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小四
魯迅在中國雜文界的地位,怎么高評都不過分。他智識過人、行文冼煉、犀利透徹等等,當然,有時也不免失之于刻薄,譬如說,他從文字到現(xiàn)實都踐行了“一個也不饒恕”。
魯迅在性格上頗似他的祖父周福清,罵起人來深入骨髓讓人恨恨卻又無可奈何。魯迅三兄弟也沒少被祖父埋汰,而且因祖父強勢,少年的魯迅即便對其憤恨交加卻也無力反抗。但魯迅在有機會“報復”的時候,也絕不“手軟”。譬如說有一位與魯迅同時代的日本學者,寫了篇有關(guān)周家的文章送給魯迅審稿,魯迅刪掉了送審的文章中關(guān)于祖父任“大官”的描述,只輕描淡寫說祖父不過是當過縣令般的小官而已,對其他肯定祖父的言辭也一并刪除。魯迅曾經(jīng)有機會看到祖父科舉應試的試卷,他在日記里也一筆帶過,意思是寫得不怎么樣嘛。前文中的日本學者曾經(jīng)一針見血地指出,魯迅對于祖父,潛藏著幸災樂禍般的報復心理。這是一個曾經(jīng)對脾氣暴躁、罵人毒辣的祖父無可奈何的少年,在終于成年并得到了話語權(quán)之后的悄然回擊。
如此,你便可理解為何魯迅在舉家從紹興遷至北京時,他在老家燒掉了祖父一生所有日記的舉動了。那些日記堆積起來約合兩立方米,是一個原本行事嚴謹?shù)娜艘惠呑拥膶懻?。即便在辭世之前,周福清仍然在病床上顫顫巍巍寫日記。因此,為祖父送了終的三弟周建人對兄長此舉并不贊同,但他弱弱的反對被魯迅輕易而堅定地駁回。于是,那把大火燒了兩天。而燒掉了祖父一生日記的魯迅,從此再未回過故鄉(xiāng)。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魯迅說出“一個也不饒恕”的話語,就不那么突兀了。魯迅極其勤奮,現(xiàn)存小說集三部、散文集二部、雜文集十九部。在那些字里行間,處處可見其心血和矛盾。梁實秋說,魯迅有一種怨恨之氣。隱隱的怨恨,也在留下的文字間彌漫。魯迅在辭世前的十幾天里寫最后一篇文章時,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寫道,“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多年以后,此語依然令人觸目驚心。
魯迅至今依然活在人們的記憶里,不論你喜歡或者不喜歡他。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筆戰(zhàn)不止的“敵我”雙方,與數(shù)萬民眾一起去吊唁這個偉大的學者和文學家。此后數(shù)十年,各種筆戰(zhàn)、各類運動、無數(shù)的人物多次將魯迅這個名字推到風口浪尖。支持他和貶低他的人,也未必懂得他。所有的評價,都需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里綜合考慮,而不是根據(jù)自身立場有所取舍。
筆者認為,評價魯迅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他。首先便是,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勿庸置疑,魯迅確實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劣根性揭示得入木三分,確實喚醒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反思,張揚了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拓展,及國人精神的轉(zhuǎn)型,提供了一種極大的張力,在當時的文化界、思想界,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但自漢唐以來,中國文化的精神所遺存所保留所發(fā)揚的,有諸多值得回味和肯定的一面。中國人不僅僅是在沉默中死亡,還常常在沉默中爆發(fā)。魯迅說,“我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中國人的”。確如此言,我們反觀魯迅,他對于中國文化的韌性、民族族精神、愛國情懷、強大的韌性等方面的展示,沒能達到他對于其劣根性的展示所達到的深度。
另外,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確實創(chuàng)造了一種精神,提出了對人和對人本性的一種關(guān)懷,這是他之所以成為青年領袖的不可否認的一面。但魯迅實質(zhì)上“不屑于”與其觀點相左的人進行本質(zhì)上的交鋒。就像當年他的祖父在每每罵過他們小輩之后,根本懶得理會對方有何回應。這種你罵東我罵西,他的“對手”無論是胡適、林語堂還是其他人,雙方未能在深層次上正式交鋒的狀況,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遺憾。否則,我們看到的不會是細節(jié)的吹毛求疵,而是真正的精神砥礪。
從此處可以看出,魯迅在性格上也有其局限性。他將許多人推到了“外面”,還將與他觀點略有不同的左翼右翼甚至是中翼,甚至是稍稍有分歧的人都擋到了外面。
魯迅在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里還寫道,“忘了我,管自己生活”。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忘不了他。當歲月不斷流轉(zhuǎn),有中文的地方,我們都不會忘記他。因為,魯迅是偉大的,這一點連其辯論對手也無可否認。但偉大的魯迅也是平凡的。一個偉大的魯迅創(chuàng)造了歷史,一個平凡的魯迅帶來了些許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