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順擘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福澤諭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作為日本“近代化的指導者”,利用出書、辦學、辦報大力進行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啟蒙宣傳,抨擊封建制度,闡釋文明開化理論,為推動日本近代化進程起到了思想先驅者的巨大作用。但是,在其思想的中后期曾積極鼓吹對中國與朝鮮等亞洲鄰國進行侵略的軍國主義思想。
朝鮮壬午兵變作為近代中朝日關系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對近代中朝日關系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目前,國內學術界尚無有關福澤對這一事件所發(fā)言論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對朝鮮壬午兵變的研究也相對薄弱①??疾旄蓪Τr壬午兵變的評論,既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福澤及其日本社會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又有助于進一步把握福澤的朝鮮觀以及中國觀。
“朝鮮”這一稱謂在福澤的著作中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1869年出版的《世界國盡》一書中[1](P29)?!俺r”只是作為一個國名在介紹俄國時被提及,稱“支那②滿洲一半已被并入俄國,俄國之實力已擴大至朝鮮邊境”[2](P627-628)。明治維新初期的福澤根本沒有具體論及朝鮮的情況,對朝鮮與日本的關系并不關注。
此后,福澤在多篇論著中承認“古代日本之文明來自朝鮮”,但同時又把只是記載于《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書中的神功皇后征服朝鮮的傳說認定為歷史事實,并多次提及豐臣秀吉攻伐朝鮮的實例。③由此可見,在福澤的意識中,認為古代朝鮮在文化上與日本相比處于優(yōu)勢,而日本則在軍事方面處于優(yōu)勢[3](P395)。雖然福澤有時也承認“古代日本之文明來自朝鮮”,但福澤作為一位洋學者,對于朝鮮所信奉的儒學持批判態(tài)度,④已完全沒有了江戶時代文人學者對朝鮮文化的推崇[4](P194-201),意識中古代朝鮮在文化上所具有的優(yōu)勢逐漸消失。福澤在論著中更多地提及神功皇后征服朝鮮的傳說與豐臣秀吉攻伐朝鮮的實例,更加體現(xiàn)出存在其意識中的古代日本在軍事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勢。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種優(yōu)越感變得愈加明顯,對朝鮮也就愈加蔑視。福澤立足于此的蔑視的朝鮮觀,深深扎根于其思想之中,深刻地影響著福澤一生的朝鮮觀。
1875年8月,福澤在發(fā)表的《文明論概略》一書中,將社會的發(fā)展分為野蠻—半開化—文明三個階段,這一文明觀潛藏著鮮明的社會進化論的思想傾向。福澤以社會進化論為基礎的文明觀,“正是他所提倡的‘以西洋文明為目標’所必然導致的結論”[5](P39),體現(xiàn)出了西方殖民主義文明觀的特點。⑤《文明論概略》發(fā)表后不久的10月7日,福澤在《郵政報知新聞》上發(fā)表了《與亞洲各國之和平與戰(zhàn)爭同我們之榮辱無關》[6](P145-151)一文。文中,出現(xiàn)了稱朝鮮為“亞洲之一小野蠻國,其文明程度遠遠落后于日本”、稱朝鮮人為“野蠻之朝鮮人”等蔑視的語句,認為朝鮮還處于野蠻階段。次年11月1日,在福澤發(fā)表的《要知論》[7](P577-579)一文中,同樣出現(xiàn)了蔑視朝鮮的語句,如“朝鮮人頑固至極”、“野蠻之常不值得奇怪”等。福澤雖然在《文明論概略》中將亞洲國家歸為半開化國家,但不久之后在其所發(fā)表的其他論著中還是將朝鮮認定為處于野蠻的發(fā)展階段。