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清
因為父母遠行打工,他們成為留守學生,或客居親朋,或寄居鄉(xiāng)鄰,或身居校寢,“叛逆,孤僻,自卑”成為他們的群像。
作為班主任,如何關愛這些留守學生呢?——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一、心懷善緣——做留守學生成長的同行者
一個春天有千萬朵玫瑰,可是,對一朵玫瑰而言,卻只有一個春天。每天我們帶著敬畏之心踏入教室這個神圣殿堂,每時每刻,我們應該銘記:那些學生能和自己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時間相遇,就是一種緣。生命可畏,緣分難求,所以要善待與我們同行的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我對留守學生進行巡訪,及時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tài);學生取得好成績,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的手機就成為學生的“公用電話”。
二、心有靈犀——做留守學生精神的依靠
在每個學生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學生的心同你講的話發(fā)生共鳴,你自身需要同學生的心靈對準音調。尤其作為班主任,要對自己的學生“察言觀色”,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心理變化,都要求本溯源。面對一個處于彷徨狀態(tài)的學生,不要吝惜我們的鼓勵語言,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QQ是我私下與學生相互溝通的有效平臺,對于存在學習壓力的學生進行實時引導;雙休日是學生最寂寞的時候,把學生組織起來召開小型趣味運動會,他們開心地笑了,與教師的心貼得更近了。
三、心中有愛——做留守學生心靈的引領者
有人說沒有愛的教育=折磨一群學生+折磨自己,只要我們的微笑綻放著愛的光芒,我們的目光流淌著愛的溪流,每一個孩子就是快樂的天使。
在班級生活中,要積極營造輕松氛圍,關注學生的快樂有沒有被剝奪,他們的感情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
2010屆楊同學是一個比較優(yōu)秀的男孩。他思維敏捷,說話幽默。但是當男孩子們開始更多關注自己的身高時,他也困惑了。
“老師,從進校到現(xiàn)在,同學們都叫我‘小不點……”
看到這則求助短信,我的回復是:“過早發(fā)育的孩子往往長得不高。正好應了‘后來者居上的道理,所以一點都不必擔憂……”
四、心中有情——做留守學生生活的奉獻者
因為上帝不能到每一個家庭里去,所以創(chuàng)造了母親;因為上帝不能到每一個課堂里去,所以創(chuàng)造了教師。每逢節(jié)假日,是學生最想爸爸媽媽的時候,我出現(xiàn)在他們的身邊,領著學生包餃子,指導學生洗衣服,洗頭,幫助他們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