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師曾說過:教師應該是兒童的“語言醫(yī)生”。要改變傳統(tǒng)習作評價的弊端,首要的任務就是我們要切實轉(zhuǎn)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溝通。
習作評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一種認定,是習作指導的繼續(xù)和深化。筆者在對習作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習作評價對于保護和深化學生的習作熱情至關(guān)重要。但小學生習作評價與修改的現(xiàn)狀亦不容樂觀??磮D寫話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我們要讓孩子在寫話中享受快樂,擺脫欲寫無語的尷尬境地。基于這樣的思考,本文從激發(fā)興趣、方法指引、培養(yǎng)閱讀習慣、引發(fā)想象等方面,就如何進行新課改理念下的低段看圖寫話教學作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孩子們能在寫作的起跑線上得到有效引導。
翻看學生的寫話本,其中的許多評語都存在寬泛的問題?!敖Y(jié)構(gòu)合理,層次清楚”“事例不具體,中心不突出”“敘述不通順,語句表達不當”,諸如此類寬泛呆板的評價語比比皆是。這些指向不具體的評價語,對學生而言,就沒有起到好的引領、指導作用,沒有收到評語應該收到的實效,令人嘆息。
《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評價的建議是: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內(nèi)容的情況,而且要關(guān)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所以,語文老師寫評語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多鼓勵,少批評;
2.循序漸進,不求全責備;
3.多就少改;
4.親切中肯;
5.顧及全篇,關(guān)注局部,尋找亮點;
6.因人而異;
7.從小處入手,一篇一得,一改一得;
8.充分利用眉批。
在組長的帶領下,共同精心制定計劃、目標,確定適合本組研究的內(nèi)容,以個體形式分工。評語、眉批力求個性化、個別化,力求有更大的針對性。
下面請看具體范例:
【仿寫《雷雨》】
家鄉(xiāng)的雷雨
通遼市實驗小學二年級(10)班 包翔宇
2014年5月4日 ? 星期日 ?天氣 ?陰
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一動也不動,小鳥一聲也不叫。(呵呵,改得很恰當哦。)
忽然,一聲響雷,馬上下起了雨,一只蜘蛛從網(wǎng)上垂下來,逃走了。(描寫很真實)
風越刮越猛,吹得人們不敢睜眼睛;雨越下越大,像瓢潑的一樣;轟隆隆,雷聲越來越吵,吵得人們不得不捂住耳朵。(這一段能形象地寫出當時的情景,你真棒?。?/p>
雨越下越大,樹啊,房子啊,都模模糊糊的①,看不清了。(①處這個詞用得太貼切了。)
雷聲漸漸地小了,雨聲也小了,風也小了,漸漸地,漸漸地雨停了。我本以為可以出現(xiàn)彩虹,可是,烏云一直沒有散開,沒有出現(xiàn)彩虹。鳥還是沒有叫,蜘蛛也沒有回到網(wǎng)上。我有些失望。(嘻嘻,是啊,太陽公公在忙什么呢?有點兒遺憾?。。?/p>
建議結(jié)尾:不過,雷雨過后,我看到樹更精神了,小草更綠了,小花更鮮艷了……我的心情又好起來了。(小子,你試著換一個角度想,會有不同的感覺啊……多看到美好?。?/p>
指導教師:李笑魯
5月5日
風車制作過程
通遼市實驗小學二年級(10)班 何邵陽
美麗的春天來了,五顏六色的花都開了①,今天,我要做一個小風車,②讓他迎著春風轉(zhuǎn)起來。 (在這么美好的春天里玩轉(zhuǎn)風車好期待哦!①處應是句號。②“他”應該寫成“它”。)
要想做漂亮的風車③必須要準備一些彩色卡紙、圖釘、木棒、剪刀。(③處應該有逗號。)
首先,我選了一張紅色的方形卡紙,接著對折兩次,再用剪刀沿著線剪開,不剪到頭,只剪到卡紙的一半。然后,把小風車的翅膀折出來,最后,用圖釘固定在小木棒上。
我懷著喜悅的心情④讓風車在春風的吹拂下轉(zhuǎn)起來,收獲了來自春天的快樂。 (哦,快樂著春天的快樂!真好! ?④處應有逗號。)
陽陽:
我很高興,你的習作態(tài)度很認真,你能用心閱讀再仿寫,這種做法還不錯呢!老師相信,你很快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習作了。
指導教師:李笑魯
4月21日
此微課題研究不僅大大地激發(fā)了二年級學生寫話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對習慣養(yǎng)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領和促進作用。
我們嘗試把低年段寫話評語中那種“法官式”的評語與做人結(jié)合起來,更具人性化,讓師生之間有一種心與心的溝通,讓學生看到評語就像老師站在身邊和他對話一樣親切、自然、輕松、愉悅。
目前遇到的困難是:課時緊張,班額超大,學生超員,教師要一一寫出詳細的個性化評語耗時太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改進意見:減少批改數(shù)量,提高評改質(zhì)量,更有利于促進低年段的寫話質(zhì)量快速提高。
通過此實驗,學生的看圖寫話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期末此題的卷面令人欣喜……這證明此微課題的實驗收到了預想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