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紅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學
新課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認識和感悟
蘇永紅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學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從新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來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類素質中更多的新潛能都解放出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豐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我們的教學究竟是把現成的結論通過講解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去記取呢?還是通過引導、啟發(fā),讓學生從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應有的原理、原則、規(guī)律來,從而獲取知識,發(fā)展聰明才智呢?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就從談談自己在實施高一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點認識和感悟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fā)展,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為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改變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為主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探究——發(fā)現——合作教學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相當,教師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目前的課程教學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達到改變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我認為,該模式適合已經有了一定經驗基礎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經驗條件和教學環(huán)境進行有效教學。
自學輔導型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即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葉圣陶說:“學生要學的不光是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在各科學會中學習自學的本領,學生有了自學的本領,就能自己尋求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才能使學生受用無窮;而且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會讓師生在雙邊教學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學過程中,效果良好??梢姡鹤詫W輔導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
活動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fā)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目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教師在活動教學模式中應結合課堂上的書本知識,讓知識“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在學生充滿創(chuàng)新和激情的活動中,使學生不斷學習和探索知識。
盡管在新課程理念上,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接受,但真正落實到課堂,甚至很多具體的細節(jié)問題上,教師是否能很快轉變,學生的需要是否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視,這可能是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應多想想,學生都在干什么、想什么,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我該怎么教,更多地關注點真正地放在學生身上。
觀念是思想,觀念是生命。教學的本質是催生新觀念的過程,而不是傳遞現成知識技能的過程。任何年齡階段、任何發(fā)展水平的任何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觀念進入教學過程的,因此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傾聽學生自己的觀念,而同時教師的觀念又是課堂生命力的源泉。如在講授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時,在某個班級上課時,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給學生明確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等等,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規(guī)程進行實驗,可謂目標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結果卻發(fā)現課堂中師生交流嚴重受阻,課堂氣氛沉悶死寂,就連幾個平時喜歡化學課的學生也極少投入課堂討論,只是機械地記錄我提供的筆記。也許通過課堂的講授,原來計劃的教學目標是基本達到了,但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發(fā)表自己看法的習慣,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卻喪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授課過程,發(fā)現了一個嚴重的不足:沒能考慮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和落實。確實,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組織過程中,如果不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學生的情感置于教學設計之外,那么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將成為知識的奴仆,只能“趴在地上”被動的接受,課堂將變成一言堂,教師也將淪為傳話筒。因此接下來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改變了教學方法,由學生自己去閱讀實驗規(guī)程,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例如在轉移溶液時用玻璃棒移液體,學生常出現液體濺灑出容量瓶的現象,而且也比較難操作,在做實驗時,有的學生提出怎樣才能既完成實驗目的,又操作簡便的方法。問題產生了,學生自己提出了他們想要研究的問題,我就因勢利導,我先不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問他們自己是否有什么改進措施。有的學生提出:能不能用漏斗代替玻璃棒移液?而且說出了用漏斗的好處就是移液快且液體不容易濺灑,但他沒有注意到用漏斗不利的一面,我讓其他學生提出意見,學生們很踴躍,有的提出應用分液漏斗,有的說要加鐵架臺增加穩(wěn)定性,還有的提出要注意對漏斗的洗滌等等。我沒有直接下結論,只是提供相關的儀器,讓他們自己去驗證。而且隨著驗證的深入,他們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也對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掌握越來越深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不斷誕生精彩的觀念,猶如姹紫嫣紅的鮮花在春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