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玲,楊李娜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探討
祝麗玲,楊李娜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生活世界”有著內(nèi)在價值的一致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生活世界”為課程根本來源,也以回歸“生活世界”為課程最終歸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是置于“生活世界”之中,走入“生活世界”的發(fā)展,也是走出“生活世界”,以一種客觀態(tài)度審視活動得失,從理論層面的發(fā)展。本文主要在把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zhì)、特征的同時,結合“生活世界”相關理念,分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生活世界”的關系,探求課程的價值實現(xiàn)。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世界;課程價值
當今社會的教育,應是一種凸顯教育主體、追求個性化發(fā)展、標準多元化的教育,學生的發(fā)展應是追求全面自由的發(fā)展。但是,應試教育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唯科學主義,追求教育的標準化,將教育視作工具,將知識等同于素質(zhì)的觀念依然存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國也開始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眾教育模式進行轉變。與此同時,“生活世界”一詞介入教育領域,并在相關實踐性課程的推動下,在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筆者認為,這其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生活世界”理念的體現(xiàn)最為突出,同時“生活世界”理念促進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fā)展。
“生活世界”是胡塞爾晚年就人們對“科學世界”的狂熱,對現(xiàn)實生活的迷失,對作為世界主體的具體個人的忽視這一現(xiàn)狀而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他常用“日常生活世界”代替“生活世界”的稱謂,認為“生活世界”是在我們身邊的可經(jīng)驗的世界,是我們安身立命的世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周邊世界。[1]胡塞爾定義的“生活世界”,所強調(diào)的是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認為“生活世界”是人參與到其中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有意義的、與人密切相關的世界。他關注的是人這一主體,在生活世界中的自由成長、對自身價值實現(xiàn)的追求和積極主動的生存狀態(tài)。[2]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主要以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為特征,凸顯的是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強調(diào)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開展和評價課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生活世界”中所強調(diào)的人的自由成長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對教育主體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追求的一致性;“生活世界”中對人的自身價值實現(xiàn)的追求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一致性;“生活世界”中對積極主動生存的追求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生存能力培養(yǎng)的一致性。兩者所追求的都是要將人們的眼光從對“科學世界”的膜拜中轉向現(xiàn)實的生活,重視作為主體的具體個人的發(fā)展,以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生成性和經(jīng)驗性作為主要特征。
追求課程向學生的經(jīng)驗和生活回歸、倡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當今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之一。如我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國臺灣的“綜合活動學習”,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歐美的“設計學習”“自然與社會研究”“動手做”“應用學習”等等課程的開設,雖然課程名稱不盡相同,但是都體現(xiàn)出了對綜合實踐的重視。我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主要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需的知識、能力、態(tài)度等,以發(fā)展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的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3-9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勞動和技術教育,并以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為主要特征。[3]3-7它以培養(yǎng)“完整的人”為目標,鼓勵學生進入生活、進行實踐,以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經(jīng)驗作為主要內(nèi)容,以將學生置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培養(yǎng)學生各項生存能力為主要方式,以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不斷生成、自我實現(xiàn)為課程目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這些特性無不是以“生活世界”為源的體現(xiàn),如研究性學習部分,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來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生活世界”中的客觀事實作為學習的主要來源;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部分,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到社區(qū)和社會實踐活動,重視的是學生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這些內(nèi)容也是源于“生活世界”。[3]8-10源于“生活世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課程,它重視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世界中去,以“生活世界”為課程內(nèi)容來源,以“生活世界”為課程實施場所,也以“生活世界”為價值的根本出發(fā)點。
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生活世界”為課程最終歸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各項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置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才能得到最終的體現(xiàn)。人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的,教育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獨立存在,學生的學習也不應脫離現(xiàn)實生活,不能只以純粹知識的獲得和理解為目的。筆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應是對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的積極、主動的生存方式而進行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便是一種追求積極、主動生存的課程,如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便是強調(diào)學生在實踐中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則是要增進學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參與意識,提升學生的精神、道德和能力;勞動與技術教育也是為了加強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3]8-10這些無不是以“生活世界”為課程最終的落腳點,重視學生在進入“生活世界”中的生存與發(fā)展。因此,“生活世界”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來源,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終價值實現(xiàn)的正確歸屬。
