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良+溫彬彬+張金梅
摘要:目的 觀察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某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并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 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8例搶救成功,成功率為85.7%(18/21),另有3例搶救無效死亡?;颊呤中g后的心輸出量、中心靜脈壓以及肺動脈楔壓等指標均優(yōu)于手術前,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且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臨床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因為冠狀動脈持久、急性缺血缺氧,繼而所導致的心肌壞死,可引發(fā)一系列的疾病,例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1]。近年來,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治療手段與方式進行探討,是極為有必要的。筆者將對某院所收治的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為(65.7±3.4)歲。實施急診PCI、溶栓失敗者12例,溶栓之后實施挽救PIC失敗者9例,急性心肌梗死到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時間為5~14h,平均時間為(6.54±1.71)h;手術前患者的平均EF值(左室射血分數)為(0.35±0.14)%。在手術前對患者放置漂浮導管。術前,有11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血壓,5例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2例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心功能分級:8例為Ⅲ級,13例為Ⅳ級。
1.2方法 對21例患者均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治療。迅速全麻氣管插管,并對其放置漂浮導管,正中切口進胸,實施OPCABG(停跳冠脈搭橋術),在血管活性藥物亦或者是IABP的支持之下,同時進行分組取內乳動脈(橈動脈)、大隱靜脈[2]。在此過程中,實施體外循環(huán)下冠狀動脈搭橋的病患,必須盡可能快的構建體外循環(huán),之后分組取大隱靜脈亦或者是內乳動脈。有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1例急性心包填塞患者,并未進行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的取出操作。此外,2例實行小切口取內乳動脈。針對體外循環(huán)的心肌保護,一般采取常溫血液灌流,其操作方式為經由主動脈的根部,在共同輔助之下,實施橋灌;在復跳之前,持續(xù)主動脈根部溫血灌流[3]。吻合血管,最初應保證梗塞有關血管的吻合,之后保證其他主要血管的吻合,針對遠端吻合口,采取7-OProlene連續(xù)吻合,而近端吻合口采取6-OProlene進行連續(xù)縫合在升主動脈。其中,有1例患者的升主動脈存在較為嚴重的鈣化情況,因而,在兩根近端和左側內乳動脈實施"Y"行吻合。1例患者的右冠狀動脈出現撕裂,對此予以小切口不停跳,右側內乳動脈和右冠狀動脈吻合。在手術中采取IABP,且利用合心爽與硝酸甘油,抵抗橈動脈痙攣,通常情況下,所選擇的藥物為如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藥物,并且還必須放置臨時起搏導線,做好止血處理[4]。
在手術結束之后,必須采取TTFM(瞬時測血流量技術),對患者血管橋的流量、吻合口質量等情況進行準確的判斷,且依據數據變化與波形情況,予以相應的處理措施。在圍手術期間,應當對患者各個臟器的功能指標、心肌酶改變等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與監(jiān)測,且對其使用適量的血管活性藥物,例如腎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等。
1.3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效果分析 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8例搶救成功,成功率為85.7%(18/21),另有3例搶救無效死亡,其中有1例手術中探查發(fā)現是左室高側壁破裂,經修補無效后最終死亡;1例為手術后發(fā)生低心排繼而引發(fā)死亡;1例死于腎功能不全且并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組患者手術后放置IABP的時間大約在30~46h,機械通氣時間大約在8~23h。之后,對18例患者進行隨訪,時間為4年,在隨訪過程中,發(fā)現有1例患者于手術后3個月反復發(fā)生心力衰竭的癥狀,并且其EF值為40%,還有2例患者在手術后2個月出現二尖瓣關閉不全與功能性室壁瘤,心功能降低,通過對癥治療之后,病癥有所好轉。
2.2手術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標情況分析 見表1。本組患者手術后的心輸出量、中心靜脈壓以及肺動脈楔壓等指標均優(yōu)于手術前,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注:*與手術前相比,P<0.05。
3 討論
所謂的冠狀動脈搭橋術,是一種心肌血運重建術,指的就是于冠狀動脈狹窄的遠、近端之間,構建一條通道,以便讓血液繞過狹窄的部位,繼而抵達缺血的心肌,最終實現緩解心肌缺氧、缺血癥狀的目的[5]。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冠狀動脈搭橋術,具有極為重大且現實的意義,具體表現為:①經由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絞痛的發(fā)作次數,進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②能夠緩解由于心肌梗死而造成的心力衰竭;③能夠預防猝死,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
有研究指出:可采取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進行治療,且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的結果同樣證明這一論點,即對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予以治療,18例搶救成功,手術治療的成功率為85.7%,并且其手術后的心功能指標明顯優(yōu)于手術前,差異顯著,這一結果與黃明君等[6]人的研究結果相符。
為了確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效果,應注意以下事項,即:①若決定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那么必須依據患者的血液動力狀況,科學運用血管活性藥物,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對其給予IABP支持。在體外循環(huán)準備好的前提之下,盡量實施心臟不停冠狀動脈搭橋術,這能降低體外循環(huán)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破壞對凝血系統(tǒng),繼而避免手術后的出血。②IABP能夠提升心臟的舒張壓,改善微循環(huán)功能,提升冠脈血流量,且使左室收縮期后負荷下降,繼而控制心肌需氧量。因而,對大面積心梗且并發(fā)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的患者,亦或者是發(fā)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應當及時使用IABP。③因為大隱靜脈取材較為方便、快捷,在構建體外循環(huán)的過程中能夠同時進行,因而成為急診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首選,然而有研究指出:動脈橋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因而建議在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時,盡量選用動脈橋。若循環(huán)不穩(wěn)定,必須及時構建第一根血管橋,以使循環(huán)穩(wěn)定,且搶救心肌,從而保證手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且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魏春燕,吳秀霞,武茜,等.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應用[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3):16-17.
[2]李娜.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24例術后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3):72-73.
[3]史莉萍,李鴻麗,鄭玉環(huán)等.對AMI患者行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護理[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7):133-134.
[4]鄭敘鋒,孔燁,謝靜等.急診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搭橋術7例分析[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2):163-164.
[5]曹向戎,張富恩,孫廣龍,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亞急性心臟破裂的外科治療[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3,33(12):1099-1102.
[6]黃明君,徐敬,舒禮良,等.急診冠狀動脈搭橋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38(21):29-31.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