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通過實證調研,掌握當前大學生的幸福狀況及存在的問題,著重分析陜西高校大學生幸福觀存在問題的原因,以期對高校的幸福觀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幸福觀""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6-0140-02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和期望。但是,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這將影響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幸福感狀況將直接關系其自身理想目標和人生意義的確定,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目標的實現(xiàn)。所以對大學生幸福的研究至關重要。
一"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生系統(tǒng)中有關人生幸福問題的部分,是人們關于幸福目標、幸福動機、幸福手段、幸福標準、幸福效果等問題所持態(tài)度的觀念系統(tǒng)。大學生幸福觀的內涵,包括大學生群體對幸福與否及什么是幸福的界定,追求幸福的原因以及幸福的實現(xiàn)等方面。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幸福觀主要包括幸福的目標、動機與手段選擇等內容。幸福目標就是個體對想要達到的幸福生活的境地、標準,對大學生來說,幸福目標就是大學生所認為的幸福的生活狀態(tài)或幸福的標準包括的內容,即什么是幸福;幸福動機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能直接激起、調節(jié)、維持或停止追求幸福生活的內部動力,也就是大學生所認為的幸福的出發(fā)點或者幸福的原因;幸福手段是指為達到幸福目標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就是大學生所認為的要達到幸福的手段或怎樣獲得幸福。幸福觀教育則是教育者培養(yǎng)受教育者個體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的教育活動。
二"陜西高校大學生幸福觀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幸福觀總體是積極向上的,是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但由于諸多因素,部分大學生的幸福觀還是存在錯誤認知,這不僅影響到了大學生個人的健康發(fā)展,對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1.幸福目標的物質化
對“你認為理想的生活是什么”這個問題,大學生的選擇依次是:身心健康(76%)、家庭和睦(68%)、實現(xiàn)自我價值(57%)。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理解與被理解、得到社會認可和學業(yè)優(yōu)良。而在金錢與幸福的關系中,大部分同學選擇了有錢不一定幸福,但沒錢一定不幸福。但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錢越多越幸?!钡膶W生依然有9.2%,“幸福就是為了追求金錢”的學生占到7%。這部分學生雖然是少數(shù),但不能忽視,他們把幸福直接與物質聯(lián)系、與享受聯(lián)系,用物質來代替一切,幸福目標的物質化必然導致他們價值觀的扭曲。
2.幸福動機個人化
在幸福動機這個問題上,這大部分同學選擇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得到他人或社會的認可、家人的幸福,而只有少部分同學選擇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面前,選擇不愿意放棄自己幸福的為31%,有22%的學生選擇會放棄。部分學生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國家發(fā)展割裂開來,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極端自私自利,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很難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也缺乏動力。
3.幸福手段非獨立性和非道德性
在對幸福手段的選擇上,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自己的努力、朋友的幫助和父母的幫助。對贊同哪種幸福觀點,90%的學生選擇愿意和非常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幸福。選擇不愿意自己努力獲得幸福、感覺太累的占到2.8%,選擇在法律容許范圍內,可以不擇手段地獲得幸福占11%,選擇沒有考慮過的45%。這些大學生想要得到
幸福,自己又不愿意努力,“啃老族”便由此而生,在他人無法給他幸?;蜃约翰荒茌p松獲得幸福的情況下,有些人便有可能鋌而走險,或被他人利用,后果非常嚴重。
三"影響大學生幸福觀的主要因素
1.價值觀的多元化——西方文化的影響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西方價值觀也隨之而來,逐步挑戰(zhàn)我國社會道德的底線,導致部分大學生形成消極的幸福價值取向,以金錢和權利等來衡量個人價值和幸福。如西方價值觀念中的消費主義觀念不斷刺激導致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消費異化現(xiàn)象,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盲目攀比超前消費等,對物質享受沒有節(jié)制,并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以至于產生了物質化導向的幸福觀。在調查中顯示,有近15%的大學生在使用蘋果手機。之所以用蘋果手機,不是因為它的實用,而是它的時尚性、代表性和奢侈性,是身份的象征。正是在這種虛榮心的驅使之下,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取代了對人生理想和目標的追求,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幸福目標嚴重物質化。
2.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在當下,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消費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而且一些人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符號欲望”,消費過程中追求各種名目的名牌、高檔消費品,其目的是為了顯示身份、地位,照顧“門面”,滿足虛榮心,名目繁多的“天價”消費品就應運而生了。而消費離不開金錢,在這些人的眼里,似乎有了錢就有了一切,有了錢就得到了一切,有了錢就有了幸福。甚至有些學校無論是評優(yōu)秀教師和學生,還是選干部、評獎學金都離不開請客送禮。作為90后的大學生,他們的幸福觀不可能不受這些生活方式和觀念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只追求享樂,不愿艱苦創(chuàng)業(yè),意志品格退化,人生目標出現(xiàn)嚴重錯位。
3.家庭幸福觀教育的缺失
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對每個人的的心理成長和幸福感水平有著重要影響。從問卷中可知,絕大部分大學生將自己的幸福和家庭聯(lián)系在一起,家庭的變化是影響大學生幸福觀產生問題的重要因素?,F(xiàn)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是家庭的中心。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品格,自立和自理能力極低。二是缺乏對孩子的責任感教育,許多父母不鼓勵孩子自己嘗試新事物,也不告訴孩子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導致孩子從小責任感就不強,只有無條件地索取而沒有付出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有些孩子我行我素,導致幸福動機的個人化。因此,家庭教育的正確與否對孩子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及對幸福的認知關系密切。
4.高校幸福觀教育的缺失
一方面,德育實效性不顯著,幸福觀形成的主體工程沒有扎實根基。幸福觀教育屬于德育的范疇,德育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幸福觀。但目前高校德育形式化和政治化的傾向,使得幸福觀教育經常被忽視。甚至有些教師根本沒有對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的意識,即便涉及到幸福觀教育,也是一帶而過,所以無法引導學生如何去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有失偏頗,對幸福的追求方式可以“不擇手段”。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知能力的通識教育被忽略,幸福觀教育的輔助工程無法有力推進。目前,高校普遍都缺乏通識教育的理念,缺少人文關懷,極少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情感生活和綜合素養(yǎng)的均衡提高,因此學生缺少對美好的感知力,對幸福的理解自然不正確。在問卷中可以看到,提及“幸?!睍r,很多學生會說,受人關注、有份好工作或有權有錢就是幸福的。這就致使部分學生只關注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而忽略了對幸福的感受,最后形成一種病態(tài)的幸福觀。
5.大學生個人幸福能力偏低
首先,感受幸福的能力偏低。在問卷中,大學生面對“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能時常感覺到幸福的存在”這個問題,50%的人表示很少考慮,3%的人表示從來都沒有。這說明半數(shù)以上的大學生對幸福的敏感度不高,感受幸福的能力偏低,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其次,受挫和抗打擊能力較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家庭的經濟水平有所提高,生活質量也在逐步上升?,F(xiàn)在的大學生有絕大部分是90后,在家里很少吃苦,也缺乏鍛煉。在調查中,面對追求幸福過程中的挫折時,14%的人選擇了聽天由命、順其自然,13%的大學生選擇向其他求助,還有5%的大學生選擇放棄,追求其他目標。由此可見,許多大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容易自暴自棄,聽天由命。受挫和抗打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他們追求的幸福能否早日到來。
四"總結
鑒于以上原因,在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在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重視家庭對大學生幸福觀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幸福能力,已經是當前我們刻不容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