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近日,《錢江晚報》把今年杭州市兩會“會議期間不加餐、不上酒水、不得宴請送禮”的“三不”放進了兩會新聞的大字標題中,足見這是今年杭州兩會的一項新變化,一個值得稱道的亮點。
其實,不僅人大政協(xié)開會應當“不上酒水”,一般的公務接待,也可以“不上酒水”。正如去年3月18日,習近平在河南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所說: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嗎?政府官員整天喝得醉醺醺,想來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感到“舒服”,至于百姓,看著很多官員整天喝得醉醺醺,心里肯定更不舒服,一是找到喝得醉醺醺的官員辦事,必然是不作為,或是亂作為;二是眼看著自己的納稅錢都成了他們的杯中酒,面對民生艱難卻說“沒錢解決”,豈不要“罵娘”?
作為公務接待,主旨只是為了給前來辦理公務活動的人員提供一定的方便,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自己的公務。不論是上級官員前來視察調研,還是同行前來取經學習,都與飯桌上的酒水無關。相反,如果飯桌上有了酒水,一餐飯吃上三個小時,一個個都喝得醉醺醺,上級來視察調研,難免會醉眼蒙眬,“酒杯一端,政策放寬”,不該批的項目給批了,不該撥的錢給撥了。同行前來學習,“經驗”沒學到,卻學到了互相推杯換盞的技巧。可見,“上酒水”不僅不是公務接待的必要因素,相反,只能干擾了正常的公務。
當然,在“接待就是生產力”的思想指導下,公務接待中上不上酒水的主動權,有時并不控制在接待者手里,尤其是在接待上級官員時,上不上酒水的主動權,往往掌握在被接待的領導者手里。如果我們的各級領導在被接待時,面對“上酒水”的飯桌,都能問一句:整天喝得醉醺醺,舒服嗎?“不上酒水”的兩會就會成為常態(tài),“不上酒水”也會成為公務接待的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