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講述了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藏書樓復原研究,其中主要內容有:文津閣概述,文津閣修繕歷史,文津閣藏書樓復原研究,本文現從歷史文獻記載、現存原琉璃構件、與文津閣相互仿建的現存實例等方面對藏書樓進行研究考證。
關鍵詞:文津閣;藏書樓;歷史;承德避暑山莊
1 文津閣概述
避暑山莊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乾隆時期又增加了很多景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弘歷開設《四庫全書》館,征集當時的著名學者五百余人,編纂《四庫全書》。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天完成第一部,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淵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歷在修建文園獅子林和殊像寺的同時,又在避暑山莊千尺雪后面修建了文津閣,珍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各一部。
文津閣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內,四周有圍墻環(huán)繞,是避暑山莊的一處園中之園。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園中自南而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藏書樓、后花園;東側有配殿和碑亭,后院有月亮門,總體布局仿照寧波范氏天一閣和宋代書畫家米芾的寶晉齋而建?!敖颉?,意為濟渡,“文津”,是文化知識的渡口,若要求得知識,便要自此問津的意思。文津閣與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一起被稱為“北方四閣”,又稱“內廷四閣”。閣主樓前有半月池(也稱月牙池),池南有假山,假山之上筑有月臺和趣亭,這樣的布置手法和假山形象又兼具了宋代米芾寶晉齋的建園特點。所以乾隆在御制詩中解釋:“米家范氏兩兼奇,而今御園所見少”。
乾隆皇帝在修建文津閣時,曾命杭州織造衙門,查閱天一閣的式樣,以資借鑒。文津閣在建筑設計上主要是模仿了天一閣的尺度和法式,按《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設計,閣外觀是兩層,實際是三層,中間一暗層為陽光不能直射的藏書庫。樓房的第三層是連通的敞間,取“天一生水”之意;第一層為六間單間,象征著“地六”, 頂層六間相通意為“天一”。水可以滅火,以此來象征防范火災之意。
2文津閣修繕歷史
歷經二百多年滄桑變故的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在民國至文化大革命期間,曾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這項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開始對它進行全面維修。文津閣,這座位于避暑山莊西部文津島上的最大一組建筑,也得到了合理的修繕及利用。1950年至1951年,熱河省民政廳來承進行考察后對文津閣門窗進行了修繕。1953年9月,熱河省主席楊志林主持了文津閣油飾彩畫修復工程(楠木色油飾)。1954年文津閣改為地區(qū)招待所(熱河干休所),新設了廚房、餐廳,添加了采暖、電照等設施。1978年地區(qū)招待所遷出。在此期間,文津閣還接待過很多國家重要人士,如陳毅、賀龍、聶榮臻、楊勇、劉蓮濤、陸定一等。1978年招待所遷出后,承德文物局古建隊曾于7月6日開始小修一次,拆換文津閣藏書樓部分飛椽、連檐、望板及瓦口。1979年下半年承德市圖書館又遷回文津閣,文津閣仍作為藏書之處。1983年古建隊對文津閣門殿和主樓進行局部小修,對主樓前檐瓦頂抅抹掃壟,除草樹,補修殘碎瓦件,撤換糟殘連檐瓦口及飛椽。后檐抅抹掃壟。2003年山莊恢復水系引水以后,熱河畫院遷出空置至今。
3 文津閣藏書樓復原研究
