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高尚的道德是一個人人格內(nèi)涵的體現(xiàn),是一個人高尚修為的體現(xiàn)。人類漫長的歷史早已證明,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用的人,才能最終成才。教育不應以教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應以培養(yǎng)有高尚道德的人為根本。培養(yǎng)道德就應該從小抓起,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逐漸成長為有高尚道德的人。
可是,“高尚道德”如何去培養(yǎng)呢?近聞某些學校設置“道德銀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筆者深感不妥。仔細品味這些學校的做法,筆者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道德竟然可以存儲起來以后“吃老本”——道德可以換取評優(yōu)樹先,換取各種榮譽稱號,還可以減輕錯誤……如果以前做過的好事可以存儲起來,為以后犯錯作抵押,減輕自己的罪責,那將有多少壞人會逍遙法外?如果我們從小就對孩子進行這種抵罪教育,那孩子們的心中將植下多么可怕的種子,這種種子一旦發(fā)芽,那對社會將造成多大的危害?再者,道德如果和名利扯上關(guān)系,用美好可以交換榮譽,用良心可以交換優(yōu)秀,那道德不就變成一種可以交易的籌碼了嗎?從此,孩子們被灌輸著存儲“道德”以換取名利的思想,他們在“高尚的道德”后面攫取自己的名利,為自己的名利而瘋狂存儲“高尚的道德”,僅僅因為這種道德可以換來很多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依此來試想一下,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的將是些什么人?虛偽?爭名奪利?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想想,多么可怕呀!
我們從小都很崇拜道德高尚的人,雷鋒和張海迪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們從內(nèi)心崇拜雷鋒,從內(nèi)心里希望做好事,被人夸獎為“小雷鋒”的那種快樂是常人無法體驗到的。長久以來,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做好事,我們已經(jīng)讓道德成為習慣,貫穿終生。我們崇拜張海迪的頑強,從內(nèi)心希望自己堅強,期望在每件事中磨練自己,期許自己在堅強中獲得成功。做這些,我們都是心甘情愿、無怨無悔,不想得到什么,只想鍛煉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道德應該通過學習內(nèi)化到自己的身上,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存儲起來以備后用,如果存儲,那道德和金錢還有什么區(qū)別!
道德是一種無形的財富,無法用利益和榮譽來衡量,如果把道德當成換取榮譽稱號的籌碼,那么人身上的銅臭味將會有多重呀!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人,知識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有道德”是必須的。我們不能從小培養(yǎng)孩子爭名奪利,并且這種名利是“出賣道德”來換取的,試想,當這些孩子長大時,我們的社會將會有多可怕!
要想培養(yǎng)孩子高尚的道德,學校光憑一己之力是很難做到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合一,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在高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得到道德的提升。在學校,老師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家里,家長能做到榜樣為范,高尚善誘;在社會上,人人做到身體力行,做好標榜。當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受高尚道德的影響,在家里、學校、社會上,孩子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都是正面的信息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其道德能不高尚嗎?
道德是一種內(nèi)化的品質(zhì),是個人人格的外在體現(xiàn),如需“存儲”,也只能“存儲”在自己身上,而不能存儲到所謂的“道德銀行”之中。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