如果按福澤文明觀中體現(xiàn)出的西方殖民主義文明觀的特點,如他在《文明論概略》中所宣稱的那樣“文明既有先進和落后,那末,先進的就要壓制落后的,落后的就要被先進的所壓制”[8](P168),那么,處于半開化階段并逐漸上升到所謂文明階段的日本就應該壓制處于“野蠻”狀態(tài)的朝鮮,為日后日本侵略朝鮮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1875年9月云揚號事件發(fā)生后,福澤曾從“對日本經濟之無益性”、“士族不了解朝鮮之野蠻狀態(tài)”[6](P145-151)等方面來說明其反對征韓的正確性,希望以此來調和士族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然而,西南戰(zhàn)爭后福澤在《通俗國權論》一書中卻明確指出,為了調和國內矛盾、喚起國民國權意識的最有效方法是外戰(zhàn),而外戰(zhàn)的唯一對象只能是國力比日本弱小、路途又近的朝鮮[9](P641),為日后其積極倡導侵略朝鮮打下了伏筆。
1881年7月,福澤在《時事小言》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東洋盟主論”。福澤認為日本應該成為“東洋盟主”,以假設防止“延燒”⑥為理由,主張指導朝鮮、中國“文明開化”[10](P95-231)。
1882年3月11日,福澤在自己創(chuàng)辦不久的《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論與朝鮮之交際》[11](P28-31)一文。文中主要論述如何與朝鮮進行交際,可以看出朝鮮問題已經成為福澤對外觀中的具體課題。福澤把朝鮮開港時期日本同朝鮮的關系與日本開港時期美國同日本的關系相類比,由此認為日本在朝鮮具有“優(yōu)越性”,并把它作為日本指導朝鮮“文明開化”的依據[12](P41-42)。
不久之后朝鮮發(fā)生的元山津事變⑦,為福澤提供了發(fā)表有關朝鮮問題言論的具體實例,在《時事新報》上連續(xù)發(fā)表了《朝鮮元山津之變報》[13](P83-85)、《朝鮮與日本相似》[14](P87)和《必須要求朝鮮政府》[15](P96)等文章。文中,福澤希望日本政府派軍艦常駐朝鮮、增加巡查等以武力保護日本的在朝僑民、擴大兩國的貿易;并希望架設電報線,避免出現(xiàn)像元山津事變那樣無法同國內及時地進行聯(lián)系的狀況。常駐軍艦、增加巡查、架設電報線等內容都是對朝鮮國事的干涉,若這些都能實現(xiàn),將為日本進一步“指導”朝鮮“文明開化”打下基礎,同時這些做法也是日本實現(xiàn)對朝鮮的“東洋盟主論”的途徑。在朝鮮壬午兵變時期,福澤認為其建議未得到實施是造成日本人“被害”的重要原因。
1882年7月23日,朝鮮士兵因不滿閔氏家族的腐敗統(tǒng)治和日本人對朝鮮內政的干涉而發(fā)動了兵變。兵變中,朝鮮士兵殺死親日派大臣并襲擊了日本公使館,致使公使花房義質逃歸長崎。兵變后,清政府應閔妃一派的請求迅速出兵進行了鎮(zhèn)壓。期間,福澤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評論。
7月31日和8月1日,福澤連續(xù)兩天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朝鮮事變》一文,通過壬午兵變發(fā)生后花房公使從長崎發(fā)至外務省有關壬午兵變的電報介紹了朝鮮壬午兵變的情況,[16](P243-244)并斷定發(fā)動此次兵變的“無疑是所謂號稱斥和黨之頑固黨一類”,指出:
當今之朝鮮國王乃持開國主義者,其父大院君乃主張斥和守舊之頑固主義者,其權勢甚是強大。因此,當時在朝鮮政府一部分參與外交政略之人,按當時之情況不得已須乃持開國主義之人,其勢力本不強大,常常因被斥和頑固黨掣肘、壓制,不能充分地實行其計劃。然而政府外之普通社會,斥和鎖國議論紛紛。或數(shù)百人聯(lián)名抗疏極諫,或欲罷黜當今之國王,恢復鎖國攘夷之政權,若概括今日之情況,全國上下幾乎可謂乃斥和鎖國黨之大團結。[16](P245)
同時,福澤還指出壬午兵變爆發(fā)后,日朝之間已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稱“在日本與朝鮮兩國之間,7月23日之后其交往已經斷絕,可謂已非和親修好之交際,而成了戰(zhàn)場相見之交際”。[16](P247-248)
