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萍
摘 要:與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能力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未來成長,對于他們當下的生活和學習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針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展開論述。
關鍵詞:幼兒;同伴;友好相處;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4-0045-01
現(xiàn)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在家庭當中儼然就是“小公主”“小皇帝”,爺爺奶奶疼,爸爸媽媽愛。這種情況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與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他們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當中往往會產生很多矛盾。那么,究竟如何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能力呢?
一、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相關研究表明:現(xiàn)在的學生之所以會產生交往障礙,主要是因為他們與同伴之間的交流過少,從而造成很多學生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诖朔N情況,幼兒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與同伴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交流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友好交往能力。例如,現(xiàn)在的班級內往往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劃分,小組內的同學在一起進行玩耍和學習。這種小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學生與同伴之間交往的范圍,對于他們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為了給小朋友們提供更多的交流和相處機會,可以打亂班級內的小組組成,讓不同的孩子組成一個全新的小組。這樣,小朋友們就需要重新與小組內的同學建立和諧的關系,在無形中也就提高了他們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之余,經(jīng)常組織小朋友們進行口語交流,組織他們一起游戲,通過這樣的活動,小朋友們得到了更多與其他同伴之間交流和相處的機會,他們的友好相處能力也逐步得以提升。
二、教給學生友好相處的方法
友好相處對于初涉世事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需要教師的指導,需要教師教給他們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我們要經(jīng)常教給小朋友們一些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方法,在長期引導之下,班級內學生與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能力也得以普遍提升。例如,一次班級內有兩名學生爭吵起來,我問其原因才知道:原來他們是為了一個玩具而發(fā)生了爭吵。兩名小朋友都要玩這個玩具,爭執(zhí)不下最后還大打出手??吹酱朔N情況,我并沒有直接批評他們,而是意味深長地說:“學會與人分享是一個良好的品格,你們從小就要養(yǎng)成這個品格。這個玩具本來大家可以一起玩的,只有一起玩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試想一下,如果這個玩具只有你自己玩,而不能與人分享,那么你會感覺到快樂嗎?”聽到我這樣說,兩名學生似乎已經(jīng)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他們一致表示今后絕對不會這樣了,并當眾握手言和,一起開心地玩起了玩具。除此之外,還要教會學生懂禮貌。向別人提要求的時候要有禮貌。例如,“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你的玩具可以借我玩一下嗎?”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的時候要說對不起等。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也需要方法。因此,我們幼兒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必須教授給同學們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升班級內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
三、動用家庭的力量有效提升
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僅憑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動用家庭的力量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如今,家園共育似乎已經(jīng)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也需要家園共育。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的方式與家長們一起交流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能力的方法。指出學生在與同伴之間相處所存在的問題,要求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予以重視,運用有效的方法來提升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例如,家里來了小朋友,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因為某事發(fā)生了爭吵,此時家長應該及時介入,教給孩子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方法,引導他們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另外,還可以建立家長QQ群,在QQ群中經(jīng)常和他們一起交流經(jīng)驗,交流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能力的經(jīng)驗和所得。在我的帶動和引導之下,班級內幾乎所有學生家長都對孩子的友好相處能力予以足夠重視,家園共育的力量在此處也得以充分顯現(xiàn)。家庭教育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有人曾經(jīng)說過:父母是幼兒最早的啟蒙老師。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予以足夠的重視。相信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之下,學生與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能力一定會得以有效提升。
四、結語
培養(yǎng)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近年來,我不斷對該課題進行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本文當中所提出的幾點策略,經(jīng)過實踐驗證,確實可以提高學生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池麗萍,安靜.社交退縮與非退縮幼兒心理理論的比較研究[J].心理研究,2009(02).
[2]袁春燕.齊抓共管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J].現(xiàn)代閱讀,2013(03). [3]陸倩.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2012(04).
[4]李燕飛.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四原則”及運用[J].時代教育,2014(14).
[5]潘建濱.在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中我們與孩子一起走進文明禮儀[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