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香
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曾是中國學界的一門“顯學”,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既有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凸顯其局限性,其主要表現(xiàn)有三:首先,缺少對世界歷史理論的特性與形態(tài)的研究,故使世界歷史理論的基本問題模糊不清;其次,缺少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基本范疇和原理的構建,故使相關探討往往流于空泛;最后,缺乏直面時代問題的能力。這種局限性不僅使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發(fā)展“難以為繼”,而且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淪落”為當代西方全球化理論的一種“注釋”。而要突破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研究的上述局限,亟需從時代的高度構建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形態(tài)。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葉險明教授的約55 萬字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構建》一書,不僅從時代的高度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做了新的詮釋,而且構筑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新的環(huán)節(jié),從而為其當代構建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開創(chuàng)性思路。
該書首先從時代的高度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遺產”進行了深度挖掘和重新詮釋,由此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當代構建的邏輯前提。這一研究主要體現(xiàn)為:其一,提出和論證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形成的文化邏輯”,實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其二,基于對文化邏輯的研究,從“問題學”的角度系統(tǒng)考察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發(fā)展邏輯”,昭示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本精神;其三,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原理,即“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原理,進行了補充和深化,系統(tǒng)論述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靜態(tài)本質和動態(tài)本質及其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復雜性的四重規(guī)定;其四,厘清了作為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旨趣和最終落腳點的“世界歷史性個人”的內涵及其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間的關系等。
基于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當代構建邏輯前提的全面把握,作者提出和論證了一系列新的世界歷史理論的范疇和原理,從時代的高度構建了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形態(tài)。其一,明確提出和系統(tǒng)論證了世界歷史理論的基本問題。其二,基于對世界歷史理論基本問題的把握,構建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時間原理,提出和論證了歷史時間向“世界歷史時間”轉變的論斷。其三,通過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民族觀間的關系,民族主義、民族國家與社會主義間的關系,東西方民族主義間的關系以及民族主義與“新國際主義”間關系的系統(tǒng)考察,提出和論證了世界歷史理論的民族觀。其四,在對“全球化”進行的世界歷史理論的深層批判的過程中,提出了作為認識結構的全球化和作為價值觀念的全球化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說。其五,在對“世界歷史”、“全球化”、“國際社會”和“全球社會”及其相互關系考察的基礎上,原創(chuàng)性地構建了“世界歷史‘雙重結構’原理”。其六,將“世界歷史‘雙重結構’原理”運用于對當今時代及其發(fā)展的研究,構筑了作為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構成部分的時代觀。最后,從主客體相統(tǒng)一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超越‘西方中心論’的邏輯方法”。
總之,該書作為當代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一種探索性的嘗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多方面原始創(chuàng)新的觀點,必將對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