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迪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劉古愚教育思想述論
梁 迪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劉古愚,我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他以教育為主要途徑進行改革,希圖尋求救國御侮之道。劉古愚的教育思想是在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他的教育思想始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認為教育應普及于普通民眾,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素質(zhì),并且他提倡與中國傳統(tǒng)“尚虛”所相反的實學,這在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型時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開了陜西風氣之先,并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愛國志士和學術(shù)人才,有許多人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劉古愚;愛國主義;教育;實學
一
劉古愚(1843—1903),字煥唐,號古愚,陜西咸陽天閣村人,陜西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且在維新運動時期是陜西省的領(lǐng)袖人物,素有“南康北劉”之稱。劉古愚處于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中國社會變動之急劇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他經(jīng)歷甲午戰(zhàn)敗、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等歷史事件,深切的感受到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壓迫以及清政府腐敗無能所帶來的喪權(quán)辱國、內(nèi)憂外患的切膚之痛,這極大的激發(fā)了他的愛國熱忱,使他將全部的精力與熱情都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之中,希圖通過這個渠道來探索救國之道,挽救民族危亡。1876年劉古愚參加會試落榜后,便絕意科舉,專以教書授徒為業(yè)。他曾于1884年創(chuàng)辦以救國救民為宗旨的“求友齋”,他還親自講授政治、時務、天文、地理等課程,后又執(zhí)陜甘“味經(jīng)書院”教席達十二年之久,教育和熏陶了一大批愛國志士和學術(shù)人才。對劉古愚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梁啟超先生當年有過很高的評價,他說:“啟超自交李孟符(即李岳瑞之字),諗先生(指劉古愚)之言論行事,以謂茍盡天下之書院,得十百賢如先生者,以為之師,中國之強可翹足而待也。”[1]12劉古愚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在于他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關(guān)中才俊十九出其門墻”,而且當時以味經(jīng)書院為中心,渭北咸陽一帶成為當時先進思想最突出的地方,開了陜西風氣之先。本文擬對特殊背景下劉古愚堅持以教育救國為救亡圖存之手段的原因以及其教育思想的特點進行論述,以求學習和借鑒劉古愚的教育思想。
二
甲午一役,中國敗于蕞爾小國日本,劉古愚以“今以中國之大,不能御一日本,割地賠費,無辱不有,非地廣荒而不治之實乎?……欲救此患,必自士子自奮于學始,人才輩出,不臻富強者,無是理也”[2]28告誡諸生,他認為中國淪敗至此,社會貧弱之根源,是在于學之不均?!敖袢肇毴踔溦l為之?化兵吏農(nóng)工商于學者為之也,……故兵不學而驕,吏不學而貪,農(nóng)不學而惰,工不學而拙,商不學而奸欺”。[3]17兵驕、吏貪、農(nóng)惰、商奸、工拙成為社會之大危害,造成社會之貧弱不堪。劉古愚認為中國教育之目的在于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造成了教育僅僅是一種王官之學,而在中國這種困境之下,必須強調(diào)教育對廣大普通民眾的普及作用,“鄉(xiāng)間之農(nóng)、工、商、賈胥納于學,然后以學為政,然后能自立于今日之世。故今日興學,人人與有責焉,不獨王卿之任也”[4]68。