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客贛方言中見母讀為端母的音變過程

      2023-02-12 12:55:30龐光華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塞音舌面音變

      龐光華

      (五邑大學,廣東 江門 529020)

      客贛方言中存在見母讀為端母的音變現(xiàn)象,方言學家早有注意。陳昌儀《贛方言概要》第二章第二節(jié)十“南城縣話聲韻調(diào)”在說明中稱:“t、t的范圍比撫州市要大得多,宕開三通合三見溪群三母大部分字以及效開三臻合三群母大部分字”要讀舌尖塞音。作者接著說,這個來源比較特殊,在贛語的其他次方言中很少碰到,但沒有予以音理上的分析。[1]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客贛方言調(diào)查報告》第三章“客贛方言語音與中古音的對應”中的“客贛方言聲母與古聲類主要對應表”對照34個方言點的讀音,注意到南城見組讀t、t見于果、效、宕、梗、通攝的三四等字,但在同書“客贛方言聲母與古聲類對應的例外及說明”一節(jié)沒有作出音理上的解釋。[2]

      劉綸鑫主編《客贛方言比較研究》第二章“客贛方言代表方言點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及其特點簡介”調(diào)查了95個方言點的音系,第四章“客贛方言語音比較研究”將35個方言點的聲韻與《廣韻》相比較,但都沒有提到有見溪群母讀為端組的現(xiàn)象[3];劉輪鑫《江西客家方言概況》第二章“江西客家方言代表點的聲韻調(diào)”列舉了40個方言點的音系,但沒有涉及南城方言。此書第三章“江西客家方言的語音特點”也沒有談到這個問題[4]。謝留文《客家方言語音研究》第一章“客家方言的聲母”、胡松柏主編《贛文化通典·方言卷》也沒有注意到見母讀為端母的情形[5-6]。上述劉輪鑫、謝留文、胡松柏的著作都出版在陳昌儀、李如龍的著作之后,尤其是胡松柏主編的《贛文化通典·方言卷》出版在萬波的《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7]之后,反而無視客贛方言中存在見組讀為端組的音變現(xiàn)象,此殊不可解。劉澤民《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8]沒有注意到見母讀為端母的現(xiàn)象,也沒有注意到見母細音讀為舌面塞音的現(xiàn)象。

      熊燕的博士論文《客贛方言語音系統(tǒng)的歷史層次》第二章“聲類的演變與層次”第三節(jié)“見曉組聲母”大概受到陳昌儀、李如龍等著作的啟發(fā),注意到客贛方言中有見組讀為端組聲母的現(xiàn)象,但沒有注意到見組讀為舌面塞音的音變現(xiàn)象,因此沒能合理解釋從見母到端母的音變過程[9]。該文注意到:南城的客家話逢外轉(zhuǎn)的果、效、宕、梗(白讀)通攝的三四等字讀為t、th、s,如:

      茄t驕t叫t強th宮t(文讀為k-)菊t(白讀)

      共t(白讀)輕th經(jīng)t(白讀)

      對此有真正突破的是萬波先生。萬波《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第六章中的“見組今讀t、型的歷史層次”提到在贛語中,南城、萍鄉(xiāng)上栗鎮(zhèn)、瀏陽南鄉(xiāng)的見母讀舌尖塞音t、,而在耒陽方言讀舌面塞音、。[7]萬波根據(jù)鐘隆林《湖南省耒陽方言的文白異讀》[10]和《湖南省耒陽方言記略》[11]排比了大量例證,大致轉(zhuǎn)錄如下:

      該書指出在贛語中見母音變?yōu)樯嗝嫒艉蜕嗉馊舻囊糇冞^程為:

      建寧 瀏陽 多數(shù)贛語 耒陽 南城

      以上是對學者相關文獻和研究的綜述。

      我們充分肯定萬波先生沒有用上古音時期的所謂復輔音聲母的分化來簡單化地解釋從見母到端母的音變。萬波先生構(gòu)擬的音變過程雖然在音理上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論證和方言材料支撐,就會有些難于理解。其所構(gòu)擬的(i)→(i)這一音變現(xiàn)象比較少見,我們要慎重對待。在漢語語音史上,這樣的音變很難見到。從音變規(guī)律來講,舌面塞音發(fā)生擦化音變,從而音變?yōu)橥课坏娜烈?,這是很正常的,即音變規(guī)律是(j)→(j),而不是相反。見母先顎化為舌面塞擦音,然后(i)→(i)這樣的舌面塞擦音丟掉擦音成分而變?yōu)橥课坏纳嗝嫒?。在方言音變中要舉出證據(jù),解釋才有說服力??上?,萬波先生在書中沒有舉出方言音變的具體材料,其構(gòu)擬的理據(jù)不夠堅強。

