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盎,孫見喜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陜西西安710100)
河洛文化研究及其對于中華文化的意義
孫立盎,孫見喜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陜西西安710100)
在學術界,關于河洛文化研究存在不同的聲音。有研究者認為“河洛圖書”是古人長期以來對天地自然的觀察,賦予圖案以某種哲學聯(lián)想,亦有研究者認為它是中醫(yī)學說的理論依據(jù),還有學者認為它蘊涵著天文歷法等內容。河洛文化對于中華文化具有源頭意義。
河洛文化;河圖洛書;中華文化
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區(qū)的區(qū)域性文化,即黃河中游和洛河流域,并以其為中心向四圍輻射,大致分布于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區(qū)域,主要包括豫西、晉南、關中東部等地區(qū)。河圖與洛書(簡稱圖書)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關于它們的記載,最早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亦多有記述。《周易·系辭上》記載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①;《論語·子罕》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此外,《山海經》《淮南子》《史記》《漢書》等均有關于河圖洛書的相關記載。
關于河洛文化,學術界一直存在不同聲音。有的學者認為,“河圖洛書”的特殊圖案,可能出現(xiàn)于河洛地區(qū)自然界中的某種物體之上,古人根據(jù)長期以來對天地自然的觀察實踐,賦予圖案以某種哲學聯(lián)想,從而產生了“河圖洛書”。中國文化中,陰陽抱合的太極圖是“道”的形象表達,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萬事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互根,彼此消長,動態(tài)平衡,整體和諧。學者認為,“河圖”是陽的示意圖,“洛書”是陰的示意圖。它們分別由不同組奇數(shù)偶數(shù)或獨立或聯(lián)合排列而成,彼此之間相互關聯(lián),相互指涉,以此代表事物的虛實沉降,旋轉流動。如在河圖上排列成數(shù)陣的黑點白點;在洛書上,和皆為15且排列為縱、橫、斜三條線的數(shù)字點等,它們之間巧妙組合,合既可為一體分又各自獨立,以此建構萬物,進而模擬演繹宇宙間時空合一的各種運行模式。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中醫(yī)學說的理論依據(jù)。理由是東漢張仲景的中醫(yī)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便是以河洛八卦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仲景方術,推演河洛八卦為十八種圖式,進一步根據(jù)其創(chuàng)立了人體氣數(shù)圖、六病部位圖。以數(shù)定象、因數(shù)明象,務窮宇宙人生造化之秘,而有了《傷寒雜病論》。之后,對于周易,北宋的王安石、陳摶、蘇軾、劉牧,南宋的朱熹、蔡元定等名儒均一改前人的解《易》方式,以“圖十書九”圖式來闡釋,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圖說和圖式,后人稱之為“圖書學派”。但同時,北宋的歐陽修、程頤,南宋的薛季宣、林至等人則堅持疑古辨?zhèn)?,求真信實,他們的觀點是,自漢至宋的有關“河圖洛書”之言,均為附會之作,不足以為憑,后人稱之為“反圖學派”。之后,對于“河圖洛書”,一直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或者認為它是上古治國的經典,或者認為是氣象圖、氣溫圖,或者認為是地形圖、河洛水文圖,還有認為是數(shù)學公式等,不一而足,爭論不休。
目前,國內有不少機構和學者致力于河洛文化的研究。如經民政部批準,2006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有來自全國各地和港澳臺地區(qū)的60多位專家學者從事此方面的研究。近年,河南洛陽市已舉辦了十余期“河洛文化論壇”,主要研討河洛文化的意義,并服務于洛陽的“河洛文化之旅”。此外,洛陽師范學院成立了“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有20余名專職研究人員從事研究;陜西洛南縣文廣局辦有“河圖洛書文化網”;等等。珠海學者劉明武先生,近年來著力研究河洛文化及中國元典文化,成果頗豐,已先后出版了《尋找元文化》《打掃孔家店》《吶喊之后的文化沉思》《換個方法讀“內經”》《從黃帝文化到皇帝文化》等著作。其論文《用天文歷法解開源頭文化之謎——關于河圖洛書的幾個問題》將“河圖洛書”研究推向新境界。在文中,他首先論證了“河圖洛書”在中華文化中的源頭地位;其次論證了“河圖洛書”對于我國古代天文歷法方面的獨特意義。劉明武認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在河圖洛書。理由是:作為群經之祖的《周易》,既是儒家十三經之首,亦是道家三玄之首。這一群經之首開篇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源于八卦,而八卦生成于河圖洛書?!吨芤住分?,圣人作八卦而則“圖書”,這一“則”字,說明“圖書”時間上具有領先性,意義上具有根本性。所以說“圖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除在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遺存中尋求證明外,受蚩尤制歷與納西族保存中原古樂的啟示,劉先生將研究詢證的范圍擴大到中原以外的區(qū)域。在與漢族同樣崇拜伏羲的彝族文化中,獲得了重要發(fā)現(xiàn)?!昂訄D洛書”的圖形不僅被彝族同胞完整地保存,而且他們先祖對“河圖洛書”的解釋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彝族文化認為“洛書”在先而“河圖”在后。“洛書”表達的是一年分十個月的十月太陽歷,“河圖”表達的是一年分十二個月的陰陽合歷。無論十月太陽歷還是十二月陰陽合歷,其來源均是對日月星辰的觀測與記錄。將天文觀測的結果以數(shù)字形式量化,即為歷法。天文歷法出現(xiàn)于文字之前,所以用抽象符號表示。
