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整體性的推進和局部性的創(chuàng)新
      ——評汪衛(wèi)東著《現代轉型之痛苦“肉身”》

      2015-04-10 21:23:33古大勇
      關鍵詞:魯迅研究國民性衛(wèi)東

      古大勇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整體性的推進和局部性的創(chuàng)新
      ——評汪衛(wèi)東著《現代轉型之痛苦“肉身”》

      古大勇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汪衛(wèi)東先生的《現代轉型之痛苦“肉身”:魯迅思想與文化新論》是一部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魯迅研究專著,它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在“魯迅學”自身發(fā)展的鏈條上,對魯迅研究作出了整體性的推進;其二是其個案性質的創(chuàng)新性解讀和發(fā)現,在局部層面上對于構建“魯迅學”學科大廈也能起到一種“添磚加瓦”的作用。

      汪衛(wèi)東;魯迅研究;整體推進;局部創(chuàng)新

      序言

      眾所周知,魯迅研究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學術制高點,是學科的“脊梁骨”和“安身立命”所在,舍此學科“大廈”就會半壁坍塌。數十年的魯迅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這并不意味著魯迅研究的真正“繁榮”。魯迅學史專家張夢陽曾經對魯迅研究的成果進行統計,發(fā)現魯迅研究存在著“低水平重復研究”的弊端。他認為99%的論文和論著都是“套話、假話、廢話、重復的空言”,只有1%說出真見,“即一百篇文章有一篇道出真見就已謝天謝地了”[1]。緣此,要衡量一個魯迅研究成果的價值,就不能無視前人的成果而孤立地進行評價,而要將它放到“魯迅學”史的發(fā)展鏈條上和魯迅研究的“生態(tài)系統”中,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與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成果進行比較,判斷其是屬于張夢陽所謂的1%還是99%的范疇,甄別出其創(chuàng)新點和突破之處,從而確立成果的價值和意義。從此標準來看汪衛(wèi)東先生的著作《現代轉型之痛苦“肉身”:魯迅思想與文化新論》,筆者認為大體屬于那1%之列。

      而在這1%的魯迅研究成果的范圍內,創(chuàng)新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在“魯迅學”自身發(fā)展鏈條上,對魯迅研究的整體性推進,譬如王富仁的《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之于魯迅小說研究,錢理群的《心靈的探尋》之于魯迅整體研究,汪暉的《反抗絕望》之于魯迅思想研究,孫玉石之于《野草》研究,鄭家建之于《故事新編》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魯迅研究的自身進化過程中,或帶來了研究觀念的根本變革和研究范式的根本轉型,或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新特色、帶全局意義的核心研究觀念,或對魯迅的代表性作品作出全方位的全新解讀……從而從總體上推進了魯迅研究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第二個層面是指魯迅研究中局部意義和個案層面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譬如對于魯迅的某一部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解讀、某一個觀點的求異性商榷、某一個材料的發(fā)現性考證等局部性問題的研究,雖然不能對“魯迅學”作出整體性或根本性的推進,但是對于構建“魯迅學”“學科大廈”能起到一種“添磚加瓦”的作用,總體上有利于魯迅研究的推進和發(fā)展。汪衛(wèi)東在書中曾經提到王瑤先生說過的一句話:“魯迅研究有三個難點,一是早期文言文,一是《野草》,一是《故事新編》?!盵2]373然汪衛(wèi)東能知難而上,抓住了魯迅研究三個難點中的兩個,孜孜于魯迅早期文言文和《野草》研究,取得了學界公認的成績,從而對魯迅研究作出了整體性的推進。同時,在魯迅的國民性思想研究,“魯迅文學”范式的提出及對其“文學主義”文學觀念的鉤沉,對魯迅“第二次絕望”的發(fā)現,魯迅“雜文的自覺”的觀念的提出,對魯迅小說《狂人日記》《傷逝》《在酒樓上》和《孤獨者》等作品獨具匠心的解讀,對《魯迅全集》中是否收入周作人所作“隨感錄”懸案的破解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獨到新穎的觀點,這些局部的創(chuàng)新性內容,同樣對于構建“魯迅學”的學科大廈起到一種補充或局部推進的作用。

