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河報》報道:提起政府網站,公眾最為反感的無疑是“僵尸”“睡眠”現象。近日,記者登錄??谑姓T戶網站,發(fā)現“市長信箱”里只有三封信件,最新收到信件的時間為2010年4月26日,且所有信件的狀態(tài)均為“作廢”。此外,頁面顯示,市長仍為已接受組織調查一年多的冀文林。
評論:政府網站是政務公開的一扇窗口,也是官民溝通的一座橋梁,在互聯網時代,其重要性越發(fā)顯現。一些地方把政府網站弄得半死不活,不但在某些方面反映出懶政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觀念陳舊。??谡W站不過是一個典型例子而已。
據《燕趙都市報》報道:日前,云南省紀委、監(jiān)察廳257名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均簽訂了《云南省嚴禁領導干部收送“紅包”個人承諾書》,承諾不用公款向單位和個人發(fā)送“紅包”,不接受其他單位和個人用公款發(fā)送的“紅包”。
評論:承諾簡單,誠信不易。一紙承諾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紅包亂象”,公眾對此還存有不少疑慮。壓縮“灰色收入”空間,督促干部廉潔自律,不僅需要承諾,更需要嚴密的制度約束和嚴格的執(zhí)行監(jiān)督。
據《現代快報》報道: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區(qū)白云亭路段南側“禁止停車”的標志清晰可見,不僅路邊停放的社會車輛被貼上違法停車告知單,也包括七輛違停警車在內。
評論:在依法治國的新常態(tài)下,執(zhí)法部門的法律觀念將對全社會的法律觀念產生直接影響。不但要摒棄特權意識,帶頭遵守法律,而且對于違法現象要切實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一視同仁、不搞例外,這樣才能帶動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真心敬畏法律。
據《長沙晚報》報道:記者采訪發(fā)現,在北京、天津、南京、成都、南寧、太原、長春等多個城市,均存在人才中心收取集體戶口掛靠費、管理費的現象。有專家估算,全國因掛靠集體戶口產生的相關收費至少達數億元。有的地方戶籍管理費每年都要交,而且即便掛靠一天也要收全年的錢。
評論:收費是管理,但某些收費項目及標準是否合理就不能一概而論了。起個名就能收費,這是典型的“執(zhí)法經濟”“管理經濟”,也是滋生腐敗的土壤。如果政府利用行政資源掙錢,一定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據《新京報》報道:海南省臨高縣每年都要接受國家扶貧資金數千萬元。最近,縣城邊上建成一排投資1.3億元、長達1.7公里的牌坊群。在牌坊群建設之前,縣里曾召開項目論證會,不少專家對興建這樣大規(guī)模的牌坊群持反對意見。不過,臨高縣領導認為,只要項目手續(xù)合法就可以上馬,沒有理會不同聲音。
評論:一邊拿著國家的扶貧資金,一邊干著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恐怕不僅僅是臨高縣才有的景象。對于這種與民生無涉的項目,雖然進行過科學“論證”,但不過是在程序上找個借口而已,想怎么干還怎么干,專家只是一個陪襯。耐人尋味的是,現實中不知有多少這樣打著論證招牌的所謂“科學決策”。
據《人民日報》報道:陳先生一家三口準備出境旅游,需要確定一位親人為緊急聯絡人,他想到了母親,卻被要求出具母子關系證明。陳先生已落戶北京多年,在江西老家的戶口簿上已沒有了他的信息。為難之際,有人給他指出一條道:到父母戶口所在地派出所開個證明。且不說派出所能不能順利開出證明,光想到為這個證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陳先生就惱火。最后,這一難題的解決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錢。
評論:不給錢,開證明無比重要;給了錢,證明可要可不要。這就是一些管理制度的門道所在,也是一些部門不愿簡政放權的根本原因。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14年3月以來,廣西都安縣隆福鄉(xiāng)政府至隆旺村龍規(guī)屯的一條村級公路被一煤礦老板侵占建設私家別墅,導致原有公路被迫改道,鄰近住戶黃某家的大門被堵。此后,黃家不斷上訪。然而,都安縣國土局局長韋俊昌在接訪時,竟責怪黃女士不早些反映問題,并做了個荒唐的比喻:“被人強奸,生小孩了你才去告他?”
評論:如果煤礦老板的違建不成事實,黃女士自然無狀可告。而韋局長以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上訪群眾,損害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傷害的也不只是黃女士本人。近些年,群眾路線、群眾觀念常被一些官員掛在嘴邊,但遇到實際問題卻麻木不仁甚至惡語相向,這種表里不一的官員沒有意識到,他這是在給黨和政府抹黑!
據《長江時報》報道:位于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龍羅公路旁的一座“黑加氣站”,自2013年被媒體報道以來,經黃石市委書記周先旺兩度批示后才被拆除。然而,不到一年,“黑加氣站”又舊地重建,再度開張。
評論:媒體公開報道、書記兩度批示,才拆掉了群眾反映強烈的“黑煤氣站”,可見令行禁止的難度之大。不到一年重新開張,可見這家“黑煤氣站”的神通之大。其實,解決這個難題并不難——一查到底,嚴肅問責,哪個還敢如此“曬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