“洛書”,彝族同胞認為是上古先賢傳下來的,由奇偶之數(shù)組成,具體圖形為: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五居中央。一三九七,四個奇數(shù)分居四方;二四六八,四個偶數(shù)分居四隅,以此圖形表達了十月太陽歷的基本結構。即一個奇數(shù)代表一季(行)72天,一個偶數(shù)代表18天,四個偶數(shù)和亦為72天,居四方與居四隅的奇偶之數(shù)代表了五季,每季72天,共360天,分為十個月,一月36天。此外一年中還有5、6天,作為每年大小兩個年節(jié)的時間單列,不再計入月。冬至為大年,夏至為小年。大年3天,小年2天,閏年大小年均為3天[1]98。不僅彝族,苗族古歷也與此相似。陰陽五行學說,也在此中出現(xiàn)。十月太陽歷中,一年分寒暑,寒為陰,暑為陽。陽主生長,陰主收藏;十個月中,奇數(shù)月為陽,偶數(shù)月為陰;一日之中晝?yōu)殛?,夜為陰。同時,五季即五行,依次用木火土金水表示,五行相生相克之哲理由此而生。五行生克,自然界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基本圖譜也由此構建。進而,天干地支也由此衍生,在十月太陽歷中,十個月月序,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達;每月36天,分為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12天的順序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來表達,這就是天干地支。
“河圖”在彝族文化稱“付拖”,漢語譯為“陰陽聯(lián)姻”,雖與“洛書”均為彝族同胞的歷法表達,但“河圖”表達的卻是陰陽合歷,即考慮月相周期,兼顧太陽周年運行而制定的歷法。年依據(jù)太陽而定,月依據(jù)月亮而定。一年分四季12個月,一季90天;月有大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2個節(jié)氣,每5年2個閏月,每年平均365.25天?!昂訄D”雖同樣由奇偶之數(shù)組成,但與“洛書”的奇偶之數(shù)的分別出現(xiàn)不同,其奇偶數(shù)是聯(lián)合出現(xiàn)的,具體圖形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央。以三八論春季、以二七論夏季、以四九論秋季、以一六論冬季,共四季360天[1]97-98,再加上兩個過年日和閏月,平均一年仍為365.25天。在十二月陰陽合歷中,“干支”功能發(fā)生了改變,十“天干”用于記日,十二“地支”用于記月。圣人“則”“河圖洛書”,在很大程度上“則”的是歷法。這,應該也是諸子推崇“圖書”的理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睆奶煳牡饺宋模偢凇皥D書”。
“圖書”對于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在天文歷法、陰陽五行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就其重要的七方面分而述之。
其一,“圖書”與時空:無論是十月太陽歷還是十二月陰陽合歷,使時空有了法度,可以度量,可以依據(jù)?!逗鬂h書·律歷下》:“在天成度,在歷成日?!碧栐谔爝\行,以度計算;歷中記載,以日計算。日行一度,歷中一天,日周天365至366度,歷中365至366天。日為時間單位,度為空間單位,時間空間在此構成一體。日周天一次,大地經歷春生秋殺、生死枯榮,正是大地萬物生長凋零的一個完整過程。時空萬物,于歷中構成了動態(tài)不已、循環(huán)往復的一體關系??梢哉f,“圖書”奠定了永恒的時空觀。
其二,“圖書”與“十二律”:十二律對應于十二月,是陰陽合歷的伴生物。《周髀算經》說:“冬至夏至,觀律之數(shù),聽鐘之音?!庇蓺v法而至音律,由天地運行的變化規(guī)律抽象出十二音律,《禮記》有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同和,就和在太陽與地球的不同對應關系上。十二律,經明朝朱載堉整理后形成十二平均律并傳入西方,成為今天世界通行的標準音律。
其三,“圖書”與陰陽:前文對于十月太陽歷與陰陽關系已論及,不再重復。無獨有偶,與彝族十二月陰陽合歷相似的苗族古歷中有兩個重要節(jié)日——陽旦與陰旦,就是冬至與夏至。旦為初生之意,冬至被稱為陽旦,夏至被稱為陰旦。冬至時,太陽直射于南回歸線;夏至時,太陽直射于北回歸線。陽旦陰旦實際是陰極陽極,冬至為陰極,夏至為陽極;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冬至陽氣初生,夏至陰氣初生;陰陽二氣反復轉換,無限循環(huán)。所以,“圖書”確定了陰陽兩極,發(fā)現(xiàn)了陰陽轉換規(guī)律。
其四,“圖書”與“以天文論人文”的思路:“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曰制器”。以天文論人文,就是要論出制器的智慧。天生萬物,人制器具,這是源頭文化所開創(chuàng)的基本道理。制器就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制器的智慧和準則,都來源于天道天文和大自然的啟示。無論君子與圣人,都應該以天理天則為坐標為人為事,即應“崇效天”。原因是“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道大公,人亦應無私,這是圣人之理。天行剛健,人行自強不息,這是君子之理。以天文論人文,還論出了“化天下”與“衛(wèi)天下”的哲理,即以文化化天下,以利器衛(wèi)天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圖書”確定了以天文論人文的基本思路。