      一、整體性的推進

      在“《野草》學史”上,19世紀80年代之前,王瑤、馮雪峰、李何林、衛(wèi)俊秀、吳小美等學術前輩都發(fā)表(出版)了有關《野草》的論著①這些論著有如下這些:王瑤:《論魯迅的〈野草〉》,《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61年第5期;馮雪峰:《論〈野草〉》,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李何林:《魯迅〈野草〉注解》,陜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衛(wèi)俊秀:《魯迅〈野草〉探索》,上海泥土社, 1954年版;吳小美:《論魯迅〈野草〉的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63年第1期。,雖然也取得了不可忽略的成績,但是由于特定時代的影響,該時期的《野草》研究與政治有著曖昧不清的糾纏關系,帶上深淺不一的意識形態(tài)烙印和教條主義傾向,《野草》研究逡巡不前,陷入危機。19世紀80年代之后特別是80年代后期之后,文學研究擺脫了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恢復了自身的獨立和尊嚴,《野草》研究才真正煥發(fā)生機,走向深化,取得系列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如對于《野草》的文本內涵研究,這些代表性成果,或從現實和歷史的維度[3],或從哲學維度[4],或從現實和哲學相結合的維度[5],或從“索隱”性質的“私典解密”的維度進入《野草》[6]。汪衛(wèi)東認為,“這些解讀,都為我們走進《野草》鋪設了道路。實證的史料爬梳、象征的意象闡釋、玄學的哲理思辨,似已各展其能,但隱隱的不滿依然存在:諸種闡釋與《野草》的‘詩心’,還有距離。似乎無法首先從方法入手進入這一問題,這不是方法的選擇,只是感到:歷史參與的絕望化為了魯迅的‘詩’,面對這一叢《野草》,我們該擁有怎樣的‘詩心’,才能與它真正對話?”[2]111在汪衛(wèi)東看來,這些不同維度的解讀,多是一種“方法”的操作,它固然是進入《野草》的必由之徑,但也僅僅是滯留徘徊于《野草》深邃世界的“門口”,不能切入《野草》獨立自足的生命世界和意義系統?!兑安荨贰捌鋵嵤?920年代中期陷入第二次絕望的魯迅生命追問的一個過程,是穿越致命絕望的一次生命行動,它伴隨著情感、思想和人格驚心動魄的掙扎和轉換的過程,是一個由哀傷、絕望、掙扎、解脫、歡欣等組成的復雜的情思世界,又是一個由矛盾、終極悖論、反思、懷疑、解剖、追問、頓悟等等組成的極為沉潛的哲思世界,還有它獨特的語言與形式的世界,它不是抒情詩,也不是哲學(或者生命哲學),而是由思、情、言、行、形等結合在一起的精神和藝術的總體”[2]112。《野草》是一場艱難而漸進的穿越絕望的生命行為,是一次戰(zhàn)勝心靈危機、完成自我超越的精神涅槃過程。它的不同凡響和殊異他人之處在于:首先,汪衛(wèi)東把《野草》視為一個向內的、不可分割的、具有溫度和情感的渾然生命整體,一個不可逆的時間整體,這區(qū)別于之前的外在意義的演繹分析或過于坐實的事實性解讀,如孫玉石的《〈野草〉研究》就把《野草》的散文詩分為“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頌歌”、“心靈自我解剖的記錄”、“針砭社會痼弊的投槍”等三類[3],在這里,《野草》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而是一些社會觀念和功利性目的等外在事物的承載體?;蛉缤魰煹取罢軐W解讀派”所認為的——《野草》的思想內涵達到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高度。或如胡尹強從“私典探秘”的角度,認為《野草》中全部篇什都是“為愛情作證”,書寫的是魯迅與許廣平、朱安之間的隱秘情事。汪衛(wèi)東的解讀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種解讀,或者說有機包容以上諸種解讀的“合理”因子,把以上所涉及的種種外在因素納入到魯迅的生命過程中,將之視為魯迅生命的一部分和影響魯迅生命走向的關鍵因素,它們(這些材料)因介入魯迅生命核心而才能產生意義,生命乃是解讀《野草》的關鍵所在。汪衛(wèi)東的觀點確實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二,之前也有學者從生命的角度來解讀《野草》(如王乾坤),但也僅僅把《野草》看成是魯迅種種復雜矛盾情緒的無序化呈現,沒有敏銳發(fā)現《野草》內部其實存在一個自律而分明的生命邏輯結構。在汪衛(wèi)東看來,魯迅《野草》23篇排列貌似雜亂無章,其實具有一個自足嚴密的內在邏輯結構,分別映照其生命歷程三個階段:《影的告別》《求乞者》《復仇》《復仇(其二)》《雪》《希望》《過客》對應魯迅“絕望”的“向死”生命階段,《死火》《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頹敗線的顫動》《立論》《死后》對應魯迅“希望”與“絕望”斗爭、“死與生”糾纏的生命階段,《這樣的戰(zhàn)士》《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臘葉》《淡淡的血痕中》《一覺》《題辭》則對應魯迅反抗絕望、戰(zhàn)勝絕望的“新生”階段?!苍S,孤立地就《野草》論《野草》,也許此觀點不足讓人完全服膺。但是若把《野草》創(chuàng)作放在魯迅1923年之后的漫長的生命歷程的環(huán)節(jié)上考量,或許更能夠說明問題。1923年,魯迅陷入了一年的沉默,汪衛(wèi)東將之稱為魯迅的“第二次絕望”, 1924年9月,魯迅開始寫作《野草》,至1926年4月完成。此后,魯迅的人生姿態(tài)發(fā)生重大變化,他蕩滌之前絕望虛無的人生情緒,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借雜文為主要武器,開始了對現實的出擊和關注,勇敢參與文壇的論爭和社會的批判,并南下廈門、廣州和上海,在現實政治中作出無畏的決斷和選擇??梢哉f,在魯迅1923年“第二次絕望”狀態(tài)與魯迅后期人生“積極”狀態(tài)不同質的轉換之間,《野草》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關鍵,《野草》成為魯迅穿越和戰(zhàn)勝絕望生命過程的光輝寫照,憑借《野草》的寫作,魯迅走出了“第二次絕望”。正是從這個開放的魯迅歷時性生命整體的角度來看,汪衛(wèi)東的觀點才能更讓人信服??梢哉f,在“《野草》學史”上,汪衛(wèi)東的《野草》研究自成一派,姑且稱之為“生命派”,在原來的“社會派”“象征派”“哲學派”“索隱派”等之外又構建了一個《野草》研究的學派,從整體上推進了“《野草》學”的發(fā)展,功不可沒。

