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
摘要:繪本作為小學低段的首選讀物,其對于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國現(xiàn)階段的繪本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不少誤區(qū),這將嚴重制約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對于小學低段教學繪本教學的誤區(qū)及其成因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這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繪本教學;誤區(qū);成因
繪本又被稱為“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指圖文并茂的書,其不僅具有生動形象的圖畫,還包含著深刻的羽翼,這樣將大大地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此外,小學低段的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很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這樣的背景下,繪本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小學低段學生的首選閱讀教材。但是由于繪本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這致使繪本教學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學作用?;诖耍瑸榱嗣鞔_繪本教學的目標和原則,本文就小學低段繪本教學的誤區(qū)及其成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希望給后續(xù)研究和應用提供借鑒。
1 小學低段繪本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1.1 繪本閱讀=集體面試
通常而言,一個好的繪本除了包含精美生動的畫面之外,其還包括一個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經(jīng)久不衰的永恒主題。但是在實際的繪本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師急功近利且好高騖遠,在沒有斟酌教育方法正確性的前提下,為了可以使學生在繪本閱讀中有所收獲,而將提問貫穿于學生閱讀繪本的整個過程中。在一連串的“你懂得了什么?”“你從這一段了解到什么”“為什么會這么做?”等問題下,教師也僅僅使提問停留于表面上,而并沒有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繪本所描述故事的深刻含義。此外,學生在教師一連串的提問下,只顧著找尋教師提問的答案,而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這篇繪本故事所體現(xiàn)出的深刻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將嚴重影響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
1.2 繪本閱讀=識字朗讀
繪本通常具有語言簡練、圖畫精美的特點。這就致使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將繪本作為學生識字和朗讀訓練的平臺和工具。這些老師自認為這種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也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的能力,尤其是對于學生的詞匯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卻沒有考慮學生在識字、朗讀的要求下會有很大的壓力,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考慮繪本本身的內容,這讓繪本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因此,教師這種看似培養(yǎng)學生識字、朗讀能力的做事,實際上已經(jīng)嚴重背離了繪本教學的初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3 繪本閱讀=講故事
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教師認為繪本是須要讀給學生聽的書。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他們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扮演繪本朗讀者的角色,為學生們進行繪本的朗讀,而朗讀完畢后就算課堂任務結束了。學生在這種不指導、不點撥和不啟發(fā)的教學環(huán)境下,很容易出現(xiàn)對于課堂的厭煩、排斥,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下降,甚至還可能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把自己對于繪本的理解講授給學生,但是沒有添加任何閱讀方法的指導,而是直接講給學生。這樣的繪本教學方式也沒有起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4 繪本閱讀=看圖說話
教師在開展繪本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繪本具有圖文并茂的特征,教師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通常會讓學生對于繪本上的圖畫進行認真的觀察,然后教師根據(jù)繪本的內容為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回答。這樣一來,繪本中的各類生動形象的圖畫成為了教師授課的主要內容。而當我們在看到繪本中所展示的各類惟妙惟肖的精美圖畫的時候,教師會自然而然地想要針對這些圖畫來為學生提出問一些問題,從而讓學生對于圖畫也進行仔細地觀察和品味。但是久而久之,繪本閱讀實際上就慢慢地轉變?yōu)榭磮D說話。這樣一來,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觀察,而不能充分地發(fā)揮自主性,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發(fā)展,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小學低段繪本教學存在的誤區(qū)的原因
2.1 繪本選擇不精
就書店中的繪本種類而言,其總數(shù)要超過200多種。由于繪本種類多、數(shù)量大,選擇的余地大,故在選擇繪本的時候,也面臨著很大的選擇問題。部分教師為了降低選擇繪本的難度,在選擇繪本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跟風現(xiàn)象,即自身周圍對于哪本繪本討論的比較多就選擇哪種繪本。這樣一來,教師根本沒有考慮所教學生的實際需求,這對于學生實際的發(fā)展將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下面就具體實例對這一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例如,繪本《媽媽心·媽媽樹》出自我國著名的繪本作家方素珍,其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小學生不想因為上學而離開媽媽,而媽媽通過自己的“心”來不斷地鼓勵孩子,讓其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上學。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感情,很有深意,并且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但是如果將這樣的繪本來給學生上,那么其首先就會失去了其所要表達的人文意義——勇敢上學。其次,將這種繪本講給學生,只會讓學生感覺到幼稚。最后,如果教師想從繪本的文字入手,來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這對于低段學生而言,又會顯得有些太難。因此,為學生選擇合適的繪本是教師的首要任務。
2.2 繪本解讀不夠
繪本是集圖畫與文字說明為一體的課本,其中圖畫起到主要說明的作用,而文字只是起輔助作用,即起到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的作用。而要想真正地看懂繪本,明白繪本作者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僅通過文字的表述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有所了解和感悟。這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在語文學習中常用的“習文本之前能解文本之意圖”的教學方法,也正是由于這種“推波助瀾”的學習方法,使我們可以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刻。下面就具體實例對這一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例如,繪本《我爸爸》出自國外著名的繪本作家安東尼·布朗之手,這篇繪本描繪的非常感人,但是要想讀者深刻地感受當中的思想感情,就首先必須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詳細的了解。如所有的圖畫當中爸爸都是穿了同一件格子上衣的原因:有的學生可能認為爸爸變成了馬的爸爸,這就是由于學生對于繪本背后作者的實際故事不了解的緣故。而畫面中每一次格子上衣的出現(xiàn)實際上都是作者對爸爸的緬懷和思念。全文的情感由“我爸爸”到“我愛爸爸”,再到“爸爸愛我,我愛爸爸”,實現(xiàn)了情感的高度升華,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強烈的親情。
2.3 教學流于形式
就教學流于形式的具體內容而言,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學手段雜糅,下面就這兩方面的具體內容進行闡述。
(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師開展繪本教學的最終目的實際上就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其他一切有關的教學活動,如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的設計等都須要圍繞著這個教學目標來開展。如果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將根據(jù)共享“語文味”方面來設計教學手段,相信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只要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抓住語文味”這兩個方面入手,繪本教學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2)教學手段雜糅。繪本教學與平時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不同,后者由于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實踐應用和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體系。而繪本教學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故其沒有一套固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也致使各個學者各持己見,對于哪種教學方式更好則無從著手。基于此,教師就很自然將語文閱讀中的教學手段引入繪本教學中,如讀寫結合法等。這樣讓本應充滿童趣的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
總之,讓每一個小學生愛上閱讀,是每一個教師的教學目標。為了確保繪本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應用,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并對現(xiàn)有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進和完善。此外,還需要針對繪本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列誤區(qū)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辦法。相信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郭莉.小學低段繪本閱讀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3,12 (31):21-22.
[2]汪琦.小學低段繪本教學誤區(qū)分析及歸因[J].教育藝術,2013,18(12):139-140.
[3]鄭月瑛.小學低段繪本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24(10):115-116.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