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現(xiàn)在的實踐方式與生存方法都由人類的文化來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歷史、文化、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不同。本文依據(jù)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討論了對外漢語在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多元文化的意識。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學 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57-02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jīng)濟在飛速發(fā)展,我國也在不斷地加深對外開放,許多的留學生來我國學習漢語文化,高校日趨頻繁地出現(xiàn)國際交流活動,這樣對外漢語教育成為高校重要的教育內容?,F(xiàn)如今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并存,在這種形式下,我們要正確理解多元化的對外漢語教學。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一 理解多元文化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的跨文化教育理論與國內交際文化的爭論下形成了對外漢語多元化的理解,其中接受文化差別是其多元文化理解的核心,批判主流文化是其主導思想,多元并存是其主張,在這些條件下使學生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我國《周易》在道德標準中就記載了這一點,其對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間不同之處要加以認同,從同的層面上進行相互交流與商議,找出共同之處,保留自己的意見,才能使發(fā)展更有效率。這里并不存在把兩者進行融合,而是相互尊重,了解彼此文化進而達到彼此團結互助。
對多元化的理解體現(xiàn)在對文化方面的認可,其中有知識技能和思想態(tài)度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它不只是對外在知識進行涵蓋,也體現(xiàn)了內在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態(tài)度,不僅僅是本國文化和其他語文化的知識技能、思想態(tài)度,而且包含理解和評價一般文化的特點與他們之間的關系。
二 教學中體現(xiàn)多元文化
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中主要體現(xiàn)的就是多元文化教育,中國包含著眾多的文化,漢語的文化傳承是由很多民族一同創(chuàng)建的,他們一起進行學習交流,相互促進,從本質談起,是人化和人類化,這就離不開歷史,這就要談到文明史和文化史。依據(jù)內部結構分析,漢語文化由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組成,他們代表的思想學派是不同的。從文化方面來看,中國有武術、書法、玉雕、甲骨文、紅燈籠等文化。中國文化本身就具有包容共存、取長補短、統(tǒng)一和諧、同步發(fā)展的多元化思想。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多元化教學中另一方面的體現(xiàn),鮑爾森是美國教育理論家,他認為“培養(yǎng)學生對自我的認同感和對不同文化產(chǎn)生自豪的感覺,這才可以使雙語教學變得更加完善”。我們要做的不是對不同價值觀進行抹殺,而是對其更好滲透和對其他文化進行提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文化的多樣性進行認可并將其應用到教學之中,并且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三 加強多元化知識
1.培養(yǎng)教師的文化素質
對于來我國的留學生,漢語教學就相當外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就更高。就其專業(yè)技能而言,任職教師一定要對漢語的所有知識熟練掌握,既能科學地分析漢語語言現(xiàn)象,又能對漢語教學方法很好地把握。因此在如今對對外漢語教師的定義不能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思想。從對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播視角來觀看,學生學習漢語的引領者就是對外漢語教師,其為溝通學生個體文化與中華文化間的橋梁。如今在社會多元化的背景下,怎樣用開放的心態(tài)與兼收并蓄的思想,對漢語和中國文化有效地進行傳揚,這將是漢語教師要努力去實現(xiàn)的目標。
國際漢語教師要求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yè)知識要具備以下特點:對語言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解、在國際中進行文化交流、對語言進行多種方法的教學、對教師的素質進行綜合培養(yǎng)。其中對文化的交流涵蓋中國的文化、中外的文化比較和跨文化的研究。要求教師要對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知識熟練掌握,20世紀90年代初,因為多元化社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許多國家教師的培訓計劃中已經(jīng)加入了對教師多元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在多元化教育前提下對外漢語教師要對文化的多元性有更深地掌握、要對學生更加地關注、創(chuàng)建良好的多元文化學習環(huán)境。
2.加強跨國文化的素養(yǎng)
作為第二語言教育其主要內容就是對跨文化的掌握,這是一個較為新的掌握要點??缥幕芰χ饕ㄎ幕庾R、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能力。它不只是包含外在的技能與知識,也包含內在的情感與態(tài)度;不只包含本族文化與目的文化,也包含一般的文化現(xiàn)象和特點。因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目標歷經(jīng)多次變革,文化教學由單純的傳達語言文化的目標轉為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如今的新形勢是世紀多元化相互共存和相互互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更高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Seelye曾提出七大文化教育目標:(1)助學生明白所有的人都有文化所要決定的行為;(2)讓學生明白年齡、性別和階級等社會因素會對人們的說話行為造成影響;(3)助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習慣行為的理解;(4)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中詞與詞組的內涵;(5)助學生對目的語言文化依據(jù)理論進行評價和概括;(6)培養(yǎng)學生搜索和組織主文化的技能;(7)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化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與該文化產(chǎn)生共鳴?,F(xiàn)在語言文化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對文化意識進行培養(yǎng)。
3.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多樣
文化教學的關鍵之處就是抓好課堂上的教學,想要使教學獲得成功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想要在課堂上使學生的文化學習更加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對語言進行對比學習,它可以讓學生對母語有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并且不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對那些看上去不同卻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部分可以掌握良好,因為想要對其進行鑒別,比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們在講解“望子成龍”成語時,我們可以先對龍進行相關介紹,對比于西方對龍的解釋,這樣學生就會了解中國的龍西方的龍存在著相當大的區(qū)別。
除了把文化教學放在常規(guī)課堂中外,還有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文化的討論、講座和參觀等,具體方式是: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可以一起積極地討論某個特殊文化現(xiàn)象,這樣學生就要有充分的準備,對別人的意見進行分析,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師生就可站在同一角度進行分析討論;把學生帶領到當?shù)氐恼褂[會和中餐廳等進行參觀,但在參觀之前要統(tǒng)一組織,對學生要學的知識進行布置,設計好相關參觀問題,并讓學生寫參觀報告,這樣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學生的參觀效果;還可以通過組織唱中國歌曲、看中國電影和中國藝術演出等,這樣不僅使課堂不再死氣沉沉,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適當?shù)匕严嚓P的地方語言引入到教學之中,這是較為直觀的語言,讓他們在這種變化不是很大的文化語境中學習和生活。想要學生能順利地進行漢語交際,就必須讓學生在進行漢語交際時非常熟悉他們所處的文化語境,否則,就會有很多的交際障礙出現(xiàn)。所以,適當?shù)匕训胤秸Z言和文化在漢語教學中進行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
四 結束語
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不僅是經(jīng)濟一體化,還是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的多元性日漸突顯,所有文化在頻繁的交往中相互影響,彼此交融,現(xiàn)在的文化已經(jīng)不再是以國為界了,我們難以用明確的定義來定義文化。所以不應該以其行為方式和目標文化來評價學習者的文化水平,而應看重其和目標文化社團中成員進行和諧交流的程度,應本著著尊重和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不同文化的教學,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燕.論對外漢語教學中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156~157
[2]馬志.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9):90~91
[3]高珊.對外漢語文化類教材的跨文化意識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張珂珺.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D].蘇州大學,2013
[5]張敏.非語言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6]劉婧怡.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黑龍江大學,20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