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了凡四訓》與佛教的解脫理論

      2015-04-15 18:22:53張丹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因果報應功德佛教

      張丹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黃(1533-1606),初名表,后改為袁黃,是明代家喻戶曉、名噪一時的平民思想家?!读朔菜挠枴肥敲髑鍟r期流傳于民間的一本勸善家訓,強調(diào)自我修養(yǎng)要從治心入手,對勸善思想的興盛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也為后世道德倫理的變遷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了凡四訓》體現(xiàn)了儒家關(guān)于“格物致知”、“明明德”等觀點的精髓,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給予世人以告誡和指引,所闡述倫理具有社會性;體現(xiàn)道家思想中做人處事的方法,灑脫自然與人無爭,無形中就會造就生活與做人的最高境界,其道家倫理具有超脫性;通過故事實例分別論證了因果循環(huán)的道理,又摻雜了佛教的“果報論”,對佛教的解脫與闡釋做了很好的說明。此觀點與佛法里面所講到的“恢復本性”與“明心見性”等有相通之處,所闡述倫理具有社會性。

      在佛教中,“因果報應”思想所包融的忌行文化占有很大的比例,《了凡四訓》通過故事實例分別論證了因果循環(huán)的道理,“若告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因果?;蛏苹驉?。各有其報?!币蚬麍髴欠鸲缺娚囊环N善巧方便的法門,而積德行善就是“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以達到“消業(yè)”、“果報”的目的的行為,其倫理具有約束性。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間大概是在西漢時期,其倫理思想由于受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條件影響,在與中國傳統(tǒng)儒、道思想的不斷矛盾與融合中,產(chǎn)生了潛在的變異,所以中國的佛教思想既與中國儒、道論的某些方面相契合,又形成了中國佛教倫理自身的特色。這種儒釋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又因佛教倫理的博大與寬容,以致于自宋明以后,中國人沒有界限清楚的宗教信仰差別,這樣就造就了《了凡四訓》這樣一部三教合一具有三維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在統(tǒng)一著作。

      佛教倫理是奠定在解脫論的基礎(chǔ)上,主要是通過止惡修善來達到精神和心靈的頓悟。那么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方法就是“向善”,以期達到令人滿意的“果報”。在佛教倫理中,因果報應論是佛教信仰者的倫理價值的理論基石,它與心性論和人生價值論一起構(gòu)成了佛教的核心內(nèi)容,為佛教倫理提供十分強大的精神力量。一些佛學著作中非常詳細地描述了人在現(xiàn)世的行為影響來世命運的因果關(guān)系?!叭缰畠?nèi),凡有五道。一曰天,二曰人,三曰畜生,四曰餓鬼,五曰地獄。全五戒?!狈鸾虒⒁蚬麍髴撧D(zhuǎn)化為支配人生命運的法則,對人們的思想產(chǎn)生了潛在的思維導向作用,決定了佛教信仰者的人生價值取向,即道德選擇?!读朔菜挠枴芬允畟€積善故事為依據(jù),通過故事驗證“果報”,例如在《六祖壇經(jīng)》里記載了這樣一宗佛門公案:達摩祖師東來,梁武帝見之問曰:“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shè)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绷何涞凼且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的一生都在建造寺廟、抄寫經(jīng)卷、供養(yǎng)僧侶,但是達摩祖師為什么還說他并無功德呢?因為他能問出這句話,就說明他還有妄念、幻想、執(zhí)著,有這樣的念頭出現(xiàn),那么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只是為求已福,又怎么會有功德呢?從禪宗的立場來看,這些修行雖然有些功德,但是一定要出于本心,無圖回報,功德在法身中,并不在于看得見摸得著的世俗功利行為上。在現(xiàn)實中助人也是一樣,如果誠心助人不為所圖,自發(fā)自愿地去幫助他人,這是功德;如果想通過幫助別人使自己得到一些好處,那就是功利。所以,功德須自性內(nèi)見,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在實踐中強化倫理價值與因果報應的統(tǒng)一,這就使人們不是把自己的欲求建立在對上天及諸神的賜予及祈求上,并且排除了對外界環(huán)境的不滿,轉(zhuǎn)而進行自身的內(nèi)省,在靈魂深處及意識狀態(tài)中確立一個正確的道德導向,完成心靈上真正的解脫。

      一、《了凡四訓》中佛教的“三學”思想

      《了凡四訓》主張通過止惡修善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這種倫理觀無疑是佛教解脫論最好的闡釋?!稌x書·羊祜傳》里有這樣一句話:“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這句話是說,天下不如意的事,十件里面要有七、八件。佛家說人生無常,也是說人生處于不斷變化的境地,活著就是受苦受難,人們的身心處于痛苦焦慮的狀態(tài)下是一種常態(tài),所以不管是人生也好,人所處的環(huán)境也好,佛教對人生做出的判斷就是:世上所有的人和事,其本質(zhì)都是“苦”。

      為了讓人們從無知無明的愚癡中解脫出來,佛教提倡戒、定、慧三學,作為求得人生解脫的方法。所謂戒,是指止惡揚善的道德實踐,定是指摒除雜念的思想境界,慧是指增長智慧的研習修煉。這三學是佛教實踐的綱領(lǐng),可見佛教對倫理道德的重視。袁了凡在南京國子監(jiān)的那段時間可能是人生的最低谷——無子、無壽、無仕、人生被既定,這樣的人生可以說是很悲哀的。但經(jīng)云谷禪師點化,他明白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把人生意義上升到倫理意義的層面,并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從中年開始,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段智慧的人生。