      黃侃的《音略》提出的上古音中“照三歸端”的觀點①,實際上就是中古為舌面塞擦音的照三系聲母歸入上古音中的舌尖塞音。這個觀點在實質(zhì)上否認了照三系聲母在上古讀舌面塞擦音,只是黃侃還沒有舌面塞音的觀念。

      高本漢《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所歸納的漢語上古音的聲母系統(tǒng)有舌面塞音,沒有舌面塞擦音。[12]高本漢也將中古的舌面塞擦音歸入上古音的舌面塞音,理由是他發(fā)現(xiàn)中古的照三系字在上古往往與端組字諧聲,而舌尖音的精組字很少與端組字諧聲。

      王力先生對黃侃的觀點有所修正[13]。根據(jù)《王力文集》(第十卷)卷上第十章“歷代語音發(fā)展總表”,知徹澄在五代的音值是舌面塞音,而在宋代就擦化為舌面塞擦音[14]610;系聲母中的照穿神三母從先秦到東漢都是舌面塞音,到魏晉南北朝才音變?yōu)樯嗝嫒烈鬧14]612。

      王力先生《漢語史稿》第二章“語音的發(fā)展”也主張照三系聲母的照穿床在上古音為舌面塞音,到中古音變?yōu)樯嗝嫒烈?。[15]

      后來的向熹《簡明漢語史》(修訂本)第一章“上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承襲王力先生的觀點,將照三系聲母構(gòu)擬為舌面塞音和舌面擦音。②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第十二章也認為上古音中的知徹澄三母讀為舌面塞音,與讀為舌尖塞音的端透定互補③,到了中古則知徹澄音變?yōu)樯嗝嫒烈簪堋A韰⒖炊槨渡瞎乓繇嵄砀濉芬弧堵暷浮?《舌尖音與舌面音》。[16]

      黃侃、王力、董同龢的上古音聲母的構(gòu)擬都是依據(jù)《嘉定錢大昕全集》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17]

      在錢大昕、黃侃上古音學說的影響下,幾乎沒有一位重要的音韻學家(史存直先生除外⑤)在上古音系中構(gòu)擬過舌面塞擦音。在王力、董同龢之外,高本漢、李方桂、陸志偉、蒲立本、周法高、包擬古、余迺永都是如此[18]。黃典誠《漢語語音史》第一章第一節(jié)“上古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所構(gòu)擬的上古聲母系統(tǒng)采用了黃侃的古本音十九紐的學說,只有精組舌尖塞擦音,沒有舌葉和舌面塞擦音。[19]另外,孫常敘《古漢語語音》第三編第一章“漢魏以前的漢語輔音”第一節(jié)“《切韻》以前的輔音”也采用黃侃的十九紐觀點,但書末的“上古音韻字表”采用了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統(tǒng)。[20]

      王箕裘、鐘隆林《耒陽方言研究》第二章“語音”指出中古音的知徹澄、章昌禪、見溪群在耒陽市區(qū)話的老派中都存在分別讀為舌面塞音的、‘的現(xiàn)象⑥,其中的見溪群母都是細音字。今將有關材料轉(zhuǎn)錄如下。

      知 株晝沾珍張忠竹

      章 朱周占針章終粥

      見 居九劍金姜供⑦菊

      群 劇咎倔鯨柩競臼

      徹 超丑徹趁椿暢寵

      澄 除綢撤澄傳丈蟲

      昌 處臭扯川春昌充

      禪 薯酬售臣蟾城誠

      溪 驅(qū)丘怯欽牽腔勸

      群 具求杰近群強窮

      耒陽方言的這種語音特色該怎樣解釋呢?可能的解釋有以下兩種。

      其二,知徹澄、章昌禪本來就是舌面塞音(禪是舌面擦音),也就是說耒陽方言讀為舌面塞音的知徹澄是保留了唐末五代音,章昌禪是保留了上古音的音值,而見溪群的部分細音字,沒有顎化為舌面塞擦音,而是顎化為舌面塞音,從而與知徹澄、章昌禪合流。

