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梅
【摘 要】在資產交互的過程中,歷史成本的計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我國經濟轉型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后,歷史成本的計量不僅完善了企業(yè)的金融管理制度,還充分的反映了企業(yè)的財務狀況,但是對于在會計實務披露方面,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還是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文就此影響與現狀,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會計實務
歷史成本計量代表在用戶所取財產時財物所交付的現金或現金同價值的金額計量,而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就形成了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在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屬性的模式下,雙方交互的成本值具有公允性;交易完成后的工作簡單,便捷;具有決策有用性的可靠性原則。
一、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特點
1.交易成本的相互性
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作為一種計量屬性,指的是計量對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是被計量對象能予以數量化的特征。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具有交易成本的相互性的特點,使得人們的交易之間的信任度提升,可以共同加大合作金額,一起賺取更多的利益,有益于我國經濟的流通發(fā)展。
2.后續(xù)計量的簡便
后續(xù)計量是對經初始計量后價值變動的資產和負債進行的新起點計量,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動進行反映,還要對因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損益進行反映,后續(xù)計量中一般不存在時間段的問題。企業(yè)對各個財務環(huán)節(jié)的各個過程均會采用后續(xù)計量,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續(xù)計量方法比較簡單、合理,而且計算結果較為準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成本計量的缺陷,使其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越性。
3.決策可靠性
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具有決策可靠性的優(yōu)點,使得企業(yè)得到更多的信任,從而獲得更廣泛的項目范圍,為企業(yè)的自身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優(yōu)勢作用。會計行業(yè)是需要與各種數據打交道的,這些數據的存儲計算過程很容易出現差錯,歷史成本計量比較簡便,且可靠程度較高,便可有效地避免其出現差錯,使得其在會計領域被廣泛的應用。
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對于會計實務的影響
1.收入與成本不適合配比計量
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現行會計制度規(guī)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為其歷史成本,即資產取得時的實際資金消耗,而且一經確定不得更改;而在實際計量過程中則不然,很少有人會按著規(guī)定來進行歷史成本的計量,這就難免造成收入與成本不適合的配比計量。隨著市場的變化,歷史成本處在經常性地變化之中,這就導致收入與歷史成本不適合配比計量,為實際經濟工作造成困擾。
2.對于資金流轉的展示不具有準確性
歷史成本會計模式首先假設會計核算要以貨幣作為統(tǒng)一計量單位來統(tǒng)計各會計要素,這里的貨幣通常是各期的名義貨幣單位,因為貨幣具有一般等價物的特性和價值尺度職能。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可使不同質的財務相加減,并使收入與費用相互配比以計算利潤,以此來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綜合會計信息。但在企業(yè)的實際會計管理中,資金流轉的展示的準確性不高,很難找到實質的具體依據。資金流轉的展示不具有準確性使得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對會計實物產生負面影響。
3.不能合理出示用戶收入
歷史成本模式在計量收益時遵循配比原則,它將營業(yè)收入與為取得該項收入所發(fā)生的費用或成本配合比較,超過部分確認為收益。但是用戶有保持秘密的權力,這就造成工作人員無法統(tǒng)計用戶收入的局面。收入是當期實現的,按現行價值計量,而成本或費用是按歷史成本結轉的,因物價變動,資產的歷史成本和現行成本(重置成本)可能相差很大,所以計算出的利潤難以說明企業(yè)真實的經營業(yè)績。再加上,用戶實際收入的難以確定,使得企業(yè)的真實收入更加難以辨別。
三、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改革
1.完善收入與成本的計量內容
現如今,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以現時重置成本對資產進行計價,解決了歷史成本會計由于資產購置年代的不同,計價上存在較大差異的不合理現象;現時成本會計可以避免歷史成本會計所產生的虛假利潤;加大對用戶收入的調查也可以對企業(yè)的具體收入予以了解。這樣,就充分的完善了收入與成本的計量內容,有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
2.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融合
對于初始計量,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兩者是一致的,如果市場不發(fā)生大幅變化,一般情況下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不會產生嚴重的背離。歷史成本側重于解決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公允價值側重于解決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為了實現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改革,將其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合理的融洽整合可以有效的提高二者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將其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融合可以有效的減輕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對會計實物的負面影響。
四、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會計計量對象變得越加復雜,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已經不能準確地為投資者、債權人提供相關的、可靠的信息。因而未來會計核算在計量屬性的選用上應分別不同的要素與項目,即根據對決策的有用性,不背離信息的可靠性,各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各自適用于不同項目。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在會計領域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逐漸地注意到,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會對會計實務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也就理所當然的作為現如今歷史成本與會計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程春明,李桂花,王明.金融危機引發(fā)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J].會計研究,2010(09)
[2]李宗平,王召.新準則下看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的再比較[J].商業(yè)時代,2010(01)
[3]葛家澎,王利明.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