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泥塑文化,是泥土的升華,是水火土的造物。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人們在大自然生活中,學會利用泥土造物、改變生活和世界。歷經數百年泥塑依然保留著他的原始風貌,或鄉(xiāng)土,或洋化,依然是泥土藝術造物,十足的鄉(xiāng)土韻味。
走進馬諾特“泥蟬坊”的泥塑作品,突然有一種回歸了自然的感覺,鄉(xiāng)土氣息十足,很是純樸、自然。
馬諾特的泥塑作品大都是山地民間生活題材,有展現房屋院落格局、民俗演奏、日常生活的,也有展現青年男女瞬間性情嬉戲和老夫老妻相濡以沫的。盡管他們年齡參差不齊,但他們臉上的“滄桑”盡顯農民生活的厚重。裝束上以地方特色為主,免襠褲、大耳帽;年長或年青,一色的古樸或慵懶之氣;青壯年男女性情生活,或潑辣、或憨厚。面對這樣作品,感覺表達的準確又不露聲色,讓你凝視思索半天后,豁然心領神會,不禁唏噓嫣然。讓你仿佛置身于武士陣,威嚴壯觀。仔細看來,車馬、壯漢、老人、兒童、動物,有濃厚的生活景象,盡顯鄉(xiāng)土藝術。
站在這些作品面前,感受到的是鮮活的鄉(xiāng)土生活。鄉(xiāng)土生活如此之近,如此之遠!
馬諾特,出生在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zhèn)輝嶺村,輝嶺村原“泥蟬坊“的主人叫馬志國,從小就跟著奶奶做泥人,七十載不得偷閑。據馬志國的傳人馬諾特介紹說: “清末,一個天津來河北省曲陽縣逃難的人,在鎮(zhèn)輝嶺村落了戶,教會了當地人做泥人?!瘪R志國的祖上就學會了這門手藝,一直流傳到今。
馬諾特從青年時期跟著父親馬志國學會了泥塑技藝。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各種文化藝術思潮蜂涌畢至,歐化的,傳統(tǒng)的,歐化與傳統(tǒng)改良的,一時讓馬諾特陷入創(chuàng)作定向迷茫中。到底是學洋味的題材還是繼續(xù)自己的鄉(xiāng)土題材作品呢?
為了尋找更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技藝,馬諾特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進修,博覽藝術史,專心向老師求教,取材與選題大有進步。接著,一系列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作品應運而生,得到老師的好評和業(yè)界認可。
據了解,馬諾特的泥塑制作技藝流程大致分為幾個步驟:取土、和泥、搟泥、捏泥人兒、精雕、細刻、修整、出窖、精選泥人。
“泥蟬坊”的泥人兒,與外地的不同,取材都是村中的老人和孩子形象。他們的作品惟妙惟肖、千姿百態(tài),造型中透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地域藝術魅力。馬諾特稱: “為使泥塑藝術得到傳承和發(fā)揚,讓更多的山外人了解山里人的生活狀態(tài)。2010年他和父親在家中開辦了“泥蟬坊”泥人作坊,做一些泥人出售,很受當地人的喜愛?!?/p>
近幾十年來,曲陽人將定瓷、雕刻(含影雕)、泥塑這三項古老文明,歸集于城南“雕刻城”中,使這些傳統(tǒng)工藝相互借鑒,相映共融,枝繁葉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