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岳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401120;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認真對待公權力
——洛克權力理論的啟示
汪岳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401120;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我國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部分黨和國家領導干部以及工作人員公權私用、知法犯法、以權壓法、貪贓枉法現(xiàn)象較為突出,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甚至危及黨的執(zhí)政之基和國家的穩(wěn)定。公權力的規(guī)范與限制是當前我國學界、政界討論的焦點,是解決社會矛盾主要路徑之一。洛克的權力理論對近代民主政治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具有一定的推進功能。通過對英國著名自然法學家洛克權力理論的解讀,發(fā)掘其社會契約、公眾福利和法律至上思想,這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以及國家的和平穩(wěn)定有著很好的啟示意義。
洛克;權力;公權力;權力限制
2014年10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指出,全會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對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落實全會精神進行部署,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堅強有力保證。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和經(jīng)濟轉軌急劇變遷時期,公權力的濫用往往是社會矛盾凸顯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絆腳石。近期,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一名供電所長和手下5名員工在某KTV消費后,與經(jīng)營者發(fā)生糾紛,遂酒后進行打砸,更無緣無故拉閘停電,導致縣城大面積停電,涉及3 000到5 000戶居民商戶,停電時間長達6個小時。無獨有偶,緊接著媒體披露2012年秦皇島某自來水公司科長在浴池洗澡,由于搓澡工不認識他居然惱羞成怒,派自來水公司四名員工到浴池欲給正在營業(yè)的浴池停水,該科長在當?shù)亟杷當控?、橫行霸道17年“平安無事”,卻最終于2015年2月落馬。兩起事件的發(fā)生均是由于民對于“官”的有眼不識泰山所致,KTV的“停電門”事件是供電所長等人向其它包間“免費贈送”洋酒遭到經(jīng)營方的婉拒,浴池的“停水門”事件是搓澡工對于自來水公司科長的視而不見??梢姡胀癖姷摹坝醒蹮o珠”后果有多嚴重。這時,所謂的電霸、水霸所長們或許“可以”對民眾的視而不見表達不滿,這些所長擁有的“特權”自然是公權力,已然是公權力濫用的最好注腳。但是我們不禁要追問他們的公權力從哪里來?公權力使用的目的應該是什么?公權力的使用該如何限制?英國著名自然法學家洛克的權力理論給我們撥開了這層迷霧,這對于我國的行政人員和政府部門有著很好的啟示意義。
關于公權力的起源問題,即洛克所說的國家權力或政治權力的起源,是建立在其有關自然狀態(tài)、自然權力、自然法以及社會契約等思想探討的基礎上的。
1.自然狀態(tài)與自然權力。洛克認為要想準確地理解、把握政治權力,人們必須首先對政治權力追本溯源,探求人類在自然社會中處于何種狀態(tài)。洛克認為自然狀態(tài)既是一種自由狀態(tài),又是一種平等狀態(tài)。所謂自由狀態(tài)是指人們在自然社會里只要是在理性或者自然法的規(guī)定內,人們便可以無須經(jīng)過任何人的許可、聽取任何人的命令,而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對自己的人身和財產(chǎn)進行決斷和行動;所謂的平等狀態(tài),則是指沒有任何人的權力可以多過其他人,任何人之間的權力與管轄權都是互相的,也就是說,人們天生地享有自然的無差別的所有權力,這種先賦性自然權力表明人們擁有相同的能力,沒有從屬或制約的關系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洛克這里的自由狀態(tài)與自然權力是相對的而并非絕對,是一種限制性自由和平等,人們的一切行動要在自然法范圍內,強調需要由人們的理性或自然法加以限定。
