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據(jù)香港名醫(yī)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里的講述,他年輕的時候有一年去漢口辦事兒,當?shù)氐呐笥驯M地主之誼,請他去家里吃飯,并請了幾名醫(yī)生作陪。宴席還算豐盛,4葷4素8個菜,賓主盡歡。飯局即將結(jié)束,主人又端出來4盆壓軸菜:一盆全雞、一盆全鴨、一盆紅燒鯉魚、一盆紅燒豬蹄。作陪的幾位都紛紛表示吃不下,陳存仁嘴饞,還想再找補兩口,動筷子一夾,感覺不對,盆里的雞鴨居然是木頭刻的,再去夾鯉魚和豬蹄,也都是木雕,上面澆了一些菜湯而已。他不明所以,又不好意思問主人。后來找機會一打聽,才知道漢口規(guī)矩一向如此:最后上的幾道菜是充門面用的,只能看,不能吃。既然不能吃,人家自然可以用木雕來蒙事兒啦!
宋朝宴席上也有幾道只能看不能吃的菜,時稱“看菜”,又叫“看盤”,有時候還叫“看食”。當過膳部視察的大詩人陸游說過,南宋皇帝在集英殿宴請金國使臣,每張餐桌上各擺4道看食:棗糕、髓餅、胡餅、環(huán)餅。髓餅是用羊骨髓做的餡餅,胡餅就是燒餅,環(huán)餅則是麻花。把棗糕、餡餅、燒餅、麻花分別裝進4個大盤子,一層一層往上摞,底下鋪寬一些,越往上越窄,摞成金字塔的樣式,就成了4道看食。正式開宴以前,這些看食會一直擺在席上,開宴后新菜陸續(xù)端上來,才把它們撤下去,而在撤下去之前,金國使臣再餓也不能吃,不然會很失禮。
《東京夢華錄》描述北宋皇帝辦壽宴,文武百官和各國使臣來賀喜,殿上殿下幾百張餐桌,沒開宴的時候,每張餐桌上各擺幾道看盤,也是用燒餅、麻花和棗糕之類摞成金字塔。再給遼國使臣單獨開一桌,桌上用煮熟的豬肉、羊肉、雞肉、鵝肉和兔肉擺成5道看盤。由于熟肉很軟,不能摞塔,所以先用絲繩拴成束,再一束一束擺到盤子里。這些看盤同樣不能吃,誰吃誰丟人。
另外,根據(jù)南宋遺老灌圃耐得翁的回憶,南宋杭州凡是像樣的飯館和酒店都有一條行規(guī):顧客上門,剛一落座,還沒等點菜呢,服務(wù)員馬上把幾碟看菜擺到桌上,這幾道菜也是只能看不能吃,跟宮廷里開宴之前先上看盤的習(xí)慣完全一樣。有學(xué)者說這是因為宋朝飯店沒有菜譜,把看菜端出來是讓顧客明白本店都有哪些拿手菜。其實不然,宋人筆記《都城紀勝》明明寫著:“若欲索供,逐店自有單子牌面。”意思就是每家飯店都有菜譜,你想點菜,讓伙計把菜譜拿過來就行了。由此可見,看菜并不是為了代替菜譜而出現(xiàn)的。
那么宋朝飯局上為什么要先上看菜呢?前面說過,民國漢口的木雕壓軸菜是飯局結(jié)束才上,用來充門面,而宋朝宴席上的看菜則在開宴之前就擺上去,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裝飾餐桌和活躍氣氛,以免正式上菜之前出現(xiàn)冷場。同時,我堅信這些看菜還有吊人胃口的作用——只能看,不能吃,先讓你流一陣口水,待會兒能吃的菜端上桌,你一定吃得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