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韻豐
針對當下網絡時代戲劇批評所面臨的新問題和困境,為期二天的E時代的戲劇批評學術研討會于5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辦。
E時代,學院派戲劇批評依舊是主陣營
戲劇的傳播條件決定了它非大眾藝術,不同于電視、電影,優(yōu)秀的話劇作品受眾群包含更多的是知識分子。胡志毅教授認為,話劇就是給大學以上、經過一些專業(yè)訓練、具有知識底蘊的人來欣賞的。只有這些人才有興趣來看,因為他們至少具有藝術修養(yǎng)。此時,大學學院派就要擔當起意見領袖的責任,發(fā)揮引領的功能。田本相教授對于學院派戲劇批評的特點進行了強調:“學院派戲劇批評要求批評本身是獨立與自由的,要堅持學術性原則,要具有學術和思想深度,講學理。對于學院派來說,戲劇批評與戲劇理論是不能分割的。”董健教授對于目前中國大學里學院派戲劇批評的狀況表示了悲觀的看法,他認為,其整體狀態(tài)和總體特征是虛假與平庸,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混亂與盲目的。這與現(xiàn)在大學的運作模式十分有關。他還認為,“研究戲劇不能從戲劇本身,恐怕要先在歷史文學下功夫”,“對歷史沒有見解的時候,對戲劇看法也不會有見解”。評論家毛時安在會上提出了如今戲劇批評存在“媚俗”與“媚雅”并存的現(xiàn)象。他認為,時代在變化,但戲劇批評的本質不能變化,這本質就是要堅持有學理的支撐,要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立場,要有精神高度。郜元寶教授從“跨界”批評的角度表達了戲劇批評應與文學、詩歌、小說和散文打通,戲劇本身就是綜合性藝術,因此戲劇批評當然也應是綜合性的,不應該關門,與董健教授的觀點相呼應。湯逸佩教授以學院派批評的方式,從戲劇批評理論的角度,以讀者的視角闡釋了戲劇批評的存在滿足了人類天生的批評欲望;批評是獨立的作品,有獨特的內涵,真正好的戲劇批評能帶給讀者獨特的體驗;而在眾多戲劇批評當中有一種專業(yè)角度的批評若能滿足讀者需要,這就與讀者的身份有關;好的戲劇批評應是讀者批評欲望的最好表達,批評需要競爭,需要碰撞才會擦出真理的火花。
與此同時,學院派戲劇批評的標準確立,也值得探討與確認。批評需要標準,尤其在今天這個大互聯(lián)網時代,話語平臺的開放使得“批評”不再是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話語權力,這就更需要對戲劇批評設立一個標準,對于學院派來說,這個標準應仍是我們所接受的完整的戲劇教育帶來的基本理論素養(yǎng),以及避免平庸的藝術趣味。作為學院派,對戲劇藝術需要秉持有價值有深度的審美趣味,這需要大學教育來培養(yǎng)。這又涉及到一個培養(yǎng)人才的問題,如今的大學,在培養(yǎng)學生、開設課程方面,常常忽視理論方面的培養(yǎng)。作為戲劇批評的主陣營,這是需要我們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戲劇批評與戲劇創(chuàng)作本就該相輔相成
針對戲劇批評與話劇創(chuàng)作中“你寫你的批評,我演我的戲劇”這種現(xiàn)象,幾位劇作家從創(chuàng)作者親身體驗的角度,誠懇且不乏幽默地與大家交流了戲劇批評對于創(chuàng)作的影響。劇作家羅懷臻認為,戲劇批評本身是獨立存在的,戲劇批評與戲劇創(chuàng)作是雙向交流的,戲劇批評家通過戲劇作品來建立他們的理論。若戲劇批評衰弱了,那么戲劇創(chuàng)作也一定是衰弱的。劇作家趙耀民直言:“說到批評的期待,盡管是有些個性或個性很強的藝術家說不在乎批評,實際上都在乎。”他提到 “知音”的概念,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好的批評并非盲目表揚更非肆意謾罵,而是能真正理解戲劇,理解創(chuàng)作者,為作品提出具有合理性、有價值建議的批評,這種批評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才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與回報。