對于壬午兵變后日本政府的對朝政策,福澤建議應該在朝鮮任命“國務監(jiān)督官”,“由花房公使兼任朝鮮國務監(jiān)督官,監(jiān)督該國萬機國務,至少應輔翼保護開國人士,委任于該國之政府”。[16](P249)“設置此監(jiān)督官,監(jiān)督全國政務改良期間,短則六七年,長則十數(shù)年,讓一隊護衛(wèi)兵駐扎于京城,衣食住等須全由朝鮮政府供給?!盵16](P254)設置“國務監(jiān)督官”的設想也是福澤對朝鮮的“東洋盟主論”的實現(xiàn)途徑之一,已經表現(xiàn)出了將朝鮮作為日本殖民地的意圖,同時這也證明了福澤的所謂“東洋盟主論”的本質。
此后,福澤對朝鮮政界勢力的分布進行了分析。他說:
今日其執(zhí)政之大臣,大體上乃50歲以上至70歲左右之老者。其主義亦守舊,墨守周公孔子之道,仰視支那之廣袤,保守本國500年來之舊物,未能前進一步,即以大院君為首,……僅李載完作為國王之從弟27歲,其余無一人50歲之下。此外,在朝在官之保守黨繁盛如云,不能逐一列舉。但是,另一方必定乃改進黨?!渲?,如閔泳翊、魚允中、洪英植雖被稱為壯年有勢者,但政府全部之權利都掌握于十之七八之保守黨之手,無實現(xiàn)改進主義之途徑。但是,改進之幸在于國王一人,其30余歲,銳意進取,為采取改革進步之路,專門依靠改進黨之壯年輩保持其地位,有時必須壓制原來之老先生。……原本少壯之華士族中,雖說鎖國論者甚多,但40歲以上之老者中可稱為改進者之人屈指可數(shù)。[16](P252-253)
福澤還對保守黨與改進黨的關系進行了說明,并再次斷定發(fā)動此次事變的是保守黨。他說:
保守之老大執(zhí)權者如腦,改進之年輕有力者如腕。雖說手腕因?;顒佣`活,而下令支配其活動、左右其進退的在于政府之腦髓——老者之意愿。政治上如此之狀態(tài),保守(黨)經常保守舊物可永遠保持地位嗎?改進(黨)經常呈現(xiàn)其活力,定可壓倒故老,誰能制勝,遲早會不可避免訴諸于腕力。[16](P253)
發(fā)動此次京城事變的亂賊原本與先前的(發(fā)動李載先之亂、元山津事變的朝鮮人——筆者注)乃同類,是以政府為目標舉事?還是僅乃襲擊我日本之公使館?雖不知其詳情,但若以政府為目標,明顯的乃以政府中之改進部分為敵。若已經敵視改進,此賊徒不僅在朝鮮妨礙其國家之開明,且現(xiàn)已違背持改進主義之國王的旨意,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在情面上都乃國賊,必須說乃王室之罪人。在此,我輩日本人若詳查我敵之所在,可斷定其敵不在王室,不在改進黨,只在保守頑冥之類。[16](P254)
對作為保守黨首領的大院君殺害王妃⑧、世子妃及其他保守黨人士,福澤也闡述了其自身看法,認為“從《朝鮮事變續(xù)報》來看,大院君為了掌權,殺害了王妃、世子妃、李最應、金輔鉉、閔臺鎬、閔鐮鎬與尹雄烈。原來此事變乃由朝鮮保守與改進之傾軋而產生,李氏以下五人中,除尹氏外皆保守主義者,保守黨殺害保守者似乎不可思議。且大院君為了掌權殺害王妃與世子妃,在眾人看來,骨肉之間殺害兒媳、孫媳在人情方面難于理解,但若詳細了解他國20年來之情況,好像亦足可解開疑惑”。[17](P264-265)
而對于大院君一派為何未在兵變中殺害國王,福澤則認為“未殺害而是將國王囚禁,可推測乃為了利用其名使其虛有其位,乃今后以國王之命控制國內、以國王之名同國外進行交往之奸策”。[17](P268)
福澤還指出“如今之大院君政府正乃以這些暴徒組織而成,如其煽動者、指揮者立于新政府之朝廷,洋洋得意。加之,大院君本人亦非當日之指揮者,僅乃煽動聲援之根本”,并認為此次在朝鮮襲擊、殺害日本人的“一定乃大院君一派”。[17](P272)大院君正是在這次兵變中“利用士兵之不滿而舉事,其舉動最活躍、其成功也最迅速”。[18](P288)
此后,福澤又發(fā)表《朝鮮政略備考》一文,對朝鮮的地理、風土人情、身份制度、科舉制度、宗教、官職、租稅、政府的腐敗及官員的俸祿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19](P275-285)福澤對朝鮮政界的分析較為全面、準確,體現(xiàn)了其對朝鮮的充分了解以及對朝鮮非常高的關注度,同時這也是其分析朝鮮問題的基礎。