由于幾次對文津閣的改造,現在藏書樓為布瓦卷棚頂瓦面、步步緊裝修的三層樓閣(見圖片一)。為最大限度復原其歷史面貌,現從歷史文獻記載、現存原琉璃構件、與文津閣相互仿建的現存實例等方面對藏書樓進行研究考證。
3.1 歷史文獻記載
同治元年(1861年),慈禧下諭旨“停止一切山莊未竟工程”。此后避暑山莊很少進行修繕。但是因為文津閣內藏貯《四庫全書》,意義非同一般。所以同治五年六月(1866年),熱河都統麒慶、熱河總管錫奎忠廣看到文津閣損壞嚴重,提出:“文津閣滲漏情形愈加嚴重,勢難再緩,擬請勘估籌修?!睋敃r掌管曠觀的苑副錫元所述:“文津閣藏書樓六間,檐頭滲漏,琉璃瓦片脫落,間有破碎,椽望糟朽,上下層檐頭坍塌,山墻歪閃,于本年五月間迭經大雨淋坍大脊二丈,于滲漏情形較前尤重,誠恐再遇雨水損濕書籍等情,呈請核辦前來?!蓖挝迥?月奏折稱:“避暑山莊內文津閣滲漏情形較重,勢難再緩…….六間,重檐硬山,下層三面仙樓,現在頭停滲漏,花脊傾陷……琉璃瓦片破碎不齊…..惟舊琉璃瓦破碎太多,不堪選用,應請滿換布瓦,將花脊改為排山脊”。
同治六年(1867)四月開工修復文津閣,至九月竣工。將文津閣頂所覆黑琉璃瓦全部更換為布瓦。
二十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五十嵐牧太所著的《熱河古跡與西藏藝術》一書中刊載了文津閣琉璃花脊(見圖片二),注明是碑亭的構件,但據考證分析,應為文津閣綠剪邊花脊構件。
3.2 文津閣現存廊筒子門琉璃罩和清挖出的琉璃構件
在深入研究文溯閣和文淵閣的琉璃屋頂設計規(guī)律時發(fā)現一條重要的依據:花脊和吻獸的設計樣式與廊筒子門上的琉璃罩樣式存在十分明顯的相關性。而目前的文津閣的琉璃罩正脊和垂脊、瓦面外均為清代原始構件(見圖片四)。根據二十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五十嵐牧太所著的《熱河古跡與西藏藝術》一書中刊載的未經過近代修繕的琉璃罩(見圖片五)可以清晰看到其花脊的樣式為海水祥云,與文溯閣現存實例(見圖片六)相一致,正吻樣式也相吻合。
二十世紀80年代清理文津閣假山、水系時出土了大量的琉璃構件,在2006年清理碑亭北側水池時也發(fā)現了重要的琉璃構件。這些構件包括六樣綠琉璃筒瓦、板瓦(見圖片八),綠琉璃花脊(見圖片三)和正吻局部(見圖片七)。根據這些重要的琉璃構件可以有力地證明文津閣最初的琉璃屋頂樣式為:黑琉璃瓦綠剪邊,設正脊、垂脊和圍脊,各脊均為海水祥云花脊,設花脊正吻和垂獸。而這一結論與文獻記載的“花脊”、“扶脊木”是吻合的,同時也證明同治五年8月將琉璃瓦面改為布瓦屋面的事實。
3.3與文津閣相互仿建的現存實例
現存遼寧省沈陽市沈陽故宮內的文溯閣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都是與文津閣同一時代建造的,也是當時號稱“北四閣”中一直保留原貌的兩處。經過對“北四閣”的比較和研究發(fā)現,它們之間雖然面闊、開間等數據不相一致,但是規(guī)格、樣式、風格卻如出一轍,可以稱作是清代皇家建筑上的“姊妹篇”。 文溯閣和文淵閣的屋頂都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樣式,而且也都是花脊,這些仿建建筑的現存實例給文津閣琉璃屋頂的研究提供相互佐證的參考價值。通過文津閣歷史照片與文朔閣現存實例,可以確定文津閣外檐裝修與文朔閣做法樣式相同,均為碼三箭芯屜,而非現在的步步緊芯屜,裙板雕飾也不是現存的金線如意(圖片九),而是寶相花(圖片十),與沈陽文朔閣裙板雕刻相似(圖片十一)。
4 結語
根據所查歷史資料、現存構件和相仿藏書樓的研究對比,可與確定文津閣藏書樓為重檐前后廊硬山式建筑,覆黑琉璃綠剪邊瓦頂(黑色在五行中屬水,這種設計暗合以水克火的意思),設琉璃海水祥云正脊,祥瑞云龍正吻,外檐一碼三箭裝修,內部設仙樓。面闊六間,西稍間設樓梯間。進深三間,前后設廊,前廊東西設廊筒子門,廊筒子門外設琉璃門罩。琉璃門罩仿垂花門琉璃裝飾,施琉璃三踩斗拱,設琉璃垂柱和雀替,琉璃額枋仿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樣式,正脊樣式為海水祥云,江崖坐中,海浪朝向江崖;正吻為祥瑞云,勾、滴為龍紋。
作者簡介
李凱華(1971-),女,漢,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市外八廟管理處,副研究館員,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