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老莊之“道”的本體意蘊及其意義

      2015-04-11 02:08:59李凌云
      關鍵詞:老莊海德格爾老子

      李凌云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哲學與法學】

      試論老莊之“道”的本體意蘊及其意義

      李凌云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道”作為先秦道家哲學的核心范疇,集中表征了道家哲學的特有品質,它內在地具有抽象與具體、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特性,即道不僅具有先天地生、獨立自存、生發(fā)萬有、周流萬物、恒常不變的形而上本性,而且也是以道觀物、以道論世、以道塑人地理解和把握人及天下萬有的本根和依據,尤其對人的生存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暗馈迸c西方哲學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相關性。

      道;老子;莊子;存在

      一、“道”之形而上基質

      從詞源學看,“道”最初意指的是“道路”,這可從金文中從首從行“道”字及《易經》道字“四見”中找到證例?!对娊洝愤M一步引申為道理和方法,《左傳》《國語》則把道細分為天道與人道,以涵蓋自然與社會。在此文化背景下,老子從天道的自然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及人道的變化中洞見到:“道”內在地具有抽象與具體、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別,即不可言說的“恒常之道”與可言說的“生滅之道”之分。老子由此把“恒常之道”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提出,且開宗明義地闡明了“道”的形而上品格[1]。

      道家哲學的始創(chuàng)者老子在《道德經》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薄按藘烧?,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保ā独献印ひ徽隆罚├献娱_宗明義而又深刻地闡明了“道”的本原始基和形而上基質,尤其是“道”的玄之又玄的內在本性,即“道”是不可言說、不可命名的恒常之道?!暗馈彪m不可道不可名,但它不是絕對的“虛無”,而是具有半隱半顯的屬性和表現形式,就其半隱而言,它趨于“無”,先天地生,高深莫測、難以捉摸;就其半顯而言,它體現為“有”,生發(fā)萬物,千奇百態(tài)、形形色色又可觸摸發(fā)現它的蹤跡?!坝小薄盁o”雖有別,但同出于“道”,玄秘之“道”成為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對于“道”的本質內涵老子進一步描述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就是說在天地產生之前就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該存在獨立自存、寂靜空虛、恒常不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可稱為天地萬物之母。對于此“存在”,筆者無法確切地知道它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叫作“大”?!暗馈弊鳛槿f物本原具有形而上的特質,對其就不能作形下具體之物的理解和把握,而只能且恍且惚地去領會。因為“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四章》)“道”雖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像是萬物的祖宗。這空虛無形之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恍恍惚惚難以言說,體現了“道”的空虛(無)而又充實(有)的本性。

      對于“道”,莊子進一步發(fā)揮為,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莊子·大宗師》)莊子強調,“道”自本自根,在天地還未出現的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了,“道”客觀存在、真實可信,但又具有無為無形的特性,這種特性使它只能被感知而不可被口授,只能被領悟卻不可面見??傊?,“道”先天地生,自本自根,無形無象,空虛寂靜但卻具有使形下具體萬物得以生成的力量和功能,它恒常不變而又周流萬物,充實整個世界,以“無”表示其不定性,以“有”體現其實體性,道與無、有都具有形而上的品質。

      對于老莊的道說以及道與有、無的關系,現代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有獨到見解:“由觀察萬物而立‘有’,然后推求‘有’所從生而得‘無’之相對,然后再駕乎‘有’‘無’之上,泯除二者的對立而入于‘道’?!保?]這也是老子所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無作為道的屬性皆入于道??梢?,老子所強調的“道”與海德格爾所追問的“存在”在本性規(guī)定上具有一致性?!按嬖凇弊鳛樾味蠈W的核心范疇,是海德格爾畢生致思的對象。他曾追問:存在是一個物嗎?存在根本就存在嗎?它若存在,那它定是某種存在者,并在其他的存在中發(fā)現它本身。但在物中哪兒都找不到“存在”。存在應為“事情”,“事情”在一定意義上意指“就其中隱蔽著某種不可忽視的東西而言,它是在一種決定性的意義上所關涉的東西”[3]。海德格爾明確指出“存在”不是某種存在者,只能被稱呼為“事情”,正如“道”不是形下具體之物,勉強被稱作“道”一樣。所以,“道”不可言說,“存在”也不可定義。老子的“道”就相當于海德格爾所謂的存在之“事情”,都具有使萬物成其身且周流其中的形而上基質。

