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性、公共領域、市民社會是哈貝馬斯公共性思想的重要概念。公共性是公共領域、公權領域的屬性或原則,更是其價值旨歸,市民社會是公共領域得以產(chǎn)生的前提和基礎,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權領域之間的一個界域,有自身的要素和外在形式,是具有自身獨立性的一個領域。
【關鍵詞】哈貝馬斯 公共性 公共領域 市民社會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01-03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為德國思想大師哈貝馬斯于1962年所寫,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公共性、公共領域、市民社會等如今在不同語境中、不同層面上被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它們的原初含義。重新厘清這些概念的原初含義,對于我們系統(tǒng)全面地理解哈貝馬斯的公共性思想,并深刻洞察當今社會的公共性訴求是有所助益的。
一 公共性與公共領域
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哈貝馬斯承認,“公共”概念一直并不明確,它在不同的時代被人們用不同的詞語來代替?!霸谟?,從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公共’(Public)一詞,但到當時為止,常用來代替‘公共’的一般是‘世界’或‘人類’。同樣,法語中的‘公共’(Le Public)一詞最早也是用來描繪格林字典中所說的‘公眾’,而‘公眾’一詞是18世紀在德國開始出現(xiàn),并從柏林傳播開來的;到這個時候為止,人們一般都說‘閱讀世界’,或干脆就叫世界(今天來看就是指全世界)。”可見,“公共”本身是一個十分含混的用詞,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意指不同,呈現(xiàn)出一個跨度,它有時指“世界”“全人類”,有時指“公眾”,后者的范圍顯然很籠統(tǒng);“公共性”也顯然很難界定清楚,而且它非常抽象,必須借助于“公共領域”來加以說明。
因此,哈貝馬斯說:“公共性本身表現(xiàn)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立的?!边@個表述讓人誤認為哈貝馬斯籠統(tǒng)地主張公共性就是公共領域,實則不然。公共領域只是公共性的實踐場域,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首先,它是公開的,即所有人都可以進入而不被排斥于外;其次,它是關系到公眾的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價值的;最后,它是帶有顯著的批判功能的,是基于理性的認知和交流的,它所借助的工具往往是大眾傳媒,通過批判性維護自身的公共性。哈貝馬斯所討論的公共領域主要指人們之間思想交流的領域,在這個與私人領域截然不同的現(xiàn)實場域中,公共性是它的一種最基本的屬性或者是原則,人們完全可以從現(xiàn)實場域中感知公共性。
那么,是否只有公共領域才具有公共性呢?哈貝馬斯并不這么認為。除了公共領域,公共性作為一種屬性或原則,還體現(xiàn)在公權領域中。哈貝馬斯表述道,國家工作人員本身就是一些公共的人,他們所擔任的就是公共職務,執(zhí)行的公務也是公開的,政府辦公場所和政府機關也是公共的,這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一種公共性,具體體現(xiàn)為公共權力領域。哈貝馬斯申明,對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公共性成為國家機構本身的組織原則”;作為對一種歷史現(xiàn)象的抽象和概括,國家、更確切地說政府是“公共權力機關”,公共性之所以成為其組織原則,是因為它承擔著為全體公民謀福利這樣的重要使命。在哈貝馬斯看來,公權領域也是具有公共性的,因為這是公共權力運行的領域,它直接關涉全體公民的公共利益。
公共性不僅是公共領域、公權領域的屬性或原則,還是其價值旨歸。無論是公共領域還是公權領域,二者的價值目標都應該是對公共性的高揚與彰顯。在公權領域,當權力被濫用時,權力被集中在某個人或某個集團手里,這個領域的公共性就很容易喪失。相比較而言,公共領域所追求的公共性才是真正的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領域想要建構的方向,是一種價值目標,是一種價值追求。公共性是公共領域的精神內(nèi)核、價值規(guī)范。
哈貝馬斯明確指出:“本來意義上的公共性是一種民主原則,這倒不是因為有了公共性,每個人一般都能有平等的機會表達其個人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見;只有當這些個人意見通過公眾批判而變成公眾輿論時,公共性才能實現(xiàn)?!睋Q言之,當人們對公共生活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公共輿論時,所謂公共性就開始呈現(xiàn)了出來。哈貝馬斯想通過公共領域追求一種理想的、真正的公共性,或可稱為批判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一度是在與君主的秘密政治的斗爭中獲得的,自那以后,這種公共性使得公眾能夠對國家活動實施民主控制?!?/p>
綜上,在哈貝馬斯的語境中,公共性是一個比公共領域涵蓋更廣的概念,它是基于公共領域、公權領域、公共理性、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哲學抽象。理解這一點,就不會將公共性和公共領域等同起來。
二 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