2.自然法。洛克所說的自然法就是理性。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人均應該遵守自然法的支配,服從理性的指導,即任何人不得壓制、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chǎn),因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獨立和自由的。于是為了防止人們違反自然法,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有權懲罰違背自然法的人,人人擁有裁判權、執(zhí)行權和處罰權。但是洛克認為自然狀態(tài)有著三大缺點,即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私利和偏見而缺少共同接受、承認和裁判紛爭的法律法規(guī);由于人們過分關注自己而漠視他人的天性而缺少依照法定權力進行裁判紛爭的知名的、公正的裁判者;由于因不公而受損的人,往往因用強力糾正其所受損害,卻致使執(zhí)行懲罰者受害而缺少有權力支持正確判決的執(zhí)行者。這種人人既是裁判者又是執(zhí)行者的自然狀態(tài)極其不穩(wěn)定,因此人民需要訂立契約放棄自然狀態(tài)的權力讓渡給社會和國家。
3.社會契約。人們?yōu)榱吮苊庾匀粻顟B(tài)的缺憾,于是自然狀態(tài)中的所有人都放棄了自己的自然權力,人們將所有的關涉自由、平等、權力、福利等權力和紛爭事項尋求社會確定的、公布的法律的保護并交由社會或國家處理。這是真正的和唯一的政治社會,人們放棄自我的權力交由國家而形成的“這種政治權力不是基于權威,而是基于同意”[1]。國家是基于契約和協(xié)議代表個人權力進行判決和執(zhí)行裁決,這即是公權力或者公民社會權力的起源,人們組建政治社會和國家并賦予政府權力是基于對人民權利的保護和社會秩序的維系。
1.公權力的目的。在洛克看來,人們之所以放棄自然狀態(tài)中的權力組成政治社會或者形成公權力的目的,即“這一切都沒有別的目的,只是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眾福利”[2]。決不允許權力的擴張超出公眾福利之外,政府的目的是一切為人民服務,依據(jù)社會的利益要求更好地保護人民而非進行壓制和統(tǒng)治。
2.公權力的限制。(1)強調立法和法律的規(guī)制作用。為了保證和達到公權力的目的,洛克強調立法的作用并以正式公布的法律來治理裁判一切,政府的公權力是有條件和限制的,而且制定好的法律對于一切社會成員都適用,包括行政官長。洛克認為政治社會是裁判者,要用明確的、眾所周知的法律法規(guī)來同等地、公正地對待所有當事人;由國家或政治社會授權的裁判者來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裁定當事人之間關于社會權利等問題的紛爭;對于社會成員的社會犯罪要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加以懲處。(2)特權的行使也要以公眾福利為目的。洛克并沒有排除有執(zhí)行權的人擁有特權,他認為真正的特權的運用與行使只要是符合社會成員的契約、政府的委托以社會公眾的福利為目的,就不會遭受責難和質疑。洛克反對政府擁有絕對的權力,除了為了公共福利,如果是為了私人目的則要以法律對他們的權力加以規(guī)定。在討論權力使用是否得當,權力機關掌握權力企圖或實行奴役或摧殘人民時,洛克體現(xiàn)出其宿命論的觀點,認為唯一的裁判者只能是訴諸上天這一人類最后的決定權。洛克給出警示,這一最后的決定權是所有事情中最危險的事情,是賢明的君主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最需要避免和應該永遠提防的。洛克認為除非致使大多數(shù)人受到傷害且這種傷害讓大多數(shù)人感到忍無可忍而必須加以糾正的時候,這種決定權才會行使和運用。(3)關于反抗權。更為嚴重的是洛克提到了“暴政”,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多個人,如果權力是被用于使人民遭受侵害騷擾、貧困或者使人民屈從于擁有權力的人的強制專橫和非正當命令之下而非是為了人民的公眾福利、管理和保護人民的自由與財產(chǎn),那么暴政便立即形成。他進一步解釋到,如果官長的不法行為已使不論是少數(shù)人還是大多數(shù)人受到壓制和迫害,而這種壓迫和損害的前例和后果使人民的產(chǎn)業(yè)、權利和生命都受到威脅,人民誠摯信賴的法律都失去效力、甚至是宗教信仰都岌岌可危,洛克便不知道該如何組織人民去反抗和對抗使他們受害的非法強力了。如此,當官長違背當初與人民訂立的契約,背棄了為了公共福利的目的,人民便擁有了反抗權甚至促使政府解體,人民會重新依據(jù)和平、安全和公眾福利的目標組建新的政治社會。
洛克的權力理論是為解決當時英國各階級的權力斗爭的,其重大意義在于“超越了英國當時的政治解決方法,而體現(xiàn)在美國和法國的政治思想之中,并在18世紀末葉的兩次大革命中達到了頂點。洛克理論中以個人自由、個人同意以及自由獲得并享有財產(chǎn)這些不可剝奪的權利的名義而捍衛(wèi)抗爭的觀點,在這兩次大革命中都產(chǎn)生了充分的影響”[3]。