      汪衛(wèi)東對“《野草》與佛教”關系的研究也頗有深度和力度。有關“魯迅(《野草》)與佛教”的論題前人也不乏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哈迎飛的《“五四”作家與佛教文化》、譚桂林的《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①哈迎飛:《“五四”作家與佛教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等著作中有關魯迅的部分。汪衛(wèi)東的研究誠然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繼承,但更有自己的獨特和超越之處。之前的研究(如哈迎飛),多從宏觀整體的層面談佛學教義對于魯迅精神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汪衛(wèi)東的研究同樣也從此點介入,如魯迅所體味的“人生苦”和所生發(fā)的“厭離心”與佛教“四圣諦”教義之間的關系,《野草》的解脫之道與佛教的“無我”“緣起”之間的關系,都是從宏觀層面入手。但汪衛(wèi)東不僅僅止于此步,其過人之處在于他能深入到佛經和《野草》內部的深處,悉心勘探兩者之間默契的“蛛絲馬跡”,如他對《野草》中的否定性表達與佛教論理之關系的論證,就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他以《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可般若波羅蜜經》《八千頌》《金剛經》《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中論·觀涅盤品》等佛學經典為對象,以個案性的佛學文本內容為例,整理出佛教的否定論式,即雙邊否定、空空邏輯、即非邏輯和中觀派“四句論式”,然后再以《野草》中的具體內容為例,細致爬梳這四種否定論式在《野草》中的具體呈現,求證《野草》的否定性思維表達和佛教否定論式之間的內在關聯。如果沒有對相關佛經文本的了然于胸和爛熟于心,以及對《野草》“體貼的同情”[2]113式理解,是不會解讀得如此細致和精彩的。

