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謝昕 汪敏娜 張倩
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肢體痙攣的療效觀察
徐飛 謝昕 汪敏娜 張倩
目的 探討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肢體痙攣的臨床療效。方法 60例腦梗死后肢體痙攣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腦梗死常規(guī)基礎治療。對照組予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0 d。采用改良Ashworth張力評分分級量表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經(jīng)過1個月的治療, 針刺與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組改良Ashworth張力評分分級量表評分比對照組低,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刺與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能夠改善患肢痙攣,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梗死;肢體痙攣;康復;針刺
痙攣性癱瘓(spastic paralysis)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證候, 是腦梗死后期常見的后遺癥之一, 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作者于2013年2月~2014年10月采用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肢體痙攣30例?,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4年10月在黑龍江省醫(yī)院康復科和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康復科就診的腦梗死患者60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 治療組中男19例, 女11例;平均年齡(63.4±8.7)歲;平均病程(48.3±9.5)d。對照組中男17例, 女13例;平均年齡(62.7±8.2)歲;平均病程(46.8±8.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腦梗死”和中醫(yī)“中風病”的診斷標準。②經(jīng)腦CT或MRI檢查示有責任梗死病灶。③年齡40~75歲(包含40歲和75歲)。④病程>14 d。⑤肌張力評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分級標準[1]在Ⅰ級(含Ⅰ級)以上者。⑥自愿參加, 且知情同意。
1.3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接受腦梗死常規(guī)基礎治療, 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 1次/d,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對癥處置。
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 包括Bobath療法、Brunnstrom技術和本體感覺神經(jīng)肌肉促進療法(PNF)。具體操作臥位良肢位擺放、變換體位;從前臂旋后, 肘關節(jié)伸展, 使肩關節(jié)完全外旋;肩關節(jié)外旋-抬舉上肢;坐位平衡訓練、床上移動訓練;上下樓訓練、下肢負重訓練。
治療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祻陀柧毞椒ㄍ瑢φ战M。針刺取穴:極泉、臑會、肩髎、清冷淵、消濼、天井、梁丘、風市、陽陵泉、血海、陰陵泉、陽輔、三陰交。操作:取患者仰臥位, 取患側腧穴, 常規(guī)腧穴局部消毒, 采用3寸毫針, 直刺進針, 針下得氣后, 留針40 min, 留針期間每10 分鐘行針1次。
兩組均治療30 d后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兩組于治療前后分別以患肢運動的改良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張力評分分級量表進行療效評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改良M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減少,治療前后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改良MAS評分減少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MAS評分變化比較,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MAS評分變化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302.68±1.051.79±0.62ab對照組302.71±0.962.13±0.65a
痙攣性癱瘓又稱為中樞性癱瘓, 是導致腦卒中康復進程中出現(xiàn)曼-韋攣縮(Mann-wemicke)姿態(tài)的主要原因, 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進程[2]。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在減少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提高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共識[3,4]。
腦梗死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結構上和功能上都具有重組能力, 能夠消除腦損傷影響, 在一定條件下部分神經(jīng)元能夠再生,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5]。這為腦卒中患者的臨床康復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本組研究針刺所選腧穴以手少陽三焦經(jīng)穴為主, 三焦經(jīng)穴能夠疏通經(jīng)脈循行所過之處的氣血, 可用于肩背肘臂屈伸不能的治療。本研究中, 經(jīng)過1個月的治療, 針刺與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組改良MA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 說明針刺與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能夠改善患肢痙攣,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 針刺與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能夠改善患肢痙攣,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方定華, 陳小梅, 李漪, 等.腦血管病臨床與康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1:46-60.
[2] 李東霞, 胡培佳, 程紅亮, 等.針刺井穴治療腦梗死后肢體痙攣臨床研究.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3, 25(11):999-1001.
[3] 朱蘊紅.早期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河北中醫(yī), 2012, 34(8):1191-1193.
[4] 吳秀玲, 李永秋, 徐靜紅, 等.針刺對部分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軟癱期運動功能的影響.河北中醫(yī), 2013, 35(12):1851-1853.
[5] 王中琳.中藥對缺血性卒中模型大鼠神經(jīng)功能重塑的影響.中醫(yī)藥信息, 2009, 26(3):72-7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209
2014-11-14]
150036 黑龍江省醫(yī)院(徐飛 謝昕 汪敏娜);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張倩)
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