      二、“道”之本體內涵

      在“道”為天下萬物本原的基礎上,老子談到了宇宙間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宇宙間四大之中人居其一,且明確了它們之間具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密切關系——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白匀弧奔仁恰白匀欢弧?,作為本根、本體的終極原因,解釋世界全體的最高哲學理念,又是囊括“天、地、人”的宇宙萬物之總稱。因此,宇宙萬物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道”,“道”理所當然地掌控著宇宙萬物。綜觀老子思想可以發(fā)現其本意在于闡明道是宇宙間的最高法則:對于天下萬物包括人本身都應該從道得到理解和說明,其存在變化也應以道為法則。因此,老莊始終秉持“以道觀物”“以道論世”及“以道塑人”的基本觀點,而其中“以道觀物”最為基礎與根本。

      老子主張“道”生萬物和“道”存萬物的基本觀點。對于萬物的生成,他勾畫了道生發(fā)萬物的具體過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漸進過程。具體而言,“道”初始為宇宙處在原始狀態(tài)中的混沌未分的統(tǒng)一體(一),這個混沌體自身具有相反相成的陰陽二氣(二),陰陽二氣相互激蕩交融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就在這種狀態(tài)中得“一”即道而成其身(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發(fā)萬物之后又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含于其中,所以道作為構成天地萬物共同的本質而普遍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道雖存于天地萬物之中,但卻根本區(qū)別于感性具體之物,因為它具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的特性。所以“道生萬物”的實質是由“無”到“有”的過程?!盁o”是無形無象的“道”的存在形式,“有”就是“道”的具體化。依老子看來,道既在萬物之先,又在萬物之中。就發(fā)生學而言,道處在萬物之先;從本體意義而論,道又蘊含在萬物之中。因此,老子的“道”論,既是一種形而“先”學,又是一種形而“中”學,但絕不是西方哲學那種把世界二重化了的“形而上”學。在老子的哲學視野中,世界從來只有一個。道生發(fā)出萬物之后又作為其存在根據依然體現在萬物之中,老子把此觀點概括為一個經典命題即“道法自然”[4]。

      在老子“道”論的基礎上,莊子仍持守道“生”萬物、道“存”萬物及萬物依憑著道而存在變化的觀點。莊子在《大宗師》中明確指出,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無所本、無所根的“自本自根”,也就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本根和依據,而“自本自根”之道又是“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的,不僅具有“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的功能和作用,而且持有超越時空的特性即“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又在《知北游》中強調先于天地的“道”不僅生發(fā)天地萬物,而且是它們得以存在、變化、發(fā)展的根據。他言“道”神明精妙參與宇宙萬物的各種變化,而萬物業(yè)已“死生方圓”卻不知其變化的根本,自古以來萬物就是如此,“六合”之大不在道之外,“秋毫”之小仍依道成其體,天下萬物因“道”永遠處在變化之中,陰陽四時憑“道”按其序列運行,道“惛然若亡”卻又無處不在,萬物被它養(yǎng)育卻一點也未覺察,“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笨梢姡斓刂?,秋毫之小,及其沉浮變化,都離不開“道”的作用,所以“道”普遍存在于萬物之中。莊子在《天道》中說:“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逼湟鉃樘煜氯f物無論其大小都具備“道”,“道”內在于廣博而又深遠的一切事物之中,甚至存在于低下不潔的物品中。東郭子曾請教莊子“道”具體存在什么地方。莊子回答說:道“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稗”“在瓦甓”“在屎溺”(《知北游》)??梢?,萬物得道而存才有其價值,離開了道,物不成其為物,所以,以道觀物,萬物齊一,“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譎怪,道通為一?!保ā洱R物論》)“道”是一個整體,通貫萬物。

      三、“道”之為人生存的意義

      人的生存問題始終是老莊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老莊生活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時代,“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yōu)楸I,……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保ā肚f子·庚桑楚》)在老莊的眼里,那是個處處深藏生存危機的亂世,而陷入亂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背棄“道”。依道家哲學,道生萬物,萬物循道而動,形成井然有序的世界。人也是道運行的產物,那么人也應循道而動?!叭f物得一以生”,“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老子·三十九章》),老子認為,一切事物皆因得道才產生和生存;若背離了道,一切事物必因失道而導致滅亡。所以,“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老子·二十三章》)任何事物的生存必須同于道和德,失去了道和德,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生存危機。

