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珍
教師在執(zhí)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善于設問,更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讓學生不僅“學會”數學,更要 “會學”數學。
一、講究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問
1. 模仿教師的提問方式。
學生從“想問題”到“提問題”的階段也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示范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提問題”,就如要求學生:“你能像老師這樣提出問題考一考你的同學嗎?”使得學生逐步學會提出問題。當學生有疑問或出現自己獨特見解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用贊賞、商量的語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想知道為什么……”“我還想這樣解答……”等,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師需為學生搭好階梯,讓學生一步步地往上爬。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小學生感性知識的積累是有階段性的,不可能靠幾次訓練就能達到目的。教師要多練、多鼓勵、多寬容、多引導訓練,讓學生敢提出問題和會提出問題,而不是由教師來決定學習的內容。教師通過不斷拓寬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學會思考問題,逐步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
2. 提供有“度”的空間與時間。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一般教師說到哪,學生聽到哪,大都沒有時機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與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思維特點適時營造激發(fā)問題的機會,產生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去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例如,“倍數與因數”復習課的教學。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們說一說“在這單元中都記得哪些知識”。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數字“24”后說:“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24帶著我們到“倍數與因數”的知識中遨游,請同學們用它提出與這部分知識有關的數學問題,寫在紙上,看一看誰提的問題多?”學生們積極參與,很快就提出了許多問題:“24有哪些因數?有哪些倍數?是偶數還是奇數?是合數還是質數……”這節(jié)課,教師給學生留出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要求提出數學問題,其中涵蓋了“倍數與因數”的許多知識點,學生較容易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而在這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知中進行反思,在反思中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梢哉f這樣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簡單說教,而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進行解決,同時讓枯燥的內容變得趣味無窮,本單元的概念得到有條理的梳理。當然,課堂上給學生提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也需有“度”,當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有意識地搭橋是非常必要的,引導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3. 創(chuàng)設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
(1)學生認知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也就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和用到的知識,其中某些部分已經深入他們的潛意識中。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讓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再現于數學課堂中。教師給學生呈現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就能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數學化操作過程中,既獲得數學知識,又學到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例2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星期天,我家來了位客人,我為客人沏茶要做哪些事呢?”在學生明確要做的事與分別要用的時間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提出問題:“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又有更多的時間陪客人呢?”學生在這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不僅很快地提出問題,還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去。
(2)利用數學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應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的機會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產生能引起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發(fā)現問題的思考中去。
例如,教學“退位減法”一課。學生在用小棒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個位不夠減時,應該怎么辦呢?”讓學生在數學活動與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和體驗數學,使其在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促進學生養(yǎng)成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3)運用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數學問題創(chuàng)編不同的童話故事,這些故事情境往往能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從而喚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筆者用《西游記》中的人物編了這樣的童話故事———《孫悟空和豬八戒分西瓜》。情境中,孫悟空說:“我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師徒每人吃其中的?!必i八戒說道:“不成,我找得這么辛苦才吃這么點,不公平!”孫悟空說:“呆子,那你說怎么分?”豬八戒說:“你們吃其中的,我要吃其中的?!睂O悟空笑道:“行,就按照你說的做?!惫适轮v完了,學生們笑了,教師意味深長地問:“同學們,你們笑什么呢?孫悟空為什么同意了呢?”抓住這一契機,學生提出了最關鍵的問題:“為什么比大呢?”
二、合理評價讓學生養(yǎng)成提問的習慣
學生的提問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就容易喪失自信心。記得在某教師的課上,前半節(jié)課學生大都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課程進行到一半時,教師不太滿意學生回答的問題(其實該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她說道:“說得結結巴巴的,誰再來說一遍!”接著讓一位學困生進行回答,教師為了鼓勵他便說道:“回答很精彩,平時積極舉手發(fā)言的還不如他呢!”結果課程后半段,積極發(fā)言的學生大都沉默了。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切忌鼓勵一個打擊一大片,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與回答要耐心地傾聽,多用贊許的目光,用“你的想法真棒!”“你的問題問得好!”“你真了不起,有自己的見解!”等激勵性的評價語鼓勵學生合理的想法。當學生提出非數學問題時,教師不要著急,先要肯定他們敢于提問的勇氣,再因勢利導,在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的同時,采取多種手段逐步吸引學生圍繞數學問題、學習內容來相互交流。堅持“先培養(yǎng)學生敢問,再培養(yǎng)學生能問”的原則,就能培養(yǎng)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使之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善于提問題,在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會學”數學。
(作者單位:福建省順昌縣水南中心小學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