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建
(商洛市中心醫(yī)院口腔科,陜西商洛726000)
64排螺旋CT成像對涎腺腫瘤的診斷價值
程 建
(商洛市中心醫(yī)院口腔科,陜西商洛726000)
涎腺腫瘤屬于臨床比較多見的頜面部腫瘤,其內部結構復雜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其正確率仍有待提高[1]。本研究將29例考慮為涎腺腫瘤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通過64排螺旋CT檢查分析其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法抽取29例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涎腺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15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年齡在27歲-70歲,平均年齡(35.6±6.2)歲;發(fā)病時間2-8月,平均(5.6±3.2)月;腫瘤部位:21例腮腺,6例頜下腺,2例舌下腺;其中惡性腫瘤12例,良性腫瘤17例。所有入組的患者均在手術前行64排螺旋CT檢查并于術后經過病理檢查確診。
1.2 儀器與方法
64排螺旋CT掃描機選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進行病灶掃描同時實施腫瘤灌注成像?;颊邫z查時采用仰臥位,先對頭部進行平掃,將CT的管電壓設為120KV、管電流設為280MA、掃描層厚設置為1.25mm、螺距設為0.562:1,通過平掃確定病灶的位置,然后對感興趣區(qū)(ROI)進行增強掃描,最大程度上避開腫瘤中心壞死的部位。然后從肘靜脈通過高壓注射器將50ml對比劑注入,速度控制為4ml/s,掃描時間設定為50s,將病灶的最大層面作為中心并進行cine灌注掃描,將層厚設定為5mm×8,連續(xù)動態(tài)進行同層掃描,掃描結束把數據傳輸到工作站,應用配套的再灌注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獲得病灶及正常軟組織灌注參數及灌注圖。
1.3 評價方法
將獲得的圖像由影像科及神經內科有經驗的醫(yī)師進行閱片和分析,并對發(fā)現的腫瘤的體積、來源及與周圍的相互關系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處理,當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數據分析發(fā)現,入組涎腺腫瘤組織和正常涎腺組織相比其BF、BV、PS、MTT值顯著增加(P<0.05)(見表1),涎腺惡性腫瘤患者的BF、BV、PS值和良性腫瘤患者相比同樣顯著升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MTT參數則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涎腺腫瘤組織內的血流灌注狀態(tài)可應用BF、BV、PS等灌注參數來進行評價。
表2 涎腺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各灌注參數的比較
涎腺腫瘤屬于臨床比較多見頜面部腫瘤,發(fā)病率大約在22.00%左右,由于其解剖的復雜性和生長部位的特殊性,臨床上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其確診率。大量臨床報道顯示,涎腺腫瘤微血管生成和涎腺腫瘤的生長和結局密切相關?,F階段臨床對涎腺腫瘤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相關輔助檢查,而要確診必須依靠細針穿吸細胞學或病理檢查[2,3]。傳統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用于明確病灶大小和周圍相互關系,但不能進行定性;而細針吸取活檢能夠確定病變的性質,但是不能夠直觀的顯示腫瘤的全貌[4]。本研究顯示入組涎腺腫瘤患者其BF、BV、PS、MTT值和正常涎腺組織相比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涎腺惡性腫瘤患者的BF、BV、PS值和良性腫瘤患者相比同樣顯著升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MTT參數則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涎腺腫瘤組織內的血流灌注狀態(tài)可應用BF、BV、PS等灌注參數來進行評價[5]。這說明通過64排螺旋CT檢查對涎腺腫瘤進行檢查,有利于其在臨床中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1]馬大權,俞光巖,郭傳瑸.涎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18(3):113.
[2]解 茗.彩超診斷頜下腺混合瘤癌變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6):4018.
[3]鄭天成,王文利,洪 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涎腺腫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30):103.
[4]易云平,陳燕萍,譚建兒,等.頜下區(qū)原發(fā)性腫瘤的CT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32(10):1415.
[5]朱 娟,李葆青,張寧等.64排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診斷腮腺腫瘤的影像病理分析[J].放射學實踐,2012,27(10):1073.
2015-05-20)
1007-4287(2015)09-15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