      汪衛(wèi)東對魯迅早期文言文的研究也是一大“亮點”。收在集中的《“個人”觀念與魯迅現代思想的資源》《“個人”、“精神”與“意力”:〈文化偏至論〉中“個人”觀念的梳理》《新發(fā)現的魯迅〈文化偏至論〉中有關施蒂納的材源》等文即是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事實上,汪衛(wèi)東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的第一本著作《魯迅前期文本中的“個人”觀念》就對此論題進行了集中深入的研究。汪衛(wèi)東采取錢理群所推崇的“語詞梳理”的方式,以《魯迅全集》為文本依據,對魯迅前期文本中特別是其日本時期五篇論文中“個人”觀念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研究其“個人”觀念的確定性、不定性、整體性及其衍變過程,同時在中西方思想史的宏廓背景下探尋魯迅“個人”觀念的多重思想資源及其呈現的復雜性、悖逆性、創(chuàng)造性,并作出辯證性的價值評判。從總體上來看,汪衛(wèi)東的著作《魯迅前期文本中的“個人”觀念》可以說是魯迅早期文言文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從局部來看,其中不少內容也多有新見。如汪衛(wèi)東敏銳發(fā)現,魯迅的“個人”思想一方面來自施蒂納、叔本華、尼采、克爾凱戈爾、易卜生等以德國為中心的“異域新宗”思想家,另一方面,他之轉述所運用的語匯又大多取自周易、孔孟、老莊、佛教、陸王心學等傳統符號資源,而后者又決定了魯迅早期“個人”觀念的傳統性內在思維結構,“魯迅正是通過中國的‘自我’接受了德國的‘個人’?!盵2]27兩種不同淵源的思想觀念被魯迅“拿來”并整合成其統一的思想圖景,“揭示了以反傳統為旗幟的現代思想家魯迅是如何被自己的傳統所制約”[2]40。同時,汪衛(wèi)東把魯迅的“個人”觀念放到近代“個人”話語的共同語境中進行討論,重點探討魯迅與章太炎的思想關聯;并把魯迅的“個人”觀念放在中西“個人”觀念的比較語境中,揭示魯迅“個人”觀念的危機……這些都是獨特而富有新意的研究,所以錢理群高度評價它是“自有獨立的創(chuàng)造的”,“做出了可貴的努力”[2]7-8。

      另外,《新發(fā)現的魯迅〈文化偏至論〉中有關施蒂納的材源》一文反映了汪衛(wèi)東在史料發(fā)現和考證方面所見的功力。魯迅日本時期的五篇文言論文材源問題,由于地利原因,日本學者取得成就最大,如北岡正子對《摩羅詩力說》的細致材源考,獲得學界贊賞。但是后來限于材料搜尋的難度,一直難有突破。汪衛(wèi)東《新發(fā)現的魯迅〈文化偏至論〉中有關施蒂納的材源》一文通過考證,認為《文化偏至論》中所介紹的施蒂納來源于明治35年(1902年)《日本人》雜志第154號、155號、157號、158號、159號連載的署名蚊學士的長文《無政府主義論す》,汪衛(wèi)東通過魯迅和蚊學士兩篇文章中具體章節(jié)內容的一一對照,發(fā)現“蚊學士對施蒂納的論述,作為魯迅的材源,幾乎是逐句、逐段的轉述”[2]363。并通過相關材料的細致排查和分析,得出結論,即“蚊學士文中之施蒂納,魯迅取其‘極端之個人主義’精神,而舍其無政府主義的背景和歸屬”[2]369。汪衛(wèi)東對于有關施蒂納的材源的發(fā)現,深化了有關魯迅早期思想形成淵源的研究。

