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云?。ㄉ綎|省萊蕪市萊城區(qū)畜牧獸醫(yī)局 271100)
提高母豬冬季繁殖能力的措施
孫秀云(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qū)畜牧獸醫(yī)局271100)
做好母豬冬季繁殖管理工作,提高其產仔成活率,是實現(xiàn)母豬高產高效的關鍵所在。多年來,很多養(yǎng)殖場戶,在冬季母豬的繁殖飼養(yǎng)過程中,由于技術及設施水平較低,使產仔率及成活率受到嚴重影響。
研究表明,胚胎到妊娠80天以后,才開始迅速發(fā)育,至110d完全成熟。而初生重的大小,直接關系著仔豬生后的成活率及生長,即初生重差50g,斷乳重差500g,出欄重差5kg。所以,為了促進胎兒快速發(fā)育,提高初生重,保證母豬泌乳期的營養(yǎng)儲備,在母豬妊娠80d后,需要增加飼料的質與量。原料選擇上要重點考慮富含鈣質、蛋白質及脂肪的飼料。熟制大豆是母豬飼糧成分的最佳選擇,既是優(yōu)質蛋白質的來源,又是脂肪供給的途徑。母豬日糧中添加脂肪,可提高其血漿中生酮物質的水平,并以葡萄糖分配效應的方式增加母豬代謝物,供胎兒的發(fā)育利用,同時增加胎兒的能量儲備,從而提高仔豬存活率。在妊娠后期及泌乳期給母豬飼以補充脂肪的日糧,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與常乳中的乳脂水平,從而能提高仔豬存活率與斷乳重。
仔豬和哺乳母豬所要求的壞境溫度是不同的,新生仔豬的最適溫度在32℃以上,而母豬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如果簡單地使舍溫升到30℃以上,雖然比較適應了仔豬的要求,但一方面加大了增溫保溫的費用開支,另一方面,給母豬的泌乳、采食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也增加了舍內有害氣體含量。所以,如何形成母豬15~18℃氣候,仔豬30℃以上環(huán)境,且通風良好,光線充足,是做好母豬管理工作的重要舉措。在此方面,各地都摸索了小少經驗。有的給豬舍生火爐,有的在舍內通火墻、掛燈泡等,都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最適于農村應用的簡便而經濟的措施要數(shù)塑料大棚加仔豬保育箱式的方法為好。具體要求:豬舍盡可能坐北向南,采光性好,背風向陽。為了增加采光面積,大棚要有一定弧度,選擇無滴膜溫棚用塑料,在舍內較干燥方便的角置保育箱。箱內面積80cm×80cm左右,箱內用250~500w遠紅外線燈泡或紅外線取暖器供暖。以取暖器距地面高低而調節(jié)溫度,注意取暖器線路必須貼墻固定,以防母豬拱咬觸電。當舍內母豬存欄量少、體散熱少時,可適當用爐火添熱;舍內飼養(yǎng)量足時,可靠體散熱供暖。實踐證明,在華北地區(qū)舍飼15頭左右的產仔舍,僅靠完善的大棚塑料保暖,在無熱源補充情況下,單憑母豬自身熱量舍內溫度可維持在10~16℃范圍內,保育箱內溫度可調控在30℃以上。衡量仔豬溫度適宜度的方法:溫度適宜時,仔豬吃完奶自動回到保育箱內,分散睡臥,不扎堆。溫度過高時,仔豬頭伸出保育箱外或擁擠在出口處。溫度過低時,仔豬重疊在熱源下,爭奪熱源直射位置。
生產實踐中,70%以上母豬在晚上產仔。晚上產仔,在管理上有許多困難,不少養(yǎng)殖戶因管理不善而導致仔豬傷殘過半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果母豬能在白天產仔,既便于監(jiān)控管理,又易于提高舍內溫度,對提高仔豬成活率有著明顯的作用。氯前列烯醇是前列腺素F2a類似物,具有強烈溶解黃體作用,同時興奮母畜子宮,舒張宮頸肌肉,對誘導母豬產仔成功率達95%以上。試驗證明,在早晨8時左右肌注此制劑0.05~0.1mg,可于第2天中午12時左右分娩,無明顯毒副作用。
(1)產后惡露不盡是母豬產后厭食或產后無乳綜合征的主要誘因之一。預防和及早控制產道炎癥,是產仔母豬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具體做法為:產仔結束或開始排胎衣時,肌注長效青霉素120萬IU2支/100kg體重,安通定10~15ml,地塞米松磷酸鈉10mg,催產素20~40IU。產后3日內母豬厭食或食欲不佳而又無惡露排出時,選用①速效開胃增食靈5~10ml、復方膽汁A注射液10ml,分別肌肉注射,2次/d,連用3d;②復合VB注射液5ml、比塞可靈注射液5ml,混合1次肌注,2次/d,連用3d。如產后3d內仍有惡露現(xiàn)象時,可選用:①10%濃鹽水清洗子宮,環(huán)丙沙星注射液10ml;②1%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子宮,排出沖洗液后注入抗生素藥物。