日本政府接到兵變的消息后,于7月30日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商討對策。日本政府一方面壓制了黑田清隆等人提出的立即開戰(zhàn)論,另一方面制定了以派遣軍艦作為談判的后盾,同朝鮮進行談判的方針。
如前所述,在元山津事變后,福澤曾在“應在朝鮮三港常駐軍艦”、“增加保護居留地的巡查”、“架設用于急用的電報線”等方面對日本政府進行過勸告。此時,福澤認為“若在元山津事變后4個月期間,早早地做好了如此之警備,可防患此事變于未然”。[16](P245-246)
對于處理壬午兵變的對策,福澤指出:
我政府傳令海陸軍,可做好軍艦、陸軍參加外戰(zhàn)之準備。同時可任命遣韓特派全權辦理大臣,委任其和戰(zhàn)文武之全權,俟花房公使抵京,共同率軍艦、陸軍火速前往京城。然而,朝鮮暴徒之性質還不知其詳,尤其是花房公使從韓國撤回后,情況完全不知。只有陸海軍之兵力十分強大,才是萬全之策。[16](P246)
并且,福澤指出實施朝鮮政略的“第一要務在于兵力”,[16](P255)對于政府關于壬午兵變的處理感到高興。他說:
尤其乃用兵之時機一日亦不可貽誤。這便乃我輩關于此次兵變根據一封電報便即刻討論軍艦、陸軍進行對外作戰(zhàn)準備之緣由。輿論對此毫無異議,政府之計劃果然符合我輩之想法嗎?三艘軍艦已出發(fā),井上外務卿既然從馬關出發(fā),小倉之若干分營兵應作為花房公使之護衛(wèi)兵派向仁川。政府處置之迅速使我輩不勝欣喜。[16](P255)
福澤還批評了某些輿論者是“只管倡導和平,乃只要看到兵字就感到吃驚之人”,[16](P255)并再次指出日本向朝鮮出兵的“正當”理由:
此次把我國作為敵人的既非王室又非改進黨,而乃他國朝野上下之保守頑固黨,若政府出現(xiàn)一時落入頑固黨手中之情況,非其國最上最貴國王之本意,又出現(xiàn)了改進黨出于無力之情況,我日本既為了兩國交際之情誼,又為了保護宇內之文明,暫時借我兵力掃除他國全面之迷霧,乃我國在道德信義上不可推辭之義務。[16](P256)
同時,福澤警告派往朝鮮的軍隊要遵守軍紀,指出朝鮮的風俗習慣,如同女人接觸、坐的位置等都與日本不同,因此需要注意,[20](P258)認為云揚號事件就是因為風俗習慣不同而引起的“誤會”。[20](P258)福澤還認為朝鮮人之所以把壬辰倭亂稱為“徹骨之恨”,也都是由于當時日本軍隊不遵守軍紀造成的。[20](P258-259)福澤將侵略看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將朝鮮人民對侵略的反抗歸結于日本軍隊不守軍紀,顯然是其具有西方殖民主義特點的文明觀的真實體現(xiàn)。
8月10日,接到日本政府訓令的花房率領4艘軍艦、3艘運輸船及陸軍一個大隊開赴朝鮮。對于日本在處理此次事變中要具備強大兵力的必要性,福澤指出:
朝鮮之內亂與日本無關,今之逆徒非原來正當之政府,我文武全權辦理公使視察他國之情況,欲盡量幫助其舊政府。舊政府果真毫無能力、不足以統(tǒng)治國內之人民,不能尊奉外部之條約,詳查國家之實力全部歸賊徒之事實,并非不能進一步承認它乃朝鮮之新政府并締結新條約,當處理如此情況之時,無論是和、是戰(zhàn),不可或缺的在于兵力。并且,欲容易地解決如此之事情,需要迅速地利用戰(zhàn)爭之機會使兵力變得強大,因此我輩從最初就忠告出兵之事。雖說或許世間有議論,恐懼軍隊的通常乃書生,不敢責備。我輩希望的乃與永日地操練人數(shù)少之兵力相比,不如一時利用強大之兵力迅速地結束。[17](P269)
同時,福澤還為自己希望日本派兵的政策進行了辯解,稱“大大地顯示兵力,迅速結束談判乃必要的。但如我輩本月四日之社說所述,派兵雖是重要的,但所希望的是不要誤用。況且猶如此次兵力僅乃為萬一之事變所準備,或者說不能實際使用”。[17](P273)
福澤又以英國為榜樣,指出如英國因生麥事件與日本進行談判時一樣,壬午兵變必須以武力解決并取得談判之抵押。他說,“總之,占據釜山或者江華島以外之任何一個要沖作為談判之抵押,緊要的是迅速地結束。在要求賠償之談判上,以武力取得抵押,實在乃通常之事情,無須感到奇怪”。[21](P290)