教民之學,重在普通民眾,“故國之貧弱熟有捷且大于興教育,特興學以化民成俗為之”,使“兵練于伍,吏謹于衙,農(nóng)勤于野,工巧于肆,商智于市,各精其業(yè),即各為富強之事,而又有殊異之才,挺然出于群練、群謹、群巧、群智之中,以率此練、謹、勤、巧、智之群”[5]18。在提高普通民眾的智識方面,劉古愚提倡在廣大普通群眾聚集的基層鄉(xiāng)村設立學堂,“非遍設鄉(xiāng)學以統(tǒng)于官,不足以彌后患而圖后強也”[5]26。由此他特別重視鄉(xiāng)學的作用,他還以鄉(xiāng)學為教育的基礎(chǔ)來進行變法,與康梁在北京的變法相呼應,“此次變法,順從治鄉(xiāng)立之根基。”“從鄉(xiāng)學做之,然后以變朝廷,此今日變法下手法也。”[4]132“今日遍設鄉(xiāng)學為第一要務”,希圖以此長民智而強國家,使社會下層民眾普遍受到教育。他建議,鄉(xiāng)設鄉(xiāng)學,縣設縣學,府設大學及專門之學,并且表示:“我今注意在鄉(xiāng)學,不在府縣之學;在小學不在中學、大學,蓋今日作成一虛以待試之奇才,不如作成一實而即用之凡才?!薄爱斀褚詴r勢,欲富強中國,理財治兵,無從下手,唯有屈意治鄉(xiāng)以固根本?!盵4]132劉古愚以建立鄉(xiāng)學的做法來試圖普及民眾教育,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想法,以教化民眾而提高民眾的素質(zhì),而逐漸使中國富強起來。在促使鄉(xiāng)學的實現(xiàn)方面,劉古愚引用孟子“上無禮,下無學,喪無日矣!”[6] 103以先圣哲人的話來為鄉(xiāng)學尋找依據(jù)。另外一方面,劉古愚主張“政教合一”,“官私合一”,“以學師兼官事”,把行政管理與社會教化統(tǒng)一起來,來使鄉(xiāng)學得到政權(quán)的支持,這是由于君主專制的社會制度的根深蒂固,使得政權(quán)在普通民眾之中享有極大的權(quán)威。而把各級官吏與人民大眾以教育的紐帶連接起來,以達到教化民眾之目的,如此便能“天下之官民皆如師弟,而天子則以天下官民為弟子,隔閡去而吏弊何自而生,渙散萃而人心焉有不振。故大同之運尚,何敵國外患之足慮哉!”[5]15
劉古愚認為近代以來中國受人欺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科舉取士制度??婆e取士重八股文,重詞章考據(jù)空談之虛學,而輕經(jīng)世致用之實學,這就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使人才成為只知道“之乎者也”而不關(guān)注中西時事、國家命運之人。八股文嚴重束縛了臣民的思想與為實事求實學之道,使得“士非士,吏非吏,官非官,兵非兵,工非工,刑非刑”[2]28,而天下成為虛浮之天下,朝廷成為虛浮之朝廷,自然在注重實用之學的西方國家面前連連戰(zhàn)敗。尤其是西學隨著堅船利炮進入中國之后,中國先進的士大夫們在感嘆西方科技之先進的同時,也主張對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shù)進行學習。劉古愚認為近世之教育應隨著社會變化而變,他指出,天在變,地在變,物在變,人在變,政不能不變,“文治之學不能不變也”。劉古愚主張“學于古者,必以身所值之時習之,手之得古人立法之意,則以應當世之變,然后推行無弊”[7]52。在對學生和國民進行教育時,要培養(yǎng)他們“歷恥、習勤、求實、觀時、廣識、樂群”這六個方面的品質(zhì)。他首要強調(diào)要歷恥與習勤,即知恥而后勇。士子讀書而至于無用者,不是書之無用,乃是由于士子不能歷恥,當前中國被西方列強所環(huán)伺,何以中華五千年之文明古國,卻被認為是野蠻之國,“何以他國之人皆智皆巧皆富強,中國獨愚拙而貧弱?”[8]267凡此種種,乃是由于中國重道不及制器,重文不及重事所致,是為學子的一大恥辱!要改變這種狀況,就惟有知恥,方能“恥則憤,憤則勤”[8]267,知恥之后則需習勤,學生一定要立志勤苦好學,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有志之士,其學問當自習勤始”[8]262。其次又強調(diào)要“求實”。中國最大的弊端,在于唐宋以來取士均以“文”(明清時則為八股文)而不以“事”。劉古愚認為外國無論是詩書禮樂,還是仁義道德,均比不上中國,但是為何仍能富強?其侵奪中國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各項主權(quán),瓜分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就是因為中國沒有能治事之能人才子,“士子讀書始束發(fā)受學,但知讀書為作八股之資,不惟與世事無涉”,“一切用人行政,均以八股之技從事,代他人為言,而與己無與,成為虛浮之天下”[2]28-29,士子只會空談義理,卻無實際辦事能力,以至于“每遇一事,就茫然不知所措”,“不得不假手于人,而弊叢生矣”[8]268。再者,他強調(diào)要觀時然后廣識,及熟悉當前之時務然后了解西方強于中國之原因。古書有云:識時務者為俊杰,“士子讀書以識今日時務為第一義”[8]263。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是以先進之制度和科學技術(shù)取勝,而且西人重視器物之學,他們諸事求新,因而才能不斷進取。