“我們認為,‘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范疇,不能把它和源自歐洲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的獨特發(fā)展歷史隔離開來,使之成為一種理想類型,隨意應用到具有相似形態(tài)的歷史語境當中?!惫愸R斯的基本觀點是,公共領域和市民社會是無法隔離的,但又不能等同。
市民社會這一范疇是學界的焦點,它譯自“civil society”一詞。國內(nèi)學界對它的理解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對它的翻譯上,它有三種不同的表達法,即“市民社會”“公民社會”以及鮮為人知的“民間社會”。公民社會的譯法強調(diào)公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民間社會是臺灣學者的譯法,有人批評這種譯法有自我邊緣化的意味;市民社會是經(jīng)典譯法,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有其特定含義,往往等同于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不是哈貝馬斯等人所理解的市民社會,但是不可否認,這種譯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慣用法而為學界所接受。關于市民社會的真正含義,學者們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也包括有人將市民社會等同于公共領域這一理解。
哈貝馬斯指出:“公共領域”這個概念與“市民社會”有著顯著的不同。市民社會至少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廣義的市民社會總的說來就是與公共權力機關或政府(government)相對立的社會,或者說除了國家機關之外的都屬于市民社會,也就是國家——社會二元結構基礎上的市民社會。狹義的市民社會指的是商品生產(chǎn)和交換的經(jīng)濟活動的領域,換言之就是一個市場社會,它所指稱的是有關市場交易的私人事務,在其中活動的主體是市民,市民能夠自主地從事經(jīng)濟活動和追求特殊的私人利益。這個狹義的市民社會顯然是屬于私人領域的。公共領域是典型的非官方組織或機構,它所指稱的不是有關市場交易的私人事務,但它非常關注有關政治生活的公共事務;在其中,活動的主體也不僅僅是作為資產(chǎn)者的市民,而是具有公共關懷和公共意識的所有公眾;公共領域實際上是各種公共空間,它們通過各自的機制生產(chǎn)公共輿論,從而對國家政治權力或者說公權領域產(chǎn)生監(jiān)督與制約作用。
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二者盡管不同,卻密切相關:現(xiàn)代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都是近代社會的產(chǎn)物,從時間順序上看,市民社會先于公共領域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沒有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發(fā)達就不會有現(xiàn)代公共領域的產(chǎn)生;沒有市民社會的發(fā)展壯大,公共領域就沒有成長起來的土壤,就缺乏堅實的基礎。因為“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經(jīng)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guī)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
公共領域顯然是獨立于政治國家的、介于國家政治權力和市民社會之間的中間地帶,承擔著獨特的政治功能。在公共領域中,公眾在溝通交流和批判反思的基礎上達成理性的政治輿論、公眾意見,并由此“產(chǎn)生一種從利益普遍化的角度出發(fā)得到了檢驗、賦予政治決策以合法性的信念”,凝聚為合法的政治意志和政治意識。公共領域是市民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具有顯著的社會歷史性。如果對市民社會的歷史發(fā)展沒有足夠的認知,就無法理解公共領域是如何出現(xiàn)的,也無法理解它如何發(fā)展出自身的功能?!肮差I域在18世紀承擔起了政治功能,但是只有從整個市民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這樣一個特殊階段才能理解這種功能。在市民社會里,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基本上從政府指令下解放了出來。這種解放過程一時所實現(xiàn)的是政治制度,因此,公共領域在政治領域里占據(jù)了中心地位也就并非偶然。”
在哈貝馬斯看來,市民社會是公共領域的依托,但公共領域卻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正因為如此,公共領域才能對市民社會發(fā)揮自身的反作用:“公共領域將經(jīng)濟市民變?yōu)閲夜瘢饬怂麄兊睦?,使他們的利益獲得普遍有效性,于是,國家消解成為社會自我組織的媒介?!惫差I域使得市民階級發(fā)生著變化,“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領域獲得了市民社會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的規(guī)范地位,并且具有一種適合市民社會需要的國家權力機關。對于這種‘成熟的’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來說,其社會前提條件在于市場不斷獲得自由,盡力使社會再生產(chǎn)領域的交換成為私人相互之間的事物,最終實現(xiàn)市民社會的私人化。”換言之,成熟的公共領域是市民社會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重要保障。由于公共領域居于其中,市民社會和國家二者之間才可以建立良性的互動關系。
三 公共領域的邊際劃界
