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婷
河北省深州市唐奉學區(qū)
立足文本教學提高感悟能力
劉俊婷
河北省深州市唐奉學區(qū)
本文針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感悟力的培養(yǎng)問題,重點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感悟文本的興趣;啟發(fā)想象思維,把握文本感悟的著力點;組織討論交流,升華文本感悟的思考;教給感悟方法,嘗試文本感悟的實踐。
中學語文教學;悟性;文本感悟
所謂悟性是指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對于感知課文、分析和理解課文內容非常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悟性是生動地、直觀地感知周圍世界的形象、畫面、現(xiàn)象和事物,并進行邏輯思維分析從而獲取新知識的思維活動。《語文課程標準》中“感悟”一詞的反復出現(xiàn),意味著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生對文本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趣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潛意識需要情感去激發(fā),以形成強烈的閱讀沖動。主體對客體的“意念領悟”要求主體之情與客體之情融為一體,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產生共鳴,最后達到主體對客體內蘊的領悟。情感是感悟的動力,感悟無須借助邏輯分析,它是一個以感性直覺把握對象內蘊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因此,教學中可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感悟文本的興趣。
1.聲音創(chuàng)境。
所謂聲音創(chuàng)境,即運用聲音或音樂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讓學生去感悟作品。例: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寫到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種腰鼓怎有如此神奇,何以令人想起“落日、馬鳴、雷電”,更怪的是還會令人大徹大悟?這些問題,很難講好,于是可讓同學們聽一聽真正的安塞腰鼓,放一段腰鼓音樂,追隨音樂去想象、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陽剛豪邁。實踐證明,一支腰鼓給學生的感受,比你說上千言萬語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2.圖形創(chuàng)境。
所謂圖形創(chuàng)境,即運用圖畫或影像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讓學生去直觀地感悟作品。例:學習《蘆花蕩》時,讓學生先看十分鐘的電影《小兵張嘎》中的片段,將其置身于白洋淀抗日戰(zhàn)場上和影片中的英雄共同經受戰(zhàn)爭的洗禮,一起體驗戰(zhàn)爭的殘酷和愛國主義思想,為其感情上的“共鳴”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老頭子”的高貴品質就會在學生心目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教學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閱讀主體的“感悟”是對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須通過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隱含的高情遠意。因此,教師要積極啟發(fā)學生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與奇特的想象。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課文的整體美和情境美,對完整的形象和意蘊深長的語句不宜作過細的咀嚼和煩瑣的講解,而應提供背景,多作引導和激發(fā),允許學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異的美感體驗;要引導學生多從聯(lián)系的、綜合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善于作多學科聯(lián)系、跨學科綜合。
例:《與朱元思書》一文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作者坐船出游看山的幻覺,為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這句精彩的描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實踐,想一想這方面觀景的體驗。這時學生記憶的閘門會很快打開,自然聯(lián)想到在車船快速行駛時,四周景物仿佛會不斷向后退,在類似的幻覺中觀察景物,靜止的景物會鮮活起來。這樣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類似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感受現(xiàn)在的學習內容,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形成真切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
引導學生領悟一篇課文,要教會一定的方法,傳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終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遷移領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體特征決定了讀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評價文章可以從時代背景、寫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當時的作用和今后的影響,辯證地評價等。
葉圣陶提出作文應“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梢娬Z文的學習不能局限在課堂上,而應樹立大語文觀,通過課外閱讀、語文實踐活動等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例:筆者從初一開始就訓練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編書,通過這種語文實踐活動,來調動他們創(chuàng)作的情感。到初二時每位學生已出了六本書,學生們感到非常自豪。同時,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課帶領學生進行名家名篇的閱讀,要求當堂寫出讀后感。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非常強烈。此外,還讓學生每月買兩本《讀者》在課外讀,每周寫兩篇讀后感上交,由老師批閱、講評。有學生在讀后感中寫道:“關注你自己,所謂‘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來……相信每個人都是美的,一旦發(fā)現(xiàn)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驚喜哦!”運用所學的感悟文本的方法,通過這些形式的課外閱讀,不僅使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更使得學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
“悟性”是語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一大境界。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圍繞自身學科特點,逐步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把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之中。唯此,終能達到“悟性”培養(yǎng)的“潤物無聲”之境界。
[1]史亞琴;論“感悟”是閱讀教學的精髓[J];文教資料;2010 年35期。
[2]唐水珠;讓學生從“感悟”中提高感悟能力[J];教書育人; 2003年13期。
[3]廣東省大埔縣田家炳實驗中學蔡春香;披文得意運思及物[N];學知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