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在2014年12月19日的《解放日報》上撰文介紹說,乾隆十二年,清廷曾經(jīng)下過這樣一條禁令,禁止福建的工匠建造一種“桅高篷大,利于走風”的新船,因為它速度太快,不利于水師稽查管理。早在公元2世紀我國就能造出十丈樓船,可到18世紀只能建造被西方人嘲笑的小船。其中自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清廷的上述決定,無疑讓后人窺我國古代造船業(yè)落后緣由于一斑。所謂“不利于水師稽查管理”,是“懶政”借口。因為只有稽查管理的對象不變、內容不變、方法不變,自己才能圖方便、享輕松。對于清政府來說,無論福建的工匠還是其他做航運生意的商人,都屬于自己的管理稽查對象。既如此,那么真理就在我清政府手里,我可以任意擺布你。在清政府如斯“霸政"下,新船還能有生存的空間嗎?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就是管理者的職責。拒絕接納,恰恰就是“僵政”的表現(xiàn)。清朝造船業(yè)、航運業(yè)之停滯不前,也就可想而知了。懶政、霸政、僵政,對事物發(fā)展的影響當是深遠而巨大的,其影響何止在清代?其輸?shù)舻挠趾沃怪皇秦敻缓图夹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