其后,福澤還指出必須出兵朝鮮的四點理由:一是要保護去朝鮮進行談判的公使。他說,“上月23日暴動以來,朝鮮國內之情況無法詳知??傊r沒有力量保護在韓之日本人。且若是大院君之政府,只是倡導虛飾外表的和平之說,出于遁詞的一時之策,其內心想法不僅不保護我,可以明確乃要傷害我之人,這可通過此前事實來證明。要進入如此之國家商談事情,作為我國政府之使者不可只身獨步,這當然乃身經百戰(zhàn)之心得,護衛(wèi)之兵力不可少?!盵21](P290-291)二是要保護在朝僑民和商人。他說,“在釜山、元山從事兩國貿易之僑民甚多。然而,這些日本人完全乃從事商貿之人,乃身不帶寸鐵防衛(wèi)之人,如今值他國暴徒正盛之時,無法預知有何等之變化。在已過去之3月31日,元山津之兇徒突然爆發(fā),我僑民老幼、婦女有躲避災難逃至釜山又回到長崎的。如此之暴亂,幾乎都是無規(guī)律之時勢,為了我國商人不可沒有嚴格之保護”。[21](P291)三是為了保證談判的進行。他說,“我問罪使在他國登陸后迅速展開談判,襲擊我公使館、屠殺我人民的乃何人所為?指揮者又是什么人?教唆、煽動、聲援的是些什么人?追究其事實,處死幾名作為首領之人,對我被害者家屬讓其支付相當之撫恤金,并讓其償還我政府問罪之實際支出,猶如我國民在訴訟中須由敗訴一方支付訴訟費用之慣例,關于如此之談判可由我方介入罪人之處刑。撫恤之金額、問罪發(fā)生之實際費用,亦由我方計算其多寡要求之,限定時日要求其答復。若乃非常重要之談判,依當時之情況,選擇要沖之地以兵力占據,聲明談判不結束不歸還此土地,就如把它作為談判之抵押。若達到我方要求之目的,可謂乃和平之結局。否則,若他方無論如何亦無答應我方要求之意、更加無禮之時,不得已開啟戰(zhàn)端攻擊其守衛(wèi)之要沖,須迫使其簽訂城下之盟。”[21](P291-292)四是可以保證朝鮮今后不再攘夷。他說,“或和或戰(zhàn),以何為結局如今尚難預料。無論是和、是戰(zhàn),總之(不)答應我方之要求,一日不可結束。如其一時支付賠償金一定會有困難,因此至其支付完了為止,兵力不可松懈,俟其結束乃緊要的。讓其在精神上真實地悔恨此前之錯誤,只管以和平為主。若眼下僅乃由于似籌款無著而延期,我士兵駐在其土地亦無益處。通過我輩之臆測,決不能相信大院君之心中所想僅乃如此。若其對日本真有友好之意,推倒數(shù)年前國內建立之洋夷侵犯之石碑,并撤銷國內攘夷之首領,大院君之政略今年今月改變一新之確鑿證據明確宣告于國內,其必定會困窘。若以如此曖昧之政府為對手商談事情,要有思想準備,其信義不可依賴,為加強其信義,必須使用我方之兵力”。[21](P292)
壬午兵變的發(fā)生,給了福澤進一步發(fā)表其關于朝鮮問題評論的機會。在評論中,福澤表現(xiàn)出希望使用武力解決壬午兵變的對朝強硬論,一直強調使用武力的重要性。期間,福澤為了達到反對清政府干涉日朝之間關于處理壬午兵變談判的目的,還曾從歷史形成上對中朝之間的宗藩關系進行了否定。[22](P62-64)
8月20日,花房公使率兵抵達朝鮮京城后,立即向朝鮮國王提出了懲罰兇手、撫恤受害的日本人、賠償損失、開放楊華津等地、駐扎保衛(wèi)使館的日本軍隊等各項要求,并限期3天給予答復。3天期滿后,未得到答復的花房立即撤回仁川。30日,朝鮮被迫同日本簽訂了《濟物浦條約》。通過該條約日本不僅獲得了巨額的賠款,還擴大了在《日朝修好條規(guī)》中沒有取得的侵略權益,特別是以保護公使的名義取得的駐兵權。該條約對于朝鮮來說是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對于日本,則通過這一條約進一步加快了侵朝的步伐。關于《濟物浦條約》,福澤進行了如下評論。
第一,福澤贊揚日本政府及其外交官在談判中取得的“成績”。福澤得到《濟物浦條約》簽訂的消息后,感到非常喜悅,認為“首先,橫在日朝兩國間之殺氣妖氛被以如此和平之手段一掃而光,對兩國交情倍增、變得日趨親密感到高興。還感到高興的是,此條約足以滿足我日本國民之希望。最后,可見此次之處理同事先我輩所主張之意見毫無差別,我心中暗自不勝喜悅,聽到此處理首先不外乎盛贊”。[23](P328)日本政府及其花房公使在“內有大院君一派之斥攘論,外有支那之嫉妒、猜疑,英美其他諸國軍艦在近海來往”的情況下,“日本政府、花房公使之處境可謂非常之困難,活動不大自由”,[23](P328-329)“但克服此困難并迅速地解決,其結果之美好可以評為歐洲第一流之外交家,除了枝節(jié)問題之長短大小,不能給予一點兒之批判”。[23](P328)
