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方
綠谷紅城,福旺蒼生
—— 旺蒼旅游國際化之路
文/劉小方
米倉山紅葉 攝影/李才元
旺蒼地處川陜交界,北靠秦嶺,南接成都平原;歷史上是多個族群遷徙、定居、融合之地。西周時期,巴蜀兩大文化東西相望,自秦至清末,縣域版圖大小不定,行政歸屬時有變化,縣名更迭不休,晚至1945年始有旺蒼之名。地理單元的邊界特征與行政管轄的伸縮不定,形成了“生態(tài)邊界”和“人文邊界”的交織,也造就了旺蒼瑰麗的自然風光和蕩氣回腸的人文歷史。
近年來,旺蒼旅游發(fā)展令人矚目,“綠谷”“紅城”旅游品牌打造成效卓著。通過對紅軍石刻標語、紅軍城、木門寺軍事會議會址等紅色文物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fā),增強了“紅城”的文化和景觀內涵,延長了紅色旅游的生命周期;隨著鼓城山—七里峽風景區(qū)觀光、探險、溫泉保健等旅游產品的成熟,鹽井河—龍?zhí)蹲幼匀伙L景區(qū)科考等旅游項目的出爐,漢王山自然風景區(qū)民俗活動的增加,“綠谷”生態(tài)游也逐漸成為旺蒼旅游的重要一極。
應當注意的是,旺蒼旅游資源級別尚有待提高(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等資源欠缺),當前國內旅游產品供給豐富,旅游市場已由賣方轉變?yōu)橘I方。游客對產品選擇余地增大,替代產品競爭趨于激烈。因此,對于要走向國際的旺蒼而言,成功的旅游規(guī)劃不僅意味著資金的投入,更意味著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之間的科學組合,以突出“生態(tài)邊界”和“人文邊界”特色。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好“四氣”的整合,即利用好蜀道申遺的“熱氣”、紅軍城的“名氣”、旺蒼儺戲的“靈氣”和綠谷的“生氣”。
2013年蜀道(廣元段)正式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標志著川北地區(qū)世界遺產申報提上日程。不同以往單體、靜態(tài)的文化遺產,蜀道是一條文化線路遺產。隨著世界遺產保護開發(fā)理念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申報越來越受到國際遺產界重視。2014年我國絲綢之路和大運河均以文化線路身份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最新版《中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顯示,蜀道是唯一在列的文化線路類遺產,具有較大的競爭優(yōu)勢。
申遺的“蜀道”由漢中通往廣元的金牛道和米倉道構成。其中米倉道主要在旺蒼境內分布,從米倉山自然保護區(qū)、鼓城山—七里峽景區(qū)、米倉山大峽谷景區(qū)、檬子大峽谷到鹿亭溫泉景區(qū),以及紅軍城、木門寺等景區(qū)都有古道留存。其中何家溝段古道不僅最為完整,而且通達性良好,仍為當?shù)匕傩帐褂谩?h內古道風景優(yōu)美,人文故事眾多,明代川北道監(jiān)察使楊瞻在他的《題靈溪》詩中贊揚古道說:“溪山曲盡難名巧,方信蒼蒼造化神。鳥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畫中人?!?/p>
四川是全國世界遺產分布較多的區(qū)域,但現(xiàn)有世界遺產在省內分布仍不平衡,所有遺產地(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青城山—都江堰、大熊貓棲息地)均在盆地沿線以西分布,所以蜀道自2013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來,就得到了政府、學界和民間的極大響應。今年4月,四川省住建廳透露,力爭在2017年實現(xiàn)蜀道申遺成功。百度“蜀道申遺”欄至今也有超過110,000條新聞鏈接,可見公眾關注熱情之高。毋庸置疑,旺蒼旅游發(fā)展應當利用蜀道申遺的熱氣,借這股“熱氣”宣傳旺蒼,提升旺蒼旅游的整體品質。
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川陜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主力西移至旺蒼,紅軍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總醫(yī)院等46個機關隨后陸續(xù)遷駐旺蒼壩。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領導人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等也駐在城內,使當時的旺蒼城成為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一年多的紅色渲染,不僅為當時的旺蒼帶來了蘇維埃生活的新風尚,也深遠影響了當?shù)匕傩盏纳钣^念和習俗,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記憶和紅色遺存,紅軍城成為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國保存面積最大的革命遺址群”。