      這兩種音理上的解釋哪一種合理呢?這要從漢語語音史的音變規(guī)律來考察。

      在客贛方言中,知徹澄、章昌禪讀為舌尖塞擦音(或舌尖擦音)、舌面塞擦音(或舌面擦音)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這是方言學常識⑧。因此,似乎耒陽方言中的知徹澄、章昌禪應該是先音變?yōu)樯嗝嫒烈?,然后才音變?yōu)樯嗝嫒簟5?,章昌禪在上古音就是舌面塞音和擦音,知徹澄在上古與端組互補,是端組的二三等音,因此上古音的知徹澄在細音介音的影響下,實際上與舌面塞音的章昌禪是相當音近的⑨。由于舌尖塞音的顎化音變,知徹澄、章昌禪在后世的音變中可能會合流。在耒陽方言中先合流為舌面塞音,然后音變?yōu)樯嗝嫒烈?,再發(fā)生回頭音變?yōu)樯嗝嫒?。這樣的解釋實質(zhì)上是將耒陽方言中讀為舌面塞音的知徹澄、章昌禪解釋成了回頭音變,即(j)→(j)→(j)。筆者雖不敢說這樣的回頭音變一定不可能,但總不是很自然。不如直接認為知徹澄合流為章昌禪,而章昌禪保留了上古音的舌面塞音,這種解釋更加自然。也就是說,耒陽方言中的章昌禪讀為舌面塞音是保留了上古音值,并非后世演變的結(jié)果;知徹澄保留了唐末五代音,時代也相當早,并非后世的晚近音變。

      《羅常培文集》(第一卷)第四章“比較的音韻”有一段很精彩的音理分析:“假使高本漢所擬的上古音可以承認的話,那么,若說章、昌在這個方言里先從上古的、‘變成隋、唐的、‘,再由隋、唐舌面塞擦音、‘變成近代的舌尖塞音t、t,那就未免太迂曲了!由知、徹、澄沒有經(jīng)過顎化一點來看,可見這個方言是不慣于發(fā)舌面塞音的,那么上古的舌面塞音的、變成同部位的舌面塞擦音、‘就很容易變成方法相同、部位相近的舌尖塞音t、t了。這種情形和上古音里章、昌、船同端、透、定互相諧聲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我覺得臨川音的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晚近的演變?!盵21]筆者完全贊同羅常培先生這個分析和論斷。羅常培先生事實上否定了在臨川方言存在回頭音變⑩。

      有一個方言音變的證據(jù)可以證明萬波先生構(gòu)擬的音變過程有問題。根據(jù)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22],陜西大荔方言中有這樣的方言音:

      酒(精母細音) 九(見母細音)

      作為精母細音的“酒”讀為舌面塞音,其音變過程應該是:ts →→。要注意的是,大荔方言中的“九”讀,并沒有與“酒”一起發(fā)生塞音化音變→。這就說明在大荔方言中,ts →→的音變發(fā)生在“酒”顎化為舌面塞擦音之前。正因為精母的“酒”發(fā)生了→的音變,留下了沒有這個空格,才促成見母細音的“九”發(fā)生顎化音變,成為。而這個從見母細音變來的,并沒有更進一步塞音化為舌面塞音。大荔方言音變顯示,在其方言中不存在k(i)→(i)→(i)這樣的音變過程。因此,萬波先生構(gòu)擬的贛方言中的k(i)→c(i)→(i)→(i)音變,得不到其他方言的支撐,沒有說服力。

      知徹澄合流為章昌禪,保留了上古音的舌面塞音。這個合流音變一定很早,要早于見組細音發(fā)生顎化音變。正因為先有了知徹澄、章昌禪作為舌面塞音的誘導,部分見組細音字沒有顎化為舌面塞擦音,而是顎化為舌面塞音,從而與知徹澄、章昌禪合流。

