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輝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基礎(chǔ)等級中要求考生作文須感情真摯,發(fā)展等級中要求考生應見解深刻、有創(chuàng)意。而事實上,在高考閱卷現(xiàn)場,閱卷老師看到的是這樣的現(xiàn)象:李白、杜甫、陶淵明總是“很忙”;馬云、馬化騰、李嘉誠輪番登場;林丹、李宗偉不下十次的廝殺與擁抱……究其原因,考生在行文與選材時只關(guān)注“他”,忽略了該真正關(guān)注的“我”??紙鲎魑囊氲酶叻郑闹斜仨氁凶约旱那楦辛髀逗蛣?chuàng)意見解。
文中有“我”——有“我”之經(jīng)歷
近兩年高考作文試題的材料在選材上十分貼近生活,如2014年全國大綱卷“老王生病”、重慶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西卷“探究式學習方式”等,目的就是引導考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這不僅是讓高考作文真正“生活化”,也是高考改革的一大方向。所以考生應用心去體驗生活,把生活感悟融入作文中,那樣文章的“材”才能真,情才能摯。
如高分作文《用心觀察與記錄》一文片段:
我初涉攝影時曾去過一次西藏。藍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趕緊拍下來。于是,在西藏之旅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沒有從取景器的小窗口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了這所有的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我卻再找不回當時的那份激動了。當時只顧著拍照,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時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探尋景觀背后動人的故事傳說……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后來,有一次我?guī)舷鄼C出門“掃街”,才真正領(lǐng)悟到照片背后的意義。在老城區(qū)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我才知道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店里,點一碟腸粉,看著老板在氤氳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在老城區(qū)我又見到一家打制傳統(tǒng)銅器的小店。我循著“叮?!甭曌哌^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著他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著我專注的神情,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門。當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時,突然覺得自己仿佛又聞到了腸粉的香味,聽到了打銅的悅耳聲。
我這才明白,拍照是給自己一個觀察體驗的機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則藏在心中。
點評:從選材上看,考生以自己兩次生活經(jīng)歷為主要素材,給閱卷老師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同時,通過兩次生活經(jīng)歷的對比,作者以辯證的眼光,指出無論是黑白膠片還是數(shù)碼技術(shù)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拍攝者應用心體驗和記錄生活,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觀察和記錄,就能夠“寫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可謂見解深刻。
文中有“我”——有“我”之情感
高中階段的作文訓練大多以議論文為主,因為議論文不僅入題快,易操作,而且風險較低,但是高考議論文一般得分為43分左右,要想出彩確實很難。主要原因是大多數(shù)考生對素材的呈現(xiàn)方式往往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對素材做客觀的轉(zhuǎn)述,然后再找個角度進行理性分析,最后加以總結(jié)、扣題。此法不僅造成文章的“平庸化”,也造成了情感的“蒼白化”。試想如果將素材的呈現(xiàn)方式轉(zhuǎn)變?yōu)樵谵D(zhuǎn)述的同時融入“我”的元素,那么文章便有了“我”之情感。
比較下面兩個例子對同一素材的呈現(xiàn)方式:
“博士縣長”柴生芳擁有海外留學的經(jīng)歷,卻甘愿回到老家甘肅臨洮參加基層工作以回報社會。在生命的最后24小時里,他處理了8項工作,持續(xù)忙碌17.5個小時,僅最后一項常務會便持續(xù)了6個小時,集中商討了22大項53小項政府事務。他心中裝著百姓,開創(chuàng)了“開門辦公”之政風,雖位居干部職位,卻不改勤儉節(jié)約的本色。他用自己年輕且短暫的生命撰寫了一曲奉獻社會、回報社會的壯歌。
柴生芳,當我知道你身為北大文科狀元、日本神戶大學的留洋博士,卻甘愿回到老家甘肅臨洮參加基層工作以回報社會時,我因你的選擇而深感震撼;當我得知你在生命的最后24小時里,處理了8項工作,持續(xù)忙碌了17.5個小時,集中商討了22大項53小項政府事務時,我為你的敬業(yè)深深感動;當我看到你開創(chuàng)“開門辦公”之政風,雖居干部職位,卻始終保持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我被你的人格深深折服……柴生芳,讓我為你唱支歌,更要在我學有所成之際,如你一樣學會感恩社會、奉獻自己。
點評:文段一中,考生以第三方的姿態(tài)置身素材之外,客觀呈現(xiàn)素材,并冷靜地加以分析和總結(jié),但缺乏打動人的情感,文章平淡庸常。文段二中,考生對素材的評析中融入了真情實感,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真情流露,定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中有“我”——有“我”之個性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在高考閱卷現(xiàn)場,“一千個讀者卻只有一個哈姆雷特”,試想這樣的文章如何能引起閱卷老師的閱讀興趣呢?所以,觀點陳舊、對素材的解讀千篇一律是造成考場作文趨同化的重要原因。文中有“我”之個性就是要求考生敢于突破常規(guī),大膽創(chuàng)新,想前人之不敢想,思前人之所未思,從全新的角度對素材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如學生習作《那一絲痛中的快樂》一文片段:
我并不認為陶淵明隱居后得到了真正的快樂,相反他更痛苦。首先,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固有思想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一個和實現(xiàn)自己理想相違背的選擇會讓他快樂嗎?其次,隱居后的陶淵明是孤獨的,“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一個連耕種時間都不知道的孤獨者會快樂嗎?最后,生活的拮據(jù)讓自己的幾個孩子長期處于饑寒交迫的狀態(tài),試想身為父親的陶淵明看在眼里會快樂嗎?所以,我認為,陶淵明的隱居是痛苦遠遠大于快樂,選擇歸隱,實際上是文人的懦弱與逃避。
點評:當大多數(shù)考生認為陶淵明的隱居是為求得心靈的寧靜而大加謳歌時,這位考生卻獨辟蹊徑,反彈琵琶,認為陶淵明的隱居是痛苦大于快樂。如此一來,便使一則常規(guī)素材有了“我”的創(chuàng)見,不僅見解深刻,而且個性鮮明。
閱讀推薦:本文關(guān)于作文的提升技法只是拋磚引玉,更多“別有洞天”的內(nèi)容敬請關(guān)注《求學·高分作文素材版》。