對于旺蒼旅游發(fā)展而言,充分利用紅軍城的“名氣”應當做好兩個結合。首先應當注意紅色文化與旺蒼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結合。四川師范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研究院副院長李小波教授早在2004年就指出“紅色旅游大都依靠革命紀念日的主題活動來宣傳造勢,吸引游客,這種方式的時效性較強,但不利于旅游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應將紅色旅游與當?shù)貧v史文化脈絡整合。旺蒼有古巴國遺風,民風淳樸,忠義尚武,這是當時10萬人口的旺蒼就有1.2萬人參加紅軍的歷史淵源。同時應該注意到,紅軍城、木門寺本身也是川北古鎮(zhèn)和木構建筑,其建筑與古鎮(zhèn)格局的文化內涵應予同樣著重開發(fā)。
其次,應當做好“大”與“小”、“實”與“虛”的結合。從現(xiàn)有資料看,分三期完成的紅軍城已累計實現(xiàn)3.5億元投資,紅軍博物館群、影視拍攝基地、紅軍街區(qū)等“大”和“實”的內容已經完成,下一步應當進行“小”和“虛”細部與精神層面內容的豐富及完善,如對現(xiàn)存的310條紅軍石刻標語進行搶救性保護,對石刻標語背后的動人故事進行整理,對“米倉山高,東河水長。媽媽送兒去參軍,打仗回來就看娘”等紅色傳統(tǒng)民歌進行挖掘,進一步增強紅軍城可看、可感、可參與的景物內涵。
旺蒼端公戲是旺蒼民間儺戲,2011年被增列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儺戲由儺祭演化發(fā)展而成,以獨特而原始的音樂舞蹈形式,來達到酬神祭神、祈福消災的目的。據(jù)中山大學人類學院王婧教授在《巫覡儀式中的藝術——對旺蒼儺戲的描述與分析》一文的研究,旺蒼儺戲是川北儺文化中歷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一支。其音樂粗獷、質樸、高亢,曲調簡單、敘事性強,表演動作上以細碎跳步和踢踏步為特色,再現(xiàn)了“祭天祀地、舞神弄鬼”的巫覡遺風。
據(jù)旺蒼縣文化館的調查結果,解放前全縣九區(qū)三鎮(zhèn)四十八鄉(xiāng),過去均有端公戲班壇。這些班壇不僅門類繁多,而且各有名目。由于地域上與陜西的寧強、南鄭接壤,旺蒼儺戲在文化上受陜南端公戲影響,融合了南北儺戲特色,形成了以巫師歌舞戲劇為載體,涵蓋漢族原始宗教、民情民俗、文學藝術等內容的鄉(xiāng)土藝術。
“一儺沖百鬼,一愿酬千神”,旺蒼儺戲千百年來生生不息,一方面紀錄了旺蒼歷史發(fā)展與社會轉型過程,一方面承載了旺蒼人情與當?shù)厝说纳盍曅浴K且欢〞r期內旺蒼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為數(shù)十代旺蒼人創(chuàng)造了慰藉心靈的靈性空間。目前,人們對儺戲的研究和關注還不夠,旺蒼旅游中的儺戲身影也較少,除了個別景區(qū)門口儺戲表演外,可適當增加儺戲文化的學術探討、儺戲面具藝術集中展示、儺戲唱辭的收集整理等,借助旺蒼儺戲的“靈性”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從區(qū)域旅游規(guī)劃的角度來看,吸引游客需要從關注游客抵達路徑、返回路徑和游憩路徑三個維度展開。由于旅游者旅游過程涉及行政上并不一致的地區(qū),跨區(qū)域合作顯得十分必要,因此區(qū)域與其上一級空間組織的關系設計必須合拍。隨著2016年西成高鐵的建成通車,廣元作為國家中西部區(qū)域性旅游中心的地位將得到強化,旺蒼順接廣元的旅游客流機會增大。中東部游客在游歷了以厚重文化旅游資源為特色的河南、陜西之后,進入四川第一站必定對綠色、對生態(tài)旅游情有獨鐘,這是旺蒼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的重要契機。
旺蒼生態(tài)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綠谷”口號的提出正當其時。對旺蒼來說,應當做好做強綠谷的“生氣”。生氣,一就是要保存原生態(tài)的味道,保留石鼓山、米倉山等自然生態(tài)條件的區(qū)域,適時開放特定綠地,開展高端小眾的探險、觀鳥、野生動物追逐等特種旅游產品;二是要通過活動,將平面的觀光拓展為立體的體驗、冒險,地質考察,寫生攝影等,眾所周知,生態(tài)旅游產品的核心是無形的,通過靜謐、健康的氣氛感受,過程體驗,達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放松和心靈舒展。(責任編輯/胡靜 設計/張籍勻)
劉小方,四川師范大學旅游資源規(guī)劃與開發(fā)專業(yè)的碩士,師從四川師范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研究院副院長、總規(guī)劃師、教授李小波?,F(xiàn)任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遺產研究?!吨袊鴩业乩怼贰吨袊糜螆蟆贰端拇ó媹蟆返入s志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