      二、局部性的創(chuàng)新

      另外,整本著作在局部研究內容上,也是精彩紛呈,新意迭現,可圈可點,對于“魯迅學”學科而言,體現出“局部性”創(chuàng)新的意義,擇其要者而論之。

      第一,汪衛(wèi)東有關魯迅“1923年的沉默”和“第二次絕望”觀點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一個嶄新發(fā)現。日本學者竹內好把魯迅具有“回心”性質的“文學性自覺”的產生定于魯迅創(chuàng)作《狂人日記》之前蟄居北京紹興會館的那段時間(“六年沉默”),視為魯迅文學的“原點”,竹內好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日本魯迅研究的范式,在魯迅研究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汪衛(wèi)東打破了竹內好“一元決定論”的研究定勢,認為在魯迅蟄居北京紹興會館“六年沉默”的“(第一次)絕望”外,還存在一個與之對應的“1923年的沉默”和“第二次絕望”,并將之視為魯迅生存與文學的第二“原點”。當然,汪衛(wèi)東并沒有否認竹內好的觀點,只是不同意其中體現的“一元決定論”的立場和線性發(fā)展的思維。魯迅的“第二次絕望”與第二文學“原點”的觀點的提出,對于重新認識魯迅的思想(如其思想發(fā)展的復雜性、迂回性和曲折性),重新理解魯迅的《彷徨》《野草》和后期自覺的雜文創(chuàng)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二,汪衛(wèi)東提出的關于魯迅的“文學主義”的概念也頗具眼力。魯迅的文學,以前往往稱之為啟蒙文學、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文學、“為人生”的文學、“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嚴肅文學等之類的文學范式。但在汪衛(wèi)東看來,這些概念都不足以提挈魯迅文學的本質特征,魯迅的文學不是一種一般意義上的文學,而是一種上升到本體高度的文學,汪衛(wèi)東稱之為“文學主義”,“文學本體之確立,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把文學確立在獨立的位置上,而其獨立,不是建立在純文學觀之審美屬性上,而是建立在原創(chuàng)性精神根基上”,“文學擺脫了歷來作為政教附庸的位置,但并沒有放棄文學的社會作用”,“文學作為獨立的行動,參與到社會與歷史中去”,“文學是一個終極性的精神立場”,“不僅在救亡局面中超越了技術、知識、政制等有形事物,甚至在精神領域取代了僵化衰微的宗教、道德、政教、知識等的位置和作用,成為新精神的發(fā)生地和突破口。”[2]49-50這就在更高層面上確立了“魯迅文學”范式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比上述所提到的“啟蒙文學”等概念能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魯迅文學”的本質特征,也因此更能確立魯迅不可替代的獨特文學地位。

      第三,汪衛(wèi)東對于“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內在邏輯系統”的發(fā)現也是對魯迅國民性思想研究的一大推進。這應該是十余年前的一樁“學術公案”了,汪衛(wèi)東在1999年第4期《魯迅研究月刊》發(fā)表《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內在邏輯系統》一文,沖破以往魯迅國民性思想研究中的傳統范式,通過邏輯整合,發(fā)現魯迅國民性思想具有內在邏輯結構,而“私欲中心”乃是國民性思想的邏輯原點。汪文發(fā)表以后,在魯迅研究界引起反響,竹潛民先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密碼’和‘原點’應該是‘自欺欺人’四個字”[7]71。北京魯迅博物館在2002年4月專門召開了關于這場學術爭鳴的研討會,《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開辟專欄“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會”發(fā)表了這些會議論文。本文不打算從學理層面對魯迅國民性思想的邏輯原點進行論證和裁斷,但無論你是否同意汪衛(wèi)東的觀點,汪衛(wèi)東超越了以往魯迅國民性思想研究中的傳統思維方式,提出了新的中心論點和研究方向,并帶來了一場有關國民性的論爭,引發(fā)研究者去思考,促進了魯迅國民性問題的深入研究,在魯迅國民性問題研究的學術史上留下了不可抹煞的印跡。

      第四,對于魯迅雜文價值的重新認識。此點是承接上節(jié)魯迅的“文學主義”而來,汪衛(wèi)東不是從常規(guī)的文學標準來評價魯迅雜文,他一反傳統的研究者習慣,無意為魯迅雜文之“藝術”或“文學”身份“正名”,無意于將魯迅雜文拉入“藝術之宮”。他認為,魯迅不是從傳統的文學規(guī)范出發(fā)走向雜文的,“對于魯迅,文學是一種行動,既是社會歷史意義上的參與現代變革的獨立行動,同時又是生命意義上的個人存在的抉擇,這一復雜的承擔者,最終找到的可能只有雜文?!薄毡緯r期‘文學的自覺’后,魯迅先后經歷了‘小說的自覺’與‘雜文的自覺’”[2]160。而“雜文的自覺”發(fā)生于“第二次絕望”后,以《華蓋集》為起點,一直持續(xù)到其生命終結,魯迅不屑于固有的文學規(guī)范,把雜文寫作當成一個“終極性的精神立場”和“獨立的行動”,承載著時代的責任和自我的發(fā)現,“是參與民族國家現代轉型的行動,同時也是個人存在的選擇”[2]169,集中體現了魯迅的“文學主義”原理。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魯迅雜文,才能更客觀更真實地估量魯迅雜文的存在價值。

