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悅
上善若水
——淺析老子的處世哲學思想
□張欣悅
老子以水喻道,認為“上善若水”,水具有“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性,上善之人當如水一般,為而不爭,澤被萬物。道法自然,水的品格契合了老子復歸自然的生命旨趣,因而符合老子心中的“道”。上善若水,既是一種對美好人格的祈望與追求,也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仍有積極意義。
上善若水;為而不爭;處世之道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變,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學哲思、治國之道等諸多內(nèi)容。老子的思想本源歸根結(jié)底是一個“道”字,他以“道”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哲學體系。而在這個哲學體系當中,老子以水喻道,認為“水”具有“道”的諸多特征,從而賦予了“水”韻味悠長的生命哲思。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jīng)﹒ 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致虛守靜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之一,“虛”是形容清明空靈的心境“,靜”是指心靈寧靜安和的狀態(tài),只有在這樣的心境和狀態(tài)之下,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安靜,雜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擾本心,以利于對客觀事物、客觀形勢的分析和認識。內(nèi)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無阻滯,也只有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才能與“道”相融,復歸自然。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因為水的柔弱,使任何東西都無法改變水的本性,因而也無法勝過水,但水滴石穿,水卻可以改變堅強的東西的形狀,寓剛于柔,內(nèi)斂卻不失其鋒芒。其三,水具有謙下的品德,水能“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謙讓,淡然泊居。最后,水具有不爭之德“,善利萬物而不爭”,不與人相爭,不追名逐利,卻在無聲無息中滋養(yǎng)萬物,順其生長。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先于萬物而存在,并且創(chuàng)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暗馈敝詡涫茏鸪纾且蚱鋵ν馕锏纳L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發(fā)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萬物之外,又內(nèi)化于萬物之中,促使萬物的發(fā)展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而水所具有的這些柔弱、謙下、不爭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認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觀。”水正因具備了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潤萬物,普生靈,而君子也應(yīng)學習這些品質(zhì),在處世之中更好地修養(yǎng)其身,鍛煉其能。
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質(zhì),認為水集中了“柔弱”“謙下”“不爭”等美德于一身。因此,“上善”之人處世也應(yīng)當如水一樣,盡自己最大的所能去幫助別人,盡管處于低洼之地,也能淡而處之,不追名逐利,不妄盡心機而一無所得。緊接著,老子又論述了“上善”之人應(yīng)當具備的品質(zhì),即甘于處下(居善地)、心胸沉靜淵深(心善淵)、相與良善之人(與善仁)、言必有信(言善信)、品行正直、精于治理(正善治)、處世能施特長(事善能)、行動把握時機(動善時)。
除此之外,上善之人還要具有“不爭”的品質(zhì),“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用水來比喻上德者的品行,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yīng)當具有水一樣的心態(tài)和品行,從各個方面指出了人應(yīng)當從哪些方面完善自己,對后世之人修身立德、安身立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心靜如水,方能透徹萬物。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往往內(nèi)心浮躁,不知所處,不知所求,追名逐利,于外物無所得,與內(nèi)心無所安。要有所得,有所悟,必先戒驕戒躁,潛心靜氣,不管居于何地,身處何時,都要修身治性,為而不爭。
老子不僅提出了“上善若水”的人生哲思,并且對于如何做到善勝而不爭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與途徑,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處世方法具有指導和借鑒之意。
(一)為而不爭
老子曰:
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是希望世人能夠擺脫一切束縛和影響人類身心自由活動的圣人禮教,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生活,回歸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也因“無為”二字,使老子思想備受爭議,但是,“無為”并不是消極的處事方法,而是一種處世的方法、手段,“治”才是結(jié)果,是目的,“無為”即“無不為”。同理,“不爭”也是為人處事的一種策略,一種途徑,“不爭”即“爭”,并且在“爭”提升自身,達到與萬物相容的境界。
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
“尤”為怨恨、過失的意思,只有不爭,才能沒有過失,免招怨恨。也因為不爭的品行,才使得無人可與其相爭。這些辯證的思想哲理,更加凸顯出了老子的睿智與聰慧。不爭并非是甘居人后,為他人做嫁衣,而是以一種迂回的策略,后發(fā)制人,在平淡無奇中取得出其不意的勝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五十一章)
要想和天道一樣,做到利而不害,人在處世當中,就必須做到為而不爭。不爭并不是要放棄“為”,而是要善于保全自身,化解糾紛,失也不餒,得也不驕。如果,懷抱有爭利之心,那必會與人產(chǎn)生紛爭,招致怨懟,甚至于爭而不得,使人陷入悵然若失的境地,不如為而不爭,使事情自然發(fā)展,自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水也具有不爭之德,水的不爭為它博取了善利萬物、滋養(yǎng)眾生的美名,因此,在與人交往,為人處世之中,要學會“為而不爭”,避免和人的正面交鋒,堅持最后的勝利。
(二)以柔勝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七十八章)
老子從水柔弱的本性中看到,柔弱可以勝剛強,更有利于事物的發(fā)展?!独献印泛由瞎咀⒔獾溃骸皥A中則圓,方中則方,雍之則止,決之則行。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夫攻堅強者,無以易于水?!彼蛉崛醯男螒B(tài),隨它的容器變換形狀,遇到阻塞便停止,遇到?jīng)Q口便一瀉千里。但是水卻能蝕鐵穿石,沖破一切堅強的形狀,而它所攻擊的堅強的東西,卻不能對它造成任何損傷。水是至柔的,柔使它能包容萬物,使一切堅強的事物不能夠阻擋在它面前。平緩時,善利萬物,順勢而動時,則沖破阻礙,無所可擋。
除此之外,老子還觀察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
老子發(fā)現(xiàn),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后就會變得僵硬。草木生時是柔脆的,死后卻是干枯的。所以柔弱使生命得以延續(xù),強硬使生命得以終結(jié)。那么,在處世當中,應(yīng)堅持守柔的策略,防止物極必反,以此來獲得相反的效果。
(三)謙下不驕
自古以來,謙下不驕就是被人所稱道的美德之一,歷來被圣人所推崇。老子也是時時以謙下不驕的品德嚴格要求自己。老子曰: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
老子時時以“不敢為天下先”自律,可見謙下不驕的品格在老子處世哲學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做到謙下不驕,老子也給出了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保ǘ拢┮虼耍t下不驕就要做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然就會走向謙下不驕的對立面,因驕矜自傲而麻痹大意,最終導致失敗。
現(xiàn)實社會中,獨生子女日益漸多,謙下的品格在漸漸遺失。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掩飾自己的意圖與鋒芒,往往會適得其反,導致失敗。謙下不驕,不自矜功伐,將老子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夠走得更長遠。
老子以“道”為核心,建立了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其中包含著老子的人生之道、處世之道、修身之道等諸多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的思想是睿智的,甚至是狡黠的,他反其道而行之,以辯證的思維方式為后世留下了為而不爭、以弱勝強、謙下不驕的處世方法,使人在修身治性的過程當中,完善自己,逐步走向最終的勝利。“上善若水”,雖只有四個字,卻涵蓋了老子處世哲學思想的諸多方面,留下了令后世之人反復思考與喟嘆的深沉哲思。
1.王卡.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陳骨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張鵬飛.上善若水為而不爭:老子處世哲學的生命智慧[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06)
(作者系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