其五,圖書與諸學科:李約瑟院士在其著作《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第六章《中國科學之基本觀念》開篇處,清晰地點出了中國古代科學的三大基本觀念即五行、陰陽、卦圖。文中說:“本章我們將論及中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中心問題。這就是早期中國本國自然主義者所擬成的基本觀念或理論。在這一方面,需要提出討論的主要課題共有三項:其一,是‘五行’的理論;其二,是宇宙間的陰陽理論;其三,是古人竭盡心力而完成的《易經》符號結構的科學(甚或是原始科學的)用途?!盵2]而把把卦圖寄給德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萊布尼茨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對陰陽八卦作出了極高的評價:“它以陰陽簡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學原理。”[3]事實上,中華先賢沒有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卻曾擁有甚至超越西方的各類學科理論,原因就在于其擁有獨特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這一切,大多源于“圖書”所蘊涵的陰陽五行之論。所以可說“圖書”奠定了中華文化與各類學科的理論基礎。
其六,“圖書”與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之間,是“分而為三,合而為一”的關系?!皥D書”所表達的歷法的基礎是對于日月運行等天文現(xiàn)象觀測,目的是為了采集瓜果,捕魚狩獵,插秧下種等農事所需。“天如何,人如何”,人時必須合于天時,人序必須合于自然之序;同樣,人德必須合于天德,人理必須合于天理;推而演之:人位于天地之間,上不能傷天,下不能害地,天人方能和諧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曾經創(chuàng)造了利用自然而不傷害自然的中華文明,也為中華大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哲理支持?!皥D書”奠定了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
其七,“圖書”與成語、格言:立竿測影,影長為益,影短為損;長極而損,短極而益等成語,毫無疑問絕大部分與天文歷法相關,包括滿招損,謙受益;物極則反;原始反終,終者有始;否極泰來;窮則反,終則始等,也是或產生于竿下的日影變化,或源于北斗星斗柄的旋轉。《周髀算經》中的:“冬至夏至,為損益之始?!薄c“圖書”有著絲絲縷縷的關聯(lián)?!皥D書”創(chuàng)造除了一批永不褪色的成語與格言。
河洛文化作為古人在實踐中來探索宇宙本源和規(guī)律而總結出來的結晶,它是包含了天文歷法,陰陽五行,數(shù)學觀念等的綜合系統(tǒng),在天人合一的文化理論及實踐中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河洛文化對于中華文化具有源頭意義,對我們今天認識、學習中華文化也具有不可低估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易傳·系辭》??装矅诮o《尚書·顧命)作注時曰:“(河圖)八卦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在為孔子“河不出圖,吾己矣夫”作注時更明確指出:“《河圖》八卦是也?!?/p>
[1]劉明武.太陽歷與陰陽五行——“太陽與中華文化”之一[J].中州學刊,2013(2):95-101.
[2]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陳立夫,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陽,李長鐸.萊布尼茨二進制與伏羲八卦圖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繼高)
Research on Heluo Cul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Culture
SUN Li-ang,SUN Jian-xi
(Chinese Department,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110,Shaanxi)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points within the Heluo culture in academic world.Some researchers believed Hetu Luoshu were the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given to the pattern by the ancients'longtime observation of the nature,and some researcher thought it we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as well as some researcher held it contained the astronomical calendar,etc.Heluo culture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
Heluo culture;Hetu Luoshu;Chinese culture
B221
A
1674-0033(2015)02-0087-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2.022
2015-01-15
孫立盎,女,陜西洛南人,碩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