      二、《了凡四訓》中的果報論是佛教倫理價值的基石

      袁了凡在書中所列舉的十件善事,多是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從因果報應的理論多角度、多方位論述了。元代居住在天目山的中峰和尚一次與眾儒生討論了一個問題:“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善惡何至相反?”中峰和尚用了三個“未必然也”否定了人們的直觀感覺,而且引導眾儒生將“善”的本質(zhì)進行了挖掘,最后得出結(jié)論:“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边@段話首先確定了“真善”在主觀上的利他性,從人的行為動機和目的的角度判斷一個人行為的道德性。但是做這種分辨要有很高的智慧與前瞻的眼光,普通人恐怕不易實行。凡是性命攸關(guān)的事都要切切實實、真心真意地去做,這是萬事之理。其理論存在的合理性,也決定了袁了凡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對倫理價值的定義。佛教理論從始至終都在強調(diào)人生命運與因果報應的統(tǒng)一性,但是其實踐過程卻備受質(zhì)疑,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善人得禍、惡人得福的現(xiàn)象有目共睹,并大惑不解。這里天目山的中峰和尚沒有用“生報”、“后報”等佛教理論自圓其說,而是十分客觀地分析了行善的真假區(qū)別:“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币驗榘凑辗鸾汤碚摚怂佬误w與精神俱滅,世界上沒有不滅的靈魂,所以受報也不能等到來世或者三世,今生的事今生就會得到果報,也是告誡人們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中國的佛教學者在幾千年的弘揚佛法過程中,竭力把善惡報應和人的壽命聯(lián)系到一起,這在《了凡四訓》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證,為《了凡四訓》增添了不少功利性。而這種功利性也不是違背佛教宗旨的,做好事、做善事就可以為自己帶來福氣、官運、子嗣和壽命,它符合中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思想,使《了凡四訓》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

      三、《了凡四訓》中行善的自覺性基于佛教心性論

      袁了凡在每天做功過格的同時,把行善當作一種習慣、一種自覺的行為加以延續(xù)。佛教在心物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以“心”為本,《楞伽經(jīng)》中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是萬物的主宰,其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奉法要》中也說:“心為種本,行為其他,報為結(jié)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心就像種子,報應是種子的果實,人遭受報應是因為心中所想、行為所做之事不利于他人,因此有了仲衛(wèi)達惡事裝滿屋、善事只一軸,卻能善惡相抵的故事,仲衛(wèi)達一念之間為民疏奏,雖沒能采納,但是其心可表、其情可嘉,由此可以說,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chǔ),也是對因果報應起決定性作用的關(guān)鍵,人們努力做到心善,才能達到最終積極的果報。

      心性論強調(diào)宗教的實踐,強調(diào)行善是自我意識活動,當行善的行為習慣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時,人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實本性就是善良的,行善的意愿就是自覺的。行善一旦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就會釋放出人的無限價值,人的內(nèi)在道德與外在道德合而為一,最終完成心善得道的目的。

      四、《了凡四訓》中的迷信思想、愚民思想和功利思想也扼殺了民族創(chuàng)造力

      一直以來,中國民眾對宗教的信仰和對生活的信念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儒家的善惡標準、佛家的因果循環(huán)、道家的神佑鬼懲都讓人們深信不疑。《了凡四訓》雖然勇敢地提出了向命運抗爭的理論,但其實質(zhì)還是為了得到今生今世的福報,在教育民眾的同時也愚化了百姓,讓他們死守信條,阻礙了民眾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但是作為一部民間的勸善書籍,其積極向上的思想理論非常值得肯定,瑕不掩瑜,這些過失并不影響它成為一部永遠流傳的國學典籍.

      [1]凈空法師.凈空法師講了凡四訓[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

      [2]凈空法師,妙音.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9.

      [3]袁了凡,釋德禪.佛法無邊覺悟[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4]江逸子.因果圖鑒[M].長春:澹寧齋監(jiān)制,2005.

      [5]沈去疾.印光法師年譜[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6]游子字.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7]袁了凡.了凡四訓白話解釋[M].北京:北京靈光寺,1994.

      [8]釋凈空.太上感應篇[M].北京.線裝書局,2010.

      猜你喜歡
      因果報應功德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互動平臺
      佛教藝術(shù)
      “立塔寫經(jīng)”與“內(nèi)外之際”:唐代婦女的佛教功德活動
      論古代戲劇中的因果報應
      《醒世姻緣傳》神道教化的深層意蘊
      青春歲月(2015年19期)2015-11-03 12:32:11
      試論《醉茶志怪》中“醉茶子曰”的思想內(nèi)涵
      青春歲月(2015年14期)2015-07-29 14:18:48
      功德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8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最偉大的慈悲
      椰城(2011年5期)2011-08-15 00:46:19
      海伦市| 龙口市| 安阳县| 丰宁| 藁城市| 衢州市| 梁山县| 定远县| 株洲市| 宁强县| 新营市| 娱乐| 沁阳市| 泸定县| 咸阳市| 临城县| 灵武市| 宁明县| 嘉义县| 荥阳市| 广灵县| 永安市| 公主岭市| 龙门县| 金阳县| 山阴县| 三穗县| 法库县| 贡觉县| 尚志市| 临洮县| 彰化县| 青浦区| 伊吾县| 浦城县| 台州市| 桦南县| 剑阁县| 通河县| 那曲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