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 杜任飛 梁旭光
[摘要]目的 比較顯微手術夾閉及血管栓塞術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2013年1月—2014年12月該院收治的60例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行顯微手術夾閉治療,對照組行血管栓塞術。比較兩組的手術情況、治療效果和格拉斯評分。結(jié)果 觀察組各項觀察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顯微手術夾閉治療腦動脈瘤具有血管栓塞術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仍是經(jīng)典治療方法。
[關鍵詞]腦動脈瘤;顯微手術夾閉;血管栓塞術;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3(c)-009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icrosurgery clip and vascular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eurysms were chosen in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et of treatmen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microsurgery clip, the control line vascular embolization.Comparing the situation of surgery in two groups, treatment effect and GC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index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 Microsurgery clip had a better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ment of brain aneurysm,wa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Brain aneurysm; Microsurgery clip; Vascular embolization;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顯微手術夾閉治療是腦動脈瘤治療的金標準,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發(fā)展,血管栓塞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關于兩種治療方法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也成為醫(yī)學研究的一個熱點[1-2]。該研究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實際應用體會,就此發(fā)表看法,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該院收治的60例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45~78歲,平均(59±3.3)歲,病程1~12個月,平均(5±0.3)個月;術前Hunt-Hess一級5例,二級7例,三級12例,四級6例。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44~80歲,平均(60±2.1)歲,病程1~13個月,平均(5±0.5)個月;術前Hunt-Hess一級7例,二級5例,三級13例,四級5例。兩組均無相關手術禁忌癥,基本資料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行顯微手術夾閉治療;患者行全身靜脈麻醉,術前固定好患者頭部,采用甘露醇降壓,在顯微鏡條件下行側(cè)裂池解剖,打開視交叉池,釋放腦脊液緩慢,使腦組織回縮,待動脈瘤充分暴露后即可采用瘤夾夾閉瘤頸[3]。
對照組行血管栓塞術:患者行全身靜脈麻醉,術前行全腦血管造影,明確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狀、交叉充盈代償情況等;然后借助Seldinger技術經(jīng)股動脈行穿刺插管及放置動脈鞘,再根據(jù)動脈瘤大小選擇合適的微導管、電解可脫性彈簧圈,并將電解可脫性彈簧圈填入動脈瘤,在全腦血管造影填塞效果滿意后即可結(jié)束手術[4]。
患者術后均采用支架輔助栓塞術后應用抗凝藥物治療,并根據(jù)實際情況行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
1.3 療效觀察
比較兩組的手術情況、治療效果和術后格拉斯評分。
手術情況包括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
治療效果包括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內(nèi)容。其中,臨床療效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分為治愈、有效、無效三類,治愈: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動脈瘤消失或基本消失,神經(jīng)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為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好轉(zhuǎn),動脈瘤體積較術前縮小50%以上,神經(jīng)功能顯著改善;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zhuǎn)或惡化,動脈瘤體積較術前無異或增大;臨床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5]。
根據(jù)格拉斯昏迷評分量表得出格拉斯評分,分值15分為正常,分值12~14分為輕度昏迷,分值9~11分為中度昏迷,分值在8分以下為重度昏迷,分值越低患者的意識障礙越嚴重,預后也就越差[6]。
1.4 統(tǒng)計方法
相關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軟件分析,比較中,計量資料均取平均值,且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進行c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jié)果
2.1 手術情況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平均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效果
觀察組臨床治愈12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且治療期間僅有1例患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觀察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率與對照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術后格拉斯評分