      建寧 瀏陽 耒陽 南城

      其中是否一定有瀏陽音(即舌面中塞音c)這個環(huán)節(jié),恐怕要因方言而異。至于→t的音變,就猶如舌面鼻音向舌尖鼻音演變,是很自然的音變,在很多方言中都有證據(jù)。

      根據(jù)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中的“酒-九(尖團)聲母的異同”,廣東省東北部的平遠、蕉嶺兩地的客家方言中存在見母細音的“九”讀為舌面塞音的現(xiàn)象。[22]

      酒(精母細音) 九(見母細音)

      平遠、蕉嶺的見母細音讀舌面塞音應該是k(i)→c(i)→(i)這個音變過程,也可能是k(i)→(i)的顎化音變過程,都很自然。中間沒有經(jīng)過這個環(huán)節(jié),這在音理上十分自然。

      據(jù)羅美珍等主編《客家話通用詞典》,與廣東省的平遠縣差干鄉(xiāng)相鄰的福建省武平縣民主鄉(xiāng)坪畬村的方言中,“中古見、溪、群母逢細音條件下,武平多數(shù)地方已經(jīng)腭化為舌面音,而坪畬點讀為舌面塞音、h(韻母不是-i、-in、-it時)和舌根音k、kh(韻母為-i、-in、-it時)?!盵23]福建的武平縣與廣東的平遠縣相鄰,都是客家方言區(qū),其見母細音讀舌面塞音應屬于同一類型的音變現(xiàn)象。有趣的是坪畬方言,從見溪群細音來的舌面塞音、h不與-i、-in、-it相拼,k、kh反而能與-i、-in、-it相拼,且不發(fā)生顎化音變,這在方言音變中也可以見到,是正常的現(xiàn)象。

      孫宜志《江西贛方言語音研究》第四章“江西贛方言的聲母”第五節(jié)“見、溪、群母”指出:“見系一二等今讀k組聲母,見系開口三四等效攝、宕攝和梗攝的白讀今讀t組聲母。”[24]127孫宜志在該書中反駁了萬波所構(gòu)擬的音變過程,提出了自己的構(gòu)擬:k(i)→c(i)→(i)→t(i)音變。[24]132這與筆者的構(gòu)擬有較大的不同。筆者承認有舌面塞音這個音變環(huán)節(jié),沒有舌面塞擦音這個環(huán)節(jié);孫宜志認為沒有舌面塞音,而有舌面塞擦音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我們不認可孫宜志構(gòu)擬的(i)→t(i),這個音變在漢語音韻史上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音變中難以得到支撐。ts→t的音變才是比較自然的,這在諧聲字中有很多證明。

      黃侃《音略》提出的古本紐、古本韻在理論上就是認為先秦的上古音到了《切韻》時代其音類是不變的。方言學界一般認為閩方言保留上古音的成分較多。上文提到的《羅常培文集》(第一卷)也認為江西的臨川方言中保留有上古音的遺跡。[21]事實上,上古漢語的語音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有大量保留,以聲母為例,如表所示。

      表1 上古音聲母的音值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保留

      再如在客家方言中廣泛存在莊組聲母與精組聲母合流,讀為精組ts、tsh、s的現(xiàn)象,這不正是黃侃先生在《音略》中提出的上古音中的照二歸精嗎?客家方言的精莊合流、歸入精組的現(xiàn)象應該是保存上古音的音值。類例甚多,在元音、介音、韻尾方面都是如此。再例如,上古音的蒸部、耕部、陽部、文部、真部、元部,從先秦到現(xiàn)代漢語,其音值變化很小,有的甚至沒有變。談部的音值從先秦到元代基本上不變,到了明代韻尾的m才音變?yōu)閚,主元音也沒有變。

      因此,耒陽方言中的章組讀舌面塞音應該是保留了上古音的音值,知組保留了唐末五代音,這是完全可能的。目前,沒有證據(jù)表明其知章組的舌面塞音是宋以后晚起的音變現(xiàn)象。

      我們的結(jié)論是:在客贛方言中存在的見組聲母讀為端組聲母的現(xiàn)象,萬波先生將其音變過程解釋為k(i)→c(i)→(i)→(i)→t,本文認為應該沒有(i)→(i)這個環(huán)節(jié)。孫宜志先生解釋為k(i)→c(i)→(i)→t(i),沒有(i)→(i)這個環(huán)節(jié),本文也不贊成,認為(i)→t(i)這個音變沒有音理上的根據(jù)。我們認為其音變過程應該是k(i)→c(i)→(i)→t。

