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要]17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對立的個人主義思潮——權利個人主義和道德個人主義。權利個人主義主要是感性的,它強調個人獲取和占有財產(chǎn)、追求幸福的權利(洛克)以及得到個人安全的權利(霍布斯)。這種個人主義實際上主張權利高于責任,權利優(yōu)先于責任。道德個人主義主要由康德建立,在康德的筆下,個人上升到了道德人格的層面,他超越了欲望滿足階段,在內心中給自己制定了道德法。這種道德法是具有理性精神、獲得了獨立、能夠自主自律的現(xiàn)代人給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道德個人主義主張責任高于權利,責任優(yōu)先于權利。在當代中國,權利個人主義大行其道,道德個人主義“芳蹤難覓”。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中國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將日益提高,中國將出現(xiàn)一個嶄新的公民社會。具有公民精神的中國人將同時堅持權利個人主義和道德個人主義,并使兩者達到某種平衡。
[關鍵詞] 權利個人主義 道德個人主義 公民社會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5-0034-07
雖然“個人主義”這個詞出現(xiàn)于19世紀,但是從這個詞的意蘊來看,早在17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對立的個人主義思潮——權利個人主義和道德個人主義。筆者嘗試對這兩種思潮進行辨析,并就當代中國的個人主義的現(xiàn)狀和趨勢進行論述。
一、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的權利個人主義和道德個人主義
霍布斯曾指出,“古希臘羅馬人的哲學與歷史書以及從他們那里承襲自己全部政治學說的人的著作和討論中經(jīng)常推崇的自由,不是個人的自由,而是國家的自由”。
貢斯當在其光輝名篇《古代人的自由和現(xiàn)代人的自由之比較》中認為,以古代雅典城邦公民為代表的“古代人”的自由乃是一種政治自由,即公民可平等參與城邦管理,行使政治權利,而中世紀宗教社會解體以來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人”的自由首先是一種個人自由。個人自由強調人的獨立性,意味著“只受法律制約、而不因某個人或若干個人的專斷意志受到某種方式的逮捕、拘禁、處死或虐待的權利,它是每個人表達意見、選擇并從事某一職業(yè)、支配甚至濫用財產(chǎn)的權利,是不必經(jīng)過許可、不必說明動機或理由而遷徙的權利。它是每個人與其他個人結社的權利,結社的目的或許是討論他們的利益,或許是信奉他們以及結社者偏愛的宗教,甚至或許僅僅是以一種最適合他們本性或幻想的方式消磨幾天或幾小時”。最后,“現(xiàn)代人”的自由也包括政治自由,即“每個人通過選舉全部或部分官員,或通過當權者或多或少不得不留意的代議制、申訴、要求等方式,對政府的行政施加某些影響的權利”。
當代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阿蘭·雷諾(AlainRenaut)把“古代人的自由”界定為他律,把“現(xiàn)代人的自由”界定為自律、自主。阿蘭進一步認為,黑格爾已經(jīng)注意到,假如作為公民的“古代人”自以為是自由的,不管是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都沒有認識到真正自由的人應該具有主體性的嚴格要求以及精神的自主,而這些都是古代雅典人所不具備的;海德格爾認同黑格爾的這一觀點,他把“現(xiàn)代人的自由”看作一種新的自由,認為它是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fā)展,是人類的自我立法,“通過這種新的自由,人類想充分發(fā)展自己的所有潛能,以便駕馭整個地球”。
在阿蘭眼里,包括古希臘羅馬社會和中世紀社會的傳統(tǒng)社會屬于整體主義社會。何謂整體主義?它指的是,“國家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整體,一個由所有社會成員構成的統(tǒng)一體,給予社會成員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意義,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對國家無條件地服從、忠誠、奉獻,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的生命”。在整體主義社會里,存在一個傳統(tǒng):個人依賴和歸屬于集體,個人對集體權威無條件地服從,集體高于個人。
由上述分析可知,傳統(tǒng)西方社會是不存在個人主義的。正如蘇格蘭作家Adam Ferguson(17231816)所言:“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集體就是一切,個人什么都不是?!?/p>
(一)權利個人主義的誕生
15世紀至16世紀肇始于意大利、擴散至歐洲諸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以莫大的勇氣對神本主義說不,“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世界的中心,提出人是世界上最為寶貴的創(chuàng)造物,人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呼吁對世俗的人的價值的尊重和關懷”。這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催生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思想種子”。