      第五,汪衛(wèi)東對于魯迅文學文本的解讀也不乏新意。如對于《狂人日記》中“吃人”內涵的理解。何謂“吃人”?學術界眾聲喧嘩,僅就思想解放的上世紀90年代以后來說,除傳統的“家族制度和禮教吃人”與“傳統文化吃人”的觀點外,有認為魯迅《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的生成,“與日本明治時代‘食人’言說密切相關”[8]116;“魯迅寫《狂人日記》,不僅給‘吃人’以象征意義,更給他以實在意義,說明他已經看到了中國食人問題的嚴重性”[9]。有認為“吃人就是否定人的個性自由,貶義人的生存發(fā)展,它的反面就是‘人’的發(fā)現”[10]9。有認為“吃人”是一種與“理性”相對立的“蠻性”[11]23-28。有認為“進化論思想是小說‘吃人’話語的深層邏輯來源”[12]42。……汪衛(wèi)東則認為“吃人”表現為“侵犯別人的利益”等行為,它“指向現實的群體生存方式,一種‘群體’生態(tài)。這一群生態(tài),既表現在顯在的制度層面,更表現在隱在的生存秩序中”,表現在“具體的日常經驗中”[2]220??梢哉f,在《狂人日記》“吃人”內涵的闡釋史上,汪衛(wèi)東的觀點不同于以上各家,獨成一派,卻言之成理。同時,汪衛(wèi)東對《狂人日記》“整體寫實其表,整體象征其里”獨特象征格式的闡釋也較為鞭辟入里。另外,汪衛(wèi)東從“魯迅國民性批判內在邏輯系統”出發(fā),認為《阿Q正傳》是“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小說形態(tài)”;認為《秋夜》而非《題辭》是《野草》的“序”,因為其“文本結構,恰恰濃縮、隱喻了整個《野草》的文本結構和精神脈絡”[2]286;以及對于《傷逝》《在酒樓上》《孤獨者》和《野草》中的《復仇》《希望》《雪》《死火》等諸篇的解讀等,都或多或少呈現出一定的個人創(chuàng)見,限于篇幅不贅述。

      第六,著作中《〈隨感錄〉研究》一文是對《魯迅全集》中收入周作人所作“隨感錄”具體篇目之懸案的破譯?!遏斞溉犸L》中有若干篇“隨感錄”出自周作人之手,但是具體篇目和數量存在爭議,“對于這一魯研界人所共知的公案,卻尚未有人作更深入的研究”[2]357。汪衛(wèi)東卻能知難而上,他如一個高明的“偵探”,從日記、習慣用語、作者的行文習慣等“蛛絲馬跡”性細節(jié)入手,進行了細致周密的勘探和考證,從而確定了真正出自周作人之手的“隨感錄”,很好地解決了這一懸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研究視角,即把研究對象魯迅放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代轉型的背景下。作者對魯迅思想與文學價值的判斷,以及書中涉及的種種論題和觀點,如魯迅前期文本中“個人觀念”的演變,魯迅的“文學主義”,魯迅的“第二次絕望”與《野草》的創(chuàng)作,魯迅的“雜文的自覺”,魯迅的“立人”方案和批判國民性思想等,都始終不脫離現代大轉型的宏闊背景。也正是在這一宏闊背景下,魯迅的意義才能得到充分彰顯,魯迅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確認。

