42DW,WK52DW,WK4。2DW,WK42。2DWW]B35794607 79962520 3335 [BHDW]B236844676 459022550 5375 [BH]B338944899 38992540 7280 [BH]B43777484 998902569 8625 [BH]B53684506 37932520 2045[H][BG)F][FK)] 3結論與討論 降低機插水稻取樣量與加大穴距可減少單位面積移栽基本苗數(shù),由于植株個體所占空間的增加,通風、透光及養(yǎng)分供給條件的改善,促進了水稻植株個體的生長發(fā)育,有利于單穴莖蘗數(shù)與收獲穗數(shù)及每穗成粒數(shù)的增加,有利于莖蘗成穗率與齊穗期高效葉面率的提高,有利于干物質積累量與齊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占籽粒產量百分比及收獲指數(shù)的提高[4,0-4],但仍無法彌補因群體生長量小,單位面積收獲穗數(shù)及穎花量不足所造成的減產[5-6]。穴距過小,移栽基本苗數(shù)過多則易造成無效分蘗增加、前中期群體過大,雖然可增加單位面積莖蘗數(shù)及收獲穗數(shù),但因莖蘗成穗率降低、每穗成粒數(shù)的減少卻無法增加單位面積穎花量數(shù)[6],同時由于中期群體生長量過大,不僅降低了植株抗倒、抗病能力,而且加重了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因此不利于水稻的增產。[2]
與手插秧相比,機插水稻秧苗具有秧齡較短、秧苗素質較差、植傷較重等特點。因此只有適當增加移栽基本苗才能促進機插水稻增產。在本試驗高等土壤肥力前提下,在氮(N)、磷(2O5:)、鉀(K2O)施入量2700、050、[2]525 kg/hm2,穴距30 cm×8 cm、取秧量40株/穴,移栽基本苗93萬/hm2的條件下,B3處理獲得單產0 7280 kg/hm2,比處理B2、B、B5、
[FL)]
[KH4D]
B4分別增產8%、35%、5%、88%。單位面積穎花量的增加是其獲得高產的主要原因[6,9,6]。
[HS22/3][HT85H]參考文獻:[HT8SS]
[ZK(#]陸江林,張文毅,吳崇友 我國機插水稻群體研究進展 甘肅科學學報,203,25():2-25
[2]彭長青,李世峰,卞新民,等 機插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的適宜值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7(9):69-623
[3]張建國,周有炎,張永江,等 機插水稻高產示范及其配套技術試驗研究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7):5-52
[4]邱楓,孫菊英,陳昱,等 機插雜交粳稻超高產形成及其群體質量指標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32(4):45-50
[5]葛紅芳,魏亞明,陳俊,等 機插水稻不同栽插密度試驗簡報 上海農業(yè)科技,2008():36-37
[6]彭長青,李世峰,錢宗華,等 氮肥運籌對機插水稻產量形成的影響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33(2):2275-2276,2297
[7]黃輝,蔣雪霞 水稻機插生育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 農業(yè)裝備技術,2009,35(3):4-43
[8]王夕娥,顧海偉,於永杰 不同播量與機插密度對機插秧苗大田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上海農業(yè)科技,2004(4):28-29
[9]錢銀飛,張洪程,吳文革,等 機插穴苗數(shù)對不同穗型粳稻品種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作物學報,2009,7(9):698-707[ZK)]
[0][ZK(#]袁奇,于林惠,石世杰,等 機插秧每穴栽插苗數(shù)對水稻分蘗與成穗的影響 農業(yè)工程學報,2007,23(0):2-25
張琳,吳華聰,張數(shù)標,等 基本苗數(shù)對機插雙晚雜交稻產量的影響 湖南農業(yè)科學,200(3):30-3
[2]詹貴生,付立東 不同基本苗對水稻新品種橋科95生育及產量的影響 耕作與栽培,203(2):7-8
[3]李瓊,付立東 不同穴距對水稻生育及產量影響 北方水稻,20,4(2):7-20
[4]李金峰 肥密因素對寒地水稻產量、米質及群體結構的影響[D] 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05:7-30
[5]喬晶,王強盛,王紹華,等 機插雜交粳稻基本苗數(shù)對分蘗發(fā)生與成穗的影響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3():6-0
[6]付立東,王宇,李旭,等 移栽基本苗對水稻群體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江蘇農業(yè)科學,203,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