在哈貝馬斯的視域中,公共領域是具有自身獨立性的領域,是一個有明確意指的范疇,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規(guī)定性。
從時間坐標來看,《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的公共領域特指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對于這個問題,哈貝馬斯專門做了一個歷史的梳理,縱貫了古希臘城邦時代到20世紀,論析了公共領域的歷史發(fā)展與變遷。公共領域的歷史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在發(fā)達的希臘城邦里,自由民(不包括奴隸和婦女,更排斥外邦人)所共有的公共領域和每個人所特有的私人領域之間涇渭分明。公共生活(政治生活)往往是在廣場上進行的,公共領域既建立在對話、辯論之上,也建立在共同活動(實踐)之上。但是,古希臘時公共領域的準入權僅限于占人口很少一部分的具有公民資格者,所以它所體現(xiàn)的公共性是有限度的。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中,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是不存在的,國王和其權力象征物是公共性的公開的代表形式,哈貝馬斯稱之為代表型公共領域,但是這毋寧說是一種地位的標志。
哈貝馬斯著力闡述的是狹義的公共領域概念,指17世紀后期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開始出現(xiàn)的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其最初的表現(xiàn)就是文學公共領域,具體而言就是學術協(xié)會、閱讀小組、共濟會、宗教社團等的自發(fā)出現(xiàn),它們活躍在劇院、博物館、音樂廳、咖啡館、茶室、沙龍等場所,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公共空間。但是,文學公共領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這些早期松散的公共領域的形成主要基于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但聚集在一起的人們的興趣逐漸沿著社會的各個維度延伸,在話題方面越來越無所不包,最后聚焦于政治,政治公共領域出現(xiàn)。20世紀由于國家與商業(yè)化勢力侵入,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產(chǎn)生職能上的轉換,導致了公共性危機。這就是哈貝馬斯所意指的公共領域,是一個狹義的概念,簡言之,就是一個圍繞政治,以政治討論為目的的公共領域。
從空間坐標來看,公共領域“是在國家和社會間的張力場中發(fā)展起來的”,是一個不同于“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空間。哈貝馬斯指出:“我們稱市場領域為私人領域;稱作為私人領域核心的家庭領域為私有領域?!彼饺祟I域涵蓋了市場領域(狹義的市民社會)、私有領域(家庭)以及內(nèi)心領域(絕對意義上的“私域”)。公共領域又是一個不同于公權領域的概念,它和公權領域之間也能劃出清晰的界限。公共領域獨立于國家政治權力。它本身是沒有權力的,也無法進行權力的調(diào)度,維持權力的運轉;它只能對國家公共權力發(fā)表公共意見。它所處的位置是明確的,就是在私人領域和政治國家之間。公共領域使得私人領域和政治國家之間保持著適度的張力,也使二者之間有一個矛盾沖突緩沖地帶、意見信息傳導地帶。
至于公共領域的要素,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最好被描述為一個關于內(nèi)容、觀點,也就是意見的交往網(wǎng)絡;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種特定方式加以過濾和綜合,從而成為根據(jù)特定議題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見或輿論?!薄斑@個空間原則上是一直向在場的談話伙伴或有可能加入的談話伙伴開放的。也就是說,要阻止第三者加入這種用語言構成的空間的話,是需要采取特別預防措施的”,“公共領域與這種親身到場的聯(lián)系越松,公共領域越是擴展到散布各處的讀者、聽眾或者觀眾的通過傳媒中介的虛擬性在場,把簡單互動的空間結構擴展為公共領域的過程所包含的那種抽象化,就越是明顯”。這幾個要素包括:公眾、對話、公共理性、公共意見等。這也構成了公共領域的內(nèi)在結構,由參與者、中介、目標構成。
對于公共領域的類型,如前所述,哈貝馬斯談過兩種:文學公共領域和政治公共領域。當時間演進到當今的全球化時代,網(wǎng)絡傳媒的發(fā)展推進了網(wǎng)絡公共領域的形成,網(wǎng)絡傳媒具有的交互性、開放性、隱匿性、即時性、自由性等特征,比起前面四種公共領域類型更符合機會均等、平等參與和自由討論等原則,因而實際上更符合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理性構型,為理想公共領域的建構帶來了新的契機。這一新鮮事物在1962年的時候是不可能進入哈貝馬斯的視野里的。
因此,公共領域有較為明晰的邊際劃界。它既不同于國家權力領域,也不同于市民社會;它是有其特定的公共性本質的社會存在以及反映該種社會存在的理念形態(tài)。但是,即使從理念上、從描述性層面上,我們可以把握公共領域的邊際劃界,但是這并不是說公共領域就是一個既定的實體性存在,它不是一個有固定成員的社會組織或者說社會結構。它的邊際劃界是一個理論意義上的劃界,因為公共領域是開放的、變化的,它的界域并不是固定的。
參考文獻
[1]〔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wèi)東、王曉玨、劉北城等譯)[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3]〔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童世駿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