中國欲救今日之弊,惟有大力學習西方政治及工藝之所長,對政治書籍也要尤其注意多加閱讀。最后是再次強調(diào)“樂群”。劉古愚雖身處西北內(nèi)地,但他卻以很多沿海學人都沒有的廣闊胸懷和世界眼光,對崇實書院的學生諄諄教誨道,五大洲之人膚色有五種:白、黑、棕、紅、黃。中國為黃種,其知識能力并不亞于白種人,為何包括中國人在內(nèi)的其他各色人等卻日漸削弱比不上白人?原因就是“白人能群,各色人群不能群也”。[8]267清政府腐敗無能,且各地多有叛亂,這就相當程度上虛耗中國國力,然而白人卻能開民智,官民團結(jié)一心,能合力辦事,因而我們處處受制于白人?,F(xiàn)在國家外患嚴重,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非合天下為一心一力,不足以救之,故今之第一要義,當自能群始?!盵8]269如果天下人能齊心合力,使千萬人為一人,千萬家為一家,而不是人人自顧其家,存有自私自利之心,則人人將不再受奴役于外國,而能度過此等危急危亡之局勢。學生養(yǎng)成“歷恥、習勤、求實、觀時、廣識、樂群”這六個方面的品質(zhì),將有助于他們了解國家喪權(quán)受欺的屈辱,學習世界各國之興衰根本,借鑒西方之經(jīng)驗,適應社會之發(fā)展,團結(jié)一致共御外敵,以達中國之富強。
另一方面,劉古愚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西方國家的又一個原因是:“外人之學在事,中國之學在文;文遁于虛,事征于實,課虛不如求實,故造就遜于人也。”[2]20這也是上文提到的劉古愚對學生要求的“求實”之品質(zhì)。中國之學尚虛,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考據(jù)、訓詁、帖括、記誦之學大盛,清政府又多次推行文字獄,以文化專制來加強專制統(tǒng)治,使得學者們多埋頭故紙堆而不問時務。劉古愚批評乾嘉學派使得讀書士子“讀書知古而不知今”,“舍事實而尚虛文”,他認為中國之弱也是由此導致。劉古愚以教育救國為己任,注重以“實學”教導士子,提倡有的放矢,務求實用之學,學習西方之學。《大學格致說》這樣解釋實學,“舉凡天下之物有益于身心家國天下者,無不精研其理,實為其事,俾家國天下實獲其益。則天生物以供人用者,皆得顯其用,是為格物,是謂盡物之性?!眲⒐庞拗赋觯和鈬\富強,中國言仁義,“外國之富強有實事,中國之仁義托空談,故中國不敵外洋,非仁義不敵富強,空談不敵實事,其弊亦自士子讀書始”[2]28。為了矯正空談無實之學風和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劉古愚在味經(jīng)書院執(zhí)教時創(chuàng)辦時務齋,該書院在課程安排上注重外文、算術(shù)、工藝制造等實用內(nèi)容,分為“政事”“工藝”二科,大力提倡學習自然科學和時務?!罢隆笨颇康膬?nèi)容主要是了解各國現(xiàn)狀,研析本國時弊,探計救國之法;“工藝”科目的主要內(nèi)容是研習仿制器具,推廣實業(yè)。他要求學生要以“保國、保種、保教”的“實心”來講求“實學”,試圖改變教育之弊端。同時,他鼓勵學生學習外國政治、經(jīng)濟、語言、歷史等,并與中國現(xiàn)實政治相印證,以圖學者全面了解西方國家之概況,養(yǎng)成愛國之人才。劉古愚指出:“學以為政,非悉五大洲之政事、文章、人情、物產(chǎn),亦何以為學?”[4]17除此之外,他還特別重視算學的重要性,“夫算術(shù)至今日,融會中西御制數(shù)理精蘊,詳載借根方術(shù),以開其端”[3]24。劉古愚在味經(jīng)書院期間,把算學列為必修課,并且視算學為實學的基礎(chǔ),要求書院諸生“凡有志時務之學者,無論自占何門,均需習算?!盵2]19據(jù)劉古愚的授業(yè)弟子李岳瑞所述:“算術(shù)為秦中絕學,無講習者。時先生授瑞讀,得架上《四元玉筌細草》嗜之顧無從索解,乃冥心探究,忘寢食至嘔血,阻盡通其說,今陜士多精幾何,明測算,皆先生啟之也”。[9]24劉古愚之所以如此推崇算學,是因為他以算學作為自然科學之基礎(chǔ),通過學習算學來與時務日用、機械制造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工、農(nóng)、商、兵各種技術(shù)人才和理財、治兵、從政的實用人才。
三