      [注 釋]

      ①“照三歸端”是王力先生的概括,并不是黃侃《音略》的原話?!兑袈浴肥杖搿饵S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又見滕志賢編《新輯黃侃學術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②向熹:《簡明漢語史》(修訂本)(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1頁。但史存直《漢語史綱要》(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四章“聲類的發(fā)展”將上古音中的照三系聲母構(gòu)擬為舌面塞擦音和擦音。這樣構(gòu)擬的缺點是照三系聲母的音值從上古到現(xiàn)在的很多方言就一直沒有變化。事實上,舌面塞擦音聲母沒有這樣穩(wěn)定,在方言音變中可能音變?yōu)樯嗉馊烈簟⑸嗳~塞擦音或舌尖塞音。

      ③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289頁。知徹澄只出現(xiàn)在二三等字,端透定只出現(xiàn)在一四等字。二者正好互補。

      ④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的上古音聲母系統(tǒng)中沒有構(gòu)擬舌面塞音。

      ⑤見史存直《漢語語音史剛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漢語語音史剛要》收入《史存直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史存直先生的上古音聲母系統(tǒng)將照組聲母構(gòu)擬為舌面塞擦音。史存直將精組與莊組合并為舌尖塞擦音,是受到了黃侃“照二歸精”觀點的影響。王力先生《漢語語音史》的上古音系是將精組和莊組分為舌尖塞擦音和舌葉塞擦音兩系的。

      ⑥王箕裘、鐘隆林《耒陽方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新派沒有舌面塞音。

      ⑦“供”今雖讀洪音,但在《廣韻》屬鐘韻,是三等韻,屬于細音。因此,此處的“供”不屬于例外音變。

      ⑧參看劉綸鑫主編:《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34-235頁;李如龍、張雙慶主編:《客贛方言調(diào)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63-165頁;胡松柏等著:《贛東北方言調(diào)查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8-209頁。

      ⑨關于知徹澄娘的音值問題,還可參看羅常培《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羅先生將知徹澄的音值考定為舌尖后塞音,這實際上與高本漢構(gòu)擬的舌面前塞音非常接近。在一個漢語方言中,我們還沒有找到舌尖后塞音與舌面前塞音形成音位對立的現(xiàn)象,二者即使同時存在,也只能是音位的自由變體。因此,將知徹澄構(gòu)擬為舌尖后塞音或舌面前塞音都是對的。

      ⑩筆者并不一概否定在方言音變中存在“回頭音變”的現(xiàn)象。

      猜你喜歡
      塞音舌面音變
      普通話塞音的聲學分析
      刷牙要刷舌頭
      科教新報(2020年14期)2020-04-07 17:49:54
      舌頭也應天天“洗澡”
      舌頭也應天天“洗澡”
      華聲文萃(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漢語母語者英語塞音習得的實驗研究
      經(jīng)常刷舌頭會破壞細菌平衡
      保健與生活(2018年3期)2018-01-27 23:07:58
      “分”的音變構(gòu)詞及其句法語義特征
      長江學術(2016年3期)2016-08-23 01:29:30
      漢語單數(shù)人稱代詞音變式的功能演變及性質(zhì)
      語言研究(2015年4期)2015-05-28 12:21:30
      中國不同方言區(qū)英語學習者元音間塞音VOT的對比研究——以吳方言區(qū)和江淮方言區(qū)為例
      漢語、法語塞音VOT的對比研究
      修水县| 隆安县| 江城| 张家港市| 若尔盖县| 承德县| 石河子市| 易门县| 潜江市| 湘阴县| 石首市| 敦化市| 全椒县| 易门县| 南宫市| 弥勒县| 宜兰县| 平乡县| 涡阳县| 三穗县| 吉林省| 荆州市| 龙泉市| 荔波县| 阿拉善左旗| 元朗区| 张家口市| 都江堰市| 中牟县| 兴仁县| 莎车县| 清河县| 石嘴山市| 绿春县| 张掖市| 东丽区| 泽普县| 岳池县| 平南县| 永济市|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