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域 福建省沙縣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365500
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又稱“羊口炎”,是由羊口瘡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以患羊口唇、舌面、口腔黏膜等部位形成水皰、膿皰、潰瘍以及疣狀厚痂為特征,羔羊易感染且發(fā)病率高,對養(yǎng)羊生產危害較大。筆者自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對沙縣高橋鎮(zhèn)新坡村張某養(yǎng)羊場的山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病例進行觀察診治,收效良好?,F(xiàn)報道如下。
沙縣高橋鎮(zhèn)新坡村張某養(yǎng)羊場2014年7月15日從四川引進種山羊235只(3~6月齡),飼養(yǎng)至第7 d發(fā)現(xiàn)有9只山羊口唇、口角有水皰、膿皰,第8 d發(fā)現(xiàn)37只,飼養(yǎng)至20 d有195只發(fā)病,發(fā)病率達82.9%,整個病程死亡2只,病死率1.03%。2015年2月1日該場山羊生產的15~50日齡羔羊有52只,其中發(fā)現(xiàn)2只發(fā)病,口唇、舌面、口腔有水皰,至2月15日發(fā)病19只,發(fā)病率36.5%,整個病程死亡2只,病死率10.5%,在2次羊發(fā)病期間,對患病羊及同群羊進行治療和采取預防措施都收到良好效果。
患羊主要表現(xiàn)為先在口角、口唇上出現(xiàn)散在小紅斑,逐漸變?yōu)榍鹫詈托〗Y節(jié),繼而形成水皰或膿皰,破潰后結成黑褐色或棕色疣狀硬痂,有的舌面水皰,繼而潰爛流泡沫口涎,嚴重的患羊嘴唇紅腫外翻,患羊食欲減少或不食,反芻停止,體溫40.5~41.5℃。病程一般7 d左右,有的長達25~30 d。
對4只病死羊進行解剖,主要見口唇、舌面、口腔黏膜有膿皰、潰爛面,喉、食道微腫變窄,瘤胃、網胃、瓣胃內空蕩無食物,機體消瘦、肌肉色淡,內臟器官無明顯病理變化,軀體皮表、蹄部、關節(jié)基本正常。
4.1 初步診斷 根據患羊口唇、舌面、口腔黏膜等部位的水皰、膿胞、潰瘍以及疣狀厚痂等臨床特征和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
4.2 實驗室檢查 畜主采集患羊血樣送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化驗室檢查,經用羊口蹄疫抗體試劑檢測,排除羊口蹄疫。
4.3 與山羊痘和口蹄疫的鑒別診斷
4.3.1 山羊痘 是由山羊痘病毒引發(fā)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主要表現(xiàn)患羊發(fā)熱、體溫升高至41~42℃,鼻流漿液或黏液性鼻涕,咳嗽,眼瞼腫脹,結膜充血。全身皮膚出現(xiàn)黃豆大小疹塊,破潰后有淡黃色液體流出,經3~4 d后,沒有破潰的膿皰漸漸被吸收、干縮,結成褐色痂,經2~3周脫落至痊愈。個別結節(jié)稍增大而變的堅硬,稱為“石痘”。剖解瘤胃、皺胃內壁黏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半球狀或圓形硬塊結節(jié),瘤胃出現(xiàn)丘疹,嚴重的可形成糜爛或潰瘍,肺脂變、大理石樣硬塊結節(jié)以及卡他性肺炎區(qū),羊痘一般潛伏期為 6~8 d。
4.3.2 羊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患羊體溫40~41℃,主見在羊唇內面、齒齦、舌面和頰部黏膜發(fā)生水皰時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絲條狀下垂,采食、反芻停止。在蹄部發(fā)生水皰的迅速破潰出現(xiàn)糜爛,嚴重的壞死甚至蹄匣脫落,有的乳房有水皰;水皰破裂后體溫基本趨于正常,逐漸痊愈。解剖可見心肌呈“虎斑”,病程一般7 d左右。
經實驗室檢查排除羊口蹄疫,以及與羊痘、羊口蹄疫鑒別診斷后即診斷為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
1)對發(fā)病羊,在口唇、舌面、口腔黏膜等處的潰爛,用5%碘伏棉花球涂擦;對結痂者先將患部痂皮剝去后再用5%碘伏涂擦,每天1次,連續(xù)3~5 d。對體溫升高的患羊用安乃近注射液加注射用頭孢噻呋鈉混勻或板藍根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5 d。對可疑或亞健康的羊群用板藍根、柴胡注射液等肌肉注射,連用3 d,防止繼發(fā)感染。
2)對本場母羊生產的羔羊發(fā)病一部分用0.5%高錳酸鉀通過棉花球擦洗,再涂龍膽紫,用板藍根注射液加青霉素肌注,每天1次,連用3~5 d,有3只患羊病程長達20 d,其中死亡2只。另一部分用0.5%高錳酸鉀溶液通過棉花球擦洗后再噴雙料喉風散,每天2次,連續(xù)3~5 d,此治療方法比前一種治療方法效果更好,一般用藥3 d就可痊愈。對患羊用板藍根注射液加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xù)3~5 d。對癥狀不明顯的或同群羊用強力110-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可收到一定預防效果。
1)7月份第一起羊群中發(fā)病的羊,主要原因是四川引進后由于環(huán)境、飼料、運輸應激所致,在羊群中3月齡以內的羊只幾乎發(fā)生口炎,羔羊發(fā)病率比成羊發(fā)病率高。
2)在2月份發(fā)病羔羊中,由于本場沒有種草,與母羊同食干花生桿及粗毛蘆尾草,可能是小羔羊進入補飼階段,飼喂了粗糙堅硬的草,再者母羊本身為帶毒者,又加上正入春季陰雨連綿季節(jié)等原因所致。
3)建議羊場堅持自繁自養(yǎng),嚴禁從疫區(qū)引進羊或購入飼料、畜產品,嚴把檢疫關、做好消毒工作。從外地引進的羊應隔離觀察15~30 d,經檢疫后證明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yǎng),疫區(qū)內的健康羊進行緊急預防接種或藥物預防。
4)嚴格隔離消毒,隔離患羊仔細觀察;對患羊污染過的羊舍、飼料、用具、場地等必須進行徹底消毒,對病死羊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5)加強飼養(yǎng)管理。由于本群羊全是采取圈養(yǎng)方式,要抓好促膘和仔羊補飼,科學合理搭配飼料,適量補充礦物質飼料,保證各生長階段營養(yǎng)全面;在飼喂舔磚前提下,每天加喂適量食鹽,以防羊啃土、啃墻而引起口唇黏膜損傷。注意保護羊只的皮膚、黏膜完好,剔除飼料、墊草中、舍內的異物。羊群給予適當運動,經常打掃羊舍,舍內保持清潔、干燥、衛(wèi)生,定期清理羊糞防止舍內氨氣過濃,做好防寒、保暖、通風工作。
6)根據資料報道,自繁的羔羊在7日齡和母羊在產前30 d即可預防接種;對外引進的羊在進場5~7 d,可用羊口瘡弱毒細胞凍干苗進行免疫接種。但目前市場此種疫苗較少經營,有待推廣或療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