雖然洛克的權力理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權力理論體系中的社會契約、法律至上和公眾福利等重要思想理論觀點對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是政府形成的前提,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擁有同等的權力,為了克服自然狀態(tài)的缺點,人們基于契約放棄自我的權力交由政治社會,民主國家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權力機關行使權力,其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眾福利,即使執(zhí)行人員擁有特權,其目的也只能是為了公眾福利,這充分說明公權力的不可或缺,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人民將手中的權力放棄統(tǒng)一交由國家或政府執(zhí)行人民的權力以保障人民的利益,契約關系或者委托關系是前提,問題的關鍵是具體負責執(zhí)行的政府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是否濫用公權力。政府或官員公權力的賦予者是人民,因此,權力取之于民,當用之于民,而非用之于官。小到上文提及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某供電所長和秦皇島某自來水公司科長私自停水、停電現(xiàn)象,大到徐才厚、周永康等貪腐案件頻發(fā)嚴重危及我黨的執(zhí)政之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德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み~內克曾指出,“一個被授予權力的人,總是面臨著濫用權力的誘惑,面臨著逾越正義和道德界線的誘惑”[4]377。國家工作人員和領導干部背棄與人民簽訂的契約,有負人民的委托,將權力運用于私人目的甚至威脅到人民的權利、產(chǎn)業(yè)和生命,如此必然導致人民的私權力和公權力的張力凸顯。如果發(fā)展態(tài)勢嚴重的話,洛克認為人民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利益,人民會形成反抗權收回權力,甚至使國家陷入混亂、政府面臨解體。因此,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必當信守“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契約,嚴防權力私用、濫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為國家的安全、穩(wěn)定、和諧做出應有的努力。
為了防止公權力違背契約被濫用、為所欲為,要通過法律對公權力進行限制和規(guī)制,強調法律至上。洛克認為,只有社會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才能保證人民更好地享有人民的自由、平等、財產(chǎn)和福利。公權力的濫用會嚴重影響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因此必須加以限制,發(fā)揮公權力的正功能。對于公權力的規(guī)制的前提是要擁有健全、完善的良法,洛克認為法律一經(jīng)公布和確立,任何人都必須尊重法律的權威,服從法律的規(guī)定。法律對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憑借自己的權勢或慫恿自己的下屬不顧法紀、任意妄為而免受法律的制裁,這里充分強調了法律的至上性。談到法律的至上或者法律的保障作用,洛克認為立法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突出強調立法權的意義,無論是何人的任何命令只能是通過民主程序選舉和立法機關的批準才能生效,否則不管命令背后的權力有多大、采取什么樣的手段都不具備法律的強制力和實效?!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強調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博登海默認為“權力意志根植于支配并使他人受其影響和控制的欲望之中,而法律意志則源于人類反對權力沖動的傾向之中,即要求擺脫他人專斷統(tǒng)治的欲望。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它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限制和約束人們的權力欲的一個工具”[4]378。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經(jīng)由立法機關制定的,維護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精神理念,是全體人民意志的表達,法律至上體現(xiàn)了人民意志至上,任何人和組織必須尊重、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一切個人的行為和活動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來我國開始不斷地對法治進行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全社會、全民的法制觀念不斷增強,法治建設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由于歷史的影響,我國一直長期有著“人治”的傳統(tǒng),在一定范圍內我國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公權私用、以權壓法、貪贓枉法現(xiàn)象依舊存在,影響干群關系甚至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這些不如人意的法律現(xiàn)象急需改進。