到了17世紀古典時期,笛卡爾的一句豪言“我思故我在”石破天驚,宣告了現(xiàn)代主體意識的萌芽?!霸撜摂鄰娬{學會自我思考的人從今往后不再依賴別人,而能夠自己給自己確定方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p>
具有主體意識的現(xiàn)代人不再以為宗教神權和封建君權是理所當然的,進而質疑其合理性,從而舉起批判的巨斧。與此同時,現(xiàn)代人開始設想一種尊重個人的價值和地位、維護個人的利益和權利的主權。這種主權思想奠定了建構現(xiàn)代國家的思想基座?!暗搅?7、18世紀,西方政治哲學家們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具體化了這種主權思想和現(xiàn)代國家的理念,即把國家主權建立在訂立契約、得到人們的普遍同意、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礎之上?!?/p>
最先提出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家當是霍布斯。他認為,在人們進入社會狀態(tài)之前,存在一種“人人為敵”、自相殘殺、沒有國家和政府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得人人自危,并迫使人們?yōu)榍笞员6诒舜酥g訂立社會契約,約定建立“利維坦”——一個強大的國家。利維坦強大到足以使每個人畏懼,從而不敢輕舉妄動,于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們進入了和平的社會狀態(tài)?;舨妓沟恼嗡枷刖哂袃擅嫘裕阂环矫?,霍布斯主張強大的國家、專制的政府,認為統(tǒng)治者可凌駕于法律之上,其權力不受限制;另一辦面,霍布斯提出,建立利維坦、成立政府的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們的個人權利(主要是生命和安全)。
洛克對前輩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說”和社會契約論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在洛克看來,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們具有理性,“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chǎn)”。因此,自然狀態(tài)并非戰(zhàn)爭狀態(tài),而是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不過,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們處于競爭關系中,另外,總會有一些人違背自己的理性,出于私利去損害別人的利益,從而違反自然法。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不存在公共權力機構和公共法官,被損害的人只能自己充當法官來審判和懲罰損害自己的人?!八妥匀幌碛幸环N權力,不但可以保有他的所有物——即他的生命、自由與財產(chǎn)——不受其他人的損害和侵犯,而且可以就他認為其他人罪有應得的違法行為加以裁判和處罰,甚至在他認為罪行嚴重而有此需要時,處以死刑。”但是這種“既是當事人又是法官”的尷尬情形顯然難以保證審判和懲罰的公正性。為了解決此問題以更好地維護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和利益,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們建立了一個共同體(國家),成立了一個政府,并與政府訂立上社會契約,由此人們進入了社會狀態(tài)。
洛克對霍布斯主張的利維坦嗤之以鼻,認為霍布斯的愚蠢想法就像是一群石貂和狐貍為了避免彼此的傷害就去投靠獅子,請獅子保護它們?;诖?,洛克主張對政府的權力進行嚴格的限制,政府權力是有限的。限制政府權力的手段包括社會契約、法律(法律至高無上,政府必須與公民一樣,平等遵守法律)、定期選舉、三權(立法、行政、外交)分立等。洛克強調,成立政府的唯一目的乃是更好地維護人們的自然權利和利益,政府的合法性即在于此。如果政府違背了這一目的,失去人們的信任,那么它將在下次選舉中落選。如果政府未經(jīng)法律允許,以武力和暴力手段嚴重侵犯人權,那么先前制定的社會契約將自動中止,人們有權自衛(wèi)和反抗。
由上可知,洛克是現(xiàn)代民主理論的奠基人,同時也是個人主義理論的完善者(在霍布斯的基礎上)。洛克謳歌的個人主義實質上是權利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意味著,個人具有獨立性,個人優(yōu)先于社會,個人高于社會,個人擁有一些天賦的、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個人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工作和行動,有權謀求自己的利益,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社會僅僅是個人的聚合體,建立社會的目的只是更好地為個人服務,不是個人為了社會而存在.而是社會為了個人而存在;政府的本質是維護個人權利的工具,政府的合法性在于能夠維護個人權利。