第二,福澤認為談判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兵力。福澤認為“外交上之事件莫不如說多數(shù)由背后兵力之精不精決定成敗,如此次之談判不得不說是最明顯的”,并且,福澤還對在這次事件處理過程中軍隊的作用進行了說明,指出“在朝鮮事件發(fā)生之際,我輩就曾談論過有必要派出大規(guī)模之軍隊。實際上若僅為保護公使一人之安全,本來不需要太多之士兵,但想要進行和平之談判、得到和平之結果,對于朝鮮人要知彼知己,朝鮮之勢力如何亦不能同日本敵對,此次之結局,不戰(zhàn)則和,戰(zhàn)則亡國,必須使其覺悟其禍不僅乃賣國之道理、形勢。否則,由于其頑固、倨傲,再惹出什么事端,可謂會造成兩國之交際不得已破裂。此乃用兵之第一著眼點”。[24](P329-330)對于條約的達成,福澤認為“不得不說完全乃日本兵快速到來促成了如此美好之結果”。[24](P331)“關于兩國交際之錯綜復雜,應知道非用兵所能解決?;蛘哒f兵力之用途不只是在戰(zhàn)爭中,善于用兵不經常作戰(zhàn),緊要的乃將其放在不戰(zhàn)之范圍內,如佩戴殺人之刀不一定殺人一樣”。[24](P331)福澤再次提醒日本政府為了避免“破壞兩國之情誼”,注意駐朝軍隊的紀律,“此次特別地告誡士兵并在軍隊中下達特別之命令,以謹慎忍辱作為在韓國駐在時首要之注意事項,使朝鮮朝野人士第一次對我士兵之勇猛、對我士兵之謹慎與正直感到吃驚”。[24](P331)
第三,福澤提醒日本政府注意中國“教唆”朝鮮反對日本。他說,“此次關于清國政府之舉動,我輩不能理解之地方甚多。一方面,稱朝鮮為清國之屬邦,試著胡亂地妨害日韓兩獨立國間之事;另一方面,在局外旁觀,暗中忠告韓廷,以模糊曖昧之陳腐手段,如要瞞著其他人。在其心中僅認為日本有進行侵略之遠大志向,欲逐步吞并鄰國雄飛于東洋,結成一個疑團而不知解開,自家疑心之暗鬼被斥,可謂僅其自身在辛苦地奔勞”。[24](P332)福澤認為中國懷疑日本在漢城駐兵、在楊華津開設貿易市場、公使領事及其屬員、家屬到內地旅行,不僅自尋煩惱,而且“流言告密,傾盡種種手段教唆朝鮮人”。[24](P332)因此,福澤希望“我政府以及實地當局之公使等,對于中國煩惱之原因不可輕視,以我之赤心對待韓廷,廣交韓人,提醒注意不能使清國政府之計謀得逞,可謂乃非常重要之事情”。[24](P331)
第四,福澤認為對于朝鮮的50萬元賠款日本應該返還,用于朝鮮引進文明,日本監(jiān)督其使用。福澤指出,“我政府要求金額之多少與我無關,只是讓韓廷擔負實際之費用,讓其悔罪,進行懲罰,只是永遠地維持兩國間交際之意。但推查朝鮮財政之狀況,只是要求朝鮮能夠負擔的、適當之少量金額,得到懲罰之實際證明足矣”。同時,福澤也對政府的做法表示了反對。他說,“推查如今朝鮮之國情,50萬元之賠款,使他國國民膽寒,懲罰此舉以儆將來,不可不親近日本,不可不進行外交,革除舊弊,不可不推進日新月異之文化,人心一變,與我國之方向甚是一致,共同協(xié)作,會采取使東洋之面目一新之國策嗎?”[25](P334)隨后,福澤又分析了朝鮮國內的政治情況,認為如今的朝鮮持斥攘論的乃朝鮮人民,很難改變朝鮮人民的斥攘論,此次的50萬元賠款對于朝鮮人民無關痛癢。[25](P335-336)所以,要使朝鮮和日本“一起共同走向日新月異之文明”,只能是讓其引進文明之新事物。[25](P336)這次的50萬元賠款,“一旦得到后,再把它贈與朝鮮政府,希望成為他政府引進新事物費用之一部分補助。但此補助金贈與后,為防止他政府濫用或用于其它無益有害之方面,我政府必須監(jiān)督其對于此賠款之使用”。[25](P336-337)如果返還了此次賠款,福澤認為會取得一舉三得的效果:“表明我政府之舉乃為了義而非為了利;使朝鮮之朝野感到我政府之寬大,激起其共同開進文明之念;又乃使?jié)M清釋然,消除其猜疑之權宜之計”。[25](P337)甲申政變前,日本政府確實返還了朝鮮的40萬美元的賠款,[26](P201)但應該看到日本返還賠償金只是為了緩和日朝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日本自身的目的。
綜上所述,福澤在壬午兵變前強調的日本在朝鮮的“優(yōu)越性”及其后所主張的在朝鮮設置國務監(jiān)督官等內容都體現(xiàn)了其基于文明觀的對朝鮮的蔑視。福澤的文明觀是其對外觀的理論基礎。壬午兵變前福澤基于其文明觀所提出的“東洋盟主論”的實質就是,以指導朝鮮、中國“文明開化”為借口,使日本對朝鮮與中國的侵略正當化。福澤對壬午兵變的認識也無不體現(xiàn)出“東洋盟主論”的思想。此后,由于中法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以及甲申政變的失敗,福澤的亞洲觀由“東洋盟主論”逐漸地轉向了“脫亞論”。
