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濤平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園囿中的寶貴財富,它集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與一體,受眾上達達官顯貴、下至門樓市坊,男女老幼皆可賞玩,可謂是大眾的藝術,其中宜興紫砂壺藝以珍貴的材質(zhì)、精湛的工藝拔得頭籌,享譽海內(nèi)外。深入探究宜興紫砂壺的藝術魅力,大致可從內(nèi)、外兩個層面入手,內(nèi)即內(nèi)涵韻味,外即外觀裝飾,現(xiàn)試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以這款“高石瓢壺”(見圖1)為例,談談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
圖1 高石瓢壺
“高石瓢壺”顧名思義,是從“石瓢壺”演變而來,石瓢最早被稱為石銚,銚在《辭?!分嗅尀橐环N有柄、有流的金屬小烹器。北宋大文豪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彼麑⒔饘巽摳臑槭摚@與北宋時期的茶道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隨后,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選用當?shù)氐淖仙澳嗤?,模仿銚的造型制作了一種器皿用來煮茶,這把“石瓢壺”就是后世所稱的“東坡提梁壺”,其后在時間的洗練中,“石瓢壺”的造型一變再變,發(fā)展出許許多多高矮胖瘦、造型各異的種類。這把“高石瓢壺”是眾多“石瓢壺”中較為有特點的一種,總體氣韻給人一種豁然大氣、樂觀向上的感覺。其外觀造型挺括高聳,線條明快徑直、毫無拖沓,壺身沒有明顯弧度,壺口內(nèi)斂幅度較大;壺蓋采用平壓蓋,薄厚適中;橋型鈕扣于壺蓋上端,大小適中,與整壺比例協(xié)調(diào);壺嘴采用傳統(tǒng)的直流形式,利于出水,中規(guī)中矩;壺底三足鼎立,干脆利落、穩(wěn)健大方,與作品整體的沉穩(wěn)大氣風格相應;壺把呈直角三角形,上下跨度較大,自肩部連接壺底,中部向上提起,更具精、氣、神,令人肅然起敬;壺身正面刻上山猛虎,背面刻“虎嘯撼山岳,龍吟動天地”并題落款,將書畫藝術與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結合,更添情趣。
從古至今,藝術都是孤掌難鳴的,兼容并蓄才是大勢所趨,且在融合中集多家之大成,不斷提升自身的格調(diào),方可算是登大雅之堂,從不同的感觀層面給人以美的享受。細細把握宜興紫砂壺的發(fā)展脈絡也正是如此,從始創(chuàng)時期的家庭茶器到現(xiàn)在人人追捧的藝術佳品,成為了文化的結晶體,它將書畫、陶刻、雕塑等多種技藝納入到自身的藝術范疇,巧妙地用或婉轉(zhuǎn)、或簡潔的紫砂語言詮釋藝術。作品“高石瓢壺”的主體裝飾主要采用了陶刻的手法,把書、畫雙絕體現(xiàn)在了壺身表面。正面刻繪”猛虎上山圖“,雕工細致,皮毛清晰可見。此猛虎屹立于山巖之上,巋然不動,回首傲視山林,不怒自威,背景飾以松枝明月,寧靜深遠;背面刻“虎嘯撼山岳,龍吟動天地”,陶刻功力深厚,筆走龍蛇、氣勢雄健,文墨點綴更添雅趣與正面的”猛虎上山圖“相呼應,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書法與紫砂藝術的結合
在文學、雕塑、繪畫、小說、戲曲、民俗,以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很早就成為了中國的傳統(tǒng)圖騰之一,并形成了虎文化。也有許多和虎相關的成語,如龍騰虎躍、虎虎生威、虎嘯龍吟等,都是形容虎的威猛勇武,充滿活力。國人愛虎,贊美其力量和勇武,尊稱其為百獸之王,古代便稱勇猛的軍人為虎將、虎士等,調(diào)兵所用兵符也稱為虎符,《周易·乾卦文》中有“云從龍,風從虎”的說法,可見虎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不凡地位。在傳說中,虎能趨利避害,驅(qū)除家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祟。就算在現(xiàn)代,很多家庭中也有虎的掛飾,如屏風、掛歷等,在北方地區(qū),還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qū)邪的傳統(tǒng)。在虎年,孩子們會在額頭上寫上紅色的“王”字,以祈福身體能如同老虎一樣強壯、健康,而猛虎上山,傲視三山五岳,明月、蒼松為伴,象征家中平安、事業(yè)蒸蒸日上,在“高石瓢壺”中引入這一元素,傳統(tǒng)手工藝與文化銜接,汲取了自然與人文的氣息,將虎的力與美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靈動不失古韻,同時又寄托了闔家平安的樸實祝福。
“高石瓢壺”雖然基于傳統(tǒng)造型,但卻是在傳統(tǒng)上的嘗試,對于經(jīng)典的一次挑戰(zhàn)。它深受賞玩者喜愛,這與其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濃厚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這也再一次說明紫砂壺的獨特魅力來源于內(nèi)外兼修的藝術品質(zhì)。
[1]倪寶誠.虎文化面面觀[J].尋根.2010(01):70-73.
[2]葛韜.“石瓢”的造型和裝飾[J].佛山陶瓷.2012(12):53-54.
[3]陳麗萍.淺談紫砂文化及其創(chuàng)作要點[J].佛山陶瓷.2014(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