個人的天賦權利包括哪些呢?在洛克的腦海里,它應該包括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chǎn)。洛克甚至進一步將“財產(chǎn)”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擴大。他說:“我所謂財產(chǎn),在這里和在其他地方,都是指人們在他們的身心和物質方面的財產(chǎn)而言?!保ê髞磉@句話成為他的墓志銘)自己的身心是自己的財產(chǎn),這標志著人是自身的所有者。至于身外之物如何成為人的財產(chǎn),洛克認為是人的勞動賦予的.他說:“雖然自然的東西是讓人共有的,但是既然人是自己的主人,自身和自身行動或勞動的所有者.本身就還具有財產(chǎn)的基本基礎”;“在最初,只要有人愿意對于原來共有的東西施加勞動,勞動就給予財產(chǎn)權”;“對于他能以他的勞動予以影響的一切東西,他都享有財產(chǎn)權;凡是他的勤勞所及,以改變自然使其所處的原來狀態(tài)的一切東西,都將是屬于他的。誰采集了一百蒲式耳橡實或蘋果,誰就取得了對這些東西的財產(chǎn)權;它們一經(jīng)采集便成為他的財物了。”。
霍布斯首開先河、洛克加以完善的權利個人主義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和法國1789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都深深刻下了權利個人主義的烙印?!丢毩⑿浴沸Q:“人們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成立了政府,政府的權力的合法性源自人們的同意。假如政府不了解它成立的目的,那么人們有權對它進行糾正,或者將它解散,然后成立一個新的政府?!倍度藱嗪凸駲嘈浴沸妫骸叭藗兩杂善降龋@是他們的天賦權利”,“一切政治機構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的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自由、財產(chǎn)、安全和反抗壓迫?!?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高呼:“人類所有成員生而自由平等,不管是在尊嚴方面還是在權利方面”,“人類所有成員均擁有本宣言所規(guī)定的所有權利和自由,而不論他們的人種、膚色、性別、語言、宗教信仰、政治觀點或其他觀點、所處的國家或社會、財富、出生或其他情形”,“所有個人都有生命權、自由權和人身安全權”,“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均毫無區(qū)別地有權獲得法律的平等保護。”
洛克在闡述其權利個人主義時,極其注重個人的權利,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個人的責任。因此我們可以說,洛克實際上主張權利高于責任,權利優(yōu)先于責任。洛克的這一主張后來受到了康德的尖銳批判。
(二)道德個主義的誕生
像霍布斯和洛克一樣,康德認為人擁有天賦的自由和平等,而自由是“人由于自己的人性而擁有的唯一的、原初的權利”。但是康德也知道,在自然狀態(tài)下,天賦權利是無法得到保障的。當然,對康德來說,自然狀態(tài)并非歷史事實,而是人的理性的一種假設,目的是為了設計現(xiàn)代社會的合理的政治機構。
在康德心目中,“人能夠是他自己的主人,但不能是他自己的所有者”,因為在他自己的身上,除了他的身體,還有人性,而人并非人性的所有者,人性是人類所共有的,絕非某個人的私有物品。由此,人不能像對待身外之物那樣對待自己的身體和身上的人性(身體和人性是不可分割的)。既然人不是他自己的所有者,那么他對他自己就沒有任何權利,他不能像處置一個東西那樣隨意處置他自己。這樣,康德就明確否定了洛克的觀點——人的財產(chǎn)包括了自己的身心。
康德進一步認為,人的規(guī)定性要素包括三個方面:“1.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存在者,人具有動物性的稟賦;2.作為一種有生命同時又有理性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性的稟賦;3.作為一種有理性同時又能夠負責任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格性的稟賦?!庇纱丝梢?,是人身上的人性使人成為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動物或一副軀殼、一個活物。所以,人必須“對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負責”。這指的是,人必須承擔他對人性的責任,履行他對人性的義務。如果人不履行他對人性的義務,那么他身上的人性的質量就會下降,他作為人的質量也會跟著下降。換言之,他不再是人,而只是一個動物或一副軀殼。這就告訴了我們?yōu)槭裁慈藢θ诵缘牧x務高于人權。由于人類的本質在于人性,我們也可以說,人對人類的義務高于人權。
康德提出,為了尊重人性,我們不能把人權與人的義務割裂開來,兩者總是在一起的。享受人權的對等物是履行了人的義務。如果人不履行自己的義務,那么就沒有享受權利的資格。法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一個作為1795年法國憲法的前言的《人權、人的義務、公民權、公民義務宣言》。在某種意義上,此宣言反映了人權和人的義務的辯證關系,盡管它規(guī)定的某些義務過于生硬,比如:假如一個人不是好兒子、好父親、好兄弟、好朋友、好丈夫,那么他就不配是好公民。