注釋:
①目前國內有關壬午兵變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張曉剛,國宇:《“壬午軍變”前后的中日兩國對朝政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97-104頁;沈渭濱:《朝鮮“壬午兵變”與中韓關系論述》(上、下),《韓國研究論叢》第2、4輯,第188-208頁、第250-269頁;南昌龍:《日本侵略朝鮮與壬午兵變》,《外國問題研究》1983年第1期,第85-93頁等。
②“支那”一詞是戰(zhàn)前日本對中國帶有貶義的稱呼,為保持歷史語境感及福澤原著的原貌,筆者在引用原著的過程中保留了“支那”及其略語“支”在文中的使用。
③如未發(fā)表的兒童讀本《日本歷史》初稿、《勸學篇》第9篇、《文明論概略》第5卷、《朝鮮非退步而是停滯》(載《家庭叢談》,1877年2月4日)、《通俗國權論》、《時事小言》、《神官之職務》(載《時事新報》,1882年4月9日)、《日本人如何做才能滿足如今之日本》(載《時事新報》,1883年8月2日至3日)、《天皇海外巡幸》,(載《時事新報》,1884年2月2日至6日),《御駕親征準備之如何》(載《時事新報》,1885年1月8日),《不吞并土地也可改革國事》載(《時事新報》1892年7月5日),《明治二十九年一月一日》(載《時事新報》,1894年1月1日)等。
④福澤在寫作《勸學篇》和《文明論概略》的19世紀70年代,對儒學及其封建意識形態(tài)與其所造成的社會弊病,進行了較為全面且尖銳的批判。之后的1882年至1884年間和1898年兩個時期,福澤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大量批判儒學的文章,如《不知漢學主義無效嗎》、《儒教主義之后果十分可怕》、《儒教主義》、《德教之說》、《排外思想之系譜》、《排外思想儒教之主義》、《儒教主義之害在于其腐敗》、《儒教復活之責在于今之當局者》、《我輩勿寧是古主義之主張者》等。
⑤根據直接或間接的材料可知,福澤在撰寫《文明論概略》時“參照了威蘭德的《倫理學原理》、巴克爾的《英國文明史》、基佐的《歐洲文明史》、穆勒的《議會政治論》和《自由論》等著作”。(參見遠山茂樹著,翟新譯:《福澤諭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頁)巴克爾、基佐等人的文明構建都是在西方帝國殖民世界的背景下展開的,因此福澤的文明觀必然受到西方殖民主義文明觀的影響。
⑥福澤在《時事小言》中指出,所謂的“延燒”就是:“讓我們看一下預防火災。假如我一家乃石屋,房屋相連之鄰居乃木造板屋之時,絕不可安心。若為了鞏固好火災之預防,防護自家并為近鄰進行預防,救援發(fā)生火災之時自不用說,平安無事之時同其主人商量,緊要的乃讓其建造和我家一樣之石屋”?!盎蛘吒鶕r機也可強制其建造?;蛘弋斒虑榫o迫之時,毫不客氣地掌管其土地,可以我之手重新建造。這并非真正地愛護鄰居,又非憎恨,只是擔心自家被延燒”。參見「時事小言」『福澤諭吉全集』第5巻、186-187頁。
⑦1882年3月31日,日本的大倉組社員兒玉朝次郎、三菱會社的大淵吉威和本愿寺的僧侶蓮元憲誠無視朝日兩國的外交規(guī)定,擅自超出規(guī)定的活動區(qū)域,在朝鮮安邊府遭到約二三百名居民的襲擊,其中蓮元憲誠當場死亡,兒玉朝次郎和大淵吉威身受重傷。這就是所謂的“元山津事件”。
⑧此時,福澤應該還未得到閔妃沒有被害的消息。
[1]青木功一.福澤諭吉的朝鮮觀研究[A].朝鮮歷史論集(下)[C].東京:龍溪書舍,1979.
[2]世界國盡[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2卷)[M].東京:巖波書店,1959.
[3]高城幸一.壬午軍亂以前福澤諭吉的朝鮮論[J].韓國日本文化學報,1999(7).
[4]羅麗馨.十九世紀以前日本人的朝鮮觀[J].臺大歷史學報,2006(38).