劉古愚作為中國近代的一位著名的維新運動家和教育家,為陜西的近代教育及革命都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使得“關(guān)中風氣為之一變”,[10]24培養(yǎng)了一大批愛國志士和學者。劉古愚教育思想的特征首先體現(xiàn)在其思想形成的特殊背景上。在中國近代屢遭列強侵略,中國社會處于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型的關(guān)鍵時期,劉古愚的教育思想始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志在以教育為切入點進行改革,來探求一條救國御侮之道。其次,劉古愚的生活經(jīng)歷雖然沒有像早期維新派諸人直接出洋、身沐歐風美雨那樣的便利,但是他在早期就接觸了西方文化的熏陶,這使他的教育思想能夠擺脫時代的局限性和根深蒂固的儒學傳統(tǒng)的影響,提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shù),“廣識”、“樂群”,提倡實業(yè)救國。再次,劉古愚教育思想始終以實學為底蘊,提倡務實之學并且舉辦新式企業(yè),以教育救國與實業(yè)救國相并舉。最后,劉古愚的教育思想還提倡普及民眾教育,提高全民族民眾之素質(zhì),使士、農(nóng)、兵、工、商各應從事于使中國富強之實事的訓練??傊?,劉古愚的教育思想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型中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雖然,他的教育思想還不能完全擺脫傳統(tǒng)士大夫那種以儒學傳統(tǒng)為中心的影響,但是在當時仍然具有重大的進步作用。
[1]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 劉光蕡.劉古愚先生全書·文集:卷八[M].思過齋蘇州金陵,民國七年刊本.
[3] 劉光蕡.劉古愚先生全書·文集:卷二[M].思過齋蘇州金陵,民國七年刊本.
[4] 劉古愚.劉古愚教育論文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5] 劉光蕡.劉古愚先生全書·文集:卷六[M].思過齋蘇州金陵,民國七年刊本.
[6] 孟子·離婁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7] 曹冷泉.陜西近代人物小志[M].西安:樊川出版社,1945.
[8] 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guī)[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
[9] 張鵬一.劉古愚年譜[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1989.
[10] 高拜石.新編古春風樓瑣記[M].臺北:作家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沈正軍]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Liu Guyu
LIANG D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Liu Guyu is a great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 and he used education as the main means to reform in order to find a way against the war. The education thoughts of Liu Guyu were formed in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he lived. His education thoughts were always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he also consider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popularized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to improve their patriotism. He advocated pragmatic learning inst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changing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m society. He started something new in Shaanxi and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patriots and academic talents. Many of them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Liu Guyu; patriotism; education; pragmatic learning
2015-04-15
梁迪,女,河南商丘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G40-06
A
2095-770X(2015)05-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