在康德腦海里,人權首先意味著自由,而人的義務意味著人的責任。自由與責任聯(lián)姻,形成一對幸福的配偶。只有當一個人處于自由狀態(tài)時,他才能夠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時,他才能表明自己是處于自由狀態(tài)的。自由和責任的“離婚”將導致人格的分裂:不承擔責任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放浪形骸、行尸走肉;沒有自由的負責不是負責,而是被奴役。第一種情況將導致自由的死亡,因為放浪形骸者實際上成了他自己的沖動和欲望的奴隸,企圖為所欲為,無所不為。由此,康德強調理性在人的道德人格建構中的關鍵作用——理性能使人自主、自律。康德不否認人的獨立的重要性,但他認為,理性賦予所有的人平等的自由和自主,這種自主的普遍性超越了人的獨立的特殊性,換言之,普遍的自主高于個人的獨立。
由于現(xiàn)代性是從人的理性的復蘇和個人的解放開始的,所以個人的獨立和自主成了現(xiàn)代性的必然要求。黑格爾曾宣稱:“假如沒有人的激情,那么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可能完成?!睂Υ?,康德也許會說:假如沒有人的理性,那么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可能完成;假如沒有人的理性所要求的自主,那么現(xiàn)代性永遠都不可能完成。康德在他的《實用人類學》中斷言:“理性使人注定要與別人一起,生活在社會中,并使人注定要在社會中通過藝術和科學,接受教育,讓自己文明化、道德化?!?/p>
(三)道德個主義對權利個人主義的超越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個人主義具有兩面性,存在兩種不同面貌的個人。第一種是權利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主要是感性的,它強調個人獲取和占有財產(chǎn)、追求幸福的權利(洛克的主張)以及得到個人安全的權利(霍布斯的主張)。在貢斯當看來,現(xiàn)代人最想爭取的是個人的獨立,他們在政治領域之外追求自己的幸福,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生活和行動,使自己得到滿足。這一點也正是權利個人主義的真諦。第二種是道德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主要由康德建立。在康德的筆下,個人上升到了道德人格的層面,他超越了欲望滿足階段,在內心中給自己制定了道德法。共同的理性使得每個人制定的道德法是相通的。康德的這一觀點源自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表達的著名觀點:“唯有道德自由方能使人真正成為他自己的主人,因為被自己的欲望驅使的人實際上是一個奴隸,而自由的真滯在于嚴格遵守自己給自己制定的法律。”康德極其強調個人自由的積極一面,認為它標志著自主或者人在內心中自我制定道德法的能力。這種自由使得每個人成為與他人平等的個體,這里的平等不體現(xiàn)在對幸福的追求中,而體現(xiàn)在道德價值中:所有人都是一切行動的目的,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是人類的成員,而人類的最終歸宿是實現(xiàn)道德的完善。
康德的道德個人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為一種普遍主義或世界主義。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一方面體現(xiàn)了權利個人主義的內涵,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道德個人主義的內涵。關于道德個人主義的內涵,《世界人權宣言》有如下規(guī)定:“人類所有成員都擁有理性和良知,因此他們都應該以一種博愛的精神對待彼此”,“個人有對人類共同體的一些義務,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的人格的自由充分發(fā)展才有可能”,“當每個人行使自己的權利,享受自己的自由時,他只需要遵從法律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其他人的權利和自由也得到承認和尊重,同時也是為了民主社會的道德準則、公共秩序以及共同福祉得到維護”。
鑒于《世界人權宣言》有關人的義務的規(guī)定比較少,且比較籠統(tǒng),而且其題目體現(xiàn)不出“人的義務”之意蘊,一個由卸任政府元首、國家元首委員會歷經(jīng)10年工作完成的《世界人類義務宣言》于1997年9月1日提交給當時的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該宣言比較詳細地規(guī)定了人類的各種義務,比如,“人無分其性別、人種、社會地位、政治信仰、語言、年齡、國籍或宗教,都有義務把所有的人當做人對待”,“任何人都不應當支持任何形式的非人道行為,相反,人人有義務盡力維護他人的尊嚴和自尊”,“人人有義務揚善棄惡”,“所有賦有理性和良知者都要根據(jù)互助精神對所有的人、家庭、共同體、種族、民族及宗教承擔責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有義務尊重生命。任何人都無權傷害、折磨和殺害他人”,“人人有義務正直、誠實和公道地行事,任何人或集團都不應當掠奪或肆意剝奪他人或其他集團的財產(chǎn)”,“任何具有必要條件的人都有義務盡力消除貧困、營養(yǎng)不良、愚昧和不平等,亦有義務在世界各地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便保障人人享有尊嚴、自由、安全和公正”,“人人有義務通過努力和勤奮發(fā)展自身的能力……人人應當幫助那些需要照顧者、弱者、殘疾者和受歧視者”,“使用任何財產(chǎn)和財富都要負責任,都要符合公正原則和有益于人類進步”,“人人有義務保持言行坦誠。任何人,無論職位多高或權勢多大,都不得說謊”。無獨有偶,1948年5月2日美洲國家組織第9次國際會議通過的《美洲人的權利和義務宣言》強調了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關于美洲人的義務,“特別列舉了社會義務、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義務、受教育義務、選舉義務、守法義務、為社會和國家服役的義務、就社會保險和福利與國家和社會合作的義務、納稅義務、工作義務以及克制在外國從事政治活動的義務等。