洛克認為擁有國家立法權或最高權力的人不能靠暫時的指令進行管理和統(tǒng)治,而必須要用確定的、人人共知和通常生效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治理。秉正無私的法官運用社會的力量依據(jù)法律執(zhí)行有關裁決、定紛止爭,以保障人民的權力不受侵害;在論及官長行為和特權的行使是否辜負人民的委托,洛克的答案是人民應該是裁判者,這里洛克突出了公權力的邊界、權力制衡以及權力監(jiān)督問題。他強調立法權、行政權要分屬不同官長進行執(zhí)行,其司法權力的論述則體現(xiàn)在其有關立法權的表述當中,強調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以保護人民的權利,只有依法行政,人民的裁判監(jiān)督才能防止公權力的濫用。洛克的權力理論是現(xiàn)代分權理論初步形成的代表。
有調查報告表明,當前我國國家級難題前十項中有四項都是關于公權力運行失范的,分別是腐敗、官本位盛行、權力資本結盟和官員財產(chǎn)申報,這四項難題劍指當前公民與官員之間的委托或契約失靈,突出強調規(guī)范公權力是化解官民矛盾的關鍵。專家指出“事實上,現(xiàn)在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普通公民之間的矛盾,也不是公民和法人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官民沖突,是老百姓對公權力行使的不滿,對公權力違法違規(guī)不作為、亂作為的一種負面情緒”[5]。在洛克的權力理論中,其社會契約、公眾福利和法律至上思想理清了權力的起源、權力目的以及限制的基本邏輯脈絡。對于公權力濫用的規(guī)制,首先是強調立法的作用。要擁有完備的良法和完善的法律體系予以治理作為基礎,才是將權力鎖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的前提;其次是要依法行政、權力的制衡。對于公權力濫用的規(guī)制要突出依法行政,凸顯了人民的監(jiān)督與裁判功能。強調了“健全和完善政府公職人員問責制”[6]的意義,如若官長和部分人民之間發(fā)生的紛爭是現(xiàn)有法律尚未規(guī)定或者疑惑不定而又涉及事關重大,洛克認為只有人民的集體才是此種情況的最合適的裁判者。再次是強調公權力的行使的目的。公權力應是實現(xiàn)公民權力的手段與保障,破解公權力甚至是特權濫用的瓶頸就是洛克反復強調的權力的行使要以公眾福利為最終目的、實現(xiàn)以人為本。黨和國家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要帶頭守法形成規(guī)則意識,行使權力以公眾福利為目的,就會杜絕公權力濫用現(xiàn)象的發(fā)生,切實“構造和維護社會法治生態(tài)秩序”[7],形成一個真正維護人民的和平、安寧和公眾福利的政府才是建設法治國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
[1]格瑞特·湯姆森.洛克[M].袁傳銀,蔡紅艷,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2.
[2]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80.
[3]喬治·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下卷[M].鄧正來,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5.
[4]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5]賈李政,陳陽波,孫墨笛.新征程新起點上必須直面的挑戰(zhàn)“國家級難題”公眾調查分析報告[J].人民論壇,2012(12):14-19.
[6]謝麗華.我國實現(xiàn)善治的路徑選擇[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2):63-66.
[7]趙忠江.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豐富與發(fā)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11.
【責任編輯 王鳳娥】
D90-052
A
1674-5450(2015)06-0049-03
2015-06-1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C003)
汪岳,男,遼寧大連人,西南政法大學社會法學博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