[5]黃俊杰.十九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內藤湖南為例[J].開放時代,2004(3).
[6]與亞洲各國之和平與戰(zhàn)爭同我們之榮辱無關[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20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3.
[7]要知論[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19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2.
[8]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編譯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9]通俗國權論[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4卷)[M].東京:巖波書店,1959.
[10]時事小言[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5卷)[M].東京:巖波書店,1959.
[11]論與朝鮮之交際[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20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3.
[12]坂野潤治.“東洋盟主論”與“脫亞論”——明治中期亞洲進出論的兩種類型[A].佐藤誠三郎,R·丁克曼.近代日本的對外態(tài)度[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
[13]朝鮮元山津之變報[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14]朝鮮與日本相似(漫言)[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15]必須向朝鮮政府要求[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16]朝鮮事變[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17]朝鮮事變續(xù)報余論[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18]大院君之政略[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19]朝鮮政略備考[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20]朝鮮政略[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21]出兵之要[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22]董順擘.論福澤諭吉對清代中朝宗藩關系的否定[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3]朝鮮事件談判之結果[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24]朝鮮新約之實行[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25]朝鮮之賠款50萬元[A].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全集(第8卷)[M].東京:巖波書店,1960.
[26]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M].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所謂“退還40萬美元”,當指壬午兵變賠款50萬美元中尚未償付的部分,免于償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