二、當代中國的個人主義現(xiàn)狀
正如傳統(tǒng)西方社會那樣,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的中國社會屬于整體主義社會。在那幾個時期,國家的地位和利益遠遠高于個人的地位和利益,個人的地位和利益微不足道,提倡個人的地位、利益和權利的思想和觀點往往被等同于自私自利,從而被當成大逆不道、洪水猛獸,遭到嚴厲的打壓。另一方面,各種各樣的思想流派教育人們舍己為人、舍己為國、公而忘私、大公無私,但是這些教育并非從人的理性選擇、人的自由、人的獨立性、人的自主性出發(fā),從而淪為空洞的說教。
(一)權利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大行其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帷幕的拉開,國家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到經(jīng)濟建設,中國社會逐漸從整體主義社會轉變?yōu)椤罢晤I域保持整體主義,經(jīng)濟領域、社會生活領域和私人生活領域越來越個體主義化的半整體半個體主義社會”。在經(jīng)濟領域,人們獲得了經(jīng)濟自由,可以自主擇業(yè)、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主經(jīng)商、自主投資、自主購物、自主消費,可以合法地追求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合法地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和財產(chǎn)。據(jù)興業(yè)銀行與胡潤研究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13高凈值人群另類投資白皮書》顯示,迄今中國億萬資產(chǎn)以上的高凈值人群達6.45萬人之多。這令人咋舌的數(shù)字得歸功于人們獲得的經(jīng)濟自由。在社會生活領域,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權利,如給孩子讀哪個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買哪個樓盤的房子,去上班是坐地鐵還是乘公交,看病上哪個醫(yī)院,看電影去哪個影院,旅游去哪個景點等,人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在私人生活領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人身自由、行動自由、通信自由、交往自由、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等得到了較好的維護,同時,人們日益注重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想被別人或任何機構過多地了解自己的情況,不希望自己的私生活和私人空間被別人或任何機構干擾。中國官方對待“人權”的態(tài)度逐漸從諱莫如深向承認和接納轉變。1991年10月,國務院破天荒地發(fā)布了《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這一舉動為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掃清了障礙。1994年4月,當時的外長錢其琛公開表態(tài):中國支持聯(lián)合國關于人權的各項議案,包括《世界人權宣言》。1997年和1998年,中國政府分別簽署了《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2004年,“人權入憲”,修訂后的新憲法歷史性地出現(xiàn)一句:“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009年4月,國務院出臺《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斑@是中國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guī)劃,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兩年中國政府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權利個人主義已經(jīng)在當代中國大行其道,正日益深入人心,產(chǎn)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
(二)道德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芳蹤難覓”