      結語

      魯迅研究經過近百年的坎坷歷程,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學科。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恐怕“吃魯迅飯”的學者最多,大量學者涌入魯迅研究領域,而今各個角落都被“開掘一空”,魯迅研究似乎走向“山窮水盡”,面臨“無處闡釋”的困擾。也正因為“無處闡釋”,所以才產生大量低水平“重復闡釋”、屬于張夢陽所謂的“99%”范疇的研究成果,造成了魯迅研究虛假的泡沫繁榮現象,魯迅研究面臨著亟待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的困境。但汪衛(wèi)東的研究似乎讓我們對尋找魯迅研究“學術生長點”有了信心,“學術生長點”不是沒有,而看你如何運用智慧去發(fā)現和開掘。汪衛(wèi)東坦言魯迅研究“仍然存在研究空間,密不容風,寬可走馬”[2]407,縱橫馳騁,可以大有作為。他的獨具特色的魯迅研究成果就證明了他的話并非不切實際的虛夸,當然,這需要常人所難以具備的篤性、韌性、悟性、勤奮和卓越的才華。

      [1]張夢陽.我觀王朔看魯迅[M].文學自由談,2000(4):93-101.

      [2]汪衛(wèi)東.現代轉型之痛苦“肉身”:魯迅思想與文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孫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汪暉.反抗絕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追尋——論《野草》的哲學意蘊[J].魯迅研究月刊. 1999(5、6).

      [5]孫玉石.現實的與哲學的——魯迅的《野草》重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6]胡尹強.魯迅,為愛情作證:破解《野草》世紀之謎[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4;李天明.難以直說的苦衷——魯迅《野草》探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7]竹潛民.中國國民性“密碼”和“原點”探秘——兼與汪衛(wèi)東先生商榷[J].魯迅研究月刊,2002(2):68-73+80.

      [8]李冬木.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J].文學評論,2012(1):116-128.

      [9]錢理群.錢理群文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10]王乾坤.關于“吃人”[J].魯迅研究月刊,1996(2).

      [11]閔抗生.對蠻性群體的理性研究與啟蒙——讀《狂人日記》札記之一[J].魯迅研究月刊,1998(1).

      [12]趙江濱.關于“吃人”的話語邏輯[J].浙江學刊,2006(3):37 -42.

      Holistic Advancement and Local Innovation——Comment on Wang Weidong's Research Works Concerning Lu Xun Modern Transfo rmation ofPainful"Flesh"

      Gu Day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s,Quanzhou Teachers'College,Quanzhou,Fujian 362000)

      Mr.Wang Weidong's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Painful"Flesh":Lu Xun Thought and Cultural Theory"is amonograph on Lu Xun with innovative features,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Itmakes a holistic advancement in the whole chain of the study of Lu Xun;on the other hand,it contributes to the local study of Lu Xun by virtue of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revelation of specific cases regarding the study of Lu Xun.

      WangWeidong;study of Lu Xun;holistic advancement;local innovation

      I210.97

      A

      1008-293X(2015)02-0111-05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2.022

      (責任編輯 林東明)

      2015-01-13

      2013年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編號NCETFJ)項目資助成果。

      古大勇(1973-),男,安徽無為人,文學博士,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魯迅研究國民性衛(wèi)東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魯迅研究中的“大問題”與“小問題”
      《魯迅研究文集》
      文學自由談(2020年3期)2020-01-02 18:06:55
      祝衛(wèi)東
      《魯迅研究年刊》的傳播與影響
      名作欣賞(2018年17期)2018-01-28 14:38:29
      愛打噴嚏的小河馬
      國民性真的不存在嗎?
      唯實(2014年6期)2014-06-25 18:21:25
      熊培云:我不認同“國民性”
      理論與當代(2014年3期)2014-04-29 00:44:03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理論與當代(2013年6期)2013-04-29 22:41:04
      Long-term efficacy analysis of minimal incision osteotomy for treatment of hallux valgus
      海盐县| 卓尼县| 金门县| 绥芬河市| 富平县| 思南县| 遂平县| 荔浦县| 手机| 仁怀市| 崇阳县| 涿鹿县| 乌拉特中旗| 彭州市| 兴文县| 甘洛县| 灵川县| 沽源县| 伽师县| 靖西县| 英山县| 桂林市| 仙游县| 泰州市| 元谋县| 河津市| 灵台县| 漳州市| 鄂州市| 泸州市| 北宁市| 东兴市| 宁陵县| 怀安县| 新源县| 临沧市| 武功县| 甘德县| 贵溪市| 当雄县|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