“生活世界”是人參與到其中的世界,以具體的個人為主體,所強調(diào)的依然是具體個人的生存、發(fā)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吧钍澜纭崩砟钣绊懴碌慕逃?,重視的是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這一情境中的學習,以有益于學生發(fā)展的信息為教育內(nèi)容,追求個性化、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主體的培養(yǎng)。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走入“生活世界”的課程,其課程內(nèi)容、課程目標和實施方式等無不是對“生活世界”理念的凸顯。它所追求的是學生個體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講求的是學生各項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并以達到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為最終追求。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有走入“生活世界”中,才能發(fā)展課程自身特征,更好地保持該課程有別于其它課程的獨特之處,實現(xiàn)課程價值的最大化。
然而,一味追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入“生活世界”也會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停留在經(jīng)驗總結層面,無法得到提升。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重視走入“生活世界”的過程中,也要適時走出“生活世界”,以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省察課程中的得失,站在理論的高度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袄碚搧碓从趯嵺`,指導實踐”,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發(fā)展有了一定的事實積累后,就要站在實踐之外,以一種理論研究的視角對課程中的得失進行分析,對課程的理念、價值、實施等進行理論研究,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得到一種理論的提升,增強課程在開展、實施中的理論指導。筆者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走出“生活世界”,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應提升自身理論素養(yǎng),以理論高度審視課程,組織課程,指導學生,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出“生活世界”。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對課程的開展和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才能在課程的組織開展中,重視課程理論的發(fā)展,并從理論上對課程中的得失進行總結,進行課程理論的研究。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指導中,將理論知識滲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學生應重視課程中理論總結,從實踐層面的學習上升到理論層面,走出“生活世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存,也應重視學生理論的學習。學生只停留在實踐層面的學習,即便是獲得了大量的直接經(jīng)驗,具備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也只是一種技能的獲得。只有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理論學習,使學生具備在理論層面對課程中的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的能力,才真正實現(xiàn)了課程的價值。
最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要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也要重視理論的總結提升。誠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回歸生活”為價值取向,重視課程在“生活世界”中的發(fā)展是其有別于其它傳統(tǒng)課程的重要特征,但是也不能脫離課程開展過程中的理論總結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滲入理論知識,從理論的高度對活動進行總結,以尋求課程的真實價值,挖掘出課程的理論意義。
“生活世界”理念下所倡導的教育是一種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教育,這種教育不再是獨立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味追求知識的正確性和有用性的教育;也不再是被高墻圍困的獨立空間,讓學生承受身心重負,只為學習而學習的消極生存的場所;更不是只要成績,只求結果,不重成長,忽略精神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理念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得到了最為突出的體現(xiàn),它要實現(xiàn)的是學生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生存能力等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學生主動的、有意義的生存,為學生達到自我實現(xiàn)做準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植根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生活作為課程核心,強調(diào)學生進入“生活世界”。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置于“生活世界”中,以“生活世界”為源,以“生活世界”為歸屬,同時,強調(diào)走入“生活世界”發(fā)展課程,走出“生活世界”研究課程,重視課程價值的最終實現(xiàn)。
[1] 朱利華. “回歸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學省察——兼論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樣態(tài)[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7.
[2] 李元.論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概念[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1.
[3] 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9.
[責任編輯 朱毅然]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Lebenswelt”
ZHU Li-ling; YANG Li-na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inherent value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is coincident with that of “Lebenswelt” to some extent. “Lebenswelt” should be taken as the fundamental source as well as the ultimate status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whose development comes from the “Lebenswelt”. Entering the “Lebenswelt” means getting out of it. With an objective attitude to examine the gains and losses from activities, it’s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s on the nature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the concept of“ Lebenswelt”, try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ve practice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the “Lebenswelt”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valu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the “ Lebenswelt”; the value of curriculum
2015-05-02
祝麗玲,女,江西吉安人,閩南師范大學2013級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 楊李娜,女,新疆奎屯人,教育學博士,閩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處副研究員。
G423.04
A
2095-770X(2015)05-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