      為超脫現實以擺脫生存危機,老子以“道”為標準,構想了奉行“天之道”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由于國家小、人口少,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國與國之間相鄰而望、雞犬之聲相聞,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互相往來,也就沒有了沖突與戰(zhàn)爭,所以,“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老子·八十章》),達到人與自然、與他人和諧相處,從而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tài)之中。對于“小國寡民”理想社會的治理,老子奉行“無為而治”的原則?!盁o為”并不是“不為”,而是要求統(tǒng)治者在有所為的同時要以人為本,做到低姿態(tài)、不擾民和無常心。國家治理得好,能使人民過上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美好生活。莊子比老子更為極端,主張以道為“本”直接回到“至德之世”的自然狀態(tài)。因為在他看來,是圣人之“治”造成了當世社會的動亂紛爭,因此應該摒棄仁義禮樂,取消一切束縛和羈絆,使人與物都恢復其自然本性?!暗赖虏粡U,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就是說,由于人類原始的自然本性被廢棄,所以才需要仁義;由于人類固有的天性和真情被背離,所以才需要禮樂。毀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仁義,這就是圣人的罪過。莊子認為,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時代是被稱為“至德之世”的上古時代,也只有在上古時代,人類才能跟禽獸同樣居住,才能與各種物類相互聚合并存,才不會有君子、小人之分,“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只有人人蠢笨而無智慧其本能和天性才不會喪失,只有人人愚昧而無私欲其本能和天性才能完整地留傳下來。

      老莊以“道”為標準,把人區(qū)分為與道為一、體現道的理想人格的“圣人”和現實中背棄道、疏離道的“俗人”。因俗人常為世俗觀念所束縛、為物欲所驅使、為世風日下的境況所逼迫,所以他們總做一些背德失道的危害社會、不利他人之事,以致其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思想觀念都與道的原則和要求大相徑庭。而圣人由于在現實中處處以道為標準來規(guī)范其所思、所想、所為,所以他們總做一些利社會、利他人的事情。老莊認為,俗人如果克服了對于道的疏離且達到與道為一的精神境界也可成為圣人,所以他們竭力薦圣人,貶制俗人,指出俗人遠離本性(失道),就必須實現人性的復歸,即實現“配天”“同于初”的道的復歸。莊子在《天地》篇中認為,萬物得道而成其身,其身內雖含道的精神,但各有各的特性和規(guī)則?!靶孕薹吹拢轮镣诔??!蓖ㄟ^“性修反德”而“同于初”就是實現“道”的復歸。要實現道的復歸,就必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確立道的主宰地位,而后才能處理內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質世界的關系。老子說,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說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必須有一個主宰,否則外界的影響就不會在你心中產生共鳴,你要推行的主張在外界也行不通。人的精神世界中確立的“主”也就相當于現時代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準則。此準則是辨別對錯、是非、善惡、美丑、好壞的標準。在老莊哲學中就是“道法自然”的準則,即葆有“愚人之心”的精神境界,選擇“為腹而不為目”的價值取向,做“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道之體驗和體現者等。

      [1]王雅.顯與隱:老子之“道”的“有”與“無”[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9(6):1-5.

      [2]海德格爾.形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2.

      [3]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

      [4]宋志明.天道學的展開[J].學習與探索,2013,213(4):18-23.

      【責任編輯趙穎】

      B223

      A

      1674-5450(2015)02-0028-03

      2014-12-20

      李凌云,女,河南寧陵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商丘師范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老莊海德格爾老子
      大師道
      安徽文學(2023年8期)2023-08-10 10:40:46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6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謊言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智者老子
      青龙| 东宁县| 玉林市| 丹江口市| 包头市| 措美县| 西盟| 游戏| 绍兴市| 宾川县| 高淳县| 大渡口区| 南和县| 三亚市| 大安市| 潮州市| 南投市| 丽水市| 松潘县| 花莲县| 伊金霍洛旗| 额敏县| 四子王旗| 灯塔市| 进贤县| 垫江县| 遂平县| 汤阴县| 绥宁县| 儋州市| 沁阳市| 六枝特区| 德昌县| 英吉沙县| 资中县| 曲阳县| 长丰县| 江川县| 枞阳县| 贞丰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