(2)早吃初乳,及時補鐵,及早控制黃白痢疾。初乳中蛋白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由于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才能獲得免疫力。仔豬出生時,腸道上皮處于原始狀態(tài),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機能,6h后開始下降,12h后幾乎失去此項功能。所以,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豬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實踐中,常常將仔豬身上、口中黏液擦拭干凈,臍帶消毒處理后,即輔助哺乳,要使每頭新生仔豬都吃足初乳。對個別體質弱小力量微弱的仔豬,要先將其口中黏液掏凈,身上胎液擦干,滴服50%溫葡萄糖液10~15ml。然后置放35℃熱源中烘烤,待其精神狀態(tài)良好后,再吃初乳。以后幾天內都應人為協(xié)助吃足乳汁。固定乳頭,是實現(xiàn)仔豬均衡發(fā)育的有效方法,也是預防仔豬打架爭乳的有效措施。固定乳頭應當順從仔豬意愿適當調整,僅對個別弱小仔豬定位,其他仔豬以不爭食同一乳頭為宜。弱仔一般選擇固定在前兩三對乳頭上。(3)及時補鐵,及早預防黃白痢。3日齡時,要用含硒牲血素進行及時補鐵。方法:在后股股內側皮下注射1ml,可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及腹瀉。如果場內有黃白痢威脅時,此時可同時肌注治菌磺(長效磺胺制劑,主要成分SMM、TMP)0.4ml/頭,3d后再注1次05ml/頭,一般可安全渡過危險期。(4)適時補料、及早補料是提高仔豬斷乳的一項有效措施,科學的補料時間應從7日齡開始,但需有耐心。逐頭扒開口腔將料糊抹在舌根處,讓其品味誘食,數(shù)次/d,待其有自食欲望時可將補料盛于補料糟內讓其自由舔食。母豬于產前2d開始減食,至產仔當日,僅喂1/3平常料量。產后當日,喂以淡鹽麩皮湯。
母豬泌乳量的高低,是飼料質量與飲食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對農村養(yǎng)殖場戶的調查表明,母豬產后粥樣喂比干濕喂效果要好,喂4次/d比喂2次/d效果好。原則是:產后第2日開始增料,至5日齡時給到常量。在此之前切忌一次吃得過飽而傷胃,待其功能逐漸恢復后再行加料。日采食風干料量應大于4.5kg,以不浪費飼料為原則,喂3~4次/d,要盡可能提高母豬采食量。泌乳高峰期,采食量最好達到6kg以上,斷奶前2~3d逐漸減少喂量至3kg/d左右。泌乳期日糧中粗蛋白含量≥17%,賴氨酸≥0.85%,消化能≥3.2MJ?kg,若能添加4%左右的油脂,或10%的熟化大豆效果更好,可提高乳脂率。
母豬斷乳時間的遲早,直接影響著生產繁殖力的大小。但斷乳太早,易造成仔豬死亡率增高及生長發(fā)育緩慢等。斷乳過遲,又降低了母豬的繁殖力。所以,適宜的斷乳時間是調節(jié)養(yǎng)豬經濟效益的一個支點。在農村飼養(yǎng)實踐中,斷乳日齡的確定,最好根據(jù)出生時間與仔豬個體重來確定,要求30日齡以上,個體重應小于8kg。如果以上各項工作都比較扎實,一般35日齡即可實施斷乳。斷乳時務必趕母留仔,使仔豬在原圈過渡1周時間,再行轉圈。
影響母豬繁殖性能的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E、葉酸、β-胡蘿卜素、維生素A、生物素、維生素C、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K、維生素B6、煙酸等。維生素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營養(yǎng)素,高溫、高濕、光照、微量元素、氯化膽堿、食鹽、酸堿度等環(huán)境因素會降低維生素的活性,全價料、濃縮料等雖然添加了維生素,但在飼料加工和倉儲、運輸、貯藏過程中,飼料中的各種微量元素會加速維生素的氧化,特別是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飼料中的脂肪最容易氧化,其生成的過氧化物可促使脂溶性維生素的破壞,加上夏季的高溫和高濕會造成豬的應激,在應激的情況下,包括母豬在內的所有豬只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加大,豬維生素缺乏癥表現(xiàn)尤為突出。
中圖分類號:S82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1733(2015)03-0009-02
收稿日期:(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