在道德層面,當代中國的道德總體表現(xiàn)呈下滑和無序狀態(tài),令人憂心忡忡。一方面,傳統(tǒng)道德觀念賴以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jīng)濟、計劃經(jīng)濟)以及社會基礎(整體主義社會)已不復存在,市場經(jīng)濟和權利個人主義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諸多內容(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官本位、族權觀念、父權觀念、夫權觀念、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集體主義等)發(fā)起挑戰(zhàn)和圍剿,使其處境十分艱難。另一方面,當代中國處于轉型期,與市場經(jīng)濟和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現(xiàn)代道德觀念體系還遠未在中國落地和生根?,F(xiàn)代道德觀念是具有理性精神、獲得了獨立、能夠自主自律的現(xiàn)代人給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即康德所說的“道德法”,其本質是一種道德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人大部分尚未具備高度的理性精神,也許獲得了某種程度的獨立(尤其是經(jīng)濟獨立),但遠未能達到自主自律,更遑論自己給自己制定道德準則了!大部分當代中國人的道德準則要么來自傳統(tǒng),要么來自官方制定的道德標準。由此可見,道德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芳蹤難覓”。如果用體現(xiàn)道德個人主義的《世界人類義務宣言》來衡量,當代中國的道德表現(xiàn)實難令人滿意。例如,《世界人類義務宣言》稱,“人無分其性別、人種、社會地位、政治信仰、語言、年齡、國籍或宗教,都有義務把所有的人當做人對待”,“任何人都不應當支持任何形式的非人道行為,相反,人人有義務盡力維護他人的尊嚴和自尊”,“人人應當幫助那些需要照顧者、弱者、殘疾者和受歧視者”,“人人有義務保持言行坦誠。任何人,無論職位多高或權勢多大,都不得說謊”,這些人類義務,恐怕能認真履行的當代中國人并不多。相反,“小悅悅事件”、“彭宇事件”、“郭美美事件”、“三鹿事件”、“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毒膠囊事件”、“艷照門事件”、“娛樂圈潛規(guī)則事件”等層出不窮的新聞刺痛了我們的心靈,鞭打著我們的靈魂,刺激我們進行反思: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何在?
三、當代中國的個人主義趨勢
從整體主義發(fā)展到權利個人主義和道德個人主義,其政治基礎是政治轉型,即從傳統(tǒng)專制和集權政治轉向以憲政、民主、法治為基本特征的現(xiàn)代政治。當代中國處于轉型期,經(jīng)濟體制改革已高歌猛進,而政治體制改革仍然任重道遠。鄧小平早就指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jīng)濟體制改革繼續(xù)前進,就會阻礙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阻礙四個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012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現(xiàn)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chǎn)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fā)生。每個有責任的黨員和領導干部都應該有緊迫感。”中共十八大報告前所未有地以巨量篇幅(2389字,占全文的11.67%)闡述政治體制改革,強調“必須繼續(xù)積極穩(wěn)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上述表態(tài)清楚地說明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說到底,當代中國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政治體制問題,政治體制不改變,其他改革都是“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只觸及皮毛,未能深入骨髓”。
可以想象,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中國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程度將日益提高,“中國有憲法無憲政”的局面將成為過去,中國將出現(xiàn)一個嶄新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由許許多多具有公民精神的個人組成的。公民精神作為臣民意識的對立物,意味著個人具有理性,能獨立自主,追求自由平等,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關心他人、社會和國家,主動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積極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具有公民精神的中國人將同時堅持權利個人主義和道德個人主義,并使兩者達到某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