觀察組術后平均格拉斯評分為(14.5±0.5)分,且以輕度昏迷患者居多,輕度昏迷患者共23例,占比76.67%。對照組平均格拉斯評為(11.9±0.8)分,輕度昏迷和重度昏迷患者所占比重相當。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腦動脈瘤是神經(jīng)科常見顱內(nèi)疾病,可分為囊性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兩類,可見于任何年齡段,多發(fā)于40~60歲的女性,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致殘率和復發(fā)率,宜及早診斷,盡早治療[7]。其中,囊性動脈瘤是因外傷、感染、血流動力學異常等因素導致動脈剪力損傷,致使動脈或動脈分叉處管壁發(fā)生變性,形成的局部囊性膨出病癥,梭形動脈瘤則是因動脈硬化導致動脈局部梭形擴張的病癥。目前腦動脈瘤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臨床普遍認為與先天性因素、動脈硬化、感染、創(chuàng)傷等因素有關,患者臨床多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大汗、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意識障礙等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以及為單側(cè)眼瞼下垂、瞳孔散大、輕微偏頭痛、眼眶痛等局灶癥狀[8]。臨床對腦動脈瘤的治療以防止動脈瘤二次破裂、腦血管痙攣以及降低致殘率、死亡率為目的,治療手段包括保守治療、傳統(tǒng)開顱術、顯微手術夾閉治療、血管栓塞術治療等[9-11]。其中,保守治療旨在防止再出血和控制痙攣,適用于不適合手術或不耐受開顱的患者、診斷未明的患者、拒絕手術的患者、手術失敗的患者,也可作為手術治療前后的輔助治療手段;傳統(tǒng)開顱術的創(chuàng)傷大,不能徹底清除蛛網(wǎng)膜下腔積血,術后腦血管痙攣、再出血的發(fā)生率較高,預后差,仍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顯微手術夾閉治療、血管栓塞術治療均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等優(yōu)點,在降低患者臨床死亡率、致殘率、改善預后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行血管栓塞術治療后,患者再出血率和復發(fā)率相對較高,且治療中所使用的材料可引起較多的并發(fā)癥;而顯微手術夾閉治療則較好地克服了血管栓塞術的這些不足,并且顯微手術夾閉治療過程中視野清晰,可清楚地觀察到腦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分支,手術準確性和安全性較高,即使是最大直徑低于3 mm的動脈瘤也可考慮采用顯微手術夾閉治療[12-15]。在該研究中,采用顯微手術夾閉治療的腦動脈瘤患者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格拉斯評分等手術情況、近期療效和預后評價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采用血管栓塞術治療的患者。由此可見,顯微手術夾閉治療腦動脈瘤具有血管栓塞術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仍是經(jīng)典治療方法,臨床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選擇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鈞濤,呂艷霞,王輝,等.外科手術和介入療法治療老年動脈瘤患者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17):150.
[2] 何建軍,佘曉春.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30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3):544.
[3] 董全永.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探[J].中外醫(yī)療,2013(23):89-90.
[4] 廉英明.顯微手術夾閉聯(lián)合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402-4103.
[5] 吳京,吳中學,劉愛華.顱內(nèi)動脈瘤栓塞治療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4,11(5):391-392.
[6] 王震.43例介入術治療在腦動脈瘤治療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5):87-88.
[7] 鮑慶華,臧衛(wèi)東.頸內(nèi)動脈-后交通動脈瘤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內(nèi)栓塞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9):71-72.
[8] 杜士剛.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腦動脈瘤臨床分析[D].吉林:延邊大學,2014.
[9] 陳志勇,劉琴,喻軍華.顱內(nèi)動脈瘤顯微手術療效和策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19):97.
[10] 殷卓琳.論腦動脈瘤早期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療效評價[J].中外醫(yī)療,2013,(33):81-82.
[11] 孟拓.80例顱內(nèi)動脈瘤的顯微手術和介入治療效果的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6):196.
[12] 周波,游潮.顱內(nèi)未破裂動脈瘤的治療現(xiàn)狀[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3):160-163.
[13] 曹玉福,王瑞恒,楊剛志,等.顯微手術治療顱內(nèi)前循環(huán)動脈瘤[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3):135-137.
[14] 簡國慶.血管外顯微手術及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治療顱內(nèi)前循環(huán)破裂動脈瘤的療效與并發(fā)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3):63-64.
[15] 文紅波,楊煉球,孫學志,等.顱內(nèi)動脈瘤的顯微手術和血管內(nèi)栓塞治療的療效分析[J].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2011,38(4):310-313.
(收稿日期:2014-1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