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寶軍
【摘 要】游戲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新課程下的《品德與生活》游戲教學要求努力做到游戲活動目標設計明確,游戲活動內容選自生活、面向全體,游戲活動組織環(huán)境寬松,重視游戲活動的評價。讓學生在和諧合作的環(huán)境中主動參與活動,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完善自我,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游戲教學;思考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實踐證明,最有效也是最有趣味的教學方式那就是游戲。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品德課的游戲活動尤其重要?!镀返屡c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游戲,這是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對培養(yǎng)兒童的情感,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學習科學知識等是很有用的。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好奇心強,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也差,他們剛適應甚至未能適應學校生活。
游戲活動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低年級品德課堂教學需要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在自由選擇狀態(tài)下進行價值建構。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最終目的。
思考之一、游戲活動目標設計明確
正確地設計活動目標,是開展游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明確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活動的價值在哪里。只有緊緊圍繞目標進行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的體驗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能高度巧妙地統(tǒng)一,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準確把握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設計多種有趣的游戲活動,才能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浙教版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第二單元《我的新生活》的第一課《我喜歡我們班》。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針對兒童入學后的適應問題而設計的,試圖解決學生在班級認同、集體生活適應、學習適應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麻煩。這課教學目標:1.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級,認識班級的老師和同學。2.會用簡單的統(tǒng)計、分類方法了解班級,初步掌握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3.感受與人交往的快樂。圍繞這個教學目標,教學時教師設計了“找一找”的游戲活動,要求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班級新環(huán)境中,找一找好朋友的特點,再說一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學生在開學以來,認識了哪些好朋友,是否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二是通過“找一找”游戲活動,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營造一種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進行交往認識,消除心理隔膜,學會大膽與同伴溝通,體會到和同學在一起學習、游戲是愉快的,從而實現(xiàn)本課的教學目標。
思考之二、游戲活動的內容選自生活、面向全體
1.圍繞目標,選擇游戲活動內容盡量保持生活原態(tài)
游戲活動的主體是一群6-8歲的兒童,教師在選擇游戲內容時,就應當充分考慮這些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確定活動的內容,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內容,盡量貼近生活,保持生活原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保持探究熱情,促使學生走向成功。
如教學《我們和太陽做游戲》一課,本課教學重點是通過探究活動,知道一些和陽光有關的自然想象。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設計“踩影子”,了解影子和太陽的關系;通過設計“吹泡泡”知道彩虹與太陽的關系。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心趣盎然,也順利突破教學重點,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2.圍繞目標,選擇游戲活動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品德游戲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不是為少數(shù)優(yōu)等生服務的,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品德教學尤其要特別關注后進生,好多事實證明,這些后進生大多是知識型后進,活動能力上卻優(yōu)于常人,所以我們要力求通過讓他們多參加游戲活動,經過合作獲得成就感,從而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我喜歡我們班》,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認識所教的老師,我設計了這樣兩個游戲:
1.“看背影,猜一猜”新家中的老師?!袄蠋熋刻旌痛蠹以谝黄穑悄闶煜に麄儐??”
教師出示五個背影,你能告訴我這是誰的背影?
2.“看禮物,猜一猜”新家中的老師的本領。 出示課件:一張畫、一首歌、一幅字。
猜猜是誰送的禮物?。佬g老師、音樂老師、語文老師)
老師,學生每天都在接觸,結合老師和學生生活中的實際,“看背影、禮物猜人”, 這些游戲雖有難度但來自生活中又不很難,全體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差生”又都能參與,可以想象課堂氣氛會多活躍,學生會多開心,教學效果會多好。
思考之三、組織游戲活動環(huán)境要寬松
游戲活動的組織要周密、可控但并不是死板機械。表現(xiàn)在
一是教學的環(huán)境要寬松和諧。一般的教學活動,地點在教室,講臺、學生座位都是固定的。游戲活動可以打破這種固封狀態(tài),活動地點可以在教室內進行,但課桌的擺放可以重新排列;更可以搬到課外去教學。
二是教學的時間可以有一定的彈性,游戲活動的時間是一個不易把握的變量,聽課中發(fā)現(xiàn),盡管教師在選擇內容、設計方案時作了充分考慮,但教學時完不成任務的,或提前草草收場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思考之四、重視游戲活動的評價
平時我們進行游戲活動時,如果時間倉促,活動就草草收場,評價和總結就不了了之。其實游戲后的評價很重要,因為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發(fā)自愿地進行交流、討論,給他們提供充分表現(xiàn)、交流、學習的機會,同時激發(fā)再次活動的欲望。評價的結果也往往影響到學生以后活動的情況,評價對學生進一步發(fā)展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引導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應能有效引發(fā)積極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對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起到引領、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
還以《我喜歡我們班》一課為例,教學中還有“畫一畫,猜一猜”游戲活動,教師出示學生自己的“作品”,進行“猜一猜”活動,猜猜畫的是誰,評評畫的像不像。孩子們情緒高漲,各抒己見,當聽到“小作者”介紹他畫的其中之一是自己時,更是興奮不已。
總之,游戲性活動作為一種學習途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活動欲望,讓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得到全面提高。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努力為學生們設計來自于生活的各種游戲活動,在寬松和諧的教學壞境中,引導學生去學會生活、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品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S](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泗門鎮(zhèn)夾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