劇作家李容談到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對于“押沙龍在1966”現(xiàn)象的回應,他認為,今天好多人都已不再關心“押沙龍”,原本“押沙龍”的橫空出世應達到一個遍地都是“押沙龍”的效果,但連最應聽取這類批評和做出改進的單位、個人都已不再理他,上海戲劇界又面臨一次失聲。“押沙龍”需要有人與他對話,否則就變成自娛自樂,這是戲劇批評的悲哀。作家王安憶開門見山地提出“沒有劇目,談何批評”這一觀點。批評的問題關鍵在于創(chuàng)作。她也表達對“押沙龍”的欣賞,這類完全獨立的劇評人或許是將來戲劇批評發(fā)展的方向。
對于戲劇創(chuàng)作者來說,好的批評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戲劇理論知識基礎,關注戲劇創(chuàng)作,具有豐富的觀劇經驗,能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進行真誠、客觀的平等對話??陀^地說,戲劇批評應直接影響著戲劇創(chuàng)作??煞从^當下,面對專業(yè)戲劇批評的失語,各種“圈子”評論、“關系”評論等都使專業(yè)戲劇批評正逐漸偏離批評的原則,正被邊緣化。在E時代網絡自媒體平臺日益活躍的趨勢下,批評的主體逐漸轉移到了匿名網友身上,碎片化、情緒化的吐槽式戲劇點評占多數(shù),這對于戲劇創(chuàng)作來說十分不利。創(chuàng)作者無法得到有效、有價值的意見回饋,長久以往,戲劇批評與戲劇創(chuàng)作之間的溝通斷裂,會影響創(chuàng)作者對作品的藝術判斷,從而影響到對觀眾的文化價值觀念傳播。
媒體視角,觀眾需要怎樣的戲劇批評
縱觀歷史,媒體總是依附著科技而跟進,印刷術的發(fā)明、影像技術的出現(xiàn),到如今E時代網絡的普及,媒體成為無處不在的信息渠道?!段膶W報》總編陳歆耕提出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戲劇觀眾,在E時代從何處獲取一部觀賞好劇的專業(yè)而權威的資訊?”該問題的訴求便是,如何建立E時代獨立戲劇評論的平臺。其中兩個關鍵詞值得強調,一是獨立,一是平臺。無獨立,則無以建立戲劇評論的公信力。這觀點表達了戲劇批評以及戲劇批評家的獨立精神都需要有合適的平臺,兩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戲劇有所發(fā)展。
《上海戲劇》副主編張文軍談到,近兩年上海媒體生存狀況受網絡影響較大,E時代對傳統(tǒng)媒體可能是一個災難性時代,而《上海戲劇》則在E時代找到了自己的新大陸——發(fā)展網絡作者,內容為王。不過網絡評論雖豐富精彩,但學院派的戲劇批評畢竟是整個戲劇批評的基石,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代表著戲劇批評的水準。
《文藝報》徐健提出了戲劇批評的問題所在,源于對話不暢,批評者需要走進現(xiàn)場,關注劇場里發(fā)生的一切?!缎旅裢韴蟆分旃庹劦胶玫膭≡u要符合觀點明晰、邏輯分明、自圓其說,要有多元的美學風格和啟蒙意識,讓觀眾知道真正的美是什么?!稏|方早報》潘妤也表示作為媒體平臺,是非常歡迎大家來稿,期待好的戲劇批評。endprint
會中一直被提及卻從未露面的“押沙龍在1966”也“參與”到了這次研討中,“押沙龍”的出現(xiàn)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以及批評家的欣賞,甚至有輿論提到“上?,F(xiàn)在就只有一個劇評人,就是押沙龍”。她始終以匿名的方式,作為典型的E時代自媒體代表在公眾平臺上發(fā)表劇評,這一次她也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戲劇如今已成為了人們可以輕易消費的商品,劇評的職能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導購指南”,是一種“中等批評”,如今的劇評需要“直面觀眾,以更平等的方式與觀眾分享觀劇經驗和審美感受”。她借用了“樹頂”的說法提出劇評人應引導觀眾學會欣賞各類好的作品。同時,她將劇場實踐參與者分為投資人、創(chuàng)作者、學者、觀眾、劇評人,其中劇評人應是一名合格的觀察者。而這五類人之間的對話在她看來根本不成立,這就是目前戲劇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現(xiàn)狀。但她也認為,只要積極行動,未來總是會好的。從傳統(tǒng)媒體到自媒體,針對如今的戲劇批評現(xiàn)狀,媒體嘉賓們都提出了非常中肯并具有價值的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議在邀請了國內眾多知名學者與創(chuàng)作者的同時,還通過征稿的形式向全國范圍內相關專業(yè)的博士生們征集了不少論文,同時也邀請到這些博士生們在上海戲劇學院紫藤廬舉行了一場“E時代的戲劇批評”學術研討會博士論壇。其中有不少針對網絡自媒體時代戲劇批評的新特征做出概括的文章,其中,臧保云就將E時代戲劇批評特征歸納為:“感性體驗和通俗化表達”,“對抗和調侃”成為網絡批評的一種話語姿態(tài),“演、談互動”促使當代戲劇理論重新構建。張曉鷗則以大量的用戶數(shù)據作為論據來說明社交媒體時代戲劇批評的互動式、碎片化、輕闡釋等等特點。吳彬以歷史上的劇團作為案例,從傳統(tǒng)戲劇批評的角度來討論戲劇批評與劇場實踐之間的互動關系。還有從地域角度對省市戲劇評論的生態(tài)討論。最后,還是回歸到一個問題上,戲劇批評需要戲劇理論。周夏奏引用周寧教授關于目前國內理論研究現(xiàn)狀的觀點——“二十年前的老人物,談著二十年前的老話題”,老人物、老理論、老問題。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必須提出新問題、亮出新觀點、成為新銳力量。就當前戲劇批評來說,若要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依靠新問題(國內戲劇實踐)與新方法(國外前沿理論),這就對青年學者們做戲劇批評提出了更高的理論要求。
最后,田本相教授與丁羅男教授為E時代的戲劇批評學術研討會做了學術總結,對當下戲劇批評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首先是對批評現(xiàn)狀的反思,許多嘉賓都對當前批評現(xiàn)狀不滿意,其中大家有共識的便是專業(yè)批評的失語、軟弱、被邊緣化。與上世紀80年代戲劇批評活躍的局面相比,如今的專業(yè)批評確實在衰退。關注戲劇現(xiàn)實和當下,走進劇場,這是每一位從事戲劇,不管理論研究還是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都該注意的問題。其次,針對E時代網絡批評新特點,發(fā)言嘉賓對這類吐槽式批評表示擔憂,但由于網絡的極速更新特點使得它也具備了自動過濾的功能。此次會議最重要的話題,也是會議最終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專業(yè)批評有何作為,接下來我們怎么辦?”在這里,引用宋寶珍研究員的一段話:“理想狀態(tài)的戲劇批評,應當具有精神內涵、思想建構、美學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建作用,學院派的文本解析,劇藝派的演出評鑒,微博、微信派的酷評短語的交互共生,顯然有助于構建多元化、多層級、包容性、互動型的戲劇批評空間,各路聲源有序、有效發(fā)聲,從而匯成一部宏大優(yōu)美的交響曲?!睉騽∨u,說到底還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只要動手寫,或許就會離這個理想狀態(tài)的戲劇批評越來越近,光說不動手參與,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批評家、創(chuàng)作者、媒體,三方的平等對話與交流使得戲劇批評不再是批評家的自言自語,戲劇批評在E時代,變得更為多元。面對當下國內戲劇批評所面臨的困境與尷尬,這次會議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提出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的平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許,這次會議將成為戲劇批評新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至少,它讓我們正視自己,直面戲劇批評所